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總是重複犯錯?清華媽媽直言:5歲前,不妨常做3件事

2020-12-13 來川老師講學習方法

從孩子正式進入一年級過後,就成為很多家長最為頭疼的時期,因為不僅要操心孩子的日常生活,還要兼顧孩子的輔導學習。作為家長,在缺乏系統的教育方法以及教學方式的前提下,要想能夠高效率地利用時間,來為孩子的成長做出適當的引導,尤其在學習成績上做出自己的努力,除了要用心外,更重要的是要用方法。

很多家長總是納悶,為什麼同樣一個知識點、同一個題目,在講了很多遍之後,孩子還是重複犯錯?作為從清華畢業,培養出兩個博士的媽媽蔡華女士而言,要想儘可能的改善這個問題,關鍵在於培養孩子的思維以及邏輯,所以在5歲前,即便是5歲後,家長不妨常做3件事。

1、輔導時強調關鍵詞

蔡華指出,很多家長在輔導孩子的時候自認為講解的非常清楚,其實那是站在成人的立場自己角度,對於孩子來說,短時間內大量知識的輸入,其實往往會出現「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的情況,導致所謂的重複輔導,都變得低效率且需要重複化。

蔡華建議,在輔導孩子或者是引導孩子的時候,不妨學會用關鍵詞提取法。譬如在給孩子講解數學四則運算,那麼就要把重點落在計算原理上,而不是放在單獨一道題目上。利用關鍵詞提取的輔導的方式,能夠大大減少時間利用效率,避免出現的重複問題。

2、引導思考比給出答案更有用

蔡華直言,很多家長引導教育的時候,雖然有引導過程,但是更注重給出答案,而沒有注重培養孩子的自我思考邏輯自己思考能力。蔡華建議,無論是在輔導功課或者是做其他教育的時候,引導思考永遠都比直接給出答案更有用。

對於孩子來說,思考的重要性在於,不僅僅是能不能做出一道題目,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所謂舉一反三的能力,正式建立在從小到大養成的學習思考習慣的基礎之上。對於大多數學生而言,思考遠比答案的幾個數字要重要得多。

3、結合實際進行輔導

蔡華直言,在家長輔導孩子作業或者是進行啟蒙教育的時候,在強調基礎的時候,可以採用與實際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輔導教育。

譬如在教數學的時候,可以以現實生活中的小例子,作為讓孩子理解的例題,這樣既能把知識點活用,也可以減少孩子學習時的難度,開拓學習思路。教育引導不僅僅是把書本上的內容照本宣科的過一遍,更需要能夠活用實例,進一步的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為以後的學習打好基礎。

更多學習方法課:

小學生、初中生不學語法(特別是句法),上英語輔導班是白花錢

家長接孩子路上最應該和孩子聊什麼?讓孩子說這些最有用

相關焦點

  • 孩子5-8歲時,清華教授直言:父母先觀察1點、平時常做1件事
    斯賓塞曾經說過:「孩子在快樂的時候,他學習任何東西都比較容易。」人在做一件事的時候,完全自發性質與客觀外因促進的兩種完成過程,即便最終的結果相同,但是在做事的過程中一定也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感覺與意義。當孩子處於5-8歲期間,正是學習興趣旺盛、學習速度飛快階段,此時已經具備基本學習能力的孩子們
  • 孩子5-8歲時,清華教授直言:父母先觀察1點、平時常做1件事
    斯賓塞曾經說過:「孩子在快樂的時候,他學習任何東西都比較容易。」人在做一件事的時候,完全自發性質與客觀外因促進的兩種完成過程,即便最終的結果相同,但是在做事的過程中一定也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感覺與意義。當孩子處於5-8歲期間,正是學習興趣旺盛、學習速度飛快階段,此時已經具備基本學習能力的孩子們,正如一張瘋狂汲取知識的白紙,如何利用好這一階段時間,正是決定孩子之後學習效率高低的重要基礎清華教授直言,當孩子處於5-8歲這一階段,父母在做出適當的教育措施時,不妨先觀察1點,然後在平時常做1件事,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發育」環境,才是父母教育的重中之重。
  • 孩子有時為什麼總是重複同一件事
    ,比如把瓶蓋擰下來再蓋上,打開房門再關上,要求媽媽重複講同一個故事……孩子們玩得很投入,家長卻覺得很枯燥,為什麼孩子總是喜歡「重複」呢?一、孩子重複做某件事,多半是這3個原因1、孩子好奇心比較重孩子天生就是好奇寶寶,只要是沒有見過的東西,孩子都想要摸摸看看,來增加對新事物的感受。孩子每一次重複,都會有新的收穫,或是發現一個新的功能,或是發現它與家裡的某物很相似,不斷重複的行為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
  • 羅梅華:差生如何用不到2個學期的時間擠進前三名!平時常做3件事
    ,班主任直言:平時常做3件事   所謂的「馬大哈」在孩子考試中是屢見不鮮,但是這個問題導致的丟分,除了學生本身不夠在意之外,連很多家長也認為,這個問題並不重要,可以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漸的改正;    已經有30年教學經驗的羅梅華,在期末考試結束後的家長會上,跟所有家長都分享了一個學生的學習經驗:從之前一直考試粗心馬虎在中遊水平徘徊,到最後能夠擠進前三名,這個學生用了不到2個學期的時間。
  • 3歲前,千萬別逼孩子做這4件事
    傍晚回家,路過小區的中心花園,在拐角處,撞到一個正歇斯底裡訓斥孩子的媽媽。小男孩也就3、4歲的模樣,可能已經受了委屈,啜泣不止,可一旁的媽媽卻越說越憤怒。「你給我把手伸出來,往我身上打,使勁打啊!」孩子哭著喊不要,可做媽的,依然咆哮著拽住孩子的拳頭就往自己身上砸。
  • 孩子一犯錯大吼大叫就管用?李玫瑾直言:其實錯了,要假裝看不見
    李玫瑾直言:要裝作沒看見浩浩是一個3歲的小男孩,經常調皮搗蛋,在幼兒園也總是捉弄同學,家長三天兩頭的被叫到學校去,家裡總是弄得特別亂,經常媽媽剛收拾好屋子,浩浩就把玩具拿出來撒的到處都是,母子倆經常因為這件事情吵架。
  • 父母北大畢業,女兒清華直博,直言:在6歲後,常說1話、不做1事
    賈家夫妻倆都是高材生,不僅是同為北大畢業的同學,而且女兒也「繼承」了父母學習的優良基因,在清華獲得了直博的資格,而在分享平時教育女兒的過程時,賈爸爸也坦誠,主要是因為小時候的教育,在孩子6歲前,就常說1話,不做1事。
  • 3-4歲的孩子,常做這4件事可以培養邏輯思維,大腦更聰明
    我家孩子進入3歲以後,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對於周圍的一切事情都很好奇,總是喜歡問為什麼!在孩子的眼中,似乎萬事都要找到其中的「因為」和「所以」。而我經常被孩子的問題,問得啞口無言。比如太陽為什麼會發光?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
  • 3-4歲的孩子,常做這4件事可以培養邏輯思維,大腦更聰明
    我家孩子進入3歲以後,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對於周圍的一切事情都很好奇,總是喜歡問為什麼!在孩子的眼中,似乎萬事都要找到其中的「因為」和「所以」。而我經常被孩子的問題,問得啞口無言。比如太陽為什麼會發光?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
  • 孩子犯錯時,外國媽媽只靠5條懲罰規則,條條精闢!
    說起孩子犯錯,很多父母常為如何懲罰孩子而發愁。
  • 3歲前,父母千萬別逼孩子做這5件事
    3歲前,這5件事千萬別逼孩子做。最近有個媽媽留言諮詢孩子膽小的問題:前段時間他們夫妻帶5歲兒子去兒童樂園玩,裡面的滑梯比幼兒園的滑梯高很多,兒子站在滑梯上就是不敢往下滑。甚至還有人說:2歲3歲不分房,4歲5歲毀斷腸。
  • 3歲前,別逼孩子做這6件事
    圖片來源:站酷網所以在孩子3歲前,這6件事千萬別逼孩子做。在孩子3歲前,我們要做的是:圖片來源:站酷網◆ 在孩子3歲前,我們要做的是:媽媽應該尊重寶寶自我意識發展特定時期的這個表現,承認一些東西的確是寶寶的,讓他感到安全。
  • 3-4歲的孩子,多做這3件事培養邏輯思維,讓大腦變得更聰明
    3-4歲之間是孩子邏輯思維的成長期,在這個時間段內孩子會逐漸養成邏輯思維,對任何事情都執著於前因後果。在這個階段父母們要做正確的引導,多做這四件事情,讓孩子的邏輯能力更清晰,變得更聰明!多做這3件事培養邏輯思維,讓大腦變得更聰明1.梳理關係
  • 3-4歲的孩子,多做這3件事培養邏輯思維,讓大腦變得更聰明
    為什麼我說話小狗聽不懂?等等相信家裡有三到四歲孩子的家長,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這些問題。都會覺得孩子太煩了,明明很正常的事情,為什麼孩子就這麼多事?其實作為家長,我們要理解,孩子這個階段正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邏輯思維在逐步成型,發育得越好,孩子就越聰明。
  • 6歲前最傷孩子的5件事,千萬別做,第1件最易踩雷
    根據心理學研究,孩子6歲前的經歷,將會對他的一生造成影響。父母若期望孩子能夠幸福健康,在孩子6歲前,一定不要做這5件事!有一天,他發現同樣被寄放在姨媽家的5歲的弟弟變得越來越懦弱,人多時連話都不敢說只會躲在他的身後。
  • 媽媽在這3件事上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自律,將來更容易成才
    文 | 水兒媽媽育兒分享(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每個父母都想教育好孩子,對自家孩子的要求也會更高一些,也經常會批評、指責孩子。但是過於關心孩子,有時也會對孩子帶來不利的影響,一直跟在孩子身邊嘮叨也不能幫他學會自律,甚至影響親子關係。所以媽媽要學會在這3件事上「忍」,才能養出自律的孩子。
  • 為什麼孩子三歲前會「記憶清零」?別急,孩子不記住2件事是好事
    對於已經當上爸媽的成年人,再讓他們回想起3歲以前發生的事情,可能很多人都會說: 都過去這麼多年了,能記得就是個「神人」。但為什麼對於剛3到4歲的孩子,也會忘記3歲前的記憶呢?說來也奇怪,就在前幾天媽媽群裡提到了這個問題,各位父母的回答也十分相似。「我家娃已經4歲了卻不記得3歲前的事,更詫異的是2歲時會背的三字經和古詩都給忘了!」
  • 為什麼孩子三歲前會「記憶清零」?別急,孩子不記住2件事是好事
    對於已經當上爸媽的成年人,再讓他們回想起3歲以前發生的事情,可能很多人都會說: 都過去這麼多年了,能記得就是個「神人」。但為什麼對於剛3到4歲的孩子,也會忘記3歲前的記憶呢?「我家娃已經4歲了卻不記得3歲前的事,更詫異的是2歲時會背的三字經和古詩都給忘了!」
  • 孩子6歲前,會「恐懼」的三件事,請父母別做,錯一次害娃一生
    孩子6歲前,會「恐懼」的三件事,請父母別做,錯一次害娃一生>六歲前是最應該立好規矩的時候,讓孩子明白什麼事是不應該做的,這也是培養孩子正確是非觀的關鍵。可是「他只是個孩子」卻成為了現在不少家長的口頭禪,倘若家長總是在孩子犯錯時為他遮掩,那麼孩子只會有恃無恐地做更多壞事。像舒舒的家長就觸犯了不陪伴孩子、給孩子提過高的要求這兩個錯誤,最後導致舒舒變得不快樂,性格也有大的變動,最重要的是她不願意和父母交流了。
  • 3歲前媽媽不陪孩子做好這件事,將後悔終生!
    文 | 洛 奇都說「寶寶的智商,3分天註定,7分靠打拼...」但是那剩下的7分各位爸媽們卻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古話說,三歲看老。那麼寶寶出生的前三年到底有多重要?0到3歲是奠定孩子一生智力、性格、習慣和能力的關鍵期,神經學家發現,0-3歲是寶貝們腦部發育的關鍵時期,後天培養和先天遺傳應該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