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7年高考恢復後,國內對孩子的教育重視程度在不斷的攀升,隨著生活的進步與發展,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對於普通人家的孩子來說,高考是打破階級壁壘最方便的途徑,同樣也是扭轉命運最有效的方法。
很多農村出身的孩子都憑藉高考而走出了小村莊,走向更為廣闊的天地,有了更多可能的發展,實現自己的人生與目標,而劉家莊的劉珂益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高考中他以692分考進北大,成為村裡第一個考上北大的學生。劉珂益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父親是當地工廠的一名技術員,而母親則是當地小學的一名語文老師。
從劉珂益出生開始,父母就尤為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無論是從孩子學習啟蒙,還是為孩子營造一個更好的學習氛圍,夫妻倆都想盡了辦法。母親劉玉是曾經的師範生,一直從事教育行業,她深知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輸,更是言行舉止的影響,所以從小開始,她一直非常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同時注意自己與丈夫的言行。劉玉坦言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直保持不說1話,常做1事的教育原則,而這些對孩子的成長都有著極深的影響。
劉玉深知,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不同,自然會導致學習成績的差距,但是如果從小開始,就營造出孩子對學習的自卑心理或者牴觸心理,那麼很難等到孩子展露出自己的學習天賦,就會在不斷地打擊中喪失對學習的興趣。
所以從小到大,劉珂益從來沒被跟其他孩子比較過,而父母更是從來都沒說過:「看看xx」這之類的話,如果自己的成績出現問題,那麼就分析問題,而不是就當下的問題延展成孩子本身的能力問題,這一點讓劉珂益一直都對自己有著很大的自信心。
劉玉認為,孩子的能力是不斷提升的,同時也是需要家長引導的。無論是孩子的成績或者生活中遇到問題,劉玉總是習慣性的將問題掰碎,跟孩子講清楚,然後同孩子一起討論如何來解決問題,而不是靠著批評大吼來解決當下的困境。
跟孩子一起解決問題,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以及經驗積累,是讓劉珂益能夠在緊張的學習中佔據成績優勢的關鍵原因,只有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這些都是劉珂益去的成績的重要影響。
後記:
孩子成績不夠理想,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學習方法的不恰當。
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不妨看看下面這個視頻:
更多精彩內容點擊「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