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選擇了一種人生姿態,以她的喜為喜,以她的悲為悲!

2020-12-11 弦念卿

三毛的一生於大多數人而言是傳奇的一生,可對她而言不過是追尋的一生……

她一直都在尋找內心的避風港,平凡的生活對她而言是多麼的可望而不可及。她嘗盡人間悲歡離合,人生中的跌宕起伏,讓她覺得多麼可笑卻又無奈。但她卻毫無畏懼,讓自己的人生活出傳奇。

讀三毛的故事,總會從中找出些許共鳴,冥冥之中覺得她很熟悉,仿佛是幾次擦肩才會有過的心靈相通。

每個人都是因為經歷了不平凡,所以不甘平凡而變得不平凡。傳奇的人都是從普通人中蛻變來的,只因為他們的日子怎麼過在於自己,想笑就笑,想哭就哭。三毛便用至真性情,活出自我,她勇敢、灑脫、坦蕩,不受世俗羈絆,讀書寫作便是她靈魂的救贖。

世上有一種鳥沒有腳,它只能一直飛,飛累了就在風中睡覺。這種鳥一輩子只能落地一次,那便是它死去的時候。人們只當它任性自由,卻不知它拼命飛翔是不想歸於死亡……或許,你只看到了三毛的瀟灑,卻不曾讀到她的悲傷。

如果每個人都有前世鄉愁,那三毛的在哪裡?

人們不理解三毛為什麼會自殺,總覺得她是想跟荷西一起離開,其實,她曾經也如此努力的活著。

年輕的時候讀不懂三毛的悲傷,以為她的文字不過是一種遊記,越大卻越能體會到,終其一生,不過是浮生若夢。

從三毛的點滴文字中你會感受到,她既是一個浪漫柔情的小女人,也有「狂風怒吼」的暴躁。因為三毛不造作,不虛偽,她懂得悲天憫人,很誠實地表達生活周遭的一切。她的文章看似隨意,卻總能看出一種人生姿態,這是一種「以她的喜為喜,以她的悲為悲」的人生故事。

或許,三毛很平凡,但她見證了自己的生命,寫下了自己的人生回憶,一種敢於追求自己夢想的勇氣……

三毛走了,但是她永遠留在了愛她之人心裡!

相關焦點

  • 紅樓夢中史湘雲的「樂中悲」什麼意思?她的丈夫不是衛若蘭是誰?
    史湘雲蘆雪庵烤鹿肉【二】金陵十二釵的人生和結局都在判詞和曲子中。史湘雲的判詞和曲子暗示她找到了一個才貌仙郎,幸福的生活了一段日子。可惜好景不長,丈夫慘死,她成為寡婦,飄零江湖。她的曲子名叫【樂中悲】!二十八回,賈寶玉赴宴馮紫英家,宴會上的酒令就是「喜悲、愁、喜、樂」四字。賈寶玉的悲愁喜樂,林黛玉、薛寶釵一定有,有沒有史湘雲?不好說。薛蟠對應夏金桂,蔣玉菡對應花襲人,都是終身大事。那馮紫英呢?恰恰對應史湘雲的【樂中悲】!
  • 屈原·楚辭·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別離
    在曾經風靡大街小巷的電視劇《羋月傳》裡,楚國的公主羋月因為在祭祀時擔任了少司命的角色而受到了楚王、秦王等幾個關鍵人物的注意,從而為她今後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埋下了伏筆。屈原所作的楚辭《九歌》中,《少司命》是一首祭祀少司命的祭詞。
  • 以悲為美:古典文學作品中,悲劇為何比喜劇更受歡迎?
    「以悲為美」的審美傾向與自然環境的變化有關。恰如陸機在《文賦》中說:「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人的情緒很容易隨著自然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秋天落葉蕭蕭,春天枝條萌動,因而人們悲秋喜春。
  • 《如果有來生》是三毛寫給自己的話
    三毛為別人寫過許多詩,也給自己寫過一些詩。其中,《如果有來生》就是她寫給自己的詩的其中一篇。對於這首詩,三毛寫得很好,也很真切。雖然三毛不相信人會有來世,但她還是心懷祈願——要做一棵樹。因為大樹從不依靠,從不尋找,而她的一生卻充滿了尋找和依靠。三毛的一生無疑是顛簸的,她留過學,去過很多個地方。而且,她不僅有繁雜的流浪經歷,還在情感上經受過大起大落。
  • 何謂為悲,為喜,為舍?
    【「何謂為悲?」答日:「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 經句出處: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答日:「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何謂為喜?」「何謂為舍?」 答曰:「所作福祐, 無所希望。」 ——觀眾生品第七 詞語解釋: 悲: 為他人的受苦感到哀傷, 因而生起想要救度、 為人拔除苦痛的心。 功德:功指具有給人利益的功能,德者有「得到」 的意涵, 因為修功而有所得, 稱為功德。
  • 古詩中「愁」與「悲」的區分
    欣賞古詩更多的是訓練審美思維,體悟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情感取向上,選入教科書的古詩以悲、愁為多;在價值觀取向上,以博得功名為多。教科書應立足當下,為社會、未來服務。我認為當今羞惡感的缺失不僅與現實的倫理道德水平下滑的大環境有關,與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也有關係。教科書的選文在羞惡感、法治精神、科學精神導向上應加強。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說不能以己悲,可就是悲,要不然怎麼能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寫這麼好?好在天下間,還有滕子京,還有歐陽修。白髮蒼顏,那年,歐陽修主持科舉,中舉的人有蘇軾、蘇轍、曾鞏等。還提拔了王安石,舉薦過為天地立心的張載,他看著年輕學子,霎時間無比真切發覺自己老了。和範仲淹唱和懷抱的日子,仿佛已是上輩子。
  • 搬磚清華男孩的不以物喜+江蘇高考狀元無緣清北的不以己悲
    北宋文學家範仲淹先生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世間萬物屬於你,也不屬於你。悲喜是一種情緒,而對於成年人的世界來說擁有情緒來說太難了。每個成年了的人都必須要學會隱藏自己的情緒,而追求到最根本的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紅顏對鏡悲白髮,人生苦短幾多暇
    而今歸來苦情人,她猶自彎彎娥眉蹙。最難熬,長夜無眠撕扯心,戚戚然,依稀倩影動離魂。悲切切,昨夜星辰昨夜風,真難畫一歲一枯榮。情脈脈,碧天如水夜雲輕,到後來,一片心殤兩眼淚,到後來,思緒茫茫說不明。今夜愁比昨宵多,北風思緒繞枝柯。黃葉青楓秋夢遠,瑞雪飄飄東北落。翠屏丹崖溪畔柳,家山桃杏霜晨月。
  • 如何理解「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人人都稱好,為什麼到後來卻成為被人批判,糾偏的一種體式呢?因為西崑詩人太愛用典,非大學問家難以理解他們的詩句——「只恨無人作鄭箋」,自然是被大部分讀者所厭倦、拋棄。是不是他們寫得不好呢?當然不是。詩詞大家王安石、蘇軾都很喜歡西崑體。但就是因為缺乏大眾讀者、不能引發世上大多數人的共鳴,所以就被定義為顯擺學問、故弄玄虛。
  • 不冷不熱,不悲不喜的星座
    不冷不熱,不悲不喜,是對生活的一種態度,今個所說的沒錯就是有這三大星座,她們可以說是在這一方面將事兒做的比較到位,跟著星座洞君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星座吧白羊座不冷不熱不悲不喜,是自己的一種心態一種態度,贏得了很多的成就也不炫耀也不張揚,要是說在低谷的時候也不難過也不會覺得想要哭什麼的
  • 心理學家:親人去世卻不哭不悲屬於一種正常的心理
    心理學家:親人去世卻不哭不悲屬於一種正常的心理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死亡。今天的文章將結合中西方對於死亡的認識,思考一個問題,親人去世卻不哭不悲屬於一種怎樣的心理?儀式感在中國,死者的葬禮上,通常會非常注重儀式感。特別是在農村地區,會舉辦各種儀式,還需要一部分人哭喪,持續好幾天才結束。在中國文化裡,葬禮上大哭,已經成為生者對死者尊敬的最低標準。而如果有人在他父母葬禮上,沒有半滴眼淚,就會被認為是不孝順。
  • 《面紗》:從存在主義視角解讀凱蒂坎坷命運之下的「悲」與「喜」
    「內在性」在這裡描述的是一種沒完沒了地重複著對歷史不會產生影響的工作處境,在這種處境中女性處於封閉、被動和無所作為的生存狀態,其外在表現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女性在經濟上、文化上對男性的依賴 。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凱蒂坎坷的人生命運和她的成長曆程,來深入挖掘凱蒂身上所隱藏的「內在性」。通過「內在性」來分析凱蒂,是如何被命運推向了生活的「悲」。
  •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忽然翻到了這一句——「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此句出自《楚辭·九歌·少司命》。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這優美動人,情感深沉,富於人生體驗的詩句,是毛澤東在1954年10月一次與外賓交談的時候說到的。這位外賓,就是當時的印度總理尼赫魯先生。彼時,尼赫魯同毛澤東、周恩來關係不錯,印度和美國、中國都交好,兩邊都能說上話,在中美之間幫忙傳遞了不少信息。
  •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至少,現在的我,考慮是否走近一個人,是否與某人建立合作,是否信任一個人,不再把重心放在這個人有什麼能力和資源,而是選擇默默感受,我和這個人,到底有沒有緣分;我是不是想和這個人,結一段緣分。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別離,因緣分已然寂滅;相知,因緣分落地生根。 我和洋洋的緣分,源於二十年前的高中。
  • 對三毛的喜愛不是一種頂禮拜膜的敬仰,而更多的是喜歡她的真性情
    這裡的「浪漫」不僅僅體現在她的文學作品裡,也體現在她生活的摯愛。人們對三毛的喜愛不是一種頂禮拜膜的敬仰,而更多的是喜歡她的真性情。做人能做成三毛這樣:敢愛敢恨、率性而為、對生活始終飽含滿滿的好奇心和濃烈的情感,才無悔短暫的一生。
  • 三毛死於謀殺?三毛生前最後一封信揭開真相:她的死比想像中簡單
    三毛 原來,在三毛離世的前幾天,她曾偷偷地把她人生中的最後一封信,夾在她的最後一本新書《滾滾紅塵》中,送給了來醫院看望她的眭澔平。直到三毛離開人世,眭澔平才在西伯利亞飛馳的火車上發現了這封信。
  • 三毛為什麼那麼讓文藝青年喜歡,她身上這5點,值得女生去學習!
    但三毛做到了,她等了荷西六年,她不顧年齡差距,語言差異毅然與荷西結婚,只因為荷西說要想和你在一起,只有與你結婚,才能減少那份痛楚!她與荷西在一起的時光只有五年,愛卻是一輩子,荷西死後,她無法從中走出,選擇自殺。這樣的女子有幾人?也許有人說不值,但在愛的天平上,沒有值與不值!三毛說在塞爾維亞的雪地裡我們已經換了心,你的心是我的,我的是你的,今日埋下去的是我們!
  • 董元奔‖悲與勇:哈代作品對徐志摩詩歌創作的影響
    哈代作品中的思想是悲和勇的有機統一,為此,本文也就從這兩個方面探討哈代作品對徐志摩詩歌創作的影響,即:哈代的悲與徐志摩詩歌的現實主義基調;哈代的勇與徐志摩詩歌的浪漫主義特徵。也就在這一年,他接受狄更生早前的建議,讀了哈代的一些小說和詩歌,後來於1924年1月在《東方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評論談了他對哈代作品的感受,他說,讀哈代的作品「仿佛看得見時間的大喙兇狠的張著,人生裡難得有剎那的斷片的歡娛與安慰與光明,他總是不容情的吞了下去,只留下黑暗似的記憶……刑苦你的心靈……」哈代的作品有著濃厚的悲觀色彩。
  • 《菜根譚》:懂得未雨綢繆,懂得不喜不悲,方是智慧
    國學文化《菜根譚》:懂得未雨綢繆,懂得不喜不悲,方是智慧。生活是一個不斷經歷磨難以及困難的一個過程,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會經歷痛苦的時候,也有讓自己感覺到滿意的時候。無論是你經歷了什麼,自己的內心都容易在遇到這些事情的時候心隨境轉,出現或憂或喜的一種情緒。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經歷這些事情的時候,謹防情緒帶給我們一些負面的影響。無論是或喜或憂,都要學會透過情緒去看本質。我們打一個比方,有一句話叫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