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抵債部分爽約 能否主張金錢給付?

2020-12-18 騰訊網

借款400萬元到期後未能按約償還,雙方當事人約定以400萬元的房產抵債,但因種種因素大部分房產未能履行,債權人請求重新償還相應金額借款。海安法院一審認為,因案涉協議未能履行,以物抵債目的已不能實現,原告謝某要求被告蔣某履行原債務即金錢對價依法有據。8月26日,隨著南通市中級人民法院終審判決書的送達,這起以物抵債案塵埃落定。

2015年,蔣某因資金周轉困難,向謝某借款400萬元,借期二年。2017年借款到期後,蔣某無力償還,遂與謝某籤訂協議一份,約定蔣某向謝某提供價值400萬元的數套住房及車棚車庫用以償還所欠謝某的債務。協議對交易稅金、溢價款、認購書等內容進行了明確。在蔣某提供認購書的基礎上,謝某有權將上述房屋出售給第三人,向第三人收取房款填平其債權。

協議籤訂後,除一套房屋以60萬元出售成功外,其餘抵債房屋因稅金、溢價等處理問題未能實際履行。謝某遂向法院訴訟,要求債權性質回歸,請求判令蔣某償還借款340萬元,並支付相應利息。

庭審中,蔣某辯稱,協議籤訂後其一直積極履行義務,由於謝某自身原因導致協議未能全面履行,應由謝某自行承擔責任。

海安法院經審理後認為,債務到期後,當事人約定以住房、車棚車庫抵算債務,該約定系雙方真實意思表示,與現行法律規定並不衝突,應認定協議成立有效,雙方均應當按約履行該協議。除非存在蔣某不履行協議的情形,否則謝某並不當然享有向蔣某直接主張支付金錢對價的權利。根據協議,約定蔣某有義務先提供認購書,以使房屋實際買賣雙方達成合意,但蔣某表示其要求謝某先支付稅金及溢價款才給付認購書,此舉明顯與雙方的約定不符,屬違約行為,且已導致案涉協議目的不能實現,故蔣某對案涉協議不能履行負有責任。因案涉協議未能履行,以物抵債目的不能實現,謝某要求蔣某履行原債務即支付金錢對價依法有據。遂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相關規定,作出前述判決。

一審判決後,被告蔣某不服提出上訴,南通中院經審理認為,一審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遂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法官點評

本案主要涉及以物抵債的效力及不履行的法律後果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五條規定:「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因此,我國實行物權法定原則,債務到期前當事人所約定的流質抵押、讓與擔保均不受法律保護,相關的以物抵債自然不發生法律效力。對於債務到期後的以物抵債效力及不履行的法律後果問題,近年來司法界逐步趨向統一。

對以物抵債協議的效力、履行等問題的認定,應以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為基本原則。當事人於債務清償期屆滿後達成的以物抵債協議,可能構成債的更改,即成立新債務,同時消滅舊債務;亦可能屬於新債清償,即成立新債務,與舊債務並存。基於保護債權的理念,債的更改一般需有當事人明確消滅舊債的合一,否則,當事人於債務清償期屆滿後達成的以物抵債協議,性質一般為新債清償。在此情形下,舊債務於新債務履行之前不消滅,舊債務和新債務處於銜接並存的狀態;在新債務合法有效並得以履行完畢後,因完成了債務清償義務,舊債務才歸於消滅。若新債務屆期不履行,致使以物抵債協議目的不能實現的,債權人有權請求債務人履行舊債務,且該請求權的行使,並不以以物抵債協議無效、被撤銷或者被解除為前提。

本案中,當事人之間系債務到期後達成的以房抵債協議,應認定協議合法有效,在協議因種種因素未能得到履行情況下,債權人謝某要求回歸原借款的償還,符合相關規則。法院判決被告蔣某向原告謝某償還340萬元借款及相應利息,並無不當。

本案的發生提醒人們,債務重置只是增加一種選擇權,並不當然消滅原債務,也不產生新的債權債務,當債務重置不能實現時,債權人仍可以要求債務人履行原債務。

法律鏈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六十條 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

第一百零七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作者:陳琳璐 孫江華)

相關焦點

  • 淺析以物抵債協議的效力及後果
    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存在金錢債務,有時雙方約定以特定物提前原先金錢債務的清償。實踐中,該種替代履行債務的方式稱為以物抵債。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以物抵債式的約定層出不窮,在現行法律尚並未對此明文規定的情況下,衍生出許多糾紛,使債權人實現合法債權時產生層層障礙。下面通過一個案例,了解一下以物抵債的形式及從特定的角度研析下其效力產生的相關問題。
  • 二巡法官會議紀要:以物抵債能否排除強制執行(附部分高院司法文件...
    法律問題 以物抵債協議達成後,債權人未實際受領抵債物,該債權人主張對抵債物排除強制執行能否被支持? 不同觀點 甲說:可以排除強制執行 以物抵債協議,即傳統民法所謂的代物清償協議,是指債權人與債務人約定,以他種給付替代原來給付,因其意在消滅債權債務關係,具有類似於清償的效果。
  • 「最高院裁判文書」合法的以房抵債協議能否產生原合同給付義務...
    一是關於以房抵債協議的效力問題。以房抵債協議主要特徵是雙方當事人達成以債務人轉移房屋所有權替代原合同所約定的金錢給付義務的協議。由於以房抵債協議在現行法上系無名合同,在法律適用上,首先應適用或者類推適用最相類似的合同類型的法律規範。
  • 【案例速遞】二巡法官會議紀要:以物抵債能否排除強制執行(附部分...
    法律問題以物抵債協議達成後,債權人未實際受領抵債物,該債權人主張對抵債物排除強制執行能否被支持?不同觀點甲說:可以排除強制執行以物抵債協議,即傳統民法所謂的代物清償協議,是指債權人與債務人約定,以他種給付替代原來給付,因其意在消滅債權債務關係,具有類似於清償的效果。以物抵債協議成立後,不管是否實際受領,可以主張排除對抵債物的強制執行。
  • 淺析民事執行中的自願以物抵債
    但我們在看到自願以物抵債所發揮的正能量的同時,也要看到由於自願以物抵債其理論根源於在陸法系民法理論中的「代物清償制度」,在我國現階段民事立法中迄今沒有體現這一理論規定,只在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中較原則地規定了民事執行程序中以物抵債的適用,沒有相關的實施細則與之相銜接,部分執行法官在適用這一法律規定時條件很寬泛,隨意性很大,因此對其在操作過程中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 最高院民二庭會議紀要:以物抵債協議的性質與效力
    其中,以負擔新債務作為履行原債務的方式,原債務不消滅的,構成新債清償;以他種給付(如本案中的B建築)代替原給付,原給付消滅的,構成債務更新;原給付繼續存在,新設立的以物抵債僅作為原金錢債務擔保的,構成債的擔保,包括讓與擔保與新債擔保兩種情形。鑑於以物抵債協議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在確定以物抵債協議的性質時,也要秉持類型化思維。
  • 淺議如何破解民事訴訟中虛假以物抵債行為
    1、以物抵債變更了生效法律文書所確定金錢給付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法律的嚴肅性。執行依據所確定的被執行人應當履行的義務不外乎三類,即給付金錢、交付實物和為一定行為。在民事執行中以物抵債實質是變金錢給付請求權為實物交付請求權,改變了生效法律文書所確定的被執行人應該履行的義務。  2、以物抵債對抵債物的價格的確定標準不夠明確和統一。
  • 最高法院以物抵債裁判觀點十則
    ,一般應認定以物抵債協議為諾成性的新債清償協議案例要旨認定債務清償期屆滿後的以物抵債協議的性質時,應以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為基本原則,約定不明的,一般應認定以物抵債協議為諾成性的新債清償協議。,此時,再以最後一次拍賣時所定的保留價裁定以物抵債會對被執行人顯失公平,故法院可裁定撤銷以物抵債裁定。
  • 最高院以物抵債裁判觀點十則
    來源:民事法律參考1.認定債務清償期屆滿後的以物抵債協議的性質時,一般應認定以物抵債協議為諾成性的新債清償協議案例要旨認定債務清償期屆滿後的以物抵債協議的性質時,應以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為基本原則,約定不明的,一般應認定以物抵債協議為諾成性的新債清償協議。
  • 最高院以物抵債裁判觀點10則
    1、認定債務清償期屆滿後的以物抵債協議的性質時,一般應認定以物抵債協議為諾成性的新債清償協議案例要旨認定債務清償期屆滿後的以物抵債協議的性質時,此時,再以最後一次拍賣時所定的保留價裁定以物抵債則會對被執行人顯失公平,故法院可裁定撤銷以物抵債裁定。
  • 民事執行程序中當事人合議以物抵債的適用 - 人民法院報
    以物抵債是指在民商事案件的執行中,因被執行人不能及時履行生效法律文書所確定的金錢給付義務,以被執行人所有的財產折價交付給申請執行人抵償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務結束雙方之間權利義務關係的一種執行措施。
  • 以物抵債協議對抗強制執行必須符合法定條件
    ,這種以物抵債協議成立並發生法律效力必須同時符合四個要件,即必須有債權債務的關係客觀存在、必須有雙方當事人關於以物抵債的合意、抵債給付必須與原定給付不同、須債權人受領抵債給付以代替原給付。  評析  本案中,蔣某與楊某達成的以物抵債協議欠缺部分生效要件,不能對抗人民法院的強制執行。
  • 最高院 十個典型「以物抵債」裁判觀點
    但當事人之間直接以物抵債,損害了其他債權人的利益,該直接以物抵債協議應當認定為無效。案例要旨現行法律並未明確規定以物抵債的截止時間,申請執行人在標的物拍賣流拍後何時申請以物抵債,並沒有嚴格規定必須在拍賣流拍後立即做出以物抵債的申請。
  • 最高院第72號指導性案例以物抵債協議糾紛案例分析
    即履行期限屆滿後達成的以物抵債協議是否有效?焦點二:若《商品房買賣合同》有效,原被告自願確認的債權利息能否抵作房屋買賣價款?即如果以物抵債協議有效,則以物抵債中確認的債權利息超出法律強制性規定的部分是否有效?二、履行期限屆滿後達成的以物抵債協議是否有效?
  • 【法律知識】最高院以物抵債裁判觀點10則
    1、認定債務清償期屆滿後的以物抵債協議的性質時,一般應認定以物抵債協議為諾成性的新債清償協議案例要旨認定債務清償期屆滿後的以物抵債協議的性質時,此時,再以最後一次拍賣時所定的保留價裁定以物抵債則會對被執行人顯失公平,故法院可裁定撤銷以物抵債裁定。
  • 最高法院:關於「以物抵債」的10個裁判要點
    1、認定債務清償期屆滿後的以物抵債協議的性質時,一般應認定以物抵債協議為諾成性的新債清償協議案例要旨認定債務清償期屆滿後的以物抵債協議的性質時,應以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為基本原則,約定不明的,一般應認定以物抵債協議為諾成性的新債清償協議。
  • 以物抵債協議審查認定中應注意的問題
    對於明顯違背禁止流質(抵)契約規定的以物抵債協議,應按照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行為,而確認其無效。對於債權人以債務人違反以物抵債的約定而要求繼續履行以物抵債協議或對所抵之物主張所有權的,應駁回其訴訟請求。
  • 最高案例:以物抵債協議目的不能實現,債權人可直接請求履行舊債
    【裁判要點】1、 以物抵債,系債務清償的方式之一,是當事人之間對於如何清償債務作出的安排,故對以物抵債協議的效力、履行等問題的認定,應以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為基本原則。一般而言,除當事人明確約定外,當事人於債務清償期屆滿後籤訂的以物抵債協議,並不以債權人現實地受領抵債物,或取得抵債物所有權、使用權等財產權利,為成立或生效要件。
  • 抵押/質押與讓與擔保、以物抵債協議
    03 抵押/質押合同與以物抵債協議以物抵債協議屬於無名合同,係指當事人雙方達成以他種給付代替原來給付的協議。這裡的「物」包括各類財產,所抵之「債」也可能是各種債務。抵押/質押合同與以物抵債協議顯然不是一類合同,並不會發生混淆,只有在特定的場景下,才可能構成「接近型」或「配套型」關係。一、履行期限屆滿前達成的以物抵債協議一般無效,履行期限屆滿後達成的以物抵債協議一般有效。
  • 以物抵債裁判依據匯總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當前商事審判工作中的若干具體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二庭庭長楊臨萍2015年12月24日)九、 關於以物抵債合同糾紛案件的審理問題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存在金錢債務,有時雙方約定以特定物替代原金錢債務的清償。實務上將該種替代履行債務的方式稱為以物抵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