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寧紅軍烈士陵園大墩梁陵區項目開建

2020-12-22 每日甘肅網

會寧紅軍烈士陵園大墩梁陵區項目開建

  每日甘肅網4月24日訊(甘肅經濟日報通訊員 常琦彪)大墩梁阻擊戰是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期間發生的最大戰鬥,紅軍傷亡887人,副軍長羅南輝壯烈犧牲並在當地埋葬。2016年8月14日,會寧紅軍烈士陵園被國務院批准為第六批國家級紅軍烈士陵園。

  4月19日,在這片紅軍英烈激戰和長眠的紅色熱土上,會寧紅軍烈士陵園大墩梁陵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開工。

  會寧紅軍烈士陵園大墩梁陵區基礎設施建設總規劃面積(約208公頃)209萬平方米。主要建設內容分為兩期完成,一期建設為會寧紅軍烈士陵園大墩梁陵區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主要包括新建建築面積920平方米的紅色文化展廳,9999平方米的文化廣場,13000平方米的停車場,14780平方米的展廳廣場,5100平方米的階梯主道,8903立方米的護坡工程,120平方米的框架結構旅遊廁所1座,容積100立方米蓄水池,新建群雕一處及給排水、電力管網、廣場燈柱、擋土牆、消防設施等附屬工程,該工程概算資金2847萬元,其中申請省級財政投資1000萬元,其餘資金爭取項目資金和地方政府配套解決。

  二期工程主要建設包括新建佔地400平方米景區入口大門,建築面積2900平方米的接待中心,佔地20345平方米的接待廣場,景區機動車道,電瓶車道、自行車道及人行道等景區道路及道路周邊排水、綠化等附屬設施工程,概算投資7000萬元。

  該項目實施後將全面提升會寧南部綜合旅遊區旅遊承載能力,對改善區域內群眾的生產生活,發展全域旅遊,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具有重大意義,將有力地推進紅色旅遊和綠色產業的融合發展,進一步改善鄉村旅遊基礎設施,推動鄉村振興發展,全面推動會寧南部綜合旅遊區大發展。

相關焦點

  • 旅遊示範村——甘肅·白銀:會寧縣大墩梁村
    會寧縣中川鎮大墩梁村大墩梁革命烈士陵園位於會寧縣中川鎮大墩梁村最高處的山巔上,屬省級重點保護文物,也是全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如今的大墩梁戰鬥遺址風光秀麗 ,景色旖旎。大墩梁革命烈士陵園1936年10月,紅一、二、四方面軍在會寧會師,為確保會師部隊的安全,紅五軍搶佔西蘭公路阻擊敵人,羅南輝巧妙的利用地形布好了口袋陣,待敵人全部進入之後,立即下令出擊
  • 會寧好去處:紅色大墩梁最美油菜花
    會寧好去處:紅色大墩梁最美油菜花常琦彪一提起會寧,人們就會想到三軍大會師,一想到會師,必須記起中川大墩梁,紅五軍副軍長羅南輝和887紅軍將士長眠在這裡。會寧大墩梁的油菜花,就是陪伴紅軍英烈的戰地黃花。油菜花開迎風舞,遊客相聚大墩梁。5月16日,由中共會寧縣委、會寧縣人民政府主辦,縣委宣傳部、縣文體局、縣農牧局、縣旅遊局和中川鎮人民政府承辦的第二屆甘肅會寧油菜花文化旅遊節在大墩梁隆重開幕。
  • 大美會寧:油菜花香大墩梁
    4月29日,以「大美會寧、花好大墩」為主題的第三屆甘肅·會寧油菜花文化旅遊節在會寧縣中川鎮大墩村新窯組隆重開幕,社會各界1000多人參加了開幕式。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建科宣布旅遊節開幕。縣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李雲飛出席並講話。
  • 甘肅會寧:紅軍長徵的匯合點
    在這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之際,為了緬懷革命先烈,最近筆者也踏上了這塊紅色的土地。 參觀紅軍長徵勝利紀念館紅軍長徵匯合之城—會寧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聚首,三隻鐵拳緊緊握在了一起,實現了勝利會師。
  • 會寧南城這個規劃真是超前!|會寧縣|南城區|文化公園|紅軍長徵勝利...
    大家都知道會寧的三張名片是:紅色旅遊,金色教育,綠色農業。八十多年前的紅軍會寧會師,使「會寧」這兩個字嵌入了新中國的歷史教科書。我們堅持打紅色牌、建設全國紅色旅遊名城,打綠色牌,建設隴中綠色產業基地,打金色牌、建設中國西北教育名縣。
  • 紅軍會寧會師舊址三維數字紀念館開機儀式舉行
    會寧大會師 7月22日上午,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為紅軍,為紅軍會寧會師舊址義務製作三維數字紀念館建設工作。紅軍會寧會師舊址三維數字紀念館開機儀式,標誌著會師舊址景區智慧旅遊在數位化建設方面向前邁進實質性步伐。
  • 白銀市文廣旅局局長郝明在會寧調研文化傳媒和鄉村旅遊工作
    4月8日下午,郝明先後深入丁溝線川田園綜合體、中川大墩梁景區、會寧皮影文化藝術館、會寧文化旅遊傳媒中心進行調研。在丁溝線川田園綜合體調研時,郝明對當前綜合體的建設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希望田園綜合體按照農旅融合的模式,結合本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爭取財政資金,加大融資力度,加快項目建設進度,提升基礎設施水平,高標準打造田園綜合體樣板工程。關於如何打造中川大墩梁景區,郝明給會寧縣文旅局、中川鎮政府也提出了要求。
  • 甘肅革命史跡|渭源縣紅軍烈士陵園
    渭源縣紅軍烈士陵園位於定西市渭源縣蓮峰鎮坡兒村紀念碑為磚砌大碑,高5.95米、寬2.33米、厚1.2米,碑頂部位為仿木硬山頂建築,碑正面書:「紅軍烈士永垂不朽」,碑背面為:「建立烈士紀念碑誌」。(甘肅省文物局)
  • 王文漢向紅軍會寧會師舊址捐贈《毛主席揮手我前進》木刻小屏風
    王文漢向紅軍會寧會師舊址捐贈《毛主席揮手我前進》木刻小屏風常琦彪4月27日,會寧縣慈善會常務副會長、原政協副主席王文漢向紅軍會寧會師舊址捐贈《毛主席揮手我前進》木刻小屏風,會師舊址管委會黨委書記《毛主席揮手我前進》木刻屏風是1969年時任甘肅省景泰電灌工程總指揮兼黨組書記的李培福贈送給他的司機王文奎的,1970年王文奎轉贈給了弟弟王文漢,已經在王文漢處保存了50年,經過前思後想,王文漢決定將其捐贈給紅軍會寧會師舊址。
  • 江界河渡口,105萬建紅軍烈士陵園 「長徵遺址」將搬新家(圖)
    金黔在線訊11月22日,黔南州和甕安縣有關部門就修建紅軍烈士陵園進行招投標,擬把構皮灘水電站庫區即將被淹沒的紅軍「突破烏江」戰鬥遺址和28座紅軍墳遷移該烈士陵園,及時搶救和保護「長徵文化」。1935年1月,紅軍由甕安縣江界河渡口突破烏江天險,為勝利攻取遵義打開了通道。這次戰役中犧牲的李文如等28位紅軍戰士被當地群眾掩埋於烏江岸邊,還留下了紅軍戰壕、紅軍標語和紅軍浮橋編扎地等遺址。
  • 會寧故事傳四方
    由會寧縣紅軍會寧會師舊址管委會主辦,紅軍長徵勝利紀念館承辦的「講述會寧故事、感受多元文化」展覽自開展以來,展覽活動已在紅軍長徵勝利景園、紅軍會寧會師舊址、會寧縣武警中隊、會寧縣消防大隊、漢岔鎮王馬山村、會師鎮鐘鼓樓社區、廣場社區等地舉行,受到廣泛歡迎和好評。    每到一處,大家聆聽講解員對會寧故事的精彩解說,感受會寧多元文化的魅力。
  • 「圖片新聞」暑假,許多學生來到紅軍會寧會師舊址開展暑期實踐活動
    圖片新聞近日,來自會寧縣的小朋友在紅軍會寧會師舊址現場畫畫。暑假以來,許多學生來到紅軍會寧會師舊址開展暑期實踐活動,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常琦彪
  • 我的家鄉:會寧人說會寧
    會寧縣城分割成比較規範的幾大塊。每條街道中間都是四車道的馬路,街道兩旁都是高低不等的大樓,靠近馬路的是3米寬的人行道,人行道與大樓大約有10米來寬。在人行道的兩旁各有一排槐樹,早已經枝繁葉茂,樹冠相連。
  • 通江縣沙溪小學「開學第一課」搬到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
    當日下午,學校將第一批到校的少先隊員「開學第一課」的課堂搬到了附近的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一到陵園,少先隊員們手執毛筆,為墓碑上褪色的紅星描繪色彩。紀念碑前,該校少先隊員輔導員李思媛給學生們講述了在通江犧牲的革命先烈的故事。
  • 白銀市會寧縣大墩梁村發現一處宋金時期墓葬
    中國甘肅網9月14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 (記者 王萬盈 文/圖) 記者從白銀市和會寧縣文物部門了解到,9月12日上午,會寧縣中川鎮大墩梁村一工地發現一處長、寬各約兩米的穹頂式磚室古墓葬
  • 轉發一位會寧老校長的心事
    會寧,地方以教育而聞名天下,百姓視教育為至尊至重,近兩千年來生生不息、綿延賡續。今日又見思源學校誕生,泮水踵濟,學廈聯芳。祖厲長河,芹藻被澤而春鬧;絲綢古道,英才進階而形立。一縣之重,首為教育;一家之重,首為進學,一人之重,首為成才。斯言至矣,當懷遠兮!2017年6月13日,會寧二中遷入新址,我寫下了:紫微北照,旭景東臨;雲銷雨霽,彩炫區明。
  • 會寧:「狀元縣」的別樣「畫卷」
    補齊鄉村教育的「短板」走進會寧縣紅軍小學,標準化運動場、寬敞明亮的學生宿舍、乾淨整潔的食堂以及圖書館、小紅軍紀念館等教育教學設施功能完備,在百花盛開的植物園和枝繁葉茂的行道樹掩映下若隱若現。在教室裡,86寸的電子白板、嶄新的電腦等教學儀器也一應俱全,惹人羨慕。
  • 馬克選:把會寧民歌唱進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
    2014年《會寧民歌》由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2015年,『古韻新聲祖厲情』會寧民歌專場錄製演出在甘肅省文理學院舉行,至此會寧民歌登上了舞臺。」談起會寧民歌,馬克選滔滔不絕。會寧民歌是會寧人民在生產生活中運用會寧方言,通過口傳心授,並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不斷加工完善而逐漸形成的民間音樂,是會寧人民充滿才情與智慧的藝術創造,是兼具民俗、文學和音樂價值的民間藝術瑰寶。今年60歲的馬克選,是會寧民歌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 馬克選:把會寧民歌唱進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
    2015年,『古韻新聲祖厲情』會寧民歌專場錄製演出在甘肅省文理學院舉行,至此會寧民歌登上了舞臺。」談起會寧民歌,馬克選滔滔不絕。會寧民歌是會寧人民在生產生活中運用會寧方言,通過口傳心授,並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不斷加工完善而逐漸形成的民間音樂,是會寧人民充滿才情與智慧的藝術創造,是兼具民俗、文學和音樂價值的民間藝術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