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畫過不少以向日葵為題材的畫。其中有一張名為《向日葵》的畫被公認為梵谷最著名的畫作之一。但這張畫有一段故事卻是鮮為人知。
1888年的夏天,梵谷邀請他的朋友也是畫家的高更去他在法國南部的阿爾的家小住,當年梵谷準備把他在阿爾的家搞成一個藝術家靜居、共同創作之處,高更到達後,住進為他準備的客房,看到房內布滿了梵谷的畫,其中有一張《向日葵》,瓷器花瓶盛滿花朵,短粗的筆觸把向日葵畫得生氣勃勃,鮮豔的黃色更是激情四射。
高更住了兩個月,結果和梵谷不歡而散,兩人大吵一架,梵谷耳朵受傷、精神崩潰,住進醫院治療,高更返回了巴黎。
但是,高更在幾個星期之後寫了一封信給梵谷,希望梵谷把那張《向日葵》送給他,稱這張畫是「最完善的『文森特』風格」。梵谷不願意割愛,他認為《向日葵》或是他最成功的作品,他決定再畫一張相同的以換取一張高更的畫。1899年一月,梵谷完成了該畫,但是他卻沒有將畫寄給高更。正因為此,梵谷留給後世有兩幅同名的《向日葵》,分別於1888年和1889年作於阿爾,業內公認這是迄今為止畫向日葵最為傑出的兩幅作品。第一幅《向日葵》現在是倫敦「國家美術館」的藏品,另一幅則為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谷博物館」所收藏。
梵谷本人稱第二張是倫敦「國家美術館」那張的「重複」。但是,研究藝術史的人、博物館學者充滿好奇,一直在探討這兩張畫究竟有什麼不同——第二張是否是第一張的摹品?抑或是一張獨立的畫作?或者是兩者兼而有之?
兩家博物館的專家經過深入研究,認定第二張《向日葵》並不是第一張的摹品,儘管兩者所用的顏料、調色相近,但是色彩和所用顏料的厚薄是不一樣的,畫家的用筆也不同。之所以能得出以上的結論,全賴一種叫「移動數據掃描機」的技術,它可以不用接觸畫,通過掃描得到的數據來比對兩幅畫所用顏料的質地、層次,畫家的筆觸以及用的是何種顏料。
眾所周知,梵谷一共畫過11張向日葵題材的作品,其中4張是在巴黎畫的,另外7張則作於阿爾。在阿爾的7張中,一張在「二戰」盟軍轟炸大阪時毀於戰火;另一張為私人所收藏,且聲明不對外出借。其餘5張即是當今所稱的梵谷的「向日葵系列作品」,它們構圖都是向日葵的花束放在瓷花瓶裡,背景是淡藍色或黃色。除了前文所述的倫敦、阿姆斯特丹的兩張,其餘三張分別為慕尼黑、東京和費城的博物館所收藏。這些畫大都十分脆弱,有些部位含鉻的黃色顏料已經開始變綠,經不起運輸的折騰。最近,「梵谷博物館」舉辦名為「梵谷和向日葵」的畫展,共展出梵谷畫作二十幾件,在館藏的《向日葵》的旁邊,有視頻展示其餘四家博物館的向日葵系列作品,參觀者可以通過視頻了解畫的細部,感受一下梵谷所稱的「重複」是如何用筆、如何變化的。(周炳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