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小學老師,兒子高考692進北大,坦言教子:不說1話、 常做1事

2020-09-03 來川學習方法

在1977年高考恢復後,國內對孩子的教育重視程度在不斷的攀升,隨著生活的進步與發展,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對於普通人家的孩子來說,高考是打破階級壁壘最方便的途徑,同樣也是扭轉命運最有效的方法。

很多農村出身的孩子都憑藉高考而走出了小村莊,走向更為廣闊的天地,有了更多可能的發展,實現自己的人生與目標,而劉家莊的劉珂益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高考中他以692分考進北大,成為村裡第一個考上北大的學生。劉珂益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父親是當地工廠的一名技術員,而母親則是當地小學的一名語文老師。

從劉珂益出生開始,父母就尤為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無論是從孩子學習啟蒙,還是為孩子營造一個更好的學習氛圍,夫妻倆都想盡了辦法。母親劉玉是曾經的師範生,一直從事教育行業,她深知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輸,更是言行舉止的影響,所以從小開始,她一直非常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同時注意自己與丈夫的言行。劉玉坦言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直保持不說1話,常做1事的教育原則,而這些對孩子的成長都有著極深的影響。

不說1話:「看看xx!」

劉玉深知,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不同,自然會導致學習成績的差距,但是如果從小開始,就營造出孩子對學習的自卑心理或者牴觸心理,那麼很難等到孩子展露出自己的學習天賦,就會在不斷地打擊中喪失對學習的興趣。

所以從小到大,劉珂益從來沒被跟其他孩子比較過,而父母更是從來都沒說過:「看看xx」這之類的話,如果自己的成績出現問題,那麼就分析問題,而不是就當下的問題延展成孩子本身的能力問題,這一點讓劉珂益一直都對自己有著很大的自信心。

常做1事:與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劉玉認為,孩子的能力是不斷提升的,同時也是需要家長引導的。無論是孩子的成績或者生活中遇到問題,劉玉總是習慣性的將問題掰碎,跟孩子講清楚,然後同孩子一起討論如何來解決問題,而不是靠著批評大吼來解決當下的困境。

跟孩子一起解決問題,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以及經驗積累,是讓劉珂益能夠在緊張的學習中佔據成績優勢的關鍵原因,只有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這些都是劉珂益去的成績的重要影響。

後記:

孩子成績不夠理想,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學習方法的不恰當。

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不妨看看下面這個視頻:

更多精彩內容點擊「了解更多」

相關焦點

  • 父親只有小學文化,兒子高考693進清華,坦言教子:說1話、做1事
    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對於只要小學文化的林青來說,最大的夢想就是讓兒子能夠考上大學,在這個淳樸的漢子心中所想的是,只要孩子能夠繼續往上讀林延昇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在高考的時候,以693分的成績,外加10分的加分,以總分703成功被清華大學錄取。兒子取得的好成績,在林青看來,全是孩子自己的努力,而自己出了在日常生活引導一下孩子外,對孩子的功課無法提供多少幫助,在平時一直堅持說1句話,做1件事。
  • 從倒數到677進北大,父親講述育子經驗:每天1小時,常做1件事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一個光明坦蕩的未來,而這個未來的第一道重要關卡就是高考。從1977年高考恢復後,對於絕大多數的學生而言,高考就是自己改變命運的最大依仗,也是比拼實力相對公平的方式。很多家庭為了讓孩子能夠有一個更好的高考氛圍,將戰線早早的拉到了幼兒園時期。
  • 三次模擬考全區第一、高考697分進北大,自述:常做1事、牢記1話
    697成功考進了北大的中文系,而在高三下半年的3次模擬考中,林肖和都拿到了全區第一的成績,能夠在高考中出色發揮也算是在同學老師的意料之中。高考成績的取得雖然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平時的積累與學習,在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時,林肖和自述,在高中3年時間裡,一直保持2點習慣,那就是常做1事、牢記1話。
  • 女兒692分進清華,母親坦言平時教子:上小學前,有意培養3點習慣
    女兒在去年的高考中以692分的好成績,成為學校裡唯二被清華錄取的學生之一,而在分享自己平時如何教育女兒的時候,何慧文坦言,在孩子上小學前,就已經開始有意注重孩子的習慣培養,尤其是這3點習慣。鼓勵孩子去主動提出問題,然後在問題的基礎上,引導孩子進入深層次的思考,然後利用答案去反推日常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將一個知識形成閉環,是何慧文一直堅持的1點。
  • 農村一家姐弟三人,2個北大1個清華,父母坦言:只常說1句話
    導讀:農村一家姐弟三人,2個北大1個清華,父母坦言:只常說1句話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農村一家姐弟三人,2個北大1個清華,父母坦言:只常說1句話!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北大學姐的3點建議:升入高一後,認清1點、常做1事、避開1坑
    北大、清華作為國內高校最頂尖的存在,不僅是象徵著學生學習能力,更是體現著教育資源的豐富與厚重。能夠考進這裡的學生,無論是被給予厚望的少年天才,還是被詬病只會讀書學習的學霸們,其實都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可能是某一方面的優勢讓他們脫穎而出,也可能是綜合能力讓他們在激烈的競爭中一馬當先,但是對於未來要面對高考的學生而言,這些人的學習經驗都是值得學習借鑑的。
  • 高考702分進北大,自述高中三年學習經驗:習慣1點、不做1事
    「高考」兩個字包含了十幾年辛苦學習的過程,也是很多學生人生中,第一次逆轉命運的開始。無論高考最終的結果如何,對於絕大部分學生而言,只要坐在課堂上,翻看著課本筆記,都是希望能夠考出一個好成績來,但是成績的取得似乎總有「上限」,要想突破臨界點,需要的不僅是毅力,還有高效的方法。
  • 初一成績倒數、初三名列前茅,坦言沒有「捷徑」:做1事、記1話
    ,靠的是不斷的摸索與反思,而在平時自己一直習慣做1事、記1話。做1事:每天學習結束後預留一題林訊發現,自己在學習的時候,很難一下子進入學習狀態,無論是在學校上早自習,或者是放假在家自習,前半小時時間幾乎都是在不斷的翻書、無所事事中度過,而一開始低效率的學習,也決定了在這之後的幾小時學習時間裡,自己的效率不高,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林訊決心來提升前半小時的學習效率,也就是在前一天學習的時候
  • 俞敏洪母親:我能助力兒子上北大,就能砸了新東方的牌子
    李八妹找到當地中學校長,你們這裡不是缺英語老師嗎,我兒子可是參加過高考的人,當一個英語老師綽綽有餘。 在恢復高考以前,英語並不是必考科目,很多學校並沒有開設英語課程,偏遠的農村沒有英語老師更是常事。 校長一聽,參加過高考,那肯定會英語。畢竟附近村裡再也找不出這麼合適的人。
  • 高考神童孫天瑞:13歲考654分,拒絕北大進北航,母親曾代寫作業
    他開始上課不認真聽講老師講的內容了,回家也不做作業。孫天瑞心裡想,反正我比同學要聰明,我就算不學習,也都是全班第一的成績。母親看到孫天瑞這樣,心裡不是滋味,也好說歹說勸過他。但是孫天瑞不把母親的話放在心上,左耳進右耳出根本不予理會。
  • 英語從30到148高考692上清華,母親瞞著我在英語老師家當保姆
    向光榮,吉林松原人,2017高考成績692分。語文:132分,數學140,英語148,理綜272,就讀於清華大學。我們三個人坐在沙發上,我低著頭,羞愧相當,我無臉看母親,也心疼我的母親,這到底是為什麼?我的媽媽要給她媽媽當保姆,憑什麼!老師開口了:「向光榮,老師叫你過來不是要羞辱你,我只是想讓你看看你的媽媽為了你付出了什麼。她好好的工作不做,到這裡來當保姆,為了什麼,就是為了你的英語成績。
  • 陪兒子復讀一年,兒子落榜,母親考進東大,直言:複習時常做3事
    安政真弓陪兒子復讀的時候已經50歲了,當時兒子在第一次高考中,雖然成績算是不錯,但是因為成績沒能達到東京大學的標準,再三決定後,想要再復讀一年。安政真弓深知東大對很多學生的意義不同,就連自己的兩個兄弟曾經也為了能夠考上東大,而復讀了幾年,卻均以失敗告終。
  • 河南女孩高考692分被北大錄取,獲獎50萬,網友:憑本事賺錢
    女孩高考692分被北大錄取獲獎50萬,是不良風氣?還是受之無愧?文|愛上了教育「讀書」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很多人的理解都不一樣,高爾基先生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能增長我們的見識,能豐富我們的修為,讀書也能讓我們足不出戶就能盡知天下事。
  • 農村女孩692分被北大錄取,獎勵50萬元,這件事您怎麼看?
    今年,河南周口市項城市正泰博文高中的一名農村女生李蕊高考成績考出了692分的高分,雖然今年河南省的高考分數普遍很高,而且北大清華在河南省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分別為703分和704分,很顯然這個孩子的成績是夠不上北大清華的。
  • 二人同桌3年,常年佔據年級前5,雙雙考進北大,坦言:堅持1點
    兩個人在一個村子裡長大,從小學的時候就是同校同學,而在高中的時候,更是成為了同桌,在高中三年兩人的堅持下,一直沒有變過,兩人成績常年佔據年級前5,而在高考這一關中,兩個人雙雙考進北大,雖然報考了不同系,但是卻成了校友。兩人坦言,在平時也有自己的學習習慣,以及自己的學習舒適區,最重要的是習慣1點。
  • 小學成績墊底的他,高考卻680分進北大,母親坦言:這3點決定一切
    說來也是,誰小學的時候沒有那麼幾個戴小紅花的高光時刻呢?但有多少人隨著年級的升高,成績反而下滑了呢?小時候那些自以為的「小天才」,也著實被學生生涯衝刷地不見蹤影了。陳鵬小學的成績一直很穩定。有多穩定呢?就是一直都考七八十分。小學畢竟跟高中不一樣,八十分就足以讓你一直墊底了。但是你敢想嗎?陳鵬高考竟然以680分的好成績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這其中到底有怎樣的奧秘呢?在親戚朋友的追問下,陳媽媽終於坦言:是這3點起了決定性作用!
  • 父母北大畢業,女兒清華直博,直言:在6歲後,常說1話、不做1事
    賈家夫妻倆都是高材生,不僅是同為北大畢業的同學,而且女兒也「繼承」了父母學習的優良基因,在清華獲得了直博的資格,而在分享平時教育女兒的過程時,賈爸爸也坦誠,主要是因為小時候的教育,在孩子6歲前,就常說1話,不做1事。
  • 母親隱瞞白血病一年多,兒子成德州高考理科第一名...母子一天內獲捐款31萬:謝謝好心人!
    高考成績公布之後,德州的李智超考了692分,取得了德州理科第一名的好成績
  • IT大佬的高考:馬雲考北大 數學就1分
    就當馬雲準備進杭州師範的時候,又發生了一件事。那就是當年杭州師範英語系由於剛升到本科,以至於報考的學生竟然不夠招生數。於是校領導做了一個令馬雲感覺是天上掉餡餅的決定,那就是讓幾個英語成績好的專科生直升本科。於是,英語成績很牛的馬雲光榮的以本科生的身份踏進了杭州師範。
  • 703分、702分、697分、692分……高考青島「學霸」們來了
    林一鳴的母親告訴記者,林一鳴的弱項是語文,強項是數學,但第一天考完數學之後,他說最後一道題的最後一問沒做出來。這對平時模擬考試在萊西市排名前三的林一鳴來說,已經算是打擊。做英語老師的母親安慰他,是他對自己要求太高,果真事實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