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永寧河南下,在星星六號橋南側的東橋頭,探訪的腳步被一張指示牌絆住了。這塊立於橋頭的彩色列印指示牌,大大方方寫著「快餐小炒在橋下」的字樣,每個字都有半個筆記本電腦屏幕那麼大。
在這裡就餐的建築工人下了工,喜歡吆喝一句:「走,去下面吃!」
只要是來過這裡一次的人,能明顯感覺到這裡更像是一個被隔絕在地下的「隱形」飯莊。
橋下有飯店
星星六號橋的東側是一大片正在施工的建築工地,因為緊鄰永寧河,這裡也是被開發商描述成「水岸島居,風華無邊」的開元銀河名苑樓盤。
「河風柳語,如玉帶飄逸」,廣告中,開發商如此盛讚。然而,永寧河流到此處,似乎並不美好。它的河水渾濁,岸邊還隱藏著違章建築。
比如,橋下的飯店。4月1日上午10點,記者行至星星六號橋南側的東橋頭時,偶然發現了這張指示牌。有趣的是,指示牌兩面列印,都寫著「快餐小炒在橋下」的字樣。一面對著橋下,一面朝著建築工地的方向。
第一次,是帶著好奇沿東橋頭往下走,河岸的邊坡在連續陰雨的浸泡後,泥土溼軟。一排木板連著灰撲撲的紅地毯,覆蓋在泥土上,一直引領著記者走進橋面下陰暗的空間。
下到橋底,只剩一條窄窄的通道,仍然鋪著薄薄的木板,僅能容一人通過,若有人迎面走過,其中一人須側身讓路,才不至於被擠下河去。
站在木板道上,探身向前張望,除了隨意堆砌在邊坡旁的木板外,什麼也看不見,再往前走幾步,就有兩條看家狗,衝著陌生人一頓狂吠。雖沒有一探虛實,但濃濃的油煙味兒已經飄了出來。記者決定飯點一到,便以客人身份再度探訪。
建築工人的專用「食堂」
果然,一到11點,身著統一的工作服,胸前背上,甚至臉膛上都沾著塗料或者石灰的建築工人,就三三兩兩走向橋下。
記者尾隨其後,原先擋在木板道拐角處的兩條狗,仿佛早已習慣了食客們窸窸窣窣的腳步聲,安靜地趴在一邊,再不叫喚。
一繞過拐點,前方便是別有洞天。一個藏身橋涵之中的簡易飯莊出現在記者眼前,它緊挨著永寧河,以橋面為頂,河岸數平方米寬的邊坡為地,木板在臨水的一側紮成圍牆,隔出一片微縮版的馬爾地夫半島形狀的天地。
剛到11點,十幾個炒好的小菜已經分格盛放在託盤裡,三四人掂著勺給來者打菜,不肖5分鐘,這個地下飯莊裡就坐滿了人,菜盤邊也滿滿當當圍著點菜的人。一個被木板隔出來的廚房,一臺雙開門的冰箱,小飯店裡該有的,這裡基本都有。除了理應懸掛的營業執照等外。
番茄炒蛋、清炒包菜、紅燒魚、紅燒肉、紫菜蛋湯……記者塞在人群中點菜,老闆嘴裡嘟囔著「這些都是外地人常吃的菜。」
「飯店開了多久?」這問題,只引來老闆娘衝記者一陣打量,「很久了,以前在上面。」
靠河邊的木板牆離地面有大約4指寬的空隙。建築工們一邊大口大口嚼著菜,一邊夾著剔下的骨頭、魚刺等順著空隙拋進永寧河中。
坐在記者身邊的兩位建築工,一位來自安徽,一位來自雲南,他們說:「上面也有地方吃飯,遠點兒,下面方便還便宜,一頓中飯,兩素一葷,不到6元錢。」
被無視的衛生環境
在飯店靠北的一側,因為密封不嚴,有汙水從橋面成股流進來。不到半個小時,這裡來來往往100多人,沒人注意這些,也沒人抱怨滿是油汙的餐桌和塑料椅。沒有一次性筷子,都是反覆用過的竹筷,因為沒有洗淨,摸起來有些發粘。
「這工程至少還要半年,我們在這兒吃了兩年多了。」來自安徽的工人師傅說。
在這些工人中,年長的不過40歲左右,年輕的看上去只有十八九歲,有年輕小夥子戴著眼鏡,透著些斯文勁。
「打工就是要下力氣,要賺錢,每天就中午一餐,晚上回去自己燒,這裡便宜些,幹不乾淨我們不管,反正沒吃壞肚子,能吃飽就行。」年輕工人小劉說。
至於永寧河會不會變清的問題,工人們嘻嘻哈哈地應付著,「這我們管不了,政府說怎麼整改就怎麼改,別到時候雷聲大雨點小就成!」
時隔整10天,昨日11時,記者再度探訪橋下飯店,剛走到橋頭,發現兩位建築工正從橋下折返。原先正對橋下的指示牌被挪到一旁,橋下的棚屋飯店仍在,兩條狗還守著門,外面晾著幾件衣服,但炊煙已不見。
一位女工走過來,見門關著,正欲轉身離開,被記者喊住打聽消息。她說,清明節後,老闆關了幾天門,他們只好到別處就餐。回到橋頭,三三兩兩的工人正拎著快餐從不遠處的菜市場附近走回工地。 市政府糾風辦、台州日報、台州廣電總臺請您參與「五水共治」全媒體問政。如果您有意見或建議,或者想參與現場問政,可聯繫市政府糾風辦。聯繫電話:88510277(聯繫人:林海波),電子郵箱:tzjfb@163.com(請註明「五水共治」),或到市行政大樓1128室現場報名,報名截止時間為2014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