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進入初中階段開始,對於學生的考驗不再是簡單的背誦、記憶或者是短期的記憶能力,而是需要多種能力的綜合考驗,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而言,對於能夠保持成績出色的學生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先天學習天賦,而是後天的學習習慣以及學習意識。
對於青少年學習成長有著20多年研究的清華教授譚教授直言,在初、高中階段,能夠考進前10名的學生,一般都會有3點特質,而這些特質看似平凡、簡單,但是在日以繼夜的時間積累下,成為能夠保持成績優勢的最重要因素,在這一階段,很多天賦相對領先的學生,卻會被那些看似平平的學生超過,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有的成績差距。
譚教授直言,學習的本身其實就是老師用自己的理解體系向學生灌輸固定的知識點,而每個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同、總結能力不同,所以會導致最終的學習效果也不一樣,其中有些老師講到但是學生卻沒有注意到的細節,往往會成為影響學習效果的關鍵原因。
譬如在講解數學公式的時候,老師額外補充了一個變形公式,有的學生只是單純的背誦記憶,有的學生會注意到要去利用已知的公式去推導這個額外補充的公式,這樣細微的差別,往往是導致學習節奏是否流暢的關鍵所在。
學習本身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枯燥的本身也意味著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讓會遇到許許多多多的問題,甚至是千篇一律的學習情況,而這些都會成為消耗學習積極性的原因,也是成為拉開成績差距的關鍵。
對學習有耐心,無論是成績進步還是成績下滑,都能保持著足夠耐心,並且踏踏實實的做好每一步的學生,在這樣愈加激烈的競爭中反而擁有更多的優勢,也會更有可能考進名列前茅的名次中去。
學習上的舉一反三,並不是簡單的聽了一節課之後,就能對之後的課程做到融會貫通,而是能夠利用已知的知識點對現有的學習系統進行整理歸納,從多個角度去理解、掌握知識點,在遇到綜合性的題目時,能夠更有效率的掌握理解。
能夠舉一反三的學生,會節省出更多的學習時間,而更多的學習時間,則是反補於他的學習效率,從而進入一種正向循環中去,保持自己的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