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北大教授:欲救國,先滅漢字!差點讓我們改用拉丁字母

2020-12-16 南宮欽

"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須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文,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在民國時期,國內曾經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廢除漢字運動,這場運動由國內最為著名的一群文人共同發起,卻在短短數年間宣告失敗。

錢玄同的前半生

在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竊取了前人歷經艱險才取得的革命果實,宣布建立中華帝國,恢復帝制。兩年之後,張勳擁護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復闢,一場場鬧劇在短期內輪番上演,深深地對諸多國內反帝反封建的愛國志士造成了極大的衝擊。

隨後,有許多專家學者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其中,有一個北大教授宣稱:想要救國,就必須廢除漢字!

除此之外,他招攬了許多同行為自己的觀點進行背書,號召眾人以後使用一種經過改良的,結合拉丁字母使用的文字。此人便是時任北京大學文字學教授的錢玄同。

1887年,錢玄同出生於一個官宦家庭,他出生在清朝衰微之際,對清朝政府的不作為感到十分痛恨,對於三綱五常等陳腐禮儀觀念也是唯恐避之不及,但在其父薰陶之下,他自幼便十分喜愛漢學和歷史學。

十八歲時,年輕氣盛的錢玄同受到西方先進思想浪潮的影響,與自己的同伴在湖州剪掉了自出生至今一直留著的辮子。

1907年,錢玄同前往日本留學,進入日本早稻田大學進行教育學的深造,期間他結識了魯迅、章太炎等人,與他們意氣相投,經常有一起研究訓詁、音韻及《說文解字》等相關內容,對漢字有很深的見地和研究。

經過長達四年的學習之後,錢玄同最後選擇回國,並在北京大學擔任文字學教授一職。按說,這樣一個對漢字有如此深入研究的學者,為何會如此痛恨漢字呢?

漢字改進之路

在辛亥革命之後,雖然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帝制已經被推翻,但中國民眾數千年來一直深受封建思想的荼毒,其傳統思想早已根深蒂固,無法在短時間內發生改變。果不其然,在民國建國初期,各種復闢帝制、擁戴封建王朝的政治事件頻頻發生。

作為追求民主、科學大軍中的一員,錢玄同為此而感到痛心疾首,站在他的立場,他認為國家當下止步不前必定是受到一些更為根深蒂固的東西的影響,而漢字是中華文化傳承幾千年的重要基礎和工具,若是想要在短期內改變人們的陳舊思想,廢除漢字的使用便是最好的方式。

並且在當時,漢字結構複雜,字體多樣,並不適合應用於排版印刷,這也導致現代知識傳播受到限制。

由此觀點出發,錢玄同稍加思索,便提出了"欲救國,先滅漢字",為了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他將自己的觀點和言論寫成了信,四下分發給了當時的各界名流,希望能夠說服他們共同加入廢除漢字的行動之中。

隨後,他的想法得到了許多人的響應,其中不乏魯迅、胡適等著名學者,他們都認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也同意他們的觀點,並且還提出了若是必須進行漢字改革,大可以直接改用拉丁字母。

一時之間,廢除漢字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始了,很多文人都十分支持將漢字改為拉丁文。

其後,錢玄同與幾個交好的學界同僚便聯合起來對拼音和拉丁文進行結合,形成了一種拉丁化的新文字,並且以這些新型文字為基礎寫就了一個推廣方案,希望能儘快將這些新型文字推廣到廣大民眾之中,真正達到傳播現代先進文化的目的。

但天不遂人願,在這些拉丁化的新文字初成規模,並在小學教科書中得到率先應用之後,卻遭到了大眾的強烈反對。這些文字的學習難度遠遠超過了漢字,在推行的數十年中,進展十分緩慢。最後,新文字的推廣在許多家長和孩子的反對聲中宣告停止。

文化苦旅

在拉丁化文字的推廣失敗之後,錢玄同痛定思痛,發現這些文字確實在中國行不通,便又提出了另一個文字優化方案,即簡化漢字,並且推行《漢語拼音方案》。

隨後,由於確實簡化了漢字的學習過程,降低了其學習難度,簡化漢字逐漸得到推行,並且沿用至今。但是即便是後者,在推行過程中也遭受了重重困難,有許多學者和專家都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和顧慮。

在今人的角度看,或許會認為廢除漢字,將漢字拉丁化是一種非常可笑的想法,但是實際上,對民國文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迫切、也十分重要的改革關鍵,並且他們對於文字改革的計劃是有跡可循的。

那是由於我們的鄰居蘇聯在十月革命之後進行了一場文字拉丁化運動,隨後短短數年之間,蘇聯的國力得到了大幅提高,國內學者見之心喜,認為若是國內也可以推行這樣一場運動,對於國力發展必定大有助益,也表現了當時知識分子急於與傳統封建思想徹底斷絕的決然心態。

但是,中國文化基礎與蘇聯存在天壤之別。中華文化能夠歷經數千年而不絕,在一次次戰亂之中將漢文化代代傳承至今,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發生斷層的一種古老文明,漢字在其中所起作用不可小覷。

漢字的存在,連接了時空,是今人對古人了解、交流的重要方式與窗口,無論時隔多久,我們仍然能夠讀懂古文,了解古人,在這一點之上,中國人對於漢字的特殊感情便難以斬斷——漢字儼然已經成為了中華文化的根基,一橫一豎,一撇一捺,早已融入了中國人的血脈之中。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漢字的改良、簡化之路正是陸遊這句名詩的最佳映照。

相關焦點

  • 魯迅吶喊: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改用字母文字
    要廢除方塊字,改用字母文字。改革呼聲在五四時期達到高潮,被譽為「民族魂」的魯迅甚至一度發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吶喊。「國家的落後是科技的落後,科技的落後緣於教育的落後,教育落後蓋因中國百姓學習漢字太難。」目睹此情形,中國的一批知識分子開始要求對漢字進行改革,甚至要廢除方塊字,改用字母文字。改革呼聲在五四時期達到高潮,被譽為「民族魂」的魯迅甚至一度發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吶喊。1892 年,一個名叫盧戇章的福建青年,經過十年的努力,寫成了一本名為《一目了然初階》的書。
  • 老外:拉丁字母會取代中國的漢字嗎?別罵,曾經中國真有過這想法
    最近,在美國一架媒體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為:中國的漢字會被拉丁字母所取代嗎?其實不僅是這家媒體,很多西方人都有這樣的想法,他們認為漢字真的太難了,曾經就有老外就問過我這樣的問題:為什麼中國人不徹底放棄自己的傳統語言。
  • 差點絕跡的漢字!專家曾建議全國改學拉丁字母,三篇奇文力挽狂瀾
    如果失去漢字,那麼中華千年傳承的文化又該怎麼流傳百世?五千年上下求索、億萬人口口相傳才鑄就成當今漢字文化的繁榮。相比較於拉丁字母,漢字有其獨特的優美、深意,但這也導致其的學習難度極高。在世界教科文組織的認定中,中國漢字學習難度為「極難」。會說會寫中文的外國人,要遠遠少於會說英語的人。但在中國漢字的傳承中,曾差點就徹底絕跡。
  • 中國也曾差點廢漢字,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個外國人也贊成
    其中的漢字,一直被中國人視為瑰寶中的瑰寶。   從倉頡造字以來,漢字就成為了中國的官方文字,哪怕朝代再變更,哪怕我們曾被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漢字都沒消失過。   不過,漢字也有衰落期,那便是晚清時期。由於清政府的懦弱無能,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一落千丈,影響力自然也大打折扣。   曾經依附中國的國家見勢不妙,紛紛脫離了中國的掌控,不僅不再承認自己藩國的身份,還連同漢字一起廢除了。   其實,不僅是別國廢除了漢字,中國也差點廢除了這項數千年的傳承。
  • 清末民國時期漢字簡化的發展:摸索與開拓
    清末民國時期是有意識且較系統地進行漢字簡化的起始階段,儘管該時段的漢字簡化工作進行得還不全面、不深入、不徹底,但它卻是自唐宋以來社會生活中不時出現減省形體、俗寫形體,到新中國成立之後進行系統簡化工作的中間階段。不過,其時學者並非一開始便將目光聚焦到漢字中已有的減省形體上,並非天然地有成系統的簡化方案和推行辦法供他們採納。
  • 拼音破除了「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魔咒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經過幾番苦苦思索,一些人終於發現了中國落後的「秘密」:西方拼音文字只要會說就會寫,故國民識字率很高,而漢字獨立於語言之外,筆畫繁難,就連一些飽學之士都曾發出「漢字至難」的感慨。
  • 瞿秋白主張廢除漢字,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但其實在民國時期,很多的國人學漢字也像現在這些外國人一樣困難,因為當時的漢文都採用繁體字並且沒有拼音輔助,只有經過私塾或者學校系統性的長時間學習才能完全掌握漢字的使用。也正是因為這個語音,漢字差點被廢除。清末民初的時候人民飽受外國列強的欺壓,很多的進步人士都紛紛尋找國家的出路。
  • 民國時有一段時間呼籲廢除漢字,那最後漢字是怎麼保留下來?
    在清朝滅亡之後,民國迎來了一次文化界百花齊放的所謂新文化運動,而在這一次新文化運動裡,我們民族一直依賴的漢字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有很多民國的知名人物一度要求要徹底廢除漢字,大有恨不得把幾千年來的中國傳統文化都付之一炬的急迫感。
  • 中國漢字為什麼要用外國字母做拼音
    唐代守溫和尚在分析漢語聲母韻母和聲調的基礎上,制定了描述漢字語音的三十六字母,可惜他用漢字來表示這些聲母和韻母,因此,沒有進一步發展成拼音文字。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1605年,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蹟》,其中有4篇漢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
  • 74年前越南「廢漢字」改拉丁字母,如今怎樣了?這一幕讓國人笑了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民族,我們國家的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尤其是在古代的時候,對當時整個世界影響十分廣泛。比如說我們很熟悉的日本、韓國、朝鮮等國,很多文化習俗都是從古代中國傳入的。對於我們每個中國人民來說,看著祖國慢慢強大,我們的文化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豪感。當然啦,歷史上一些使用漢字的國家,為了追求本民族的「獨特性」,廢除了長期以來使用的漢字,而改用其他文字。像朝鮮、韓國,以及越南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 暢談漢字的改革歷程史,差一點我們就沒有漢字了?慶幸沒被拉丁化
    中國作為全球唯一一個文化沒有斷代的國家,儘管經歷了各種的戰亂、外族入侵和統治,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不但存活了下來,並且仍不斷散發著生機。從下面這段翻譯,我們先來體會一下漢字的魅力。漢字拉丁化運動的黃金十年我們來看一下當時這些振聾發聵的聲音,現在看到這些,都隱隱覺得背後發麻,慶幸這場運動沒有成功。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方塊漢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
  • 魯迅提出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郭沫若:這是他一生最大的功績
    漢字做為中華文化的結晶,記載著五千年文明傳承的知識與歷史,但伴隨著近代中華文化的衰弱,加之歐美列強的侵略,導致的文化不自信差點造成漢字的消亡,具體的開始還要從五四運動說起。
  • 民國時期漢字險遭廢除,多虧這師徒二人出手拯救,漢字才延續至今
    大家都知道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也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但是很少有知道,漢字曾一度差點被拋棄、被廢除!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一直處於「救亡圖存」的風雲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文化自豪感都低落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 亞塞拜然文字8月1日起將改用拉丁字母
    東方網8月1日消息:從8月1日起亞塞拜然的所有報刊、印刷品和公文都將停止使用基裡爾字母(古斯拉夫字母),而改用拉丁字母。這是亞塞拜然第二次使用拉丁字母。據俄塔社報道,1924年至1939年亞塞拜然文字曾使用過拉丁字母,它取代了此前所用的阿拉伯字母。
  • 四大文明古國文字唯漢字獨存?它差點就被這些民國大師們搞死了
    欲要亡其國,必先亡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侵略者一貫都是這麼幹的。 從其他文字的發展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每當國家被滅亡,這個國家使用的文字就很有可能會被消滅。 古埃及語從公元前26世紀開始,通行了約500多年。但羅馬人徵服埃及後,燒毀亞歷山大圖書館、關閉神廟,古埃及語隨之消亡。
  •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真的是魯迅所說?為何專家表示他說得對?
    漢字是承載著我們民族歷史的文化符號,博大精深,而又寓意深刻。與其他國家的文字不同,漢字並不是簡單的一個字一個意思,在漢字文化中,每一個字的信息量都是很大的。比如,在《說文解字》這本書中,就對每一個字背後的起源,以及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寓意都進行了全面的介紹,不得不令人長嘆一句:中華文化,確實是博大精深。擁有著這般璀璨的漢字文化,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說,其實都是一件相當自豪的事情,但是,魯迅先生當時卻提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口號,實在是令人不解。
  • 專家建議漢字全部改為拼音,他寫千古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要知道漢語歷史悠久,是使用人數是最多的,世界上使用漢語的至少有15億,而漢字是迄今為止使用時間最長的字,也是在上古時期的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然而,近代的一些專家學者卻認為應該要廢除漢字,因為漢字的音譯拼寫極為複雜,不利於我國教育的推廣和普及,甚至是想改用簡易的拉丁字母來替代漢字。 當時還處於民國時期,國家內憂外患,正值百廢待興,全國的文盲率超過了百分之八十。一個國家只有在精神上先富足起來,物質上才能有所發展。
  • 專家學者要廢除漢字,學霸寫2篇千古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種讀音
    在古代,漢字充當了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在二十世紀之前,漢字仍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國家的官方書面規範文字,因而漢文化在歷史上對周邊文明的傳播分享有著重要作用。然而到了近代的時候,確有一些專家學者站了出來,認為中國的漢字在聽說讀寫方面顯得格外複雜,不利於教育的推廣和降低全國的文盲率率,因此說要廢除漢字,改用簡單易學的拉丁字母來替代漢字。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
  • 漢字要不要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韓國人正在呼籲恢復使用漢字
    漢字是我們的文字,是目前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也是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展的語素文字。目前世界上最廣泛使用的文字是拉丁字母,其次是漢字。但拉丁字母的歷史並不悠久,是羅馬時代的產物,而羅馬時代是中國的秦漢時期,漢字確切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00多年前商朝的甲骨文。
  • 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魯迅先生何出此言?
    世界上有四大古老的文明,尼羅河古埃及文明,恆河古印度文明,兩河流域古巴比倫文明,以及我們的華夏文明,華夏文明傳承千年至今仍未斷流,這是其他幾大文明所無法比擬的,而千年之間華夏文明一直繁榮昌盛更是堪稱奇蹟,而造就這一切很大的原因就是漢字,漢字記錄下華夏文明,將千年之前的古人同今人跨代連結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