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倒數到677進北大,父親講述育子經驗:每天1小時,常做1件事

2020-08-27 來川學習方法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一個光明坦蕩的未來,而這個未來的第一道重要關卡就是高考。從1977年高考恢復後,對於絕大多數的學生而言,高考就是自己改變命運的最大依仗,也是比拼實力相對公平的方式。很多家庭為了讓孩子能夠有一個更好的高考氛圍,將戰線早早的拉到了幼兒園時期。

孫共昌只有小學學歷,雖然在當時這個學歷的人數不算少,但是隨著對教育的愈加重視,孫共昌也意識到,如果不想讓兒子孫益跟自己一樣每天只能靠著出苦力過活,那麼就必須讓孩子在高考中取得一個不錯的成績。孫一在去年的高考中以677分的成績考進了北大,成為村裡這40年來第一個考上清北的學生,而在這之前,孫益的成績不算同齡人中最突出的那一個,但是卻隨著年級的升高而逐漸凸顯優勢。

從小學時候的不開竅,成績排班裡倒數,到高中穩定在班裡的前三名,最終考上北大,孫益坦言自己的成長與父親的教育有著脫不開的關係,而在孫共昌看來,自己不過是在小學期間,堅持每天1小時,常做1件事。

父子間的問題比賽

在兒子進入小學後,孫共昌意識到雖然小學的學習內容不算太難,但是對於活潑好動的孩子來說,要想考一個好分數也不算容易。果然在一年的整個學期,孫益的成績一直排在倒數,此時的孫共昌雖然有些焦急,但是卻明白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為了讓孩子不牴觸學習,孫共昌決定每天拿出1小時時間,堅持與孩子進行問題比賽。

問題比賽的出發點在孩子當天學到的知識點內容,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孫共昌就跟著孩子將當天的學習內容過一遍,等到作業完成後,就會用一個簡單的獎品作為比賽激勵,然後每人提出3個問題,誰正確回答多誰算贏。

在這樣堅持了2年後,孫益的成績有了極大的改善,最大的改善是在學習思維上,比起同齡人更願意去琢磨,也更願意去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甚至還能更容易的揣摩出老師出題人的考查點。

孫益在學習習慣上的改變,為他之後的成績提升做好了鋪墊。上課的時候,他是注意力最集中的學生,因為為了想要找出問題來而集中精力、活動腦筋,而在課下的時候他除了完成作業外,還會積極的多做一些其他的問題,開拓自己的思路,是他之後考上北大的重要原因。

後記:

高考是殘酷而現實的,要想將挑戰變成機遇,那麼就需要十分的努力與成績。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高效的學習方法,正是學霸們超過其他同學、遙遙領先的關鍵所在。

家長們不妨思考一下,自己孩子學習有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嗎?如果答案是「沒有」,那不妨看下下面的視頻:

學習學習方法課時,會使用的相關教材,請點擊「了解更多」免費查看。

相關焦點

  • 從初一到高三,每天學11個小時,北大學長自述:領先1點、不做1事
    從初一到高三,6年的時間裡,洪莘一直保持著每天學習11個小時的習慣,從來不會因為休息、放假而鬆懈,也不會因為進入高中後而盲目增加學習時長,而是保持在一個規律的學習時間內,完成每天的學習任務。在高考中,洪莘以縣第一的成績考進北大,自述自己的學習經驗不算稀奇,不過是領先1點,同時注意不做1事。
  • 母親小學老師,兒子高考692進北大,坦言教子:不說1話、 常做1事
    很多農村出身的孩子都憑藉高考而走出了小村莊,走向更為廣闊的天地,有了更多可能的發展,實現自己的人生與目標,而劉家莊的劉珂益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高考中他以692分考進北大,成為村裡第一個考上北大的學生。
  • 剛升入初中,月考排倒數?班主任直言:認清1點問題、常做2件事
    學習是一個階段性的過程,從小學到初中、從初中到高中,每一階段的學習成績,都會成為下一階段的前提,但是同樣,對於那些成績不算理想的學生來說,新學期雖然代表著未知的挑戰,但是也代表著可以重新再來的希望。對於小可而言,從小學正式畢業,成為一名初中生,變化的不僅是每天上課的內容、時間發生了變化,在大氛圍的影響下,
  • 小夥高一班級倒數,高考卻成全校第一,677分入北大,如何做到的
    看到這樣的問題,家長和考生可能會很自然地想,學習就是為了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績,之後能夠進入不錯的大學,將來找到滿意的工作……可是帶著這樣的想法,孩子難免會產生壓力,有時更會覺得學習是件苦差事。有個孩子卻並不是這麼想的。
  • 孩子完成從學渣到學霸的逆襲,父親只做了這三件事
    電影《銀河補習班》講述的就是一位因意外入獄七年的父親,出獄後面對經常曠課逃學成績倒數的兒子,他用自己的教育理論幫助兒子實現了從學渣到學霸的逆襲。,用尺子一量一共11釐米,他跟兒子說,到考試前每天零點一釐米,我的天才兒子你能做到嗎?說完他崇拜的看著兒子,正是因為這種崇拜的眼神,讓馬飛第一次有了想學習的衝動。「賞識教育」的倡導者周弘說:「哪怕天下人都看不起我們的孩子,做父母的都應該眼含熱淚地去欣賞他、擁抱他、稱頌他、誇獎他,為他感到自豪。
  • 一位差生的自白:從倒數第一到考進北大,感謝3個角色,總結1句話
    01 反悔、觸動,與改變轉機發生在高二那年的冬天,一些來自清華北大的畢業學長,來到學校的班級裡,給他們講述自己當年高考的奮鬥心路,以及考到大城市後,在學校裡的一些見聞。正是那一次,坐在角落裡的錢乾突然感覺到了一絲觸動,也引發了他對未來的無限嚮往。
  • 學霸狀元卻被北大拒錄,全因父親做了這件事,最後怎麼樣了?
    高考狀元,本應被北京大學錄取,卻被拒絕錄取,只因父親做了這樣事。學生何某,出生於重慶巫山縣,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工作單位很好,家庭條件不錯。這個成績對他而言,北京大學已經勝劵在握了,可沒想到,卻因父親的一個做法,從手指間溜走。高考成績公布後,清華北大招生老師們都會奔赴全國各地,主動與當地優秀考生取得聯繫。這次對何某也是一樣,何某與北京大學招生工作人員溝通後,與北京大學達成了錄取協議。
  • 學霸狀元卻被北大拒錄,全因父親做了這件事,最後怎麼樣了?
    高考狀元,本應被北京大學錄取,卻被拒絕錄取,只因父親做了這樣事。學生何某,出生於重慶巫山縣,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工作單位很好,家庭條件不錯。何某從小就被父母嚴格管教,非常挺好乖巧,在父母的薰陶下,何某從小就很有書香氣,愛好詩詞,愛好音樂,愛好寫作等等。何某成績也很好,幾乎每次考試都是年級前十,學校裡老師和同學都很喜歡他。
  • 北大學姐的3點建議:升入高一後,認清1點、常做1事、避開1坑
    北大、清華作為國內高校最頂尖的存在,不僅是象徵著學生學習能力,更是體現著教育資源的豐富與厚重。能夠考進這裡的學生,無論是被給予厚望的少年天才,還是被詬病只會讀書學習的學霸們,其實都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可能是某一方面的優勢讓他們脫穎而出,也可能是綜合能力讓他們在激烈的競爭中一馬當先,但是對於未來要面對高考的學生而言,這些人的學習經驗都是值得學習借鑑的。
  • 三次模擬考全區第一、高考697分進北大,自述:常做1事、牢記1話
    2020年高考正式過去,但是對於其他還未踏入到考場的學生來說,挑戰仍在存在,所以仍需要保持著謙虛、謹慎的學習態度,爭取在高考之前多積累些學習經驗,以便在高考中能夠出色發揮,拿到不錯的分數,考上自己的理想大學。
  • 孩子期末排第一,父親作為代表,家長會發言:每天1小時,做3事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考驗的不僅是作為過來人的父母,在之前學習生活中總結出的經驗,更是在引導、培養的角度上,能夠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保證孩子的健康茁壯的成長。學校生活是孩子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成績在一定程度上是孩子自我成長與父母的教育結合的綜合產物,在孩子期末考試又一次拿到第一名的時候,車承兵作為家長代表,在家長會上分享了自己多年來的教育經驗,那就是每天1小時,堅持做3件事。
  • 初一成績倒數、初三名列前茅,坦言沒有「捷徑」:做1事、記1話
    ,而在初三的時候,總成績已經在年級名列前茅,實現成績逆襲的林訊坦言自己沒有任何學習捷徑,靠的是不斷的摸索與反思,而在平時自己一直習慣做1事、記1話。做1事:每天學習結束後預留一題林訊發現,自己在學習的時候,很難一下子進入學習狀態,無論是在學校上早自習,或者是放假在家自習,前半小時時間幾乎都是在不斷的翻書、無所事事中度過,而一開始低效率的學習,也決定了在這之後的幾小時學習時間裡,自己的效率不高,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林訊決心來提升前半小時的學習效率,也就是在前一天學習的時候
  • 孩子睡覺前1小時,父母每天堅持帶他做這3件事,孩子會更聰明
    聰明的家長絕對不會這麼做,因為他們知道睡前一小時對孩子極為重要,在這個時間你對孩子做什麼,將會影響到孩子的情商和智商。著名的央視主持人董卿,她曾在一次採訪中提到過,自己每天睡前一小時會雷打不動的閱讀。曾經有專家研究得出結論:「睡前一小時是教育孩子的黃金期,這段時間孩子大腦接受能力非常強,所以,這時候你對孩子做什麼,直接關乎到孩子的智商。」
  • 從年級倒數第1到考上清華,理科狀元的逆襲:自習多做這3件事!
    每個孩子在小的時候,被問答要考什麼學校的時候,可能夠回答過要去清華、北大!確實,清華、北大作為國內最頂尖的學府,不僅學術地位處於國內前列,更是在廣大群眾的眼裡盼望的夢想,有著極廣的知名度。而說到自己能夠上演「逆襲神話」,陳肖說,自己只是在自習上多做以下這3件事,才能幫助自己快速的追上班上其他同學,直至超越那些同學。陳肖說,自己上自習的時候,每次都會先用10分鐘的時間,先把白天上課時的新知識點進行回顧、複習,這樣「趁熱打鐵」進一步的記憶知識點,還能節省做作業耗費的時間。
  • 高一月考班裡墊底,三年後,總分689進北大:自習時常做3件事
    許濤在剛升入高中的時候,原本對自己學習成績還算有點底氣的自己,在第一次月考中就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挫折,第一次月考全班排名54,而全班不過58人,這樣墊底的成績讓許濤意識到自己與其他人之間的差距在三年後,在高考中以總分689分,成功考進北大的許濤,回溯自己過去3年時間裡的學習經驗,許濤認為,主要是在上自習的時候,常做3件事。1、把握自習的前15分鐘許濤認為,上自習其實就是自我調節、制定的時間下的學習任務推進,對自己而言,快速的進入學習狀態,按照制定的學習計劃推進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 睡前1小時,父母做對這3件事,男孩更優秀
    導讀:睡前1小時,父母做對這3件事,男孩更優秀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睡前1小時,父母做對這3件事,男孩更優秀!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睡覺前1小時,常帶孩子做這2件事,不僅聰明還高情商,要堅持
    導讀:睡覺前1小時,常帶孩子做這2件事,不僅聰明還高情商,要堅持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睡覺前1小時,常帶孩子做這2件事,不僅聰明還高情商,要堅持!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父親只有小學文化,兒子高考693進清華,坦言教子:說1話、做1事
    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林延昇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在高考的時候,以693分的成績,外加10分的加分,以總分703成功被清華大學錄取。兒子取得的好成績,在林青看來,全是孩子自己的努力,而自己出了在日常生活引導一下孩子外,對孩子的功課無法提供多少幫助,在平時一直堅持說1句話,做1件事。
  • 每天1小時,每天3件事,孩子輕鬆成長為小小繪畫藝術家
    每位家長在培養孩子這件事上都希望能夠做到盡善盡美,從最放心的幼兒園到口碑最好的學校,無疑都是想讓孩子有一位更優秀的老師,但不管是幼兒園還是學校內的老師在教導孩子方面都不能做到完美,尤其是3-6歲的孩子,他們更多的時間還是會在家中和父母在一起,而這段時間作為孩子人生中第一位老師的父母的教導就尤為的重要。
  • 高考學霸逆襲:從倒數第一到考760分成理科狀元,進北大卻學了中文
    有的人以後會從事跟文字打交道的工作,而有的人卻一頭扎進了實驗室中。每一個人的選擇不同嗎,未來發展的道路肯定也不同。而有這樣一位學霸,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我們看到了,人生不設限,只要你敢想敢做,就可以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