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一個光明坦蕩的未來,而這個未來的第一道重要關卡就是高考。從1977年高考恢復後,對於絕大多數的學生而言,高考就是自己改變命運的最大依仗,也是比拼實力相對公平的方式。很多家庭為了讓孩子能夠有一個更好的高考氛圍,將戰線早早的拉到了幼兒園時期。
孫共昌只有小學學歷,雖然在當時這個學歷的人數不算少,但是隨著對教育的愈加重視,孫共昌也意識到,如果不想讓兒子孫益跟自己一樣每天只能靠著出苦力過活,那麼就必須讓孩子在高考中取得一個不錯的成績。孫一在去年的高考中以677分的成績考進了北大,成為村裡這40年來第一個考上清北的學生,而在這之前,孫益的成績不算同齡人中最突出的那一個,但是卻隨著年級的升高而逐漸凸顯優勢。
從小學時候的不開竅,成績排班裡倒數,到高中穩定在班裡的前三名,最終考上北大,孫益坦言自己的成長與父親的教育有著脫不開的關係,而在孫共昌看來,自己不過是在小學期間,堅持每天1小時,常做1件事。
在兒子進入小學後,孫共昌意識到雖然小學的學習內容不算太難,但是對於活潑好動的孩子來說,要想考一個好分數也不算容易。果然在一年的整個學期,孫益的成績一直排在倒數,此時的孫共昌雖然有些焦急,但是卻明白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為了讓孩子不牴觸學習,孫共昌決定每天拿出1小時時間,堅持與孩子進行問題比賽。
問題比賽的出發點在孩子當天學到的知識點內容,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孫共昌就跟著孩子將當天的學習內容過一遍,等到作業完成後,就會用一個簡單的獎品作為比賽激勵,然後每人提出3個問題,誰正確回答多誰算贏。
在這樣堅持了2年後,孫益的成績有了極大的改善,最大的改善是在學習思維上,比起同齡人更願意去琢磨,也更願意去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甚至還能更容易的揣摩出老師出題人的考查點。
孫益在學習習慣上的改變,為他之後的成績提升做好了鋪墊。上課的時候,他是注意力最集中的學生,因為為了想要找出問題來而集中精力、活動腦筋,而在課下的時候他除了完成作業外,還會積極的多做一些其他的問題,開拓自己的思路,是他之後考上北大的重要原因。
高考是殘酷而現實的,要想將挑戰變成機遇,那麼就需要十分的努力與成績。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高效的學習方法,正是學霸們超過其他同學、遙遙領先的關鍵所在。
家長們不妨思考一下,自己孩子學習有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嗎?如果答案是「沒有」,那不妨看下下面的視頻:
學習學習方法課時,會使用的相關教材,請點擊「了解更多」免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