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5-8歲時,清華教授直言:父母先觀察1點、平時常做1件事
斯賓塞曾經說過:「孩子在快樂的時候,他學習任何東西都比較容易。」人在做一件事的時候,完全自發性質與客觀外因促進的兩種完成過程,即便最終的結果相同,但是在做事的過程中一定也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感覺與意義。當孩子處於5-8歲期間,正是學習興趣旺盛、學習速度飛快階段,此時已經具備基本學習能力的孩子們,正如一張瘋狂汲取知識的白紙,如何利用好這一階段時間,正是決定孩子之後學習效率高低的重要基礎清華教授直言,當孩子處於5-8歲這一階段,父母在做出適當的教育措施時,不妨先觀察1點,然後在平時常做1件事,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發育」環境,才是父母教育的重中之重。
-
清華教授坦言:父母要想孩子成才,少說3個「不要」,多做1件事
文/寧媽媽育兒經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否則會適得其反,對孩子的成長不利。清華教授坦言,父母要讓孩子成才,就要學會對孩子少說3個「不要」,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多做一件事。
-
孩子為什麼總是重複犯錯?清華媽媽直言:5歲前,不妨常做3件事
從孩子正式進入一年級過後,就成為很多家長最為頭疼的時期,因為不僅要操心孩子的日常生活,還要兼顧孩子的輔導學習。作為從清華畢業,培養出兩個博士的媽媽蔡華女士而言,要想儘可能的改善這個問題,關鍵在於培養孩子的思維以及邏輯,所以在5歲前,即便是5歲後,家長不妨常做3件事。
-
清華教授:孩子8-12歲時,常聽到4大金句,長大後一般有出息
導讀:清華教授:孩子8-12歲時,常聽到4大「金句」,長大後一般有出息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清華教授:孩子8-12歲時,常聽到4大「金句」,長大後一般有出息!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父母博士畢業,女兒清華在讀,直言教子習慣:8歲前,堅持1點不變
孩子是父母的延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毫無疑問,孩子最終成長的方向以及高度,都與父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老話常說「龍生龍、鳳生鳳」,雖然也偶有一些意外的情況出現,但是如果父母能夠在孩子少年時期進行適當的教育以及引導,那麼對於孩子的未來發展都會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
父母北大畢業,女兒清華直博,直言:在6歲後,常說1話、不做1事
賈家夫妻倆都是高材生,不僅是同為北大畢業的同學,而且女兒也「繼承」了父母學習的優良基因,在清華獲得了直博的資格,而在分享平時教育女兒的過程時,賈爸爸也坦誠,主要是因為小時候的教育,在孩子6歲前,就常說1話,不做1事。
-
清華教授直言:這種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長大後一般更有出息
導讀:清華教授直言:這種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長大後一般更有出息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清華教授直言:這種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長大後一般更有出息!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北大教授直言:孩子智商高不高,3個細節見分曉,若佔1個也不錯
導讀:北大教授直言:孩子智商高不高,3個細節見分曉,若佔1個也不錯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北大教授直言:孩子智商高不高,3個細節見分曉,若佔1個也不錯!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清華教授直言:在初、高中階段,考前10的學生,一般有3點特質
對於青少年學習成長有著20多年研究的清華教授譚教授直言1、擅長觀察細節的學生譚教授直言,學習的本身其實就是老師用自己的理解體系向學生灌輸固定的知識點,而每個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同、總結能力不同,所以會導致最終的學習效果也不一樣,其中有些老師講到但是學生卻沒有注意到的細節,往往會成為影響學習效果的關鍵原因。
-
兒子清華、女兒北大,父母直言:從孩子6歲起,就必須做到這3點
導讀:兒子清華、女兒北大,父母直言:從孩子6歲起,就必須做到這3點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兒子清華、女兒北大,父母直言:從孩子6歲起,就必須做到這3點!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李玫瑾:提高3-8歲孩子的思維能力,聰明爸媽只要做對這1件事
不論孩子是否聰明,主要原因是他們是否具有較強的思維能力,而父母要使孩子變得聰明而聰明的最基本方法就是發展思維能力。美國心理學家班傑明(Benjamin)認為,研究表明,孩子發展思維能力的最佳時間是在孩子8歲之前。
-
清華教授直言:孩子6歲前,養成這4個好習慣,孩子將來更優秀
"三歲看到老,七歲定終身",雖然這句話也不能完全相信,但是它想表達的就是小時候的一些習慣,對長大以後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所以父母在家就應該從小培養孩子一些好的行為習慣,這樣以後可以少走很多彎路。清華大教授的忠告:能在孩子6~8歲前養成4種習慣,將一生優秀!
-
清華教授一針見血:孩子8-12歲,若缺乏3種意識,很難長大
導讀:清華教授一針見血:孩子8-12歲,若缺乏3種意識,很難長大成才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清華教授一針見血:孩子8-12歲,若缺乏3種意識,很難長大成才!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鬧情緒,父母不能做的8件事!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為了安撫孩子情緒而歸咎外界環境的做法,會讓孩子無法對自己負責,失去從錯誤中反省學習的機會,容易養成遇到挫折「只會怪別人」的惡習。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父母同時也是穩定孩子情緒的最主要來源。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的追蹤調查發現,父母扮演情緒教練的孩子,比較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學業表現也比較傑出。
-
培養孩子專注力,父母不應該做6件事,父母多做5件事提高專注力
專注力不僅只是孩子的事,跟父母也有很大的聯繫。父母不應該做的6件事1)批評有些喜歡盯著孩子寫作業的父母,總是喜歡批評孩子寫的不好,坐姿不好5)關心學習的過程當中,過度的關心孩子寫的不累啊,要不要吃點水果呀,先吃飯吧,喝杯牛奶吧!
-
哈佛教授:想孩子記憶力好,這5件事每天要做好
:想孩子記憶力好,這5件事每天要做好!:1~2歲的兒童每天睡13~14小時;2~4歲的兒童每天睡12小時;4~7歲的兒童每天睡11小時;7 ~15歲的兒童每天睡9~10小時;但是大聲朗讀這件事,一定要長期堅持下去才有用,不要今天剛剛讀完明天就放棄了,這樣半途而廢,很難幫孩子養成超強記憶力。
-
從年級倒數第1到考上清華,理科狀元的逆襲:自習多做這3件事!
每個孩子在小的時候,被問答要考什麼學校的時候,可能夠回答過要去清華、北大!確實,清華、北大作為國內最頂尖的學府,不僅學術地位處於國內前列,更是在廣大群眾的眼裡盼望的夢想,有著極廣的知名度。而說到自己能夠上演「逆襲神話」,陳肖說,自己只是在自習上多做以下這3件事,才能幫助自己快速的追上班上其他同學,直至超越那些同學。陳肖說,自己上自習的時候,每次都會先用10分鐘的時間,先把白天上課時的新知識點進行回顧、複習,這樣「趁熱打鐵」進一步的記憶知識點,還能節省做作業耗費的時間。
-
孩子6歲前,會「恐懼」的三件事,請父母別做,錯一次害娃一生
今年才5歲的舒舒是個普通的幼兒園中班生,由於她的父母都是某創業公司的合伙人,因此沒有時間陪伴她,她大部分時間是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但是爺爺奶奶年紀也大了,沒有什麼精力照顧她,爸媽對她的要求也很高。舒舒媽媽也察覺自己平時陪伴孩子太少了,親子間的關係也生疏了,於是選擇平衡生活和工作,平日裡也帶孩子去旅行、逛街,漸漸地舒舒才和其他孩子一樣願意和父母交流。其實舒舒媽媽應該覺得慶幸,她在孩子五歲的時候發現了問題,這還有機會改正。
-
李玫瑾直言:孩子專注力和成績不好,因為父母每天都在做這5件事
你會為孩子的專注力而感到煩惱嗎?自律首先表現在能不能心無旁騖,為所做之事盡職盡責,並保持足夠的專注。專注力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和效率有很大的影響,但有些時候家長對孩子管教太嚴,經常做一些有損孩子專注力的事情。針對這一問題,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在一個講座中提到:孩子不夠專注,主要是因為家長每天都在做這五件事。
-
別輕信清華教授的「看開論」,咱們普通父母還是要努力雞娃
整個北京,清華北大的錄取率是千分之五左右,能上美國藤校的更是鳳毛麟角。」所以在教授眼裡的普通人,是只能上清華北大,不能上國外名校的普通人,很顯然,教授眼裡的「普通人」和我們普通父母眼裡的「普通人」不是一個標準,畢竟人家和咱們也不是一個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