中國日報網4月10日電 疫情全球大流行對中日韓產業供應鏈的安全穩定帶來了嚴峻挑戰和衝擊。在這一特定背景下,4月2日,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召開「疫情全球大流行下的中日韓產業合作」專家網絡座談會,與會中日韓專家圍繞「疫情全球大流行對全球供應鏈的衝擊與中日韓面臨的共同挑戰」「以更加緊密的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合作,攜手應對疫情全球大流行對中日韓產業供應鏈的挑戰」「以特殊時期的特殊貿易政策推進中日韓更加緊密的產業合作」等議題進行了討論和交流。
以下為韓國產業經濟與貿易研究院原院長金道燻在「疫情全球大流行下的中日韓產業合作」專家線上座談會上的發言全文:
東亞產業生態體系運行良好。對於東亞產業生態體系中的某些製造業領域,例如汽車、電子設備、電信設備、數據處理機器以及造船、鋼鐵和石化產品,我們通常看到的表面景象是中日韓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中日韓製造業之間只有激烈的競爭而沒有合作嗎?如果我們仔細地研究貿易數據,就會發現,東亞製造業的競爭力源於該區域非常發達的產業生態系統。我們可以發現,例如,在乘用車和智慧型手機產業,從表層看中日韓三方在最終產品上的競爭明顯,但三方在中間產品上的相互合作關係十分緊密。
然而,幾乎所有的政治家和媒體都只關注表面現象,而忽略了中日韓之間潛在的合作因素。
當我們研究汽車行業的三邊貿易數據時,可以發現日本在三邊的汽車最終產品貿易中居於主導地位。但是,當我們看三國間汽車零部件貿易的數據時,很容易地發現三國間高度密集的貿易。這意味著在中日韓汽車製造業在汽車零部件領域有非常緊密和深入的合作。
以電信設備中的智慧型電話為例。我們看到中國的角色是生產並向日本和韓國出口智慧型手機。而當我們看智慧型手機零部件的中日韓貿易數據時,我們會發現中日、中韓之間的貿易關係十分密切。
上述情況意味著,儘管中日韓在乘用車和智慧型手機產業中都存在競爭的明顯特徵,但產業生態體系在該地區運作良好。如果在這次新冠疫情結束後中日韓能共同努力維護和加強這一產業生態系統,預計密集的零部件貿易仍將在未來繼續下去。
跟日本福島地震給供應鏈帶來的影響一樣,新冠疫情給中日韓產業生態體系帶來了嚴重的衝擊,引發供應鏈斷裂危機。因此,我們要思考兩個問題,一是產業供應鏈過度集中存在的風險,二是中日韓如何就產業供應鏈合作做出制度性安排。
針對東亞供應鏈如何應對新冠疫情的衝擊,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為了減少產業生態系統受到嚴重衝擊,中日韓可能需要避免「把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裡」。中日韓也許需要考慮在本國建立備用供應鏈,作為跨境供應鏈的補充,以備不時之需,但應以不損害東亞區域目前運行良好的供應鏈架構為前提。
第二,在歐美需求萎縮的情況下,中日韓產業合作不應只限於中間產品環節,需要延伸到產業終端產品合作。歐美國家是中日韓許多產業的主要出口市場,目前歐美受到疫情的衝擊似乎正逐漸達到頂峰,但沒人能預計何時疫情的影響能結束。儘管在最終產品環節,中日韓企業通常首先想到的是競爭而不是合作,但在外部需求萎縮的背景下,中日韓在企業之間和/或政府與社會資本之間都需要開展合作和對話。
第三,中日韓三國應通過加強三方產業合作減少相互間的貿易壁壘。雖然東亞擁有組織完善的產業生態系統,但東亞產業供應鏈上的中間產品貿易仍然面臨貿易壁壘問題,削弱了產業生態系統的功能。因此,中日韓應該努力加快達成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
此外,儘管中日韓都應該盡一切努力通過限制人員的國際流動來遏制新冠病毒的傳播,但可以考慮在條件具備時將「企業界人員流動」排除在旅行限制規定之外,特別是要允許和保障那些對維護產業生態體系特別重要的的商務出行。
來源:中國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