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孩子的行為

2020-08-27 吉祥stephanie

​​伴隨孩子成長,作為媽媽每個階段都面臨著不同育兒難題:


1) 孩子總把自己當成奧特曼,把其他小朋友當成怪獸打,跟他講道理卻不聽怎麼辦?

2) 孩子愛看電視,早上起床第一句話就是「媽媽我想看電視」。

3) 孩子不好好吃飯,吃幾口就說我吃飽了,然後要吃零食。

……


為了能夠有效地引導孩子,我最近入手了一些育兒書,希望在閱讀中找到一些靈感和育兒思路。在一堆大部頭文字中,讀的最快的是一本日本的育兒書《我家孩子為什麼這樣做》,因為這本書打開後是一本情景漫畫書,簡單明了地列出了40個常見的養育難題,看問題目錄就能對應著找到想看的章節。

具體到每個漫畫單元,文字內容也十分簡練,注重幫家長分析孩子行為背後的底層原因,當家長了解了「原來孩子是這樣想的」,就能從中受到啟發去思考具體的解決思路。


作者也會給親子互動建議劃重點:重點1是什麼,重點2是什麼,小貼士是什麼。不禁感慨日本人在細節編排上蠻貼心的。




這本書給我的啟發主要有兩點:


一、「其實在孩子的行為或狀況裡,都藏著他想要傳達的情緒秘密。」


當孩子還小,孩子出於各種原因還不能清晰準確地表達出內心的全部想法和需求。


作為媽媽,如果不能準確地解讀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就抓不住問題的要害,無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引導。


小笠原惠說起她寫《我家孩子為什麼這樣做》的初衷就是:

「希望家長能察覺到孩子們無法完整表達的情緒。」


因為親子之間,這份懂得最珍貴。這世界上有一個人懂你、理解你、無論你做什麼都給你擁抱而不是轉身離開,這種無條件的愛對每一個人都無比珍貴。家長每天問問「餓不餓?累不累?」是滿足了孩子的身體成長需求,而「懂你」是兩個獨立人格之間的理解需求


當我深入去想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時,我發現我家三歲的娃之所以早上起床就喊媽媽給打開電視,背後的原因是擔心媽媽一會就上班走了,而奶奶找不到他喜歡的動畫片。


孩子也有他擔心的事情,在意的事情,掛在心上的事情。如果媽媽看不到這一點,就容易對孩子形成負面評價,誤判他是沉迷電視。其實他看一會電視就玩玩具去了,並不會一直盯著看電視。


二、「每一個人,不論大人還是小孩,都會有一些再怎麼努力也做不好的事。」


懂得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原因就在於:踐行難。


大人如此,小孩也如此。


孩子磨磨蹭蹭、丟三落四,孩子做不到物歸原位,孩子不遵守秩序……對於這些看似是問題的行為,家長跟孩子說了一百遍孩子也改正不了,並不一定是孩子不聽話,而是他沒能做到。


從學生時代開始學校教育就推崇發散思維解題,靈活運用知識點打開思路靈活解題。我覺得在育兒上同樣適用。


「說了一百遍都沒用」,家長何不換個方式?


有個家長想勸孩子到遊泳池裡玩水,結果孩子死活不下水。過一會來了一個同齡小朋友,看到小朋友撲通跳下水裡玩的很歡,這個小孩也就跟著下水玩了。有些話大人說了沒用,同齡的小朋友做給他看,就管用了。


我家孩子有一段時間愛玩ipad,跟他講「對眼睛不好,眼睛壞了就什麼動畫片都看不了了」,結果他完全不受「威脅」照看。有一次給他講深見春夫的繪本《怪獸雲》,聽說怪獸雲愛吃每天看ipad超過1小時的小孩,他一下就聽進去了,從此以後我再也沒為他看ipad發愁過。


很多時候,換個方式教育的效果更好,讓繪本故事代替家長說,或者玩親子遊戲,都比家長苦口婆心地叨叨有用。


父母遇到育兒難題不可怕,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讀懂他的行為,覺察他的情緒,理解他有一些事情努力了也做不好,但是我們一直願意嘗試通過發散思維去找解決辦法,這是做父母的智慧,也是做父母的快樂。

​​​​


相關焦點

  • 讀懂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和需求
    或者,如果孩子的情緒表達是好一些的,他說「媽媽,我今天好難過,我可不可以喝一瓶酸奶?」一切都會不一樣,是不是?!正確讀懂孩子,是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讀懂,就是聽到孩子在情緒中包含的想法以及訴求。想要做到這一點,就意味著作為家長的我們要有足夠的思考力——不僅關注孩子如何幫助孩子成長,還要關注如何讓自己通過不斷的覺察和思考收穫成長。那麼我們如何提高自己的思考力呢,那就要看看朱芳宜的這本《讀懂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和需求》。
  • 臨開學孩子悶悶不樂?行為學ABC法,讓家長讀懂孩子莫名「情緒」
    因此,當我們不知道孩子為什麼出現這些小情緒時,我們都會以為小孩子是在無理取鬧,以孩子不聽話為由呵斥責罵孩子,甚至出手打孩子以示孩子停止小情緒的發洩。父母們這樣的教育,不但沒有安撫到孩子的小情緒,及時給孩子引導開解,反而會給孩子帶來傷害,破壞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感情。那麼,怎麼樣才可以讀懂孩子的小情緒呢?行為學ABC法可以幫助到家長們搞懂孩子的小哭小鬧。
  • 孩子偶爾有莫名的情緒?行為學「ABC觀察法」,能幫你讀懂孩子
    孩子有時莫名其妙就發脾氣,怎麼勸導也不聽,逼急了又哭又鬧。如果碰上帶孩子外出辦事或是見朋友,孩子莫名其妙的脾氣上來,不僅耽誤辦事情,還在同事朋友面前十分尷尬,不知該如何是好。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如何利用行為學中的&34;讀懂孩子莫名其妙的小情緒,對症下藥,更高效地解決孩子莫名的情緒問題。
  • 成都市雙流區棠湖小學:教育,從讀懂孩子行為開始
    因此,關愛教師心理健康,讓教師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去開展工作、擁抱生活,幫助教師掌握科學的兒童心理教育方法去讀懂兒童、影響兒童、幫助兒童、引領兒童,讓每一位兒童都健康快樂、自信陽光地成長是每一位老師的責任和使命。
  • 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我該不該生氣?讀懂孩子行為的兩面性
    當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你一般都會怎樣的處理呢?先別急著回答,先聽我講一個故事。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說有一位禪師很喜歡養蘭花。不知道你從這篇故事當中讀懂了什麼?如果把這個場景換成孩子犯錯誤,你面對孩子時候,我相信你一定知道該怎麼做了?
  • 代溪鎮:讀懂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長
    為了切實提高鎮區0-3歲嬰幼兒家長的家庭教育指導水平,促進學齡前幼兒早期發展,11月17日下午,代溪鎮計生協會開展了早教知識講座,本次講座圍繞主題「讀懂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長」,鎮計生協會工作人員主講,鎮區0-3歲的家長參加。  講座中,圍繞0-3歲孩子的行為表現、作為父母應該讀懂的孩子行為、知道其背後的原因、以及父母能夠提供的支持開展。
  • 視頻號首播:如何讀懂孩子?
    龍春華老師一直致力於讀懂孩子。在小龍一歲多時,他的一個眨眼行為引起了龍老師的興趣,她因而創作了《嬰幼兒行為心理學》。這一幕深深地震憾了龍老師,也給了她創作《嬰幼兒行為心理學》的靈感。行為是讀懂一個人的窗口,龍老師從那一刻開始,就致力於通過行為讀懂孩子。
  • 專業醫生教你如何讀懂自己的孩子
    《全新教養:這樣讀懂孩子行為》的作者黃彥鈞告訴我們,出現上述困擾的原因可能是你沒有真正理解孩子出現不當行為背後的原因。黃彥鈞是著名職能治療師,對解決兒童發育遲緩、自閉、多動、行為異常等問題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是很多孩子眼中的「大朋友」,父母眼中的「救星」。
  • 「活動簡訊」讀懂繪本,讀懂孩子 11期: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規則
    【活動簡訊】讀懂繪本,讀懂孩子 11期: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規則 珠海市圖書館 珠海市圖書館微信號 zhslib 功能介紹 珠海市圖書館位於新香洲迎賓北路,佔地面積3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6000平方米。
  • 如何通過行為讀懂孩子的心理?
    一般而言,孩子的攻擊性在2—3歲左右開始體現,比如沒輕沒重地隨手把東西扔在地上,或莫名其妙地推別的孩子。這是因為,幼兒是不會約束自己的。對孩子的這些行為,有的家長覺得好玩而放任不管,反而會固化其攻擊行為。據研究,攻擊行為有一定程度的遺傳傾向,但後天的養育也很重要,如果父母或家人過於粗暴,對孩子的關愛不夠,更有可能固化其先天的攻擊傾向。
  • 讀《全新教養:這樣讀懂孩子心理》,讀懂孩子心理,解決育兒難題
    《全新教養:這樣讀懂孩子孩子出生之後的三翻六坐八爬都是在學習,即使家長不教,孩子也可以自然習得,為什麼呢,因為孩子有主動探索的欲望與興趣。為什麼後來上學了,孩子就沒有了呢,因為在孩子學習的關鍵期裡,家長把孩子的興趣消除了,那孩子真正學習起來,就沒有興趣了,自然就不愛學習。沒有興趣的學習,不會產生什麼效果。
  • 你能讀懂孩子言行背後的真意嗎
    其實孩童們的話往往是像電報一樣用密碼寫成,我們父母需要經過一道破譯的程序才能讀懂他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孩童的每一個行為都有其目的。孩童出生後不久,他就慢慢感知到某些行為能達成他的目的;也發現某些行為不能達成他的目的,於是成功達成了目的的行為他就保留了下來,那麼無法達成目的的行為就會被其淘汰了。心理學家將這種形式的學習稱為「鼓勵」或「增強」。
  • 讀懂孩子這本書
    孩子就是一本書,但要真正讀懂它卻十分不容易。我們姑且以孩子愛「說謊」為例來探討一下孩子這本書。孩子為什麼說謊?其實更多的時候是因為孩子們不敢說真話:說真話的結果往往是懲罰,而有時說了謊話,反而受到了表揚。
  • 《讀懂孩子的心》  讀書筆記三
    雲朵號原創可以說為人父母是世界上最容易的職業,因為孩子一生下來我們就自動成為父母了;為人父母又是最難的職業,估計很少有父母認為自己完全勝任該工作,是很優秀的員工。如果需要持證上崗,又有多少父母能拿到合格證呢?我養著兩個孩子,深感養娃不易,想做好媽媽很難,想養出健康陽光可愛的孩子就更難了。
  • 孩子的哭只是一種無理取鬧嗎?讀懂孩子的哭聲,不阻止孩子哭泣
    孩子這時接收到信號,是鼓勵我要堅強,是安慰我帶我去玩,不會越哭越嚴重。02父母讀懂孩子的哭是什麼了嗎?有的孩子是天生就愛哭,天生的多愁性格,遇煩惱事也要哭,別人不理他,也要哭,這種性格的孩子通常是以哭鬧、發脾氣來表達,這是一種性格使然。
  • 愛孩子,請先讀懂孩子的心
    樊登的《讀懂孩子的心》分享了一些育兒書籍中重要的教養規律,以及作者自己在親子教育中的心得體會。我們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不是控制孩子,也不是毫無邊際地放縱孩子,而是讀懂孩子的心,並與孩子一同成長。二、懂孩子、尊重孩子 讀懂孩子的心,要尊重孩子
  • 有心的父母會讀懂孩子的行為:《兒童行為心理學》
    的確,有時候孩子的行為會讓父母感到困惑,孩子的內心,像一個無法探索的迷宮,也許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好對付,不聽話就簡單粗暴,武力鎮壓。這樣就大錯特錯了,孩子的世界既簡單又複雜,他們愛憎分明,沒有那麼多是非觀念,每個行為背後都有著和大人不太一樣的行為心理,懂得他們的的心理才是問題的關鍵。聽懂孩子的哭聲在學會說話之前,孩子是用哭聲向外界傳達信號的,新手父母也要用心去分辨,孩子飢餓的啼哭聲,不舒服的啼哭聲,和沒事哭著玩的聲音有什麼不同。
  • 想讀懂孩子的情緒,請家長先從自己的情緒脫離出來
    我在很多育兒的文章裡看到一類故事,就是孩子可能因為淘氣闖禍了,不順父母意了,父母情緒上來了,一頓暴吼,一頓打,等孩子睡著了,家長氣消了,又在孩子的床邊懺悔自己不理智的行為。所以,讀懂孩子的情緒前,請家長從自己童年的情緒中走出來,做一個真正長大了的家長。那麼如何讀懂孩子的情緒,也讓家長從情緒中脫離出來呢?
  • 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讀懂孩子的心,讓孩子遠離焦慮
    父母+孩子=家,父母的愛是對孩子最好的禮物。《讀懂孩子的心》中,有一章節是與孩子一起成長:讓孩子遠離焦慮,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行為鼓勵例如,孩子玩完玩具後能把玩具收好、放好,家長可以說:「你很棒,你剛剛這個行為叫『自律』。你懂得自律,懂得自己管理自己,懂得秩序感。」要告訴他這是對的,把正確的一面告訴他。他會有成就感,會樂於再做這樣的事。減少或消除過度的焦慮行為無論是出於關心愛護,還是其他的感情。
  • 如何預防孩子的不良行為?讀懂幫助孩子一生
    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最好的訓練技巧之一就是預防。如果你能在行為問題出現之前就加以預防,你會有一個更幸福的家庭。預防行為問題確實需要一些額外的時間和精力;但是,從長遠來看,這可能是一項值得投資的投資,可以節省你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