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17日消息(記者張奧 實習記者于洋 羅月言)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導,在阿姆斯特丹的梵谷博物館現場,講解員站在梵谷的向日葵畫作旁對著網絡直播鏡頭說,「歡迎大家從倫敦國家美術館來到阿姆斯特丹,今晚你們將看到5幅頂尖的藝術品,它就是梵谷的《向日葵》。」
昨天凌晨藝術界發生了一件很酷的大事件,倫敦國家美術館、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慕尼黑新美術館、費城藝術博物館、東京損保日本東鄉青兒美術館把館藏的《向日葵》以借力的形式,在網絡上對藝術愛好者做了Facebook直播,每個講解員以15分鐘時間向世人展示梵谷不同的《向日葵》。
1888年至1889年,文森特·梵谷創作了七幅《向日葵》,色調和氣質上各有不同,其中5幅作品散布於三大洲,很難放在一起展示,而現在網絡可以實現。
梵谷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創作的《向日葵》?博物館有得聊創始人廖釩說,「這一系列畫作是在1888年中到年底這段時間所創作的,這時候已經是梵谷生命的末期,他生理上的抑鬱和精神分裂已經越來越嚴重,他住在法國南部的阿爾勒小鎮的精神病院,多半年的時間完成了以花為題材的作品。除了我們知道的最著名的《向日葵》,還有《鳶尾花》、《杏花》、《玫瑰》等,每個系列都不止一張作品。
就《向日葵》來說,從作品中能看到他對於日本浮世繪創作風格的模仿,是一個高度風格化的作品。我們看到的幾幅同時期作品差別基本很小,在幾個月內創作的向日葵還有一個共同的地方,畫的大部分是比較乾枯、已經凋謝的向日葵形象。他是對顏色本身有一種探索,探索生命在凋謝過程中的形態。當時他還沒有自殺的念頭,但是他創作生涯一直都不順利。1888年大概離他的生命結束、自殺的終點還有一年多的時間。」
廖釩介紹,當時,梵谷的弟弟提奧幫他辦畫展,和其他畫家一起參加畫展,但是他的畫都沒有賣出去過,當時沒有受到人們的肯定。這也是當時和梵谷一樣的其他後印象派畫家所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便受到肯定、有人買畫,價格也不會很高。
廖釩稱,「梵谷1888年在法國南部阿爾勒的這些創作,我們能感受到這位畫家非常希望別人能理解他的創作,但當時的美術評論界還不能接受。並且就梵谷本人的生活而言,當時的他已經35歲,基本上已經被家庭所拋棄,除了他的弟弟以外,社會都認為他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人。因此他是在『我特別真誠地想表達自己,但是大家卻都不承認我的』這樣一種心境下所創作的。梵谷1889年以後的作品,線條比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五幅還要曲折、還要生硬,他的糾結和痛楚也更明顯地表達了出來。」
「梵谷在1886年在接觸了印象派以後,對自己之前的創作進行了極大地否定。他覺得印象派都用這麼鮮豔的顏色來作畫,而原來所學的傳統繪畫方式非常暗淡。於是開始慢慢對顏色也有了自己的探索,比如這五幅向日葵,基本都是黃色,但是梵谷探索出了很多種不同的黃色色階,整個畫面不會給人很豔俗的感覺,而是能表達出自己的心情,也能讓人感受到花朵由於他內心情緒的渲染,好像帶有了人性化的色彩。」廖釩說,「梵谷的杏花系列是在1889年開始畫的。梵谷得知他弟弟的兒子出生了,非常高興,創作了杏花作品,背景是藍色的,畫面是特別清新的粉色,獻給他剛剛出生的小侄子。這些作品反映出這個畫家內心當中的溫暖。」
到上世紀80年代,梵谷的畫作一下子火了,他的《向日葵》成為史上最貴的畫。梵谷去世以後,他的作品被他的弟媳和侄子收藏,他們慢慢參與畫展,開始幫助梵谷推廣作品。廖釩說,其實並不是80年代突然被拍出很高的價格。「實際在一戰以前,梵谷的作品已經有了很高的聲譽,除了親朋好友幫他推薦以外,還有一些法國的評論家、收藏家都對梵谷在後印象派當中、藝術史當中的貢獻給予認可。而且在一戰以前,美國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小說家——歐文斯通為他撰寫了生動的傳記。」因此在一戰之前,梵谷已經比在世時聲名顯赫了很多,各大拍賣行、收藏機構都開始收藏他的作品,從上世紀80年代一直到現在,梵谷都名列為油畫品類成交價最高的畫家。在80年代,他的作品曾拍出過近6000千萬美金的價格,現在很多畫作都在一億美金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