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孩子成長,作為媽媽每個階段都面臨著不同育兒難題:
1) 孩子總把自己當成奧特曼,把其他小朋友當成怪獸打,跟他講道理卻不聽怎麼辦?
2) 孩子愛看電視,早上起床第一句話就是「媽媽我想看電視」。
3) 孩子不好好吃飯,吃幾口就說我吃飽了,然後要吃零食。
……
為了能夠有效地引導孩子,我最近入手了一些育兒書,希望在閱讀中找到一些靈感和育兒思路。在一堆大部頭文字中,讀的最快的是一本日本的育兒書《我家孩子為什麼這樣做》,因為這本書打開後是一本情景漫畫書,簡單明了地列出了40個常見的養育難題,看問題目錄就能對應著找到想看的章節。
具體到每個漫畫單元,文字內容也十分簡練,注重幫家長分析孩子行為背後的底層原因,當家長了解了「原來孩子是這樣想的」,就能從中受到啟發去思考具體的解決思路。
作者也會給親子互動建議劃重點:重點1是什麼,重點2是什麼,小貼士是什麼。不禁感慨日本人在細節編排上蠻貼心的。
這本書給我的啟發主要有兩點:
一、「其實在孩子的行為或狀況裡,都藏著他想要傳達的情緒秘密。」
當孩子還小,孩子出於各種原因還不能清晰準確地表達出內心的全部想法和需求。
作為媽媽,如果不能準確地解讀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就抓不住問題的要害,無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引導。
小笠原惠說起她寫《我家孩子為什麼這樣做》的初衷就是:
「希望家長能察覺到孩子們無法完整表達的情緒。」
因為親子之間,這份懂得最珍貴。這世界上有一個人懂你、理解你、無論你做什麼都給你擁抱而不是轉身離開,這種無條件的愛對每一個人都無比珍貴。家長每天問問「餓不餓?累不累?」是滿足了孩子的身體成長需求,而「懂你」是兩個獨立人格之間的理解需求。
當我深入去想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時,我發現我家三歲的娃之所以早上起床就喊媽媽給打開電視,背後的原因是擔心媽媽一會就上班走了,而奶奶找不到他喜歡的動畫片。
孩子也有他擔心的事情,在意的事情,掛在心上的事情。如果媽媽看不到這一點,就容易對孩子形成負面評價,誤判他是沉迷電視。其實他看一會電視就玩玩具去了,並不會一直盯著看電視。
二、「每一個人,不論大人還是小孩,都會有一些再怎麼努力也做不好的事。」
懂得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原因就在於:踐行難。
大人如此,小孩也如此。
孩子磨磨蹭蹭、丟三落四,孩子做不到物歸原位,孩子不遵守秩序……對於這些看似是問題的行為,家長跟孩子說了一百遍孩子也改正不了,並不一定是孩子不聽話,而是他沒能做到。
從學生時代開始學校教育就推崇發散思維解題,靈活運用知識點打開思路靈活解題。我覺得在育兒上同樣適用。
「說了一百遍都沒用」,家長何不換個方式?
有個家長想勸孩子到遊泳池裡玩水,結果孩子死活不下水。過一會來了一個同齡小朋友,看到小朋友撲通跳下水裡玩的很歡,這個小孩也就跟著下水玩了。有些話大人說了沒用,同齡的小朋友做給他看,就管用了。
我家孩子有一段時間愛玩ipad,跟他講「對眼睛不好,眼睛壞了就什麼動畫片都看不了了」,結果他完全不受「威脅」照看。有一次給他講深見春夫的繪本《怪獸雲》,聽說怪獸雲愛吃每天看ipad超過1小時的小孩,他一下就聽進去了,從此以後我再也沒為他看ipad發愁過。
很多時候,換個方式教育的效果更好,讓繪本故事代替家長說,或者玩親子遊戲,都比家長苦口婆心地叨叨有用。
父母遇到育兒難題不可怕,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讀懂他的行為,覺察他的情緒,理解他有一些事情努力了也做不好,但是我們一直願意嘗試通過發散思維去找解決辦法,這是做父母的智慧,也是做父母的快樂。
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