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北大畢業,女兒清華直博,直言:在6歲後,常說1話、不做1事

2020-08-14 來川老師講學習方法

雖然很多家長都苦惱於孩子的學習問題,但是卻存在著某些教育共識:「教育要趁早。」在孩子的幼年時期注重對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或者說對孩子學習意識的灌輸,都比等到孩子自我意識強烈、習慣固化之後再去糾正,效果要好得多。

把握住早期教育的「黃金時間段」,考驗的不僅是家長的意識,更是採取行動的方式。賈家夫妻倆都是高材生,不僅是同為北大畢業的同學,而且女兒也「繼承」了父母學習的優良基因,在清華獲得了直博的資格,而在分享平時教育女兒的過程時,賈爸爸也坦誠,主要是因為小時候的教育,在孩子6歲前,就常說1話,不做1事。

常說1話:「自律是成功的基石」

得益於自己曾經辛苦讀書的經歷,夫妻倆都深知對孩子最重要的輔導,不是教會孩子某一道題目,而是引導孩子養成自律的學習習慣。古往今來,關於自律的名言數不勝數,而真正能夠做的卻仍然是極少數,但每一個成功的人,都不乏自律的影子。

對於孩子來說,只靠需要的說服或者引導其實效果不大,而夫妻倆從離開學校後也一直保持著每天讀書、學習的習慣,而這一點成為他們教育女兒最好的「例子」。

從規定孩子的作息時間,到引導孩子的興趣愛好,並且為之制定長期努力的計劃,都是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自律品質的過程。

在6歲開始,孩子開始進入到一個有規律的學習生活中去,從一開始的感到好奇不理解,到能夠在父母的影響下,而安靜的坐在書桌前看書,也不過是2個月的時間,而這2個月的變化是巨大的,小時候養成的自律作息、自律學習的習慣,讓小賈一直保持著同齡人領先的優勢,這一點為她在邁入正式緊張的學習生活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不做1事:過於嚴苛的要求孩子

在賈爸爸看來,孩子是在不斷犯錯的過程中成長,而在成長過程中總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突發問題,也就是說,成長沒有「標準模版」,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不能過於一成不變,過於嚴苛。

父母過於嚴苛的要求,不僅僅是會加劇孩子對犯錯的畏懼,更多的是限制住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6歲正是學習能力強悍的時候,在這一階段,父母應該更重視對孩子的習慣引導以及基礎的意識培養,而不是習慣了「大包大攬」,讓孩子在刻板的規矩中失去自我的想法與觀點。

當父母的過程中,賈爸爸堅持這不僅是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同樣也是自己不斷學習的過程,學會「嚴松有度」的教育方式,讓孩子過得更加輕鬆、明確,考驗父母的耐心,也檢驗著父母採取的措施與方法。

更多精彩內容回顧:

相關焦點

  • 姐姐北大直博、妹妹中考前三,母親直言:從6歲起,常跟孩子說3話
    」孩子的幼年時期是接受訊息、塑造人格的關鍵時期,而在這一階段,父母的教育影響不言而喻,而在這一階段,白紙一樣的孩子,就像是畫手父母手中的作品,當你落下輝煌的一筆,那麼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會擁有更多的優勢與競爭力。
  • 兒子清華、女兒北大,父母直言:從孩子6歲起,就必須做到這3點
    導讀:兒子清華、女兒北大,父母直言:從孩子6歲起,就必須做到這3點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兒子清華、女兒北大,父母直言:從孩子6歲起,就必須做到這3點!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2北大1清華,農村家庭三個孩子全考上名校,只因父母常說一句話!
    農村一家姐弟三人,2北大1清華學習君偶然間在網上看到這樣的一則報導,說是在東莞在東莞市麻湧鎮漳澎村的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裡,雖然家庭困難,劉家夫妻也只是以務農為生的普通農民,文化水平有限,但就是這樣一個家庭卻走出了3個清華北大的高材生,只因父母從小常對孩子常說這樣一句話。
  • 農村一家姐弟三人,2個北大1個清華,父母坦言:只常說1句話
    導讀:農村一家姐弟三人,2個北大1個清華,父母坦言:只常說1句話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農村一家姐弟三人,2個北大1個清華,父母坦言:只常說1句話!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5-8歲時,清華教授直言:父母先觀察1點、平時常做1件事
    」人在做一件事的時候,完全自發性質與客觀外因促進的兩種完成過程,即便最終的結果相同,但是在做事的過程中一定也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感覺與意義。當孩子處於5-8歲期間,正是學習興趣旺盛、學習速度飛快階段,此時已經具備基本學習能力的孩子們
  • 孩子5-8歲時,清華教授直言:父母先觀察1點、平時常做1件事
    」人在做一件事的時候,完全自發性質與客觀外因促進的兩種完成過程,即便最終的結果相同,但是在做事的過程中一定也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感覺與意義。當孩子處於5-8歲期間,正是學習興趣旺盛、學習速度飛快階段,此時已經具備基本學習能力的孩子們,正如一張瘋狂汲取知識的白紙,如何利用好這一階段時間,正是決定孩子之後學習效率高低的重要基礎清華教授直言,當孩子處於5-8歲這一階段,父母在做出適當的教育措施時,不妨先觀察1點,然後在平時常做1件事,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發育」環境,才是父母教育的重中之重。
  • 一家五子,3個清華、1個北大,父母直言教子:堅持1條原則不變
    對於農村家庭來說,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吃不喝,也要供孩子讀書!」在一種樸素的價值觀眾,讀書是一件頂重要的事情,尤其對於家境普通,甚至是貧寒的孩子來說,讀書也是唯一的上升渠道。在農村父母看來,全家人拼搏的希望就是讓孩子能夠好好讀書,一直讀到自己的能力極限為之,而能夠考上大學就是一件值得高興、驕傲的事情。
  • 母親小學老師,兒子高考692進北大,坦言教子:不說1話、 常做1事
    在1977年高考恢復後,國內對孩子的教育重視程度在不斷的攀升,隨著生活的進步與發展,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對於普通人家的孩子來說,高考是打破階級壁壘最方便的途徑,同樣也是扭轉命運最有效的方法。,成為村裡第一個考上北大的學生。
  • 兒子上清華,女兒上北大,父母直言:孩子6歲前,要堅持做到這3點
    「就是她,倆孩子都有出息……」「傳聞兒子上了清華,女兒上了北大,嘖嘖嘖……」剛剛進到小區就聽到鄰裡鄰居的街坊又在說張女士家的事情。們來自農村,一般家庭。然而讓人詫異的是,他們的父母都是不識字的農民。那麼很多人都納悶,兩個沒上過學的父母,怎麼就教出了兩個狀元級的人才呢?
  • 父母博士畢業,女兒清華在讀,直言教子習慣:8歲前,堅持1點不變
    孩子是父母的延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毫無疑問,孩子最終成長的方向以及高度,都與父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老話常說「龍生龍、鳳生鳳」,雖然也偶有一些意外的情況出現,但是如果父母能夠在孩子少年時期進行適當的教育以及引導,那麼對於孩子的未來發展都會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 4次高考,接連考入清華、北大、復旦,教授卻直言:我教不了
    2次考上清華,1次考上北大,1次被復旦錄取,但3次皆被勸退,最後第四次又錄取,教授直言:我教不了。這又是什麼原因?是張非智力太高,清華北大容不下這座「大山」嗎?當他14歲的時候,他在職業高中學習,但是他坐不、住愛搞怪,被勒令退學。之後的張非就開始了他的考霸之路。
  • 14歲考入清華大學,18歲直博清華數學系
    大家好我是三金,我今天趁老闆不注意上班摸魚刷知乎。然後看到了這樣一個話題:《XXXX張雨萱,14 歲考入清華大學,18 歲直博清華數學系,真的嗎?怎麼做到的?》我看了一圈該話題下面的回答,確定了這件事是真的,張同學確實是14歲考入清華且於18歲直博清華大學數學系,但是我對她到底叫啥有些迷惑了。知乎提問裡把她叫成張雨萱,但是如上圖所示節目裡她叫做張雨暄!
  • 【思享·北理工·第287期】吳蘊卿:從北理數院到清華基礎數學直博
    、清華數學系直博考試,中科院數學所夏令營畢業去向:清華大學數學科學系基礎數學直博內容摘要一、大學印象二、保研經歷1、北大數院直博考試2、清華數學系直博考試在學習一門科目時,我習慣去找一些教材以外的書籍去讀,因為一本書不可能寫得面面俱到,所以在讀其他的書時也就能做一個知識的補充。有些東西可能期末考試不會考,但可能在將來學習其他的科目或者參加參加競賽的時候就會用到,所以多看書還是沒壞處的。下面說一說有關數學競賽的經歷。
  • 根據「兒子保送清華,女兒在讀北大」,錢母,在6歲之前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最好的大學,許多孩子從小就受到父母的養育:「你長大以後一定要考清華北大。」在中國,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是大多數學生最理想的學校,但是有多少人可以進入這個校園?有新聞報導稱,畢業於北大的錢學森夫婦育有一子一女,他們倆都被中國頂尖大學錄取了,他們的女兒已經在北京大學學習了兩年,他的兒子現在已經推薦了清華。這使錢貴生族成為「紅人」族。
  • 農村雙胞胎,一個保送北大、一個中科院直博,感恩父母:堅持1點
    」對於孩子來說,呱呱落地開始就像是一張白紙,而父母就是第一個在白紙上落筆的人,所以孩子到底能夠發展成什麼樣子,作為第一任老師的父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李國平、李國安雙胞胎兄弟倆出身農村,但是卻在考上大學後,一個得到了保送北大讀博的資格,一個得到了中科院直博的資格,而在談及自己的成績取得時,兄弟倆都表示非常感恩父母對自己的教育,一直都堅持1點。
  • 一路保送直博,清華學長的學習經驗:上課看重1點,儘量少做1事
    清華作為國內最頂尖的院校,一直是很多「尖子生」們的夢想搖籃。在2020年的數據統計中,在河北、河南等高考大省,能夠上清北的學生們的高考分數已經達到700分以上,也就是說,在其他省市或者是往年分數,可能考上清華的成績,在競爭愈發激烈的今年,實在是很難拿到錄取通知書。
  • 清華媽媽直言:5歲前,不妨常做3件事
    作為從清華畢業,培養出兩個博士的媽媽蔡華女士而言,要想儘可能的改善這個問題,關鍵在於培養孩子的思維以及邏輯,所以在5歲前,即便是5歲後,家長不妨常做3件事。1、輔導時強調關鍵詞蔡華指出,很多家長在輔導孩子的時候自認為講解的非常清楚,其實那是站在成人的立場自己角度,對於孩子來說,短時間內大量知識的輸入,其實往往會出現「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的情況,導致所謂的重複輔導,都變得低效率且需要重複化。
  • 北大學姐的3點建議:升入高一後,認清1點、常做1事、避開1坑
    北大、清華作為國內高校最頂尖的存在,不僅是象徵著學生學習能力,更是體現著教育資源的豐富與厚重。能夠考進這裡的學生,無論是被給予厚望的少年天才,還是被詬病只會讀書學習的學霸們,其實都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可能是某一方面的優勢讓他們脫穎而出,也可能是綜合能力讓他們在激烈的競爭中一馬當先,但是對於未來要面對高考的學生而言,這些人的學習經驗都是值得學習借鑑的。
  • 馬藝妮是個真正的賤人,就因為她畢業於清華
    為什麼在這件事發酵後這麼幾天,忽米還是忍不住要動筆寫一寫這對狗男女?因為我至今還沒有注意到清華大學對此的正式處理結果。坦白些說,忽米已經等待有幾天了。浙江那個教育廳廳長,都可以因為高考英語考試改革中的不慎重,把那麼不容易得來的那麼大一個官帽子給丟了,你們這對狗男女的清華的學籍也好,學位也好,難道不應該被開除和收回嗎?清華大學這麼不自愛了嗎?
  • 5個孩子4個考入清華北大!這對父母怎麼做到的?
    家裡一個清華北大的學子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陝西省延安市安塞區一戶家庭5個孩子有4個考入了清華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