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儷在2019的總結裡說,等等和小花妹妹都長大了,開始和她頂嘴了。
孩子長大了,從頂嘴到大聲的爭辯情形,很多家長都遇到過。
6歲的麗麗看平板電腦時,離得太近了,媽媽提醒她:「離遠點,要愛護眼睛,要不就近視了!」沒想到,麗麗生氣地喊到,「我就不!不用你管!一會就不看了。」然後繼續玩。孩子頂撞的語氣和態度,讓媽媽感到生氣無助。
其實孩子頂嘴,父母應該感到高興,這是孩子成長過程的一部分。
德國心理學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認為:「隔代人之間的爭辯,對於下一代來說,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心理學認為,孩子有3個逆反期:2-3歲幼兒期、6-8歲的兒童,14-16歲青春期。頂嘴是孩子在逆反期裡的爭辯行為。孩子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意願,不願再完全聽從父母的話,頂嘴能幫助他成長。
一、孩子把不滿的意見表達出來,讓負面情緒得到釋放,從而不會有壓抑心理。
孩子在爭辯中,都會帶有不好的情緒。家長給孩子爭辯的權利,讓他把不滿的話,勇敢的表達出來,長大以後才不會懦弱,逆來順受。
「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家長從孩子的角度考慮他的感受,安撫他的情緒。父母的及時反饋,能讓孩子心理更健康,更有活力。
薩提亞的情緒冰山理論認為,人都像一座冰山,你看到的只是表面行為,而更深的問題,我們都不了解。
孩子表現出頂嘴的行為,只是冰山一角。「不許頂嘴!」改成「我理解你的感受,我們來分析下原因吧。」等孩子冷靜下來,父母用溫和態度了解原因,和孩子一起找到合理的解決辦法。即使孩子說的沒道理,也要給他充分的時間,耐心聽他辯解。
二、爭辯有學習效果,能促進智力發展,比不頂嘴的孩子有更有主見。
孩子在爭辯的過程中,需要運用學到的詞語,表達自己觀點,反駁家長的看法。有助於孩子語言能力和智力發展。通過爭辯,孩子還能學到辯論的技巧,促進邏輯思維的發展。孩子爭辯時,發現父母並不一定是正確的,能變得自信和獨立。
有相關研究表明,反抗性較強的孩子中,有80%長大以後獨立判斷能力較強。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研究證實:比溫順聽話的所謂乖小孩,經常跟父母頂嘴的小孩更不容易出現嗑藥、未成年喝酒等不良行為。
三、父母在孩子的反駁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和孩子一起成長。
孩子頂嘴是對父母教養方式的一種提示。父母要反思一下,是對孩子管教太嚴了?還是太寵愛孩子了?命令孩子做不喜歡的事了?自己平時就喜歡跟人頂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他不明白對錯時,喜歡模仿家長的行為。家長要以身作則,不和家人朋友頂撞,給孩子一個溝通的好榜樣。
「我覺得你這樣說話,讓我感覺傷心」,父母表述自己的感受,明確指出孩子的行為造成的後果。讓孩子學會冷靜的溝通。如果孩子講的有道理,要尊重孩子的意見,承認自己的錯誤。如果孩子講的不對,家長要耐心解釋,只要講的有道理,孩子是很樂於接受正確意見的。
孩子的頂嘴,會讓父母覺得沒面子,生氣惱火。「這麼小,我就管不了你了!」這時父母一定要靜下心來,不要簡單粗暴的制止,也不要和孩子爭論不停。家長嘮叨的說話,會使孩子脾氣變得不好,還可能不再和父母溝通,產生更強的逆反心理。
總結
孩子頂嘴,是因為他有不同的看法。家長要尊重孩子,不給孩子貼「不聽話!」「不乖了!」這些標籤。
孩子爭辯,是想得到認可和尊重,是想讓自己獲得重視。家長要換位思考,不要忽視孩子的感受。
頂嘴爭辯,是孩子表達愛的一種方式。如果孩子不與父母爭論,就是一種漠視、無所謂的心態。
我是 ,一個愛生活,愛孩子的80後寶媽,請關注我,與您分享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