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須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文,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在民國時期,國內曾經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廢除漢字運動,這場運動由國內最為著名的一群文人共同發起,卻在短短數年間宣告失敗。
錢玄同的前半生
在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竊取了前人歷經艱險才取得的革命果實,宣布建立中華帝國,恢復帝制。兩年之後,張勳擁護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復闢,一場場鬧劇在短期內輪番上演,深深地對諸多國內反帝反封建的愛國志士造成了極大的衝擊。
隨後,有許多專家學者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其中,有一個北大教授宣稱:想要救國,就必須廢除漢字!
除此之外,他招攬了許多同行為自己的觀點進行背書,號召眾人以後使用一種經過改良的,結合拉丁字母使用的文字。此人便是時任北京大學文字學教授的錢玄同。
1887年,錢玄同出生於一個官宦家庭,他出生在清朝衰微之際,對清朝政府的不作為感到十分痛恨,對於三綱五常等陳腐禮儀觀念也是唯恐避之不及,但在其父薰陶之下,他自幼便十分喜愛漢學和歷史學。
十八歲時,年輕氣盛的錢玄同受到西方先進思想浪潮的影響,與自己的同伴在湖州剪掉了自出生至今一直留著的辮子。
1907年,錢玄同前往日本留學,進入日本早稻田大學進行教育學的深造,期間他結識了魯迅、章太炎等人,與他們意氣相投,經常有一起研究訓詁、音韻及《說文解字》等相關內容,對漢字有很深的見地和研究。
經過長達四年的學習之後,錢玄同最後選擇回國,並在北京大學擔任文字學教授一職。按說,這樣一個對漢字有如此深入研究的學者,為何會如此痛恨漢字呢?
漢字改進之路
在辛亥革命之後,雖然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帝制已經被推翻,但中國民眾數千年來一直深受封建思想的荼毒,其傳統思想早已根深蒂固,無法在短時間內發生改變。果不其然,在民國建國初期,各種復闢帝制、擁戴封建王朝的政治事件頻頻發生。
作為追求民主、科學大軍中的一員,錢玄同為此而感到痛心疾首,站在他的立場,他認為國家當下止步不前必定是受到一些更為根深蒂固的東西的影響,而漢字是中華文化傳承幾千年的重要基礎和工具,若是想要在短期內改變人們的陳舊思想,廢除漢字的使用便是最好的方式。
並且在當時,漢字結構複雜,字體多樣,並不適合應用於排版印刷,這也導致現代知識傳播受到限制。
由此觀點出發,錢玄同稍加思索,便提出了"欲救國,先滅漢字",為了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他將自己的觀點和言論寫成了信,四下分發給了當時的各界名流,希望能夠說服他們共同加入廢除漢字的行動之中。
隨後,他的想法得到了許多人的響應,其中不乏魯迅、胡適等著名學者,他們都認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也同意他們的觀點,並且還提出了若是必須進行漢字改革,大可以直接改用拉丁字母。
一時之間,廢除漢字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始了,很多文人都十分支持將漢字改為拉丁文。
其後,錢玄同與幾個交好的學界同僚便聯合起來對拼音和拉丁文進行結合,形成了一種拉丁化的新文字,並且以這些新型文字為基礎寫就了一個推廣方案,希望能儘快將這些新型文字推廣到廣大民眾之中,真正達到傳播現代先進文化的目的。
但天不遂人願,在這些拉丁化的新文字初成規模,並在小學教科書中得到率先應用之後,卻遭到了大眾的強烈反對。這些文字的學習難度遠遠超過了漢字,在推行的數十年中,進展十分緩慢。最後,新文字的推廣在許多家長和孩子的反對聲中宣告停止。
文化苦旅
在拉丁化文字的推廣失敗之後,錢玄同痛定思痛,發現這些文字確實在中國行不通,便又提出了另一個文字優化方案,即簡化漢字,並且推行《漢語拼音方案》。
隨後,由於確實簡化了漢字的學習過程,降低了其學習難度,簡化漢字逐漸得到推行,並且沿用至今。但是即便是後者,在推行過程中也遭受了重重困難,有許多學者和專家都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和顧慮。
在今人的角度看,或許會認為廢除漢字,將漢字拉丁化是一種非常可笑的想法,但是實際上,對民國文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迫切、也十分重要的改革關鍵,並且他們對於文字改革的計劃是有跡可循的。
那是由於我們的鄰居蘇聯在十月革命之後進行了一場文字拉丁化運動,隨後短短數年之間,蘇聯的國力得到了大幅提高,國內學者見之心喜,認為若是國內也可以推行這樣一場運動,對於國力發展必定大有助益,也表現了當時知識分子急於與傳統封建思想徹底斷絕的決然心態。
但是,中國文化基礎與蘇聯存在天壤之別。中華文化能夠歷經數千年而不絕,在一次次戰亂之中將漢文化代代傳承至今,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發生斷層的一種古老文明,漢字在其中所起作用不可小覷。
漢字的存在,連接了時空,是今人對古人了解、交流的重要方式與窗口,無論時隔多久,我們仍然能夠讀懂古文,了解古人,在這一點之上,中國人對於漢字的特殊感情便難以斬斷——漢字儼然已經成為了中華文化的根基,一橫一豎,一撇一捺,早已融入了中國人的血脈之中。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漢字的改良、簡化之路正是陸遊這句名詩的最佳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