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百家號日夜朝朝暮暮,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歷史故事是有關與威爾斯的歷史故事哦,小編了解到在中世紀早期威爾斯的歷史文獻中,《不列顛史》佔據重要的地位。這部著作創作於829/830年,後世之人多認為其作者是南尼厄斯(活躍於800年左右)。
這部史書以優美的文筆敘述了從大洪水時代以來的不列顛人的歷史,並且它對後來蒙茅斯的傑弗裡創作的《不列顛諸王史》(大約1139年)具有重要的影響。教會學者們的思想也受到世俗世界的關注,他們的思想被整理出來,並且影響力也與日俱增,因為他們在文學和藝術活動的中心成為人們討論的對象。到11世紀中期,在聖大衛茲、蘭巴達恩和朗蘭特威特梅傑的教會驕傲於自己那具有創造力的環境。在這裡,天資聰穎又訓練充分的抄寫員們發揮了自己在知識上的領導地位,他們推動了拉丁語的教學,編纂早期聖徒的生平故事,並且他們還喜歡在一些威爾斯詩歌、敘事傳奇的文本邊縫處記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儘管他60們的主要目標是讓基督教的精神之光普照大地,但是還有一點是不可置疑的,那就是他們共同的遺產是無比榮耀之物,他們證明了自己對其堅定的維護之心。在這個時期,這樣的活動是一次絕對鼓舞人心的生命之旅。刻有文字的石頭星羅棋布於各處的景色之中。它們用一種自己獨有的方式向世人宣告著個人在聖徒時代的信仰狀況,這也是一種用視覺化的方式塑造身份認同的過程。在經歷了大西洋風暴那1600年不停地肆虐之後,現在在威爾斯大約有535處墓碑留存下來。
那些5-7世紀期間的墓碑主要是一些豎立著的獨塊巨石,在其上面刻有拉丁文或者愛爾蘭文字,還有一些是用歐甘字母(這是一種獨特的書寫形式,這種文字是在石碑的邊緣處橫平豎直的刻寫,從而形成字母單元)書寫而成的愛爾蘭語碑刻。早在4世紀時,一個愛爾蘭人的殖民地就在西南威爾土建立起來了,建立者是來白沃特福德郡的戴西族王國之人。這個殖民地直到10世紀之前一直保持著較大的人口規模。其成員講戈伊德爾語和布立吞語,並且他們習慣在宗場所附近的石頭上用歐甘字母刻寫文字作為紀念碑。
與之相反的是,在北方威爾斯墓碑往往作為邊界的地標,或者精英階層宣示土地所有權的象徵物,它們有些建在羅馬人修建的道路邊沿,有些則在史前的或者羅馬時代的遺蹟附近出現。在7—9世紀期間,裝飾有十字架的石頭不斷出現,它們在教堂或者墓地中出現主要是用來標示墳墓的位置,而在9-11世紀期間,雕刻師們那頗具想像力的才華則在那些獨自矗立、雕刻精美的高位十字架上體現出來,例如,在彭布魯克郡的奈汶、卡魯地區的十字架,其中包含著雕刻細緻的交錯花紋圖案,它們複製自凱爾特的手稿資料,需要傑出的工藝水平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大西洋海岸的重要性就顯得尤為突出了。
最近學術界的觀點認為,這個時期的視覺文化存在著一種動態的、關係複雜的交流互動。這些費盡心血製作的紀念碑既有歷史意義又有藝術價值,它們都在有力地提醒著人們對於地方、區域和族商的認同,也在告訴人們這是一處處基督教的遺產。當諾曼人在1066年進入英格蘭時,威爾斯作為一個特定地域概念已經為世人所接受。正是藉助於詩人以及其他歷史傳播者的努力,不列顛人維繫住了他們的歷史認同。康布裡一拉丁作家們(把威爾斯人稱作 Britons)直到12世紀,諾曼人到來以後,他們才用來代替原來的稱呼。
這是些帶有貶義的名詞,其意思分別為「外部的土地」和「外部人」。然而,早在7世紀時,就出現在一首讚頌格溫內斯之王凱德沃倫的詩中。10世紀早期的詩歌《不列顛預言》是當時最著名的政治詩,在其中,作者也把威爾斯民族稱作,一種地域的意識不可避免地要比民族性的概念更為強烈,但是,他們是有著共同的62語言、共享的文學和共同的法律的。
他們欽慕著聖徒,對其有著無盡的崇拜,他們願意接納基督信仰的教義,因為這是上帝賜予他們祖先的,這在(威爾斯)認同的形成中是一股強大的推動力量,讓他們倍感驕傲。威爾斯的意識已經變成了現實。威爾斯的統治者和人民該如何面對資源充足、武裝先進的諾曼入侵者呢? 大家可以就著這個問題去探索一下威爾斯的歷史哦。
各位網友們,看完今天的故事,你對這段歷史有了什麼新的認識跟見解呢?歡迎大家在下面評論區進行留言探討,把你的觀點分享給更多的網友,如果你喜歡小編分享的歷史故事,也希望您多多轉發分享,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為止,想看更多好看歷史故事,可以關注我哦。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