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徐媛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方案提出,要落實中小學教師家訪制度,將家校聯繫情況納入教師考核。高校領導班子成員年度述職,要把上思政課、聯繫學生情況作為重要內容。其中「落實中小學家訪制度」引發輿論關注,老師對於這一條有諸多疑慮,在如今教學壓力繁重的情況下,還如何有時間能確保家訪?
家訪,過去一直被視為我國教育的傳統「法寶」。老師和家長促膝長談,交流學生的學校表現和進步得失,溝通教育理念,達成教育共識。這種對家庭的實地走訪,面對面的交流和懇談,能夠豐富老師對學生的了解,增強家校之間的連接,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還有助於家庭和父母自身的道德提升,好處不言而喻。
然而,隨著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學生居住的分散以及家長的往外流動,家訪逐漸從人們視野中消失,家校聯繫趨於單薄。老師對學生的了解止步於學業上的表現,無法對其身心成長發揮更大的作用。學生平時在學校的學習情況、思想情緒等,家長無從知道,往往出現重大問題後,才被通知到校,錯過了最佳的幹預時間。在這樣的背景下,要求強化家校聯繫,增加家校之間的溝通,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但是隨著社會流動的加速,學校招生覆蓋的範圍越來越大,有別於傳統的就近入學,現如今學生來源更為多元,老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也不像之前那樣還有人情往來的成分。在這種情況下,落實中小學教師家訪制度,到底該如何落實,老師、家長和學生其實都有自己的想法。
對於很多家長而言,他們有與老師交流的迫切欲望,但並不一定歡迎「上門家訪」的形式。媒體曾報導,有的單親離異或「不願露富」的家庭,為了保護隱私,家訪時將老師請到了咖啡館。而對於一些家境貧寒的學生來說,也不一定希望老師家訪目睹家中困窘的一面。更多的可能或許是,不同家境的家庭,在接待老師的標準上或許有所不同,有的熱情,有的簡單,無論家長還是學生都不可避免地擔憂,低標準的接待會否影響孩子在老師心目中的地位,屆時家訪就有可能變相成為給老師送禮的場合。家訪的目的不僅無法實現,還嚴重變味。
面對家訪,老師更是面露難色,有苦難言。且不說家長是否同意家訪,是否在家,雙方時間是否合拍,要求老師「戶戶家訪,生遠必達」,本來就是一項極不合理的任務。老師平日課業負擔繁重,家訪勢必要擠佔他們的私人時間。加上農村地區撤點並校,學生來自不同的村,相隔遙遠,家訪極為不便。曾有媒體報導,浙江衢州二中的一位老師,在7天的家訪行程中,累計奔走720公裡,這樣的熱情難能可貴,但不是所有的老師都有這樣的體力和精力。
可見,在現代社會複雜背景下,傳統的入戶家訪是不現實的,執行起來困難重重。過去家訪之所以流行,是因為通訊不方便,家校溝通只能依靠這種入戶訪問的方式。現在技術已經如此發達,家校間已經有各種線上溝通途徑,家訪完全可以通過網際網路來進行。比如疫情期間,很多學校就開展了「線上家訪」工作,通過QQ、微信視頻連線,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與家長溝通學生居家學習生活情況和心理狀態等,一樣能達到家校聯合育人的目的。
今年8月份,復旦大學附屬徐匯實驗學校教師正在進行「雲家訪」。圖片來源:新華社
當然,相比面對面的促膝長談,線上溝通有一定的局限性。現實中更多見到的是,老師單方面地發布信息,通知家長,家長應和點讚,家長群變成了「誇誇群」,雙方缺乏真正有深度、有質量的交流。這是因為,線上溝通的主動權一般掌握在老師手中,家長不敢過多打擾老師,老師不願意、也沒有精力面對家長事無巨細的詢問。如何通過線上實現良好的家校溝通,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學校可以設立一系列激勵制度,給予老師一定的自主權,鼓勵他們增強與家長溝通的能力,探索線上聯動的方式和主題,設定相應的交流規則。學校也可以通過相關的評估機制,督促線上交流的落實。
線上交流有一定的缺陷,但終歸是時代的趨勢,也是更符合現實的操作辦法。傳統家訪的精神值得發揚,但重要的不是亦步亦趨地複製這一原始的形式,而是結合現代技術手段,以合理的途徑回歸教育,以實現家校聯動、促進學生成長這一最本質的目的。如果家校間的聯動需要很大的精力和成本來維繫,最終結果只能是不了了之。有必要探索新的連接方式和多元化的溝通手段,讓家校聯動成為一種常規、較少負擔的操作,讓學校-家庭教育模式跟上時代要求。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