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應給予翻譯家作家般的尊重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 觀察家·代表委員議政錄

  翻譯工作也是一項原創性很強的活動,好的譯作融入了譯者在該領域內的研究成果,體現了其專業素養。因此,重要名著及學術理論著作的翻譯,應當作為學術成果,尤其在人文領域這種必要性更加凸顯。

  自1978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翻譯在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建設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及時積極翻譯引進的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社會科學以及人文學科的研究成果,在我國30多年的迅猛發展中,居功至偉。毫無疑問,在今後中國進一步強大、發展的過程中,翻譯上的「文化輸入」將會起到更多更大的作用。

  與此同時,越是強大的國家民族,越是注重對世界的奉獻與影響,越是樂於輸出自己的文化、價值觀。站在國家戰略的高度,將中國最新的學術成果傳播出去,不僅關乎中國的國際形象,提高我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還能增進外界對我國歷史和現狀的深入了解。在傳播中國科學文化、促進中外交流,翻譯上的「文化輸出」任重道遠,意義重大。

  然而,三個因素嚴重製約了我國翻譯事業的進一步發展:第一,我國尚無以翻譯的「文化輸出」和「文化輸入」為使命的國家級機構。

  第二,目前我國的翻譯態勢主要以市場為導向。從「輸入」來說,致使在引進上主要以國外流行的熱點為翻譯依據,有時候忽略了在科學技術、社會科學以及人文學科領域中成果的經典性與當代價值。從「輸出」來說,在中國文化傳播上雖然進行了一些努力,但十分零散,後繼乏力。比如這些年國家社科基金設立了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支持力度也很大,可是無論從規模、整體思路以及推薦內容的選擇上,都還未能發揮重要的作用。

  第三,在我國,由於「重原創、輕翻譯」,致使翻譯地位較低,翻譯稿費與翻譯付出的勞動相去甚遠,導致翻譯家難以獲得獨立的生存能力,因此,除了以翻譯流行作品為主的翻譯家外,像已故的傅雷那樣高水平的專職翻譯家已近乎絕跡。由此造成的翻譯上的空缺,是由很多水平不高的翻譯人員來填補的,導致翻譯質量下降,粗製濫造的翻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可謂屢見不鮮。中國製造的產品輸出全球,文化與價值觀的輸出始終不盡如人意,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和翻譯事業的日益凋敝不無關係。

  與此同時,國外對翻譯及其研究、文化及其傳播卻極為重視。

  法國一向以重視翻譯而著稱。2009年,法國駐中國大使館專門設立了以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為名的傅雷翻譯出版獎,震驚了國內翻譯、出版界。

  德國的歌德學院繼翻譯資助項目之後,也在2013年啟動了翻譯工作坊,分別以哲學、文學、歷史、藝術、音樂等學科類著作的德譯中工作為研討主題,為熱愛翻譯的年輕學子提供學習和溝通的平臺。

  同時,愛爾蘭、瑞士等國家還有專供譯者入住的翻譯基地,讓譯者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全身心投入工作,不受其他事務的打擾。

  為此,我建議儘快成立兼具翻譯與研究功能為一體的「國家翻譯院」,並且完善相關制度,將翻譯工作納入學術評價的體系,從而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翻譯事業中,更好更多地引進國外最新科技成果和人文成果,向外推介、翻譯我國學術精品與文化精品。

  在中國的學術評價機制中,有一種約定俗成的慣例,那就是在考量學術成果時只認可原創作品,「翻譯不算成果」成了學術評價慣例。其實,優秀的翻譯,是一種再創造。翻譯工作也是一項原創性很強的活動,好的譯作融入了譯者在該領域內的研究成果,體現了其專業素養。因此,重要名著及學術理論著作的翻譯,應當作為學術成果,尤其在人文領域這種必要性更加凸顯。一個好的翻譯家,其價值絕不亞於一個作家,因為翻譯可能比寫作更困難,應該給予翻譯家同樣的榮譽、同樣的尊重。(全國政協副秘書長 朱永新)

相關焦點

  • 著名翻譯家作家畫家高莽逝世
    深圳特區報北京10月7日電(駐京記者 李萍)我國著名翻譯家、作家、畫家,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高莽,於10月6日晚10點30分去世,享年91歲。其家人7日凌晨1點33分在微信朋友圈發出消息,「高莽先生在平靜中離開了我們。
  • 翻譯家消亡 文明將會大打折扣
    曾經,翻譯家像巨人一樣,一手接著外國,一手連著國內,傳播著被法國作家紀德稱為「人間地糧」的精神食糧。翻譯家甚至因為引進一種全新的精神、理論、文化依據,為一個新時代的產生奠定基礎,而當之無愧地成為時代的先驅。但是,隨著傳播技術的日益發達和多樣,現代傳播鏈條的日趨完善,整個出版行為本身都被降為現代傳播機制中的一環,翻譯更是其中小之又小的環節。
  • 合同到期後出版社擅再版 三位翻譯家要告出版社
    兩次再版均未取得授權  2011年10月,三位翻譯家發現北嶽文藝出版社竟在2009年2月和2011年2月對他們的譯作兩次再版。律師稱,對此,三位翻譯家並不知情,出版社也從未與他們協商過。三位翻譯家很氣憤,找出版社討說法,開始出版社答應解決,並承諾讓相關負責人來津道歉,但後來卻不了了之。
  • 小學班會上起「情緒管理課」 父母應給予孩子尊重平等
    小學班會上起「情緒管理課」 父母應給予孩子尊重平等 2019-03   小學班會上起「情緒管理課」  父母輔導作業靠吼 孩子的反感會向作業遷移 應給予孩子尊重平等
  • 蔡英文應知道如何尊重評論自由
    這件社論與投書的往復畢竟只是一宗個案,我們更關切的是政治人物與媒體評論應當如何建立正常的互動關係。十年前,若無自由媒體嚴責李登輝政權,民進黨不可能在執政8年;過去二三年來,若無自由媒體操持正義,民進黨亦不可能從貪腐中自拔。
  • 找回翻譯的"理性之光":翻譯家消亡 文明也將會大打折扣
    曾經,翻譯家像巨人一樣,一手接著外國,一手連著國內,傳播著被法國作家紀德稱為「人間地糧」的精神食糧。翻譯家甚至因為引進一種全新的精神、理論、文化依據,為一個新時代的產生奠定基礎,而當之無愧地成為時代的先驅。但是,隨著傳播技術的日益發達和多樣,現代傳播鏈條的日趨完善,整個出版行為本身都被降為現代傳播機制中的一環,翻譯更是其中小之又小的環節。
  • 我國著名翻譯家、作家、畫家高莽先生逝世
    我國著名翻譯家、作家、畫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高莽先生,於10月6日晚離世。消息來自高莽先生的家人,「高莽先生在平靜中離開了我們。他的一生精彩而充實,感謝每一個曾經愛他和陪伴他的人,願他在另一個世界同樣幸福」。
  • 法語翻譯家鄭克魯去世,曾譯《悲慘世界》《茶花女》等
    上海師範大學鄭克魯先生治喪小組9月21日發布訃告稱,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翻譯家和作家,外國文學史學家和教育家,上海師範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國家重點學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負責人、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站長、文學研究所所長、中文系主任、圖書館館長、中國法國文學研究會副會長、
  • 青年翻譯家孫仲旭遺譯出版
    J e a n - L u cB ertini攝    南都訊 記者朱蓉婷 在青年翻譯家孫仲旭先生離世兩年多後,其遺譯、美國短篇小說家託拜厄斯·沃爾夫作品《北美殉道者花園》終于于近日由譯林出版社出版。這也是託拜厄斯·沃爾夫作品在國內的首個譯本。    託拜厄斯·沃爾夫(T obiasWolff),1945年生於阿拉巴馬州,十歲前生活在佛羅裡達州,後隨母親遷往猶他。
  • 著名翻譯家吳勞辭世 畢生詮釋海明威堅毅精神
    著名翻譯家吳勞讓幾代中國人記住了海明威筆下的這句勵志名言。這位90歲高齡的翻譯界長者,已於今年10月30日在上海因心臟病發辭世。  吳勞原名吳國祺,生於江蘇蘇州,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英國文學系,1949年入北京勞動大學外文訓練班學習。1979年起入上海譯文出版社,歷任編輯、編審,上海翻譯家協會會員,美國文學研究會理事。
  •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追憶著名翻譯家吳勞
    原標題:「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追憶著名翻譯家吳勞  新華網上海11月6日電(記者 孫麗萍)「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著名翻譯家吳勞讓幾代中國人記住了海明威筆下的這句勵志名言。這位90歲高齡的翻譯界長者,已於今年10月30日凌晨在上海因心臟病發辭世。
  • 父母給予孩子的最好的禮物是充滿柔情的愛、接納以及尊重
    原生家庭在子女成長過程中,給予孩子的是最直觀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都深受父母的影響。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曾說過:家,是愛與溫暖的傳遞通道,也是恨與傷害的傳遞通道。有朋友說,愛就好了,愛不會帶來傷害。
  • 翻譯家林少華:莫言是觸摸大地靈魂的莊稼漢(圖)
    翻譯家林少華:莫言是觸摸大地靈魂的莊稼漢(圖) 2014-12-15 08:30:54前天下午,中國海洋大學教授、著名翻譯家林少華先生應邀在武漢市圖書館舉行了一場名為「莫言怎樣說話,村上怎樣說話——中日兩位作家的文體比較」的文學講座。
  • 94歲老翻譯家郝運逝世,曾翻譯《紅與黑》等世界名著
    資深翻譯家郝運先生於2019年6月10日下午在仁濟醫院西院逝世,享年94歲。郝運,原名郝連棟,法國文學翻譯家。1925年生於江西南昌,祖籍河北省大成縣(現為天津市靜海區)。民進會員,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作家協會、上海翻譯家協會會員。郝運青少年時代在國難當頭、戰亂頻仍中度過,先後在南京、重慶、昆明求學。1946年畢業於昆明中法大學法國文學系,1947年任職於南京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紅十字月刊》。
  • 瑞典翻譯家陳安娜
    劉歡  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之後,瑞典翻譯家陳安娜成為中國網友關注焦點。不少網友在狂歡的同時,對陳安娜表達感謝,稱「譯者功不可沒」。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當代新詩研究中心主任、評論家譚五昌認為,沒有優秀的翻譯家把作家作品翻譯成外文,很可能影響到作品在國外的傳播性和影響力。「如果莫言文學作品的翻譯不是很好的話,也很難得到諾貝爾文學獎。」有網友認為「莫言獲獎的最大功臣應該是陳安娜,沒有她對語言的獨到理解和完整還原,何以讓這個『以歐洲語係為主的獎項』收入囊中」。
  • 愛丁堡,給中國作家留下的愛與憾
    著名作家、《人民文學》副主編徐則臣,著名作家、劇作家萬方,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編輯張引墨三位嘉賓就入駐「十月作家居住地·愛丁堡」的經歷、文學與城市文化等話題展開對談,與觀眾分享身處異鄉的創作感悟。為什麼這場文學對話會與愛丁堡有關,故事要從「十月作家居住地」開始講起。
  • 幼兒教師應如何做到尊重幼兒
    幼兒教師應如何做到尊重幼兒 http://jiangxi.hteacher.net 2019-03-22 15:15 江西教師招聘 [您的教師考試網]
  • 紀念翻譯家鄭克魯|「翻譯是對時間流逝的抵抗」
    新京報記者從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獲悉,該校教授、法國文學翻譯家鄭克魯於9月20日晚在醫院去世,享年81歲。鄭克魯是著名法國文學翻譯家,翻譯了包括《茶花女》、《悲慘世界》在內的多部世界名著,同時編著有學生們廣泛使用的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紀教材——外國文學史》。鄭克魯1939年出生於澳門,其曾祖父是晚清啟蒙思想家鄭觀應。
  • 41歲翻譯家孫仲旭廣州離世 畢業於鄭州大學外文系
    41歲翻譯家孫仲旭廣州離世 畢業於鄭州大學外文系 2014年09月01日17:18 來源: 大河網-大河報
  • 莫言:翻譯家要做"信徒" 情感投入應與作家一致
    要把中國文學準確地、傳神地翻譯成外文,應該不斷加深翻譯家與中國作家之間的了解,也要加深翻譯家同行間的了解。  關於翻譯的爭論,很多是技術問題,它的根本問題是學術問題。翻譯的基本原則還是「信、達、雅」。有人說翻譯家是「暴徒」,或是「叛徒」,我認為翻譯家要做「信徒」。「信徒」符合翻譯最基本的原則,就是準確,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