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山路很危險,需要小心地攀爬。 |
劉合健給我們指半山腰處的護林點。 |
鹹菜和麵條就是一頓飯。 |
老劉每兩天就要走仨小時山路下山背水。 |
護林員住的屋子很簡陋。 |
劉合健說:這是餌木,用來誘殺天牛。 |
□本報記者 李明
很早就聽說濟南市林場有群護林員,默默守護著泉城近郊的風景山林。但護林員的生活是個啥樣,我卻一點都不知道。10月9日,我終於有機會在西黑峪林點跟著護林員劉合健巡了一天的山。
1
他們天天在路上
5800畝山林他巡了10年
山上沒有水,沒有電,還要走十幾公裡的山路,聽說我要去深山裡體驗護林員的生活,濟南市林場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張宗勝不斷提醒我做好心理準備。為此,我們背了一大包吃的、喝的。柏油路、水泥路、土路,9日早上6點半,坐著林場的森林消防車,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顛簸,我們來到了濟南東南部的一個村子,為了給我們指路,護林員劉合健提前下山在村頭等著。8點半,在劉合健的帶領下,我們開始上山。
劉合健走得很快,我們一路小跑跟在後面還是被甩出去好遠。為此,他不得不走走停停。劉合健今年43歲,河南人,2002年從部隊復員後到龍洞林區當上了護林員,2005年來到了西黑峪林點,在山上呆了10年的他對這5800畝山林再熟悉不過了。除了劉合健,護林點上還有一位61歲的臨時護林員——劉文明,不過他已經扛水上了山。
翻了好幾座山,仨小時才到護林點
崎嶇的山路不好走,與其說是路,倒不如稱之為碎石道。不到半小時,我已經渾身是汗,而提著水和掛麵的劉合健卻大氣也不喘。「翻過這座山就到了。」劉合健不停地鼓勵我。可是一連翻過三四座小山包也沒看到他說的西黑峪林點。10點,我們登上了一座海拔530多米的「高山」。劉合健指著遠處山腰上豆腐塊大小的白色建築告訴我,「仔細看看,那個就是我們的護林點。」「我們已經翻過好幾座大山了吧?」我問,劉合健卻在一旁給我潑冷水,他說,嚴格意義上說,這些只能稱為丘陵,因為這裡大部分山的海拔都沒超過500米。我們又接著爬山,11點半,我終於看到了護林點——5間帶著石牆小院的平房。從8點半到11點半,我們爬了三小時山。
每天走10公裡山路,一年穿壞七八雙鞋
來到林點,見到了等在這裡的臨時護林員劉文明,老劉今年61歲,皮膚曬得黝黑。「做護林員已經4年了,天天在山裡跑,身體自然就好了。」老劉笑著說。從2008年開始,老劉就幹上了護林員,主要職責就是巡山、護林,「在山裡走路,鞋子壞得特別快,一年要穿壞七八雙解放鞋。」
2
他們的生活艱苦又寂寞
幾個月不見人,聽到人聲就打招呼
「現在還好些,前幾年一連好幾個月都看不到人。」連續數年一個人寂寞地巡山,跟人說句話,成了護林員的奢望。幾年前,劉合健一連幾個月不下山,只要聽到有人聲,他就會拼命地往山頭跑,衝他們使勁地喊,就為了聽聽人的聲音。寂寞的時候怎麼不給家人、朋友打電話聊天?「還打電話呢,在山上通訊基本靠喊(吼)。」劉合健開玩笑說,山上不僅沒有電話,而且手機也沒有信號,非防火期的時候,護林員發現險情只能跑到半山坡上匯報情況,進入防火期,林場會給他們配對講機。
扛20斤水,要走3個小時山路
因為下午還得去巡山,所以得趕緊吃點飯。鐵鍋、土灶,燒上幾根枯樹枝,我們把從山下帶上來的2斤麵條全煮了。吃完飯,碗並沒有洗。劉文明告訴我,水用光了,晚上還得下山打水,又得走3個小時的山路。通常情況下,他們每兩天下山打一次水,每次都用一個尼龍袋子裝上大小不一的空飲料瓶,「裝滿水,大概20多斤。」
每晚,他們伴著收音機入睡
下午5點半,我們巡山回來,我提議說在山上住一晚,但劉合健死活不同意。他說,山上的夜晚不是一般年輕人能呆得住的,到時夜色太深,想下山都很困難。天色已漸漸昏暗,劉合健告訴我,也曾有剛畢業的大學生來當護林員,在山上呆了不到2年,就出現了明顯的抑鬱傾向。
「在山上大部分時間只能點蠟燭。」劉合健說,前幾年剛安裝了太陽能發電設備,但通常情況下只能照明2個小時。
沒有水、沒有電,漫漫長夜如何度過?「在山上過夜,全靠收音機解悶,聽哪個頻道都無所謂。有個動靜很重要,否則你真會胡思亂想。」
3
他們終日和危險相伴
雨霧天走山路挺險的
稍微歇了一會兒,我們提議跟著劉合健去巡山,這是今年以來,第一次有人陪他一起巡山。劉合健打頭,我們緊隨其後。老劉在林點看家。
一路上,劉合健始終走前頭,不時用手將旁邊的灌木撥開,並叮囑我們多注意腳下,「山澗裡有蛇,有獾,有時還能碰到狼。」幹了6年護林員,劉合健雖然爬遍了所有的山頭,熟悉這裡的一草一木、每條山路,但仍然不敢大意。
在劉合健平日巡山的路線上,到處都是崎嶇的山路。尤其是下雨、起霧時,走在山路上,稍有不慎就可能出意外。
巡山時碰到過兩隻狼
除此之外,在茂密的叢林中,兇猛的狼、毒蛇都是潛在的威脅。「2006年巡山時,我就碰見了兩隻狼,嚇得我大氣都不敢喘。」在藏龍澗谷底,劉合健指著二三十米處的山坡說,那兩隻狼就是在那裡遇見的。
手腳並用,一路艱難爬行,我們來到了西黑峪林點的管護邊界,劉合健指著周邊的群山給我們介紹,一長串山名我一個也沒記住。劉合健說,他們每天都要這樣巡山,平均每天要走10公裡山路,進入防火期,除了睡覺,幾乎一直走在山路上。
4
他們是山林「防火牆」
護林員每天寂寞地巡山,帶來的是西黑峪林點連續6年零火災。劉合健告訴記者,雖然沒有發生過火災,但砍樹事件他們制止過不少,特別是冬天的時候,附近不少村民上山撿柴,由於地面上乾柴太少,不少村民就拿著鋸鋸樹,「受損害最多的是黃櫨。」劉合健說,很多村民就揀枝幹較細的黃櫨砍伐。
每年11月到來年6月是防火期
劉合健介紹,每年的11月到來年6月是防火期,過完春節到清明前後,是火災發生的高危期,這期間也是護林員最緊張的時候。「過了春節後,山林上草比較幹,有個火星就可能引起火災,而且有不少驢友遊玩的時候抽菸,這時候我們就會對他們進行勸阻。」清明節期間,他們就加強巡邏,對轄區內的野墳專人盯守,現在,大部分市民挺自覺,他們會將紙錢壓到墳頭上,並不點燃,這讓護林員很欣慰。
延伸 報導
15位護林員默默守護著 19800畝龍洞林區
濟南有多少像劉合健和劉文明這樣的護林員?
據濟南市林場黨總支書記張建勝介紹,林場負責濟南市近郊65000畝風景山林的管護工作,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許多風景山林都已成為城中林,生態安全越來越受社會關注,進入山林休閒健身的市民日益增多,山林火災發生的不確定因素增多,森林防火任務越來越繁重。千佛山、龍洞風景名勝區規劃範圍內土地界線不清、權屬不清問題日漸凸顯,違法佔用、違章建設、亂倒渣土、私自開採等現象時有發生,這就要靠護林員監督、報告、制止。
整個龍洞林區有19800畝,設了7個護林點,15個護林員,年齡在34歲到59歲之間。張建勝說,林場裡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林場不養老,不養小。護林員工作很特殊,需要很好的身體和腳力,年紀大的身體跟不上,遇到緊急情況需要報告的時候,他們很難勝任;年輕人心理準備不足,很難耐得住山裡的寂寞。「退伍軍人最合適,他們經過多年的嚴格訓練,有經歷有膽識,所以他們不信邪!」張建勝說。
據介紹,有過當兵經歷的佔林場職工的近三成,劉合健就是部隊轉業的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