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家訪制度,為何家長、學生、老師三方都有擔憂?

2020-12-17 騰訊網

文 | 徐媛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方案提出,要落實中小學教師家訪制度,將家校聯繫情況納入教師考核。高校領導班子成員年度述職,要把上思政課、聯繫學生情況作為重要內容。其中「落實中小學家訪制度」引發輿論關注,老師對於這一條有諸多疑慮,在如今教學壓力繁重的情況下,還如何有時間能確保家訪?

家訪,過去一直被視為我國教育的傳統「法寶」。老師和家長促膝長談,交流學生的學校表現和進步得失,溝通教育理念,達成教育共識。這種對家庭的實地走訪,面對面的交流和懇談,能夠豐富老師對學生的了解,增強家校之間的連接,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還有助於家庭和父母自身的道德提升,好處不言而喻。

然而,隨著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學生居住的分散以及家長的往外流動,家訪逐漸從人們視野中消失,家校聯繫趨於單薄。老師對學生的了解止步於學業上的表現,無法對其身心成長發揮更大的作用。學生平時在學校的學習情況、思想情緒等,家長無從知道,往往出現重大問題後,才被通知到校,錯過了最佳的幹預時間。在這樣的背景下,要求強化家校聯繫,增加家校之間的溝通,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但是隨著社會流動的加速,學校招生覆蓋的範圍越來越大,有別於傳統的就近入學,現如今學生來源更為多元,老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也不像之前那樣還有人情往來的成分。在這種情況下,落實中小學教師家訪制度,到底該如何落實,老師、家長和學生其實都有自己的想法。

對於很多家長而言,他們有與老師交流的迫切欲望,但並不一定歡迎「上門家訪」的形式。媒體曾報導,有的單親離異或「不願露富」的家庭,為了保護隱私,家訪時將老師請到了咖啡館。而對於一些家境貧寒的學生來說,也不一定希望老師家訪目睹家中困窘的一面。更多的可能或許是,不同家境的家庭,在接待老師的標準上或許有所不同,有的熱情,有的簡單,無論家長還是學生都不可避免地擔憂,低標準的接待會否影響孩子在老師心目中的地位,屆時家訪就有可能變相成為給老師送禮的場合。家訪的目的不僅無法實現,還嚴重變味。

面對家訪,老師更是面露難色,有苦難言。且不說家長是否同意家訪,是否在家,雙方時間是否合拍,要求老師「戶戶家訪,生遠必達」,本來就是一項極不合理的任務。老師平日課業負擔繁重,家訪勢必要擠佔他們的私人時間。加上農村地區撤點並校,學生來自不同的村,相隔遙遠,家訪極為不便。曾有媒體報導,浙江衢州二中的一位老師,在7天的家訪行程中,累計奔走720公裡,這樣的熱情難能可貴,但不是所有的老師都有這樣的體力和精力。

可見,在現代社會複雜背景下,傳統的入戶家訪是不現實的,執行起來困難重重。過去家訪之所以流行,是因為通訊不方便,家校溝通只能依靠這種入戶訪問的方式。現在技術已經如此發達,家校間已經有各種線上溝通途徑,家訪完全可以通過網際網路來進行。比如疫情期間,很多學校就開展了「線上家訪」工作,通過QQ、微信視頻連線,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與家長溝通學生居家學習生活情況和心理狀態等,一樣能達到家校聯合育人的目的。

今年8月份,復旦大學附屬徐匯實驗學校教師正在進行「雲家訪」。圖片來源:新華社

當然,相比面對面的促膝長談,線上溝通有一定的局限性。現實中更多見到的是,老師單方面地發布信息,通知家長,家長應和點讚,家長群變成了「誇誇群」,雙方缺乏真正有深度、有質量的交流。這是因為,線上溝通的主動權一般掌握在老師手中,家長不敢過多打擾老師,老師不願意、也沒有精力面對家長事無巨細的詢問。如何通過線上實現良好的家校溝通,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學校可以設立一系列激勵制度,給予老師一定的自主權,鼓勵他們增強與家長溝通的能力,探索線上聯動的方式和主題,設定相應的交流規則。學校也可以通過相關的評估機制,督促線上交流的落實。

線上交流有一定的缺陷,但終歸是時代的趨勢,也是更符合現實的操作辦法。傳統家訪的精神值得發揚,但重要的不是亦步亦趨地複製這一原始的形式,而是結合現代技術手段,以合理的途徑回歸教育,以實現家校聯動、促進學生成長這一最本質的目的。如果家校間的聯動需要很大的精力和成本來維繫,最終結果只能是不了了之。有必要探索新的連接方式和多元化的溝通手段,讓家校聯動成為一種常規、較少負擔的操作,讓學校-家庭教育模式跟上時代要求。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中央要求落實中小學教師家訪制度,作為家長你怎麼看?
    說到落實家訪制度的複雜性,涉及教育生態,如果國家推行的素質教育遍地開花、碩果纍纍,那麼家訪制度一定會形成正推動;而現階段,教育評價在唯知識、唯分數、唯升學率比較盛行的情況下,很難保證家訪制度不會變形走樣,弄不好,反而對應試教育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在一切為了孩子學習,一切為了孩子有個好分數的貌似「真誠的正確「的幌子下,家訪往往演變成實際的教師、家長「沆瀣一氣」「繆力絞殺」孩子的合謀會。
  • 80年代老師主動家訪,現在有事就叫家長到學校!為何?
    有些家長,特別反感老師打電話,一打電話,就是叫家長到學校,準沒好事。還有些家長,覺得老師「無能」,不論多大的事情,都要喊家長到學校,難道老師就處理不了嗎?再說了,即使學生調皮,也不至於需要家長到場來管教吧!
  • 對於家訪,作為老師和家長你了解多少?
    家訪,顧名思義,是教師進入學生家中與家長交流。家訪是學校德育工作者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部分。教師與家長密切配合,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是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的社會生活和教育觀念都發生了重大變化。而家訪這種傳統的教師與家長聯繫的方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為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也必將有新的變化、創新與發展。
  • 老師家訪,家長到底怎麼接待比較好?國務院最新文件:將家訪納入教師...
    落實中小學教師家訪制度,將家校聯繫情況納入教師考核。 關於家訪,其實很多家長的心情複雜。甚至有不少年輕家長問課代表,老師家訪怎麼接待?會收禮嗎?想要了解些什麼? 不少年輕家長發問,為什麼要家訪呢? 可能很多家長還不太清楚,家訪既是教育制度及政策層面的落實,也是家校攜手的文化傳承,更是老師全面了解學生家庭的重要途徑。 中共中央、國務院10月13日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
  • 教師家訪納入考核,不是只讓「老師到學生家打卡」
    日前,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方案提出,強化一線學生工作。各級各類學校要明確領導幹部和教師參與學生工作的具體要求。落實中小學教師家訪制度,將家校聯繫情況納入教師考核。相信不少人看到這則新聞,會疑惑「原來現在還有家訪」。其實,作為家校聯繫的一種必要手段,家訪一直存在。
  • 家校聯繫納入教師考核,家訪成強制要求?中小學老師吐槽:並不現實
    其中,有一條格外受到了廣大中小學生家長的老師的關注,那便是關於家訪工作的。內容中提到要「落實中小學教師家訪制度,將家校聯繫情況納入教師考核」。 可以說,這條措施的初衷是好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對於解決當下普遍存在的家校隔閡與衝突問題,以及督促老師更好的投入到一線教育工作中,都非常有益處。
  • 學生上課經常遲到,老師抽空去家訪,家長的一席話讓老師陷入沉思
    家訪,是家校溝通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也是老師與學生家長溝通的一種相當結實的「橋梁」。在家訪中,學生存在的問題迎刃而解;在家訪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擰成一股繩」,學生的成長可以「換擋提速」。但是這只是相對於那些對孩子的成長較為在意的家長和老師而言。
  • 家訪為何這麼難?|關注
    民小編說 近日《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出臺引起了廣泛關注,其中方案明確規定「落實中小學教師家訪制度,將家校聯繫情況納入教師考核」。
  • 中央要求落實教師家訪制度
    中新網客戶端10月13日電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方案提出,強化一線學生工作。各級各類學校要明確領導幹部和教師參與學生工作的具體要求。落實中小學教師家訪制度,將家校聯繫情況納入教師考核。高校領導班子成員年度述職要把上思政課、聯繫學生情況作為重要內容。來源:中國新聞網
  • 老師從家訪到「讓你家長來一趟」,為何如此?
    只有犯了比較嚴重的錯誤,比如破壞了公共物品、打架鬥毆或者學習成績嚴重下滑等等,老師才會去家訪。家訪時間一般都在晚飯後,老師很有禮貌地敲門進屋,當面就孩子所犯錯誤與家長進行溝通,大家一起尋求解決的辦法。孩子雖然害怕家訪,但家長心裡是高興的,因為這是難得的與老師面對面溝通的機會。因為家長誠心誠意地配合,老師每一次家訪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 中小學教師家訪制度不應該只是形式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方案提出,強化一線學生工作。各級各類學校要明確領導幹部和教師參與學生工作的具體要求。落實中小學教師家訪制度,將家校聯繫情況納入教師考核。高校領導班子成員年度述職要把上思政課、聯繫學生情況作為重要內容。
  • 青島受訪學生覆蓋率達100%,今天你被家訪了嗎? 探訪小家訪裡的大學問
    在部分地方和學校在推行家訪過程中,還存在簡單化、形式化的問題,引起家長和教師的不滿;對於為什麼訪、訪什麼、誰來訪、怎麼訪等問題認識還比較模糊。教育部此前更是將家訪作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必要舉措,列為健全中小學家庭教育工作機制的重要內容。日前出臺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也明確提出「落實中小學教師家訪制度,將家校聯繫情況納入教師考核」。
  • 家訪進考核,難道讓老師去學生家溜圈打卡不丟分嗎
    孩子輟學了、犯錯誤了、情緒異常了、家庭發生變故了,甚至聊天、話家常,反映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了解孩子在家庭的情況,都可以看到老師家訪的身影。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生活的變遷、工作方式的變動以及孩子、家長、老師本身發生的巨大變化,「教師家訪」變成了稀缺事,很少有「主動家訪」的老師了。
  • 家訪學生是老師的工作任務,不能忽視不能忘
    近些年來,老師對學生的家訪顯得可有可無,學校也不很重視,沒有嚴格要求。有的老師認為沒有多大的必要,有事一個電話跟家長交換就行了。現在有沒有必要對學生進行家訪?為什麼要家訪?老師家訪學生,學生會親身體驗老師的關愛,學習會更認真更刻苦。學習成績較差,有不良行為的學生,通過家訪,提升很大,改進明顯的案例是很多的。這裡就不一一列舉。
  • 家訪成老師考核要求 你覺得家訪有必要嗎?
    近日,上面出了關於家訪的一些要求,比如說對於中小學的老師來說,要有家訪制度,將家校聯繫納入了老師的考核當中。而這個規定也可為一石激起千層浪,家訪都要考核,不只是家長感覺心累,連老師也是瑟瑟發抖:最怕家訪的不是學生,是老師!
  • 老師預約家訪被家長拒絕
    但這種傳統的家校溝通方式近來卻遭遇尷尬,一些老師預約家訪竟被家長婉拒。   為保護隱私婉拒家訪   「對於老師家訪,大部分家長都是非常熱情和期待的,但也有個別家長出於各種原因故意迴避。」七寶明強小學教師郭芳就曾有被家長拒之門外的經歷。
  • 國務院:中小學老師家訪將納入考核!
    不得通過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績為標準獎勵教師和學生,嚴禁公布、宣傳、炒作中高考「狀元」和升學率。方案提出,強化一線學生工作。各級各類學校要明確領導幹部和教師參與學生工作的具體要求。落實中小學教師家訪制度,將家校聯繫情況納入教師考核。高校領導班子成員年度述職要把上思政課、聯繫學生情況作為重要內容。
  • 老師家訪「吃閉門羹」,家長拒不給開門,老師家訪合理嗎?
    通常情況下,教師家訪是合理的;但特殊情況下,教師家訪就是不合理的,比如眼下的「疫情防控」階段,形勢嚴峻,幾乎家家自覺隔離,如果老師跑到學生家裡去家訪了,就是不識時務、不合時宜,家長不給開門,就是非常正確的;另外,如果家長重病,需要靜養等情況,不給老師開門,這也是完全正確的、非常合理的
  • 老師寒假來家訪 海寧家長說了這麼一句話……亮了
    根據學校生涯規劃推行的導師制度,海高老師分組對學生進行家訪。 老師寒假來家訪 海寧家長說了這麼一句話……亮了,家長朱力:家訪後我了解女兒更多,交流也更多了 作為海高高二學生的家長,看著女兒一天天長大,
  • 山東中小學家訪新規:每名學生兩年內至少接受一次入戶家訪
    明確家訪工作的周期和次數,實現每名學生兩年內至少接受一次入戶家訪。二、做好訪前準備。要根據學生個體情況,明確家訪目的,精心設計家訪內容。要通過任課教師及班級同學,廣泛收集學生在校情況,包括課堂表現、完成作業、參與活動、學業成績、同學相處等日常表現。對於特殊情況的學生,要有針對性地制定家訪策略。根據家長的工作和居住狀況,提前與家長商定家訪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