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節–抑鬱症的病因有哪些?
作者:蔡銀兵
抑鬱症被稱為世界第四大疾病,每年罹患抑鬱症的人數有不斷攀升的趨勢。作為精神科最為常見的一種心理障礙,抑鬱症有著心境低落、思維遲緩與意志活動減退這三種主要症狀群。
心境低落者常表現出對事物廣泛的缺乏興趣,情緒低沉失落,喪失愉快感,即使原本興趣濃厚的娛樂愛好,也無法勾起欲望並從中體驗到樂趣。
思維遲緩是指人的反應變得遲鈍而呆滯,對外界事物顯得不敏感。伴有注意力減退與記憶力下降的症狀出現,甚至與人交流感到困難,說話語速慢且措辭艱難。
意志活動減退者通常對生活對未來失去信心,性情變得慵懶而散漫,少言寡語,拒絕參加各種社交活動,拒絕與人交流共處。甚至連吃喝拉撒都懶於行動,經常一個人獨處,悲觀消極處世。
此外,抑鬱症患者同時伴有各種軀體症狀,如心慌失眠、頭痛頭暈、身上莫名疼痛等。軀體症狀多為不典型,常因人而異,嚴重的患者可能伴有認知功能受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嚴重的抑鬱症患者常伴有自殺企圖或行為,每年因患上抑鬱症而自殺者不在少數。
抑鬱症患者與普通的人的情緒抑鬱有著本質的區別。普通人遇到生活重大事件,遭遇挫折或願望受阻時情緒低落,這是正常的表現。而且能夠自行緩解,通常會在一段時間內情緒復原。
抑鬱症患者的抑鬱情緒往往沒有與之相應的客觀應激事件,並且這種低落沮喪的情緒會持續存在。不經過藥物或其它有效的方法進行治療,是很難恢復正常的。
因此那些有著抑鬱情緒的人,如果持續半個月以上都不能自行緩解,則應該及早去往精神科或臨床心理科進行診斷治療。
而對於抑鬱症形成的原因,在歷代心理學家與精神科醫師的研究中,都有不同層面的認識,也有著許多種不同的說法。並且這些致病因素可以從各自不同的角度來加以解釋,綜合來看抑鬱症的致病因素,離不開生物、心理與社會這三個方面。
此外,抑鬱症又可分為原發性抑鬱症與繼發性抑鬱症。原發性抑鬱症是指在沒有任何器質性疾病的基礎上而產生的抑鬱症。而繼發性抑鬱症則通常繼發於某種器質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糖尿病以及各種腦器質性疾病等。
本文將從不同角度出發,概括並分析原發性抑鬱症形成的原因:
1.生物遺傳
在有關抑鬱症的遺傳研究報告中發現,父母當中有一方患有抑鬱症的家庭,孩子罹患抑鬱症的風險較普通家庭高。如果父母雙方都患有抑鬱症,則孩子罹患抑鬱症的概率又遠高於父母其中一方患有抑鬱症的家庭。
在患有抑鬱症的家庭中,孩子不僅在出生時就具備了罹患抑鬱症的生物基礎。同時也會在成長過程中,受到患有抑鬱症父母的教養方式的影響。
患有抑鬱症的父母,會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毫無保留地暴露出抑鬱症的人格特質,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人格成長。孩子也會因此習得或強化抑鬱症患者所具有的人格特質。
2.神經生化
抑鬱症患者的症狀通常是以生物學為基礎的,與人的個性心理或後天經歷相比,抑鬱症的成因更傾向於神經生化因素。在對不少神經生化、神經內分泌以及神經影像等研究中,我們總是能夠發現抑鬱症患者的神經遞質發生著許多改變。
就拿去甲腎上腺素來說,抑鬱症患者的去甲腎上腺素濃度遠低於正常人水平。而去甲腎上腺素釋放不足,會導致與之相關的各種受體功能不足。和去甲腎上腺素釋放減少所產生的情緒異常,以及認知功能受損的抑鬱症患者,在臨床中頻頻可見。
另外一種對於調節人體情緒的作用至關重要的神經遞質,叫做5-羥色胺。這是一種能夠使人產生愉悅感的抑制性神經遞質。
在人的大腦皮層質與神經突觸內含量很高,與人的情緒、記憶力等功能密切相關。5-羥色胺水平下降,會導致情緒異常,從而升高罹患焦慮症、抑鬱症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