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正式進入一年級過後,就成為很多家長最為頭疼的時期,因為不僅要操心孩子的日常生活,還要兼顧孩子的輔導學習。作為家長,在缺乏系統的教育方法以及教學方式的前提下,要想能夠高效率地利用時間,來為孩子的成長做出適當的引導,尤其在學習成績上做出自己的努力,除了要用心外,更重要的是要用方法。
很多家長總是納悶,為什麼同樣一個知識點、同一個題目,在講了很多遍之後,孩子還是重複犯錯?作為從清華畢業,培養出兩個博士的媽媽蔡華女士而言,要想儘可能的改善這個問題,關鍵在於培養孩子的思維以及邏輯,所以在5歲前,即便是5歲後,家長不妨常做3件事。
1、輔導時強調關鍵詞
蔡華指出,很多家長在輔導孩子的時候自認為講解的非常清楚,其實那是站在成人的立場自己角度,對於孩子來說,短時間內大量知識的輸入,其實往往會出現「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的情況,導致所謂的重複輔導,都變得低效率且需要重複化。
蔡華建議,在輔導孩子或者是引導孩子的時候,不妨學會用關鍵詞提取法。譬如在給孩子講解數學四則運算,那麼就要把重點落在計算原理上,而不是放在單獨一道題目上。利用關鍵詞提取的輔導的方式,能夠大大減少時間利用效率,避免出現的重複問題。
2、引導思考比給出答案更有用
蔡華直言,很多家長引導教育的時候,雖然有引導過程,但是更注重給出答案,而沒有注重培養孩子的自我思考邏輯自己思考能力。蔡華建議,無論是在輔導功課或者是做其他教育的時候,引導思考永遠都比直接給出答案更有用。
對於孩子來說,思考的重要性在於,不僅僅是能不能做出一道題目,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所謂舉一反三的能力,正式建立在從小到大養成的學習思考習慣的基礎之上。對於大多數學生而言,思考遠比答案的幾個數字要重要得多。
3、結合實際進行輔導
蔡華直言,在家長輔導孩子作業或者是進行啟蒙教育的時候,在強調基礎的時候,可以採用與實際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輔導教育。
譬如在教數學的時候,可以以現實生活中的小例子,作為讓孩子理解的例題,這樣既能把知識點活用,也可以減少孩子學習時的難度,開拓學習思路。教育引導不僅僅是把書本上的內容照本宣科的過一遍,更需要能夠活用實例,進一步的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為以後的學習打好基礎。
更多學習方法課:
小學生、初中生不學語法(特別是句法),上英語輔導班是白花錢
家長接孩子路上最應該和孩子聊什麼?讓孩子說這些最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