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短片有一種魔力,它明明非常簡短,卻能夠讓人從中獲取到很多潛藏在其中的道理,《動量和慣性的故事》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
第一次看到這名字,我以為這是一個物理教學視頻,動量和慣性都是中學物理的知識,結合視頻與故事的教學方式在近年來非常流行。可是看完這個時長僅有一分十六秒的短片後,我才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動量和慣性的故事》由美國波特蘭創意工作室製作,講述了一名石頭巨人拯救一座小鎮的故事,充滿哲理的結尾引人深思。因創意和視效獲得布魯克林動畫街區動畫舞會最佳短片獎等五項國際獎項。
這是一個人與自然的故事嗎?
當看到巨人搬石造山,而後巨石滑落摧毀小鎮時,石頭巨人和小鎮一大一小的對比之下,確實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人類與自然。面對大自然的災害,人類總是顯得渺小又無力。我們都叫喊著要徵服世界,可是這個風與浪都不是我們輕易能夠承受的。巨石滾落之時,小鎮裡的居民甚至連作出反應的機會都沒有,縱使大如城堡的房屋也沒有阻礙巨石分毫。
那麼這是一個人與自然的故事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後感,只是這樣認為的人多了,我們才會以為這是一個大家都認可的道理。既然有人這樣解讀這個故事,我們不妨就從「人與自然」的角度切入,從而明白故事講述了什麼。
短片的開頭,是一個石頭巨人將一塊比自己的身形還要龐大的圓石搬上了山頂,當它回頭下山時,圓石從另一側滾下了山坡。緊接著畫面轉到了臨海的山腳,那裡有一個略顯古老的城堡,居住在裡面的人對於即將到來的危險沒有絲毫的察覺。把巨人與圓石比做大自然,巨人搬石造山是一種自然行為,石頭巨人在這裡是一個擬人化的「大自然」。圓石沒有放穩,形成了鬆動,向山底滾落,繼而引發了可能形成的災難。而生活在海岸邊的人類,沒有預知自然災害的能力,只能靜靜等待那一刻的到來。短片到這裡,都像是在講述一個人與自然的故事,可它並沒有就此結束。
石頭巨人看到可滾落的圓石,看到了圓石可能會碾壓而過的小鎮城堡,於是竭力組織圓石的滾落,在它從小鎮碾壓而過之前成功的讓它停了下來,可是由於慣性,石頭巨人的腳碰倒了小鎮的一座房屋。故事的轉折也由此而起,小鎮上的居民對石頭巨人的「侵略」發起了反擊,而石頭巨人也難以忍受他們的「恩將仇報」,讓巨石滾落,小鎮夷為平地。
看完了整個故事,我認為它所講述的不僅僅是一個「人與自然」的故事。把石頭巨人與圓石比做自然,只在故事的前半段能夠成立,到了後半段巨人的拯救過程,再把它看作是擬人化的自然就有點牽強了。實際上,巨人與小鎮裡的人更像是兩種不同的人,而圓石則是一個重大的事件。
站在不同的位置,換位思考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
如果將石頭巨人看作是一個獨立個體的人,而不賦予它那麼神聖的身份,怎樣看待它搬運圓石這件事呢?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事業,石頭巨人只是在實現它的夢想。把圓石當作是巨人的事業,將一塊塊石頭搬上山頂,或許是為了造就一個它想要看到的東西。只是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意外,才讓圓石滾向了山的另一側。而巨石的滾落將會對其他人造成傷害,巨人阻止圓石的過程即是對在拯救小鎮,也是在挽救自己。
爭論也由此而起。
有人說,小鎮的居民太過小氣,巨人為他們擋住了一場災難,可他們卻對自己的恩人發起了攻擊。又有人說,圓石本就是巨人搬上來的,造成的後果本就應當由它自己承擔,而它鬆開巨石任其滾落是一種極其不負責任的行為。造成這樣的一個結果,責任究竟是在巨人還是在小鎮居民,雙方各執己見,互不相讓。若是巨人與小鎮居民都能夠理解對方,是否能夠避免最後的結局呢?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換位思考,即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相互理解、寬容。可是這件事的最大的矛盾就是在巨人與小鎮居民的大小差異,巨人擋下的災難,或許小鎮居民從始至終都沒有察覺到。他們所看到的,是自己房屋被來歷不明的東西摧毀了,而這個房屋在巨人的眼中卻又是如一粒沙子般不起眼的東西。
在這樣的局面下,還要他們換位思考,似乎有些強人所難了。巨人與普通人的視野差距過大,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都是截然不同的,也就是所謂的格局不同。在整個故事中,小鎮裡的居民是損失最大的,他們失去了家園、丟掉了性命。在一方人的觀點裡,這是他們自找的結果,倘若他們不對巨人發起攻擊,之後的一切就不會發生。而我認為他們什麼都沒有做錯,小鎮居民只是在捍衛自己的家園,只可惜面對的敵人太過強大。
不同的格局、不同的視野,換位思考的難度我們根本想像不到。小鎮夷為平地之後,我們再去探討這究竟是誰的過錯已經沒有了意義。倘若不能換位思考,也請在有所行動之前多加考慮,因為你的一個小動作或許對於別人來說就如「山洪海嘯」。《動量和慣性的故事》,不只是一個講述科學原理、人與自然的故事,它所蘊含的道理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