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新這幾天我是很忙的,都是找我要代持協議或合夥協議版本的,或者諮詢有無購房資格的,無房無貸積分是否靠前的」。
——深圳某律師事務所律師
「打新」「代持」「合夥」「積分」都是近期深圳房產圈的熱詞,而這一切都是圍繞「新深八條」而想出的破解之法。
「新深八條」於2020年7月15日公布,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深圳7·15樓市新政,其中第五條明確:
對於關注度高,預計熱銷的樓盤,房企在制定銷售方案時要遵循兩大原則:一是優先滿足無房戶購房需求,二是參考房源數量,個稅和社保確定入圍搖號人數。
一句話:深圳樓市進入了「積分搖號」時代,有錢交保證金是前提,積分夠才能進場搖號,中籤了才能選房。
華強城市花園的試水
於是,7月30日,深圳寶安區華強城市花園成為第一個按照「7.15」新政制定銷售方案的項目:
當期可售房源556套,保證金45萬元/套
按1:10確定搖號人數,積分前5560名客戶可以參與搖號;
積分方案如下:
而據營銷人員稱,該樓盤報名客戶至少2.6萬人,如果全部進場搖號,則中籤率低至2%。
簡而言之,對於積分搖號,深圳希望實現兩個訴求:
降低熱度,畢竟對於上熱搜這種事,還是越少越好。讓剛需買得到房子。到手即賺500萬,積分搖號遭全面破解
如果說華強新城只是試水,那麼華潤城潤璽則標誌著購房人的全面反攻。
南山區,深圳網紅區;華潤城潤璽(華潤城4期),是網紅區的網紅盤。
2007年,華潤城項目啟動舊改開發。
2014年7月一期開盤,均價4.5萬元/平米,當年11月加推,均價5萬元/平米。
2015年12月二期開盤,均價6.2萬元-8.1萬元/平米。
2018年6月三期開盤,均價8.5萬元/平米。
而三期開盤時,周邊二手房均價已經超過12萬元+。
現如今四期開盤限價13.2萬元/平方米,而貝殼找房上掛牌的周邊二手房均價已達18萬元/平米以上。
5萬元的價差,按照最小戶型100平米計算,也有500萬元的帳面浮盈。雖然最低總價1200萬起,但買到依然超級划算。
明眼人都知道,搶一套房啊!
此次房源共有969套,按優先滿足無房剛需的原則,按1:10比例確定9690個入圍搖號名額。
圍繞這9690個搖號名額,一場「圍獵」大戲開始了。
各路大軍(置業顧問,房產大V,經紀渠道等)尋找有購房指標的人,由他們站在臺前負責買房「代持」,無房戶且積分靠前的人最吃香;資方負責提供資金,比如保證金360萬,乃至首付及後續月供。法律人士提供法律諮詢服務,起草各種「代持」「合夥」買房協議等等。雖然法律人士明確表示,房子只與產權人對應,風險不可能徹底消除,但這場狂歡根本停不下來。
對於表面產權人來說,很多人根本買不起房或者沒打算買房,一個指標換來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的收益,何樂而不為?
對於實際產權人來說,大頭當然是自己賺的了。
對於合夥買房人來說,默契會一直保持,誰會跟錢過不去?
當然,這背後最根本的資金來源依然是銀行等金融機構,實際操盤的則是各路金融中介,在深圳,沒有他們搞不定的貸款。
上述操作有風險嗎?來看今年4月份深圳曾就「經營貸」排查的結果:
為了打擊違規,深圳甚至還上線了官方版搖號系統:
但這也只能審核「站在臺前」這批人的資格,而他們的資料,一切都是真實。
可以說,針對華潤城潤璽的「打新」操作,簡直無懈可擊!
面對這9690個搖號人,以及實際「中獎」的960個購房人,
無房戶,個稅和社保都是經得起查的,
在這種「打新」面前,無人是剛需,你能說他們哪裡違規了嗎?
目前的調控措施,的確對此沒有太多辦法。
房地產稅才是「終局之戰」?
面對「打新」熱,曾經有房地產業大佬表示,不妨讓子彈飛一會兒。
理由是,在如此完善的調控措施面前,市場的的問題,讓市場自行解決。
但7.15新政到現在,僅4個月,拆招越來越快,越來越專業,政策還拿你沒辦法,這是在赤裸裸挑戰「房住不炒」啊!
此次「打新」已經暴露出調控的真正軟肋,背後的問題是系統性的,必須要系統性的解決之道。
於是,新華社重磅發聲:
是的,所有人應該都想到了,既然「打新」無法破解的時候,,那就只能在「持有」環節想辦法。
房地產稅正是針對「持有」而設計的,房產持有人按照一定稅率每年交稅,稅大於收益,新的不炒,舊的要賣掉,供需平衡,對此,洋房姐姐深表認同。
一件商品買了不賺錢甚至還要虧本,當然不會再買了。
那麼問題來了,原理是清晰的,剩下就是技術落地環節了。
不過,在開徵房地產稅上,深圳面臨的難題可能也是王者級的。
房地產稅是「稅」,「稅由法定」,立法是前置環節,沒有法,就不能有「稅」,深圳自己不能解決這個問題。而房地產稅的內核是民生,是財稅體制的重構,肯定得慎之又慎。不搞房地產稅,效仿滬渝,短期內先搞個縮水版的「房產稅」也沒有意義。深圳住房類型是中國最複雜的,商品房、公寓、城中村房、工業宿舍、單位自建房和保障房。其中城中村房就是小產權房,總量超過500萬套,佔比近一半;作為對比,商品房僅有190萬套左右,要開徵房地產稅,如何平衡這些複雜類型房產背後的利益,需要極高的頂層設計智慧和決心。所以,冷靜下來想想,「打新」最有可能的是加速房地產稅的進程,但要在短期內看到,依然是不太現實。
眼下,在遏制炒房上面,深圳似乎已進入一種「囚徒困境」,新房限價不會取消,打新衝動一直存在,而取消限價更是不可能。
或許接下來深圳可能會採取的措施如下:
1、新的網紅盤不給預售證了,已經批預售證的視情況延後開盤。
2、對於參與搖號的人,進一步嚴查資金調配情況,發現有問題取消搖號資格,並聯合多部門給予懲戒,特別是信用這一塊。
3、要求銀行加強房貸監管,追蹤資金流向,甚至配合暫停對網紅盤放貸。
以上也只能是治標,問題只是擱置,並沒有解決。
圍繞住房保障,深圳其實挺努力的
深圳這些年一直在圍繞公共住房做努力。
2018年,深圳啟動「二次房改」,從2020年到2035年,居住用地提高至25%,新增住房供應170萬套,其中商品房佔4成,公租房、安居型商品房和人才住房等公共住房佔6成。
深圳住建局今年9月份提出要學習新加坡模式,實現「居者有其屋」,讓6成人住在政府提供的公共住房裡。
實際上,早在2016年,深圳就開始了布局。當年成立的深圳安居集團,政府注入大筆資金,一直底價拿地,未來會成為安居房的供應主體,其扮演的角色就是中國版的「新加坡建屋發展局」,後者為8成新加坡人提供了住房,並幫助9成新加坡人實現了購房願望。
而在今年,深圳出讓的土地數量也創下新高。截至11月23日,深圳實際供應居住用地實際供應308.64公頃,超出年初計劃的293.2公頃。
從土地供應上來說,深圳一直是在堅定按照規劃在走。
但深圳面臨的難題是人口增長超出規劃供應,畢竟它不是「新加坡」,作為中國最年輕的城市,人口一直在快速增長。
以上也是深圳房價如此「硬核」的原因所在,對深圳的購房者來說,買得起就買或許才是最務實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