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心血管科主任醫師吳海雲,大約在7年前的一天,半夜三點接到了一位朋友的電話,這位副部級官員在電話裡的聲音顯得非常焦慮和緊張,他說,最近他做了一次體檢,其中有一項「腫瘤標誌物」檢查的結果超過正常值。當時這位朋友正在爭取晉升的機會,對此著急,吳海雲聽完對方的敘述,簡單又篤定地對他說:「沒事,你放下電話,安心睡覺,每天該幹啥幹啥,不用管它。」這位官員便相信了這位經驗豐富的醫師的判斷,此後身體並沒有 「惡化」起來。第二年體檢過後,他果然高興地告訴吳海雲,「這項指標又正常了。」
被濫用的腫瘤標誌物
目前,幾乎所有的體檢都包括兩項基礎的腫瘤標誌物檢查:甲胎蛋白(AFP)與癌胚抗原(CEA),這兩項分別是肝癌與消化系統癌症的輔助診斷指標。而在更高端的體檢套餐裡,腫瘤標誌物已經增加到了13項,很多體檢機構還專門推出了「防癌體檢套餐」。
在一家網站上,8個體檢套餐項目中,有6個均有腫瘤標誌物的檢查。標價586元的男性套餐和標價663元的女性套餐均檢查AFP、CEA兩項;標價1641元的男性D套餐檢查AFP、CEA、T-PSA(總前列腺抗原)、F-PSA(游離前列腺抗原);標價1936元的女性套餐D檢查APF、CEA、CA125(糖類抗原125)和CA153(糖類抗原153)。
面對如此複雜的防癌套餐,某三甲醫院檢驗科主任表示,體檢時查腫瘤標誌物意義不大。他認為,目前所有的腫瘤標誌物都不適合用於健康人群的腫瘤篩查。
對此,吳海雲解釋說,「一般來說,腫瘤標誌物只能作為腫瘤患者監測其病情發展、治療與康復的指標,不能作為判斷一個人有沒有癌症的標準。健康人的血清裡也會偶爾含有這些標誌物,用它們來作癌症篩查,敏感性和特異性很低,因而常常出現'假陽性'的結果,所以這種籠統的腫瘤監測項目,往往沒有太大意義。」
據悉,國際醫學檢驗學領域最權威的學術組織美國全國臨床生物化學學會(NACB)於2008年和2010年分別制定了睪丸癌、前列腺癌、直腸癌、乳腺癌、卵巢癌、肝癌、膀胱癌、宮頸癌和胃癌的腫瘤標誌物使用指南。這些指南都明確指出,腫瘤標誌物不適合用於普通人群腫瘤的篩查。
NACB的指南不僅闡述了該學會的立場,還匯總了其他各科專業學術組織關於腫瘤標誌物使用的比分。各專業學會的立場與NACB大致相同,認為在普通人群中採用腫瘤標誌物進行腫瘤的篩查是徒勞的。
據介紹,現今所知的腫瘤標誌物, 絕大多數不僅存在惡性腫瘤中, 也存在於良性腫瘤、胚胎組織、甚至正常組織中。因此, 單獨發現腫瘤標誌物腫瘤升高, 不能作為腫瘤診斷的依據。因而,對健康人進行這些檢查並不能減少腫瘤死亡的風險, 反而增加不必要的擔憂和額外的其他檢查。
一位臨床醫生直言不諱地說,腫瘤標誌物全套用於健康人群篩查,跟濫開藥物的行為沒有什麼區別。
真正有效的癌症篩查,需要根據一個人的家族病史、年齡、性別等因素來做具體有針對性的檢查。比如,有肺癌家族史,或年齡大於50歲、每天抽菸一包以上,連續抽了20年以上的人,就需要做肺部的低劑量螺旋CT。
同時,吳海雲介紹說, 對45歲以後的女性來說,定期篩查宮頸上皮內瘤變(CIN)和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有助於發現早期惡性病變,有效降低宮頸癌死亡率,且不會增加對良性病變的過度治療。
2013年,北京市衛計委出臺了《北京市常見腫瘤基礎體檢項目指引》,把腫瘤標誌物納入其中。這令吳海雲感到不解:政府的職責本來是規範體檢產業發展,怎麼能指導癌症篩查這樣一個專業的事情呢?並且這樣的指引,也不符合現代醫學發展的最新理念。吳海雲認為,這個防癌套餐的出臺,效果就是使整個防癌體檢火了起來。
前列腺癌治療引發的爭議
對於腫瘤篩查,吳海雲還有一些聽起來很「偏激」觀點。他說,由於人種不同,美國的癌症譜系也與中國人的不同,因此,一些適用於美國人的檢查對於中國人來說也許意義並不大。他舉例說,乳腺癌的檢查就會因為人種的不同而效果不同。美國女性所患的乳腺癌發展緩慢,因此在45歲以後積極做鉬靶檢查會有很高收益。但中國人的乳腺癌多為烈性疾病,就算剛做了鉬靶檢查,也有可能在下個月就得了乳腺癌。
另一個廣為人知的例子是前列腺癌PSA檢查,前列腺癌是美國男性發病率第一的癌症,因此美國人對篩查前列腺癌特別重視,但它在中國的發病率比較低,且發病年齡多在老年。「假如一位身體其他方面都很健康的80歲老人因為做了一次體檢發現了前列腺癌,你說還要不要治療?我認為不需要。」
對於吳海雲的這個說法,北京大學泌尿外科研究所教授薛兆英說,國際上對於早期前列腺癌是否需要手術的問題一直存在爭議。在歐美國家, 早就有醫生主張對某些早期前列腺癌病人採取不開刀而只做「觀察性等待」的方式進行處理。薛兆英說,在「觀察性等待」的過程中,對前列腺癌患者一般不做任何治療,只通過定期檢查和監測一系列指標,來判斷前列腺癌的進展狀態,並根據情況決定下一步是否需要轉為手術或其他治療。
實際上,上述觀點有調查數據的支撐:歐洲的研究提示,推廣前列腺癌PSA篩查雖使該病的死亡率略有下降,但極大地增加了社會醫療成本,治療48例患者才有機會使1例患者的生存期延長,而其餘47例患者,則很有可能因接受內分泌治療而不再擁有性生活,或由於接受手術治療而影響終身排便。研究人員認為,經PSA篩查而診斷為前列腺癌的患者正遭受著「過度治療」的傷害。
2010年3月9日,美國專家指出,自1994年PSA被用作癌症篩查最常用指標以來,全美每年用於PSA篩查的單項費用已超過30億美元,但該檢測對前列腺癌的預測效率,「幾乎不比投擲硬幣決定更高」。
「甲狀腺癌流行」背後的秘密
對於癌症篩查,最新的顛覆性意見來自《新英格蘭醫學》雜誌。2014年11月6日,該刊發表一篇文章,揭示了韓國在近20年時間裡甲狀腺癌的發病率提高了15倍的秘密。
自韓國政府1999年啟動了一項全國性的體檢計劃後,很多接受體檢者順便進行了頸部超聲波檢查。但這樣做也意外地突顯了及早診斷的巨大危害:一種本來罕見的癌症甲狀腺癌,成為了韓國最常見的癌症。
文章中指出:早在1947年,病理學家就在屍檢中經常發現死者患有甲狀腺癌的情況,而這些患者並非死於甲狀腺癌,他們生前也從未被診斷出過該病。當時的研究就發現,正常成年人群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患有甲狀腺癌,其中絕大多數人患的都是微小的「甲狀腺乳頭狀癌」,許多人一生中症狀都不明顯。
文章的作者美國醫學教授韋爾奇表示,事實上在韓國,甲狀腺癌並非真正的「流行病」。這是因為在韓國,雖然被診斷為甲狀腺癌的人急劇增多,但死於甲狀腺癌的人數並沒有變化。按理說,如果超聲檢查挽救了患者的生命,那麼死亡率應該降低才對;而如果流行病蔓延開來,死亡率應該緩慢上升才對--然而數據卻完全沒有起伏。
由於診斷而造成的所謂「流行病」對任何人的健康都沒有好處,而且它毫無必要地轉移了資源,也毫無必要地驚嚇了患者。最大的問題是,它催生了過度治療:多數被診斷患有甲狀腺癌的患者被切除了甲狀腺。然而甲狀腺是人體內一個十分重要的腺體。
作者在文章中指出:檢查在一些情況下是有意義的,尤其是對癌症真正的高危患者--例如,家族內有多人死於癌症的患者。
韋爾奇教授曾著有《過度診斷:追求健康卻招致疾病》一書,同時,他近日在《紐約時報》撰文稱:韓國的經驗顯示,試圖早期診斷癌症的做法有負面的影響--過度診斷和過度治療。甲狀腺癌和前列腺癌的問題最為嚴重,這種情況對肺癌、乳腺癌、皮膚癌、腎癌也存在。當然還有對於檢查的焦躁,這可是對任何人的健康都不會有好處的。
美國梅奧診所的醫生布裡託和他的同事去年也發表論文認為,更多的甲狀腺乳頭狀癌的診斷的出現,一個因素是高科技成像技術的進步和廣泛使用。另一個因素是報銷政策,這些政策鼓勵醫生使用這些技術。
「這些技術的簡便性和濫用的驅動,導致過度診斷現象的發生。」布裡託說,「已經觀察到,(甲狀腺癌在)全球發病率不斷上升,但分布不均勻。例如,瑞典、日本和中國已經經歷了這一特定癌症的發病率的逐步升高。」
布裡託在論文中同時指出:過度診斷常常會導致過度治療,包括不必要的手術。甲狀腺切除術費用昂貴,而且可能會出現嚴重、永久性的併發症,包括喉部神經損傷。接受全甲狀腺切除術的患者必須在餘生中採取甲狀腺素替代療法,這一治療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健康風險。
為此,梅奧診所的研究團隊建議使用「小乳頭狀病變」來被重新命名那些處於休眠期的甲狀腺乳頭狀癌,布裡託說,「通過去掉癌症這個標籤,我們可以重新架構管理這些疾病的級別,減少患者對癌症的焦慮程度。」
關於「腫瘤標誌物」你應該知道的
據《台州日報》報導 腫瘤標誌物,它究竟代表著什麼?檢測結果超標是不是就表明患上了癌症?帶著疑問,記者走訪了浙江省台州市中心醫院腫瘤外科副主任醫師潘印。
潘印告訴記者,看到腫瘤標誌物高就十分害怕,感覺自己患上癌症的人非常多。但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在臨床上,相當一部分的癌症患者,其相關的腫瘤標誌物都不會升高。除了這幾種高度特異性敏感性的腫瘤外,其他各種各樣的癌症患者當中,只有約30%左右的患者相關的腫瘤標誌物會上升。
而臨床上,略高於正常值的腫瘤標誌物往往由於炎症造成的。「等炎症得到控制,升高的指標也會逐漸恢復正常。」潘印說。
潘印提醒,雖然腫瘤標誌物的升高不一定等於癌症,但有兩種情況要引起高度重視。「一是短期內指標大幅度升高,二是一段時間內指標持續走高。」潘印表示,如果出現這兩種情況,醫生的態度是會「高度懷疑」患者得了腫瘤。
(原文標題:體檢中的「腫瘤標誌物」 是否非查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