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中文老師未過職稱英語 致50歲才評副教授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攔路虎

  一位大學裡的文學老師,因為「真的不會英語,考不過。」只能等到50歲才評上了副教授

  學完丟

  曾參與震後的地質災害情況分析的地質勘探專家級人物,考過職稱英語後,再沒翻英語書

  因為英語等級考試掛鈎學位證,曾經不少大學畢業生的命運就此改變,網友們戲稱那是一段「被英語耽誤的青春」。昨日,本報推出關注英語改革系列報導後,不少讀者打進熱線,講述起自己「被英語耽誤的晉升」,稱職稱英語成為了不少人職業發展的一隻攔路虎。

  不少讀者呼籲,在更多不需要使用英語的行業職稱評聘上,應取消與職稱英語的掛鈎。

  職稱英語往事

  它帶走的

  等了10多年 免考年齡終評教授

  說起「被英語耽誤的晉升」,市屬高校的王老師談起了一位文學老師的曲折經歷。按照這所市屬高校的規定,工作10年以上的老師就有資格評副教授。而這位文學老師從30多歲一直等到了50歲,才如願以償。這期間的攔路虎,就是英語。

  王老師曾聽他嘆息,「評職稱太折騰了,我真的不會英語,考不過啊。」這個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的老教師,英語學習原本就是空白一片,加上他教的又是中文,根本無暇顧及學外語。不得已,他只能等到50歲(四川規定,50歲後可免考職稱英語),才評上了副教授。

  雖然在四川民俗、方言的研究上在川內獨樹一幟,並出版多本著作,但四川師範大學黃教授也感嘆,自己的教授職稱也是到了51歲才評上,「如果要考英語,我是一定沒資格的」。他認為,英語對很多學科固然重要,但對於他的研究方向來看,「實在用不到」。

  它衍生的

  每年數百人因作弊無成績

  圍繞職稱英語考試也衍生出了教輔材料、培訓等很多產業。

  成都商報記者從一家教育考試書店老闆處了解到,目前四川的職稱英語考試允許帶字典入場。但即便可以查字典,極少數職場人仍選擇了鋌而走險,尋槍手、買答案。據省人事考試中心每年向媒體通報的情況,替考、作弊的現象也並不少見。

  2012年根據人社部人事考試中心下發的雷同答卷的監測結果,共檢測出四川雷同答卷涉及考生141人;考試現場共抓獲501名涉嫌作弊的違紀考生,這些考生最終都被取消了當年成績。2011年的考試中共發現雷同答卷考生356對,涉及考生494人。

  它留下的

  辛苦考過A級 卻不認得常用單詞

  費盡周折拿到職稱英語證書後,大多數人認為:這個證書除了幫自己升職,並不能給他們的英語水平帶來多大改變。

  15年前,楊平在評上高級職稱後,就一頭扎進深山老林裡做起了地質勘探,如今他已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級人物,也曾參與震後的地質災害情況分析。可在他的印象中,自己根本沒機會翻英語書,從那次職稱英語考試後,他已告別英語15年了。

  市民陳琳(化名)的媽媽是一位雜誌社的編輯,在多個培訓班訓練及一次重考後,考過了職稱英語的A級,得以晉升高級職稱。但是陳琳僅一個小測試,媽媽的英語水平就露餡了。前段時間,她帶媽媽去了一趟國外,媽媽連商場的出口都找不到,「她連exit這個詞都不懂」。

  合理化之路

  全省已取消初級職稱掛鈎

  中醫、考古徹底脫鉤

  面對社會各界的爭議,國家主管部門對職稱外語考試的態度也有所轉變,正試圖慢慢改變考試「一刀切」的現象,這兩年,全國各地都在相繼開展職稱英語考試改革。如山西、福建、江蘇、貴州等地,已主動取消部分職稱外語考試。

  2004年4月,南京市要求晉升中、高級專業技術資格的人員在申報評審時,外語、計算機和繼續教育將不作必備要求。2007年,貴州也取消了「中級職稱必須考外語」這一實行了20年的規定,包括22個高級職稱也同樣取消外語考試,成為地方人事部門對職稱外語考試取消力度最大的一次。

  四川近年也在對職稱外語考試進行微調整。

  記者從四川省人社廳了解到,2005年,省職稱改革工作領導小組發布了《四川省職稱外語考試等級標準及免考規定》,從2007年起新增了7類專技人員可免於職稱外語考試,自此,申報初級職稱不再需要考職稱英語。

  在7類免考人員中,「從事民族醫藥專業技術工作的人員,可比照與擬申報專業技術職稱相對應的外語等級,參加同等級醫古文考試」這一項最受社會肯定。畢竟,英語職稱考試此前曾是不少職業中醫師職場晉升的攔路虎。中醫必須過英語關,這讓不少中醫人難以理解。

相關焦點

  • 因職稱英語不過關 大學中文老師50歲才評上副教授
    攔路虎一位大學裡的文學老師,因為「真的不會英語,考不過。」只能等到50歲才評上了副教授學完丟曾參與震後的地質災害情況分析的地質勘探專家級人物,考過職稱英語後,再沒翻英語書因為英語等級考試掛鈎學位證,曾經不少大學畢業生的命運就此改變,網友們戲稱那是一段「被英語耽誤的青春」。
  • 武大副教授疑因未評上教授職稱 報復打暈評審員
    武漢大學法學院的一名副教授日前對該院的一名教授大打出手。據被打教授的學生及學校多名老師介紹,副教授打人原因是「沒能評上教授職稱」,而被打的教授正是評審委員會成員之一。  據林莉紅的研究生劉欣琦介紹,4月23日下午約3時40分,當天林莉紅有一堂學術討論課,課間休息時,林老師到樓上找一位老師聊天,「過了好長時間還沒下來,我們就跑到樓上,在一間辦公室看到林老師,她的臉腫了,在那裡哭。」
  • 26歲女博士被聘為985大學副教授,中小學職稱評定何時能不拘一格?
    26歲女博士被聘為湖南大學副教授引熱議沒有海外學習經歷,26歲的工學女博士李晟曼己獲聘湖南大學副教授。沒有海外求學經歷,不是海歸的李晟曼,在26歲就被聘用為副教授,而且是985高校的副教授,引起了很多討論,點讚和質疑均有。回想起我讀大學那個年代,上世紀90年代,我們都很盼望教授副教授來上課,但那個年代,給我們上課的教授大都年已花甲,副教授也已過中年,他們知識淵博,備受尊重。
  • 26歲女博士被聘為985大學副教授,中小學職稱評定何時能不拘一格
    26歲女博士被聘為湖南大學副教授引熱議沒有海外學習經歷,26歲的工學女博士李晟曼己獲聘湖南大學副教授。年輕,高顏值,是這位美女教授的標籤,當然,顏值只是表面的,真正讓李晟曼在26歲就聘為985名校的副教授,靠的是實力。
  • 大學講師自己出書,十年後評職稱,才知書號是假的!一怒之下……
    為自己出本書是很多熱愛寫作又或者想評職稱的人所夢寐以求的事廈門有位大學講師就在十年前買書號印刷自編刊物但十年後當他評職稱時才得知書號為假這下連職稱評選也黃了……近日集美法院發布了這樣一起侵權責任糾紛案自編刊物成非法出版物講師索賠25萬餘元
  • 宜賓學院評職稱:要當副教授「關係到位」者優先
    10月15日,四川省宜賓學院人事處在學校辦公網上公布了新一輪職稱評定的校級評審結果,其中,申報副高級職稱(副教授、副研究員)的共有64人,最終有23人通過校級評審。但在這輪評審結果中,很多學術科研業績評分在學科組排名靠前,甚至排名第一的教師卻發現自己落選了,一些業績評分遠遠低於他們的人卻在名單當中。
  • 英語不再成門檻!英語計算機不再是評職稱硬槓槓
    2016年全國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外語等級統一考試將於3月26日上午舉行。雖然政策落地得一些時日,但各界人士已開始為「釋放人才紅利」的舉措拍手稱快。  考了5年英語無果 坐等50歲  昨天,東郊一家事業單位開例會,最終變成了「職稱討論會」!
  • 大學老師要成為副教授需要多久時間?建議博士生看完
    能否評上副教授完全要看個人的實力 一個大學老師多久能評上副教授完全要看個人的實力,以我所在學校為例,應屆博士畢業生來校後,最快當年就可以評副教授。
  • 那些花幾萬發C刊的人為了評職稱,映照油膩大學老師學術生活現實
    那些花幾萬元發論文的大學老師,果然是為了評職稱。編號(11)證人吳某2的證言,證實他是西安美術學院老師,2013年3月,為評副教授職稱,需在C刊上發文,之後,通過趙長明在《求索》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目為《比德,暢神,見性》的文某,他給了趙長明4萬元版面費。
  • 武大50歲教師去世,教書20年沒評上副教授,施一公一句話道出真相
    還有像武漢大學法學院的徐祥老師,在去隔離的路上心臟病發去世;華中科技大學的柯卉病教授。柯教授的去世大家更多關注的是他才年僅41歲,已經是教授,未來前途不可限量,太可惜了。對於徐祥老師,大家一方面關注他英年早逝,另一方面卻發現他已經教書20年,卻一直以武漢大學法學院教師的名義出現,也就是說他去世之前還沒有評上副教授。
  • 大學老師職稱那些事兒
    職稱是大學老師的臉,但凡在大學工作的人,別人都會稱呼為某某教授,不管你是教授還是講師,抑或是一般職員,人們都這樣稱謂,以表示對大學老師的敬仰和尊重(一般都認為大學工作的人必有大學問)。如果你不是教授,心中必然忐忑,畢竟,人都是有臉的,所以,在大學教書的人,都要努力評個職稱,哪怕是副教授,別人再稱之為某某教授時,也不必臉紅,副教授也是教授的一種吧。職稱是大學老師的命,命是什麼,是錢。很多人不了解大學,以外大學高於小學中學,教大學必然是高工資。其實不然。我們先來普及一下大學老師的職稱等級: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具體工資級別為13級到1級。
  • 講師在大學裡屬於什麼層次,年齡大仍然沒有評上副教授的講師多嗎
    說到最令老師頭疼的一個問題,職稱一定是其中一個,大家見到比較多的是中小學老師抱怨職稱難評,尤其是高級職稱,因為名額很少,其實,大學裡雖然高級職稱名額多,但各類職稱比例同樣是有限制的,所以競爭同樣激烈或者說慘烈!
  • 科研成果成「非法出版物」講師申評副教授落選索賠25萬 廈門集美...
    臺海網7月31日訊(海峽導報記者陳捷通訊員 集法宣/文陶小莫/漫畫)一位大學講師,10年前買書號印刷自編刊物,10年後評職稱時才得知該書號是假的,結果導致評職稱落選,為此上訴法庭索賠25萬餘元。這種情況,起訴對方索賠能否得到支持?近日,集美法院開庭審理了這樣一起侵權責任糾紛案件。
  • 大學講師自認十二分把握評副教授 沒成功告學校
    南方網訊 評不上副教授,就狀告校方。日前,廣州大學一名講師自覺「有12分的把握」卻未能評上副教授,憤而將廣州大學告上法庭。校方認為,職稱評定是學術水平評價行為,不屬於具體行政行為,不具可訴性,法院不應受理。  1995年,劉文峰碩士畢業,來到廣州大學生化學院任教師。1997年12月他被認定為講師。
  • 大學老師要做到副教授需要多久?這個難度在不斷增加
    至少需要5年時間 總體來看,近幾年在大學裡面,做了副教授,這個難度在不斷的增加。目前,學校職稱的評定權由學校自主掌控,但是,評定條件相比以前更加的嚴格。如果博士畢業,在普通高校就職享受三年副教授待遇,三年以後,如果達不到評定副教授的條件,則降為講師。
  • 41歲評上正高職稱,收入會增長多少呢?能超過50歲的副高教師嗎?
    那麼評上正高級教師後,他的各項工資有哪些變化呢?(為計算方便,以其評上高級職稱的2018年為準)一、崗位工資從七級提升到四級。由於此老師在2000年大學畢業,2010年就評上了副高級教師,2018年評為正高級教師。
  • 26歲獲評副教授背後,是更多「後浪」的破格難
    近日,湖南大學官網更新教師信息,出生於1994年的工學博士李晟曼出任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越來越多90後教授走上講臺。這一次,年僅26歲且沒有海外經歷的李晟曼直接拿到副教授職稱,再次引發熱議。
  • 高校老教授談職稱評選:一心撲在教學上就是毀滅自己
    「他們首先看承擔的教學任務,比如從副教授到教授,要求5年或者8年,為本科生研究生上過多少課,在這個基礎上,才會考慮。國外高校的正教授可能就一兩個,而且老師的工資不跟職稱直接掛鈎,有可能一個高級實驗師的工資比副教授拿得多,因為他帶學生做實驗,學校會根據他的教學情況來定工資。這讓老師在教學上更有積極性。」
  • 武大打破評職稱鐵飯碗 副教授9年不轉正要轉崗
    副教授9年內不能轉正要轉崗  武漢大學打破評職稱論資排輩「鐵飯碗」  新華社電 剛剛晉升為副教授的武漢大學某文科院系的張老師,高興之餘卻感到壓力:「我捧的並不是鐵飯碗。」因為根據學校推行的教師職務聘任制,如果她9年內不能成功晉升教授的話,將被轉崗。
  • 江蘇科技大學評職稱不再唯論文 教書育人成關鍵條件
    原標題:江蘇科技大學評職稱不再唯論文 教書育人成關鍵條件   新華報業網訊 省教育廳近日公布高校教師高級職務任職資格評審結果,江蘇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夏惠君喜獲副高后激動地說:如果沒有學校的雙通道評審,不知道猴年馬月才能評上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