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進入黃繹霖老師的專欄提問
網友ruoxue03提問:
尊敬的黃老師,您好!
黃老師,您好,我女兒現在兩周歲半了,但她還不是很會講話。她能說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兩個相同字組成的詞,但要不是兩個不同字連在一起,她就不會說了,平時,我們也教她說話,她好象很害羞,不肯開口跟著學,您看,這孩子是否存在心理疾病,有什麼辦法促使她學說話沒有?謝謝!
黃繹霖老師回答:
你好!你好!孩子"害羞"也好,不願開口的根本原因還是我們引導的方法不得當;孩子的問題永遠是家長的問題,所以,先請你可以跟我一起來對寶寶的言語能力的發育水平做個測試:18個月,除「爸」「媽」外會說10個字;21個月時,會回答簡單問題,並能說3-5個字句子;24個月時,不用提醒會說兩句以上兒歌,喜歡問「這是什麼?」
由此可見,我們的孩子的言語能力的智能發育商是相當於18個月孩子的水平,比她的生理年齡落後了12個月。其落後的原因,據我分析有三個:一是,由於成人跟孩子說話的方式造成的。可以肯定地說,你們平時跟寶寶說話的方式還停留在對1歲以下的孩子說話的方式:就是習慣了問寶寶什麼東西在哪裡?如:寶寶那個是小豬啊?孰不知,當你如此問話的時候,無形中已經剝奪了寶寶說話的機會,因為她只要用手指就可以了,不需要用語言回答,語言表達的能力自然就停滯得不到發展了;二是,帶養人對孩子的教育目標不統一。不同的目標產生不同的行為,不同的行為導致不同的結果。如果不能全家人一起來統一目標、行為,那麼在教育和引導孩子的問題上,就容易產生分歧。三是,為孩子積累的詞彙少。成人平常本來就話少,為孩子的大腦存的信息就不夠,如果沒有從小為孩子閱讀的習慣,孩子拙言就是正常現象。只要每天能堅持用5分鐘的時間為孩子講故事,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也不會落後6個月,更別說2個小時。基於以上三個原因,我建議:一、每天跟寶寶親子閱讀5分鐘。(閱讀的方法,我的博客和視頻課堂都有專門的講解)二、改說為問,自問自答。見到東西就問:「寶寶,這是什麼呀?」「哦,是小~狗。」
三、掌握著兩個讓孩子喜歡運用語言、激發其模仿興趣的訣竅;
第一個訣竅就是:學會扮演糊塗蟲。糊塗這兩個字說起來容易,可要家長們做起來卻不那麼容易,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們的家長都覺得自己特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用一動手就知道她要幹什麼?一眨眼就知道她想要什麼?你看,孩子想要什麼,只要用手一指再「恩恩」幾聲,家長就明白了,就拿給她了,也就不需要說什麼了,這就是很多家長迷惑也經常問的一個問題,說:「黃老師,我們家寶寶什麼都明白,就是開口說話少,怎麼讓他多說話呀?」可是,你想想,手一指就能要到,為什麼要那麼費勁開口說話呢!用手指多容易啊!還要去學著說,因此啊,不是孩子開口少,是我們給孩子開口的機會少。所以,從今天開始你就得學會扮演糊塗蟲。為什麼不用裝糊塗呢,因為我覺得一個演員要把他的角色演好,就是要進入角色,所以我希望家長是真糊塗,就是你明白我不明白,我是真的不明白!這也是我在每次的課程裡都通過不同的方式提到的一點:家長要克服用成人的複雜思維去判斷和誤解孩子的行為。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的成人很難走進孩子的心理的原因,因為成人的複雜是孩子簡單的最大的天敵!
第二個訣竅就是:指狗打雞。就是當寶寶手一指的時候,你已經是糊塗蟲了,所以你會拿錯。她明明指的是杯子你卻拿的是勺子。然後,依然熱情地拿給他:「啊,寶寶要勺子,勺子,勺子,給你!」寶寶肯定不幹呀,我們再接著來:「寶貝,是要什麼呢?告訴媽媽」這是我們就可以運用把握單字表達的關鍵期的方法詞組分家,易接上。來激發寶寶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了。如:杯~~子!哦,是要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