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爭霸︱中世紀英國為什麼不重視海軍

2020-12-14 澎湃新聞

地理大發現之後,海權和海洋戰略成為近代歐洲國家崛起的關鍵動因。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抓住機遇,建立起海上霸權,然而這些國家的成功只是曇花一現。英國後來居上,「日不落帝國」興盛兩百多年,深刻形塑了全球政治格局與文明演進,強大的皇家海軍在這一過程中居功至偉。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英國海軍發展的歷史也源遠曲折。

英國海軍的誕生

英國海軍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維京人肆虐歐洲時期。870年前後,英國四個盎格魯-撒克遜王國中的麥西亞、東盎格利亞、諾森布裡亞的大部分地區已淪陷,只有韋塞克斯王國仍在全力抵抗維京人。

865年開始的維京大軍入侵

875年,韋塞克斯的阿爾弗雷德大帝(他是第一個自稱為「英格蘭國王」的君主)在英國西南部的韋勒姆附近與維京人海戰,據稱這時他已經擁有一支小型艦隊。阿爾弗雷德之所以被後世史學家稱為「英國海軍之父」,更在於他親自參與戰船的設計。阿爾弗雷德設計的戰船至少有60名槳手,長度接近普通維京戰船的兩倍。

阿爾弗雷德大帝(849-899年)

阿爾弗雷德的新式戰船堅固穩定,但由於體積過大和設計缺陷,靈活性不足;維京人的戰船吃水淺、敏捷,可在內陸河道中自由穿梭。不過,著名維京英雄洛德布洛克的兒子們統率維京大軍(Great Heathen Army)長期入侵被擊敗之後,只有小股的丹麥海盜持續襲擊騷擾英格蘭海岸,阿爾弗雷德的戰船也足以應付了。

維京戰船

896年,阿爾弗雷德率9艘新式戰船與3艘丹麥海盜船激戰。當時的海戰本質上仍然是陸戰,雙方的士兵或者跳上對方艦隻白刃肉搏,或者乾脆登上陸地一拼高下。英國軍隊人數優勢明顯,殲滅了這股海盜。不過由於船體輕便,3隻丹麥船一度逃脫。

阿爾弗雷德對英國早期海戰思想的一大重要貢獻是主動防禦。當時的英國人在陸地上被動挨打,而維京人依仗戰船之利,來去自由,神出鬼沒,令英國人防不勝防。阿爾弗雷德組建艦隊,主動出擊,力爭殲敵於海(河)上。

早期海軍發展與韋塞克斯王朝命運

阿爾弗雷德之後,韋塞克斯王朝與維京人(主要是丹麥人)斷斷續續打了一百多年。阿爾弗雷德的海軍遺產被繼承下來,其後幾位國王甚至發動了數次海上遠徵。國王愛德加(959-975年在位)的艦隊據傳有3600隻戰船,這當然是誇大其實的說法,不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英國海軍力量大為增強。韋塞克斯王朝憑藉海軍實力安享了一段和平時期。

愛德加之後,埃塞爾雷德二世統治時期,韋塞克斯王朝海軍力量驟減,艦隊都不得不僱傭丹麥人的戰船。這一時期在英國定居的丹麥人數量大增就是英國海軍衰敗不足的明證。在埃塞爾雷德下令屠殺丹麥定居者之後,丹麥人再次大舉入侵英國。

1016年,丹麥人克努特成為英國國王,克努特還是丹麥國王和後來的挪威國王,是名副其實的西北歐霸主。英國進入了丹麥人統治時期,由於整個西北歐都在克努特統治之下,海盜襲擊已經銷聲匿跡,英國沒有必要維持龐大艦隊。克努特將其艦隊主力送回丹麥,英國海岸只保留了40隻戰船,此後英國的艦隊一度下降到只有16艘。

1042年,埃塞爾雷德二世的兒子懺悔者愛德華稱王,成功復闢了韋塞克斯王朝。愛德華的國內對手戈德溫伯爵的海軍實力較強,愛德華也不得建造艦隊應敵。不過,兩者議和之後,英國海軍無用武之地。

懺悔者愛德華(1001-1066年)

維京人長期攻擊英國的同時,也早就入侵法國和歐洲其他地區。十世紀初期,法國國王不堪諾曼人(早期就是維京海盜)的侵襲,將法國西北部一角割讓給諾曼人,諾曼第公國成立。懺悔者愛德華死後,英國陷入諸強爭奪王位的局面。因為與愛德華有微弱的血緣關係,諾曼第公爵威廉聲稱擁有王位繼承權。

徵服者威廉(1027-1087年)

威廉入侵英國的企圖大膽驚人卻失之魯莽,他的進攻計劃因為惡劣的海上天氣推遲了八個月之久,英國本來可以做好充分準備。威廉渡海大軍由696隻小船組成的艦隊運送,其中最大的一隻也不超過二十噸。威廉的貴族騎士和步兵擁擠在這些條件惡劣的小船內,一隻戰船數量充足的艦隊就能一舉殲滅。

1066年9月,威廉率軍橫渡英吉利海峽。當時的英國國王哈羅德二世,也許因為王位爭奪戰而無暇他顧,沒有派出一支有足夠力量的艦隊阻擊威廉。成功登陸的威廉在黑斯廷斯戰役中擊敗哈羅德二世,韋塞克斯王朝徹底覆滅,諾曼王朝建立,英國的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終結。英法兩國之間深遠複雜的敵對矛盾關係也由此開啟。

黑斯廷斯戰役

中世紀中後期英國海軍發展滯後

諾曼徵服之後的大部分時期,英格蘭本來就不強大的海軍建設更加滯後。英國是一個典型的海洋國家,卻沒有維持一隻常備海軍。與法國交戰時期,英國才會製造幾艘所謂的國王旗艦,輔以武裝商船甚至漁船,來組成海軍艦隊。由於缺乏常設機構,英國動員與組織戰船的速度很緩慢。

為何這一時期的英國對海軍沒有足夠重視?

諾曼徵服者的祖先本是維京海盜,自從定居諾曼第之後,語言、宗教、制度和文化很大程度上被法國同化,他們尚武好戰的精神得以保留,但是以封建騎士的形式表現出來,維京人海上冒險和善於貿易的海洋文化卻逐漸消失,這從威廉大軍渡海時的狹小戰船可見一斑。

歐洲貴族騎士化的諾曼人統治後,英國的斯堪地那維亞價值取向也喪失殆盡,與歐洲大陸的封建莊園領主文明漸趨一致,海洋很少成為王朝關注的焦點。更關鍵的是,公元十二世紀開始,丹麥人對英國的入侵已經退潮,海軍地位再次無足輕重。諾曼王室和貴族在法國擁有大量土地,嚴重威脅法國利益,兩國長期敵對衝突。為保護英國在法國的利益,一支強大的陸軍遠比海軍重要,海上力量能滿足渡海輸送作戰軍隊即可。

從更廣闊的地理和經濟角度看,阿拉伯人的擴張在十世紀後期已成強弩之末,基督教世界開始反擊。十字軍東徵持續了200多年,帶來了一個個意想不到的後果——擴大了歐洲與西亞地區的貿易,義大利商業城市崛起。由於負責運送十字軍部隊和補給糧草,並且從東方帶回香料和絲綢等,威尼斯、熱那亞和比薩的商船、海軍發展加速,地中海貿易漸被這三個城邦控制。威尼斯鼎盛時,擁有三千多艘商船,並且一度壟斷槳帆戰船的生產。

地處西北歐一隅的英國,經濟不發達,海上貿易不活躍,也就不需要強大的海軍保護商業利益,這與後來貿易路線從地中海轉到大西洋以後的英國海軍迅速擴張形成鮮明對照。

中世紀中後期,英國海上力量一度擴建是在英法百年戰爭期間。在持續入侵法國的過程中,英國準備了大量運輸船隊,到14世紀末期,英國擁有700艘船隻,以漁船和商船為主,水手超過14,000人,但平均每隻船只有20個水手,海上力量大而不強。

亨利五世(1413-1422年在位)是自諾曼徵服後最具海上野心的英國君主。為了對法作戰,他建立起一支堪稱豪華的艦隊,其中300-1000噸的大型戰船就有14艘,另外還有中小船隻24艘。除了應對百年戰爭,亨利五世還派出艦隊為遠赴西班牙和摩洛哥的商船護航。

百年戰爭早期的斯魯伊斯海戰,英軍大勝

如果亨利五世對海洋的熱情能夠持續下去,早期的地理大發現或許會有英國的貢獻。但亨利五世死後,英國國內內鬥加劇,與法國的戰爭仍然看不到盡頭,內憂外患之下,昂貴的海軍艦隊船隻慘遭拍賣。

百年戰爭之後,英國的內亂升級為三十年的玫瑰戰爭。王室貴族忙於爭奪王位,國內經濟遭到破壞,海上貿易削減,航海業和海軍就更無人問津了,這一時期的英國貿易貨物竟然主要是由外國船隻運送的。

亨利五世(1387-1422年)

中世紀晚期,威尼斯等義大利城邦陶醉於文藝復興和貿易繁榮,地理大發現的時代悄然到來。處於地中海經濟圈邊緣、但瀕臨大西洋的葡萄牙和西班牙蓄勢待發。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英國皇家海軍的興衰浮沉
    從上古時代到中世紀,羅馬軍團、日耳曼人、北歐海盜……接踵跨過英吉利海峽踏足不列顛,在相互碰撞與融合中形成了英吉利民族。近代以前,易遭大陸方向侵襲的夢魘,為英國的對外政策烙上了深深的「大陸印記」。英國積極地介入大陸政治,在建立「跨海峽帝國」的夢想中耗費了幾乎全部熱情和精力。
  • 英國海軍廢棄的海上堡壘,為何成了西蘭公國?
    在地球上那些不被承認的「國家」中,西蘭公國無疑是知名度最大的之一,他還有一個著名的名字——怒濤塔。一提到怒濤塔,英國人就一肚子氣,會說:簡直扯淡!明明是英國皇家海軍一個廢棄的海上堡壘,竟被幾個吃飽了撐的人建立所謂的國家。怒濤塔在哪?在首都倫敦東北有個叫伊普斯威奇的城市,從伊普斯維奇出海到北海海域,離海岸線不遠處有個看上去像海上石油平臺的鐵傢伙,就是怒濤塔。怒濤塔的歷史並不複雜。二戰時,為了防禦德軍入侵,英國海軍在英吉利海峽以北的海域,打造了很多海上堡壘,怒濤塔是其中一個。
  • 海上風雲|英語民族的海權興替
    當今國際通行語言首數英語,英語國家在數量上首屈一指,發達國家當中最大的幾個,都是英語國家,英語國家面積總和世界第一這是為什麼?因為起源於英國的英語民族曾以海上貿易和海權擴張走遍了大半個世界,開拓了3700萬以上平方公裡的殖民地(英美總和計算),成為工業革命和現代化的重要引領者。
  • 大事記:英國海軍的誕生、發展、鼎盛和衰落
    中世紀時期900年左右,阿爾弗雷德王開始建造戰船抵禦維京人。1200年,約翰王在樸茨茅斯奠定海軍基地的基礎。都鐸王朝時期1530年,新教改革,亨利八世開始建造大規模的艦隊抵禦天主教敵人的侵犯。1588年,弗朗西斯·德雷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西班牙海上霸主的地位受到打擊。
  • 二戰中擁有強大海軍實力的英國和日本海軍對戰,戰鬥如此誇張
    英國海軍幹不過日本海軍,原因有二:第一,英國海軍主力從來都在歐洲戰場?第二,日本海軍戰法與眾不同!、1、英國海軍主要是封鎖型艦隊德國閃擊波蘭,點燃二戰戰火後,英國隨即對德國宣戰。和法國人躲在馬奇諾防線吹牛不同,英國海軍已經開始和德軍進行對峙。
  • 「日不落帝國」英國如何崛起?
    在中世紀,各國國王的領土關係非常複雜,並沒有一個很清晰的國家版圖。封建領主在選擇向哪個國王效忠這個問題上有很大的自主權,各國王室名義上的統治範圍會隨時根據婚姻、血緣關係等方面的變化而變化。由於國王實權不大,教會和封建領主才是真正的統治者,這種名義領土的變化一般不會引發嚴重的衝突。但是等國王權力加強以後,情況就不一樣,王權範圍必須說清楚,不能含糊,也不能變來變去。
  • 日本海上閱艦陣容:中國海軍盾艦在列,誰是最不捧場的客人?
    這是人民海軍軍艦歷史上第三次訪問日本(2007年,167「深圳」艦首次訪日,2009年「鄭和」號訓練艦訪日),首次參加海自觀艦式,也是長期與日本海上力量打交道的東部戰區海軍軍艦首次訪日
  • 二戰時的日本聯合艦隊和英國皇家海軍哪個強?
    文/寂寞的紅酒英國和日本是二戰時期的兩大海軍強國,是僅次於美國的兩大海上力量。在二戰中,英日兩國海軍都有不俗的表現,英國海軍力壓德意海軍,日本海軍更是敢和美國掰腕子,所以人們對兩國海軍哪個更強大爭議很大。
  • 海權與近代英國崛起的雙向互動
    不過,最為全面、客觀的界定要數薩姆·坦戈裡蒂,其將海權界定為「一國國際海上商業和利用海洋資源的能力、將軍事力量投送到海上以對海洋和局部地區的商業和衝突進行控制的能力,以及利用海軍從海上對陸上事務施加影響的能力的總和。」
  • 中國不該造雙航母戰鬥群?英國海軍教育他:砸鍋賣鐵都要弄出來
    隨著山東艦的服役,網絡山一些親美親西方的軍迷指責造這種賺不了錢的航母就是浪費。更有甚者,在一些軍事論壇上大放厥詞,認為中國不該造雙航母戰鬥群,甚至不該繼續接下來的航母發展工作。對於這類人的險惡居心,英國海軍會告訴他,航母戰鬥群這個東西,砸鍋賣鐵都要造出來,至於為什麼?還不是因為落後就要挨打。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鄭和下西洋時,大明朝的海上實力達到巔峰,不但沒有海患,我們還藉此得到了不少直觀的經濟收穫。英國作為一個島國,以前也是靠著海軍的強大,開闢了許多海外殖民地,直接保障了本土奢靡的生活條件。
  • 星際爭霸中的「黑暗藝術」
    在文藝復興中極度厭惡中世紀的這種哥德式藝術,因此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為其取名為「哥特」,即:粗鄙、野蠻、黑暗的世界。就這樣,哥特藝術在整個文藝復興時期逐漸沒落。但在18世紀的英國,哥特卻又重新獲得了一次復興。一些以恐怖為主題的小說在英國流行開來,這些小說裡充斥著:巫術、古堡、深淵、黑夜、詛咒、吸血鬼等元素,當時的世人稱之為哥德式小說。
  • 一戰時的英國海軍有多強大?美國和日本都得靠邊站
    文/寂寞的紅酒提起英國海軍,人們的第一印象也許就是菜。二戰時,英國海軍在馬來海域被日本人按在地上摩擦,而在大西洋英國海軍同樣被德國人搞得焦頭爛額,差點被德國潛艇切斷海上航線,即使義大利都差點把英國海軍趕出地中海。
  • 觀察家 | 海權的陷阱與英德爭霸
    同時,這一領域的本土研究也達到較高水準,幾乎每年都有兩、三本新書值得重視,雖然在市面上不太容易見到。這些著作挖掘歷史的細節,而不是泛泛而談。《大陸強國與海上制衡》就是這樣一部紮實的本土學術著作,作者顧全是一位年輕的學者。這本新書探索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海軍擴張及其背後的動力,不無啟發。《大陸強國與海上制衡》是對一戰前德國海軍發展的詳細介紹。一戰的爆發原因已經被詳細研究,這些成果足資利用。
  • 我們為什麼重視防疫,來看中世紀大瘟疫
    引言:每當說到中世紀,總會給人以陰暗的印象,歷史也給予這個時期"黑暗時代"的稱謂。不管是法律和教廷的混亂,社會救濟的匱乏,政治家博弈中犧牲的亡魂還是不間斷的戰爭,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便來聊聊黑死病,這是我們對於中世紀如此印象的重要來源之一。
  • 英國皇家海軍宣布最新航母形成初始作戰能力
    英國政府的網站上出現了一條有關新航母及其護航艦艇準備就緒執行戰鬥任務的消息。新聞稿中說,這艘新航母的首次戰鬥任務應該在今年展開。正如美國海軍研究所(USNI)的網站所指出的那樣,英國皇家海軍38年來首次列裝了第一艘新型航空母艦。形成初始作戰能力(IOC)的宣布意味著航母戰鬥群的所有組成部分均已通過戰鬥訓練課程,在演習中進行了測試,並可以根據定額配備運轉。
  • 斯圖亞特時代晚期的英國海軍(一)
    英國海軍的風帆時代分級制度是從16世紀初開始直到19世紀中期而斯圖亞特製度(1604)是英國海軍歷史上第一個正規分級制度。英國海軍有四個等級的戰艦,最大的royal ship大約有40~50門火炮,300人以上。
  • 美稱中方拒參加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會議 海軍回應
    中新網12月17日電 據「人民海軍」微信公眾號消息,海軍新聞發言人劉文勝海軍大校今日就美稱中方拒絕參加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會議答記者問。劉文勝稱,美方有關言論完全是顛倒黑白、混淆視聽,會議未能如期舉行的原因是美方沒有遵守雙方共識,責任完全在美方。
  • 江南是中國海軍的發源地:第一支海軍誕生於2500年前?
    夫差很不高興,帶著挑釁說,去年,我聽從了齊王的命令,準備出兵伐魯。可是,突然有變化了。我搞不懂怎麼回事。我打算去面見齊王,當面聽聽他的命令。雖然齊國是曾經的霸主,但強大起來的吳國早已躍躍欲試,打算試試自己的力量,夠不夠上霸主的分量。所以,夫差儘管說著外交辭令,但滿心的霸氣躍然而出。吳人的特點是善水。
  • 海軍軍服為什麼是白色的?
    可有可無的感慨中,跟高三的女兒「普及」其實也是一知半解的「軍事常識」,被問了個「神獸」級問題——為什麼海軍的服裝是白色的?別說,這還真是個可以「閒聊」的小話題。(一)遵從國際主流其實,再早些,我國海軍的制服,並不是今天看到的這樣純白色。
  • 德意志「帝國海軍」是怎樣崛起的
    全書張弛有度、脈絡清晰,在北海海戰的開局及赫爾戈蘭灣小試牛刀之後,作者筆鋒一轉帶領我們掠影地中海的戰端初始,跟隨德國東亞分艦隊的足跡、詳述了日本海軍偷桃子的經過和施佩艦隊在福克蘭之戰的悲壯覆滅,緊接著又以埃姆登號的七海奇航作為引子講述了千奇百怪的海上破交戰(其中兩艘豪華郵輪改裝輔助巡洋艦的交戰,更是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