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重是許多消瘦型糖友的大難題!糖尿病人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狀中,體重減少就是其中一項。
很多糖友在病情未控制時本身體重就會下降,而血糖控制後為了長期維持血糖平穩,不得不減少食物的攝入,導致體重進一步減少,身體機能也開始下降。
因此,對消瘦型糖友來說,需要更加細緻的管理好自己的飲食,不僅要穩住血糖,還需要保證身體的全面營養攝入。
控糖達人莫姐的故事
2019年10月我確診糖前期,餐後血糖有10.3,且我偏瘦,身高一米六七體重卻一直不超過80斤。自從確診糖前期後,從去年10月份到今年3月份,我一直不敢吃飽,尤其不敢吃主食,餐後還散步半個小時,但收效甚微,午餐2的血糖基本都是11、12,付出和收穫的不對等讓我感覺很疲憊。
轉機是2020年10月加入三諾控糖特訓營,打開了我控糖的新世界大門!對於每天該做什麼讓自己的血糖更好,我終於不再迷茫了。
特訓營的健康管理師們真的太細心了,細緻到每一頓飯、每一道菜,根據我上傳的圖片給我分析營養搭配和升糖指數,包括烹飪方式都會提出建議。
在特訓營這幾十天,我再也沒餓過肚子,只要注意進食順序就行了!這段時間空腹和早中晚餐後餐前總體都是達標的,有時6有時7,科學的食材配比也讓我充滿活力。
這時我才知道,通過單純減少食物攝入量來控糖,效果不好不說還容易導致身體缺乏營養。
加入控糖特訓營後的餐食
健康管理師通常會建議,當糖友的實際體重低於標準體重10%以上時,就該注意了。當排除了因為血糖過高、藥物原因或是其他疾病導致的消瘦,那就應該考慮目前的飲食是否合理了。
那麼對於消瘦型糖尿病來說,如何來調整自己的飲食?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1、糖尿病人因代謝紊亂,蛋白質分解過速、丟失過多,容易出現負氮平衡,所以膳食中應補充適量奶、蛋、魚、瘦肉和豆製品等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消瘦型糖友每日蛋白攝入量可適當放寬,沒有腎臟病變的一般每日每千克體重可補充蛋白質1~1.5克,使體重逐漸回復。
2、一般糖尿病患者每日脂肪攝入總量在20~30克,消瘦型糖尿病患者可適量增加。在烹調時最好選用植物油,避免攝入含膽固醇過高的食物,如魚子、肥肉、動物肝臟、腦髓等,也不宜食用加工肉類。
1
適當放寬熱量的攝入
由於消瘦型糖尿病人的體重低於標準體重,因此其能量攝入量可適當放寬,一般來說,每日能量的攝入量可以按照30~35千卡/千克體重,直到患者的體重達到標準體重水平。其血糖控制目標也不要過於嚴格。
2
增加優質蛋白質的攝入
蛋白質作為構成人體組織的重要成分,居七大營養素之首,消瘦型糖尿病患者想要增重可以通過增加優質蛋白質的攝入來達到目的。
食物中乳製品、畜禽肉類以及大豆製品都是不錯的選擇,比如牛奶、牛肉、雞肉、豬瘦肉、魚、蝦、豆腐等健康食材都是可以作為補充蛋白質的選擇。無腎病情況下,蛋白質可按1.0~1.5克/千克體重的比例給予。
3
少食多餐
少食多餐是糖尿病人飲食黃金法則中的重要一條,對於消瘦型糖尿病患者來說也同樣適用,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也可以讓餐後血糖更加平穩,更有利於穩糖同時體重的恢復。
4
保證碳水化合物的攝入
碳水化合物是人體熱量的主要供給來源,一般來說,人每日能量需要的55%~60%都來自主食,足夠的碳水也是恢復體重的保證。糖尿病患者可優先選擇蕎麥、小米、玉米等富含膳食纖維的粗糧,既保證碳水攝入,又有利於血糖的控制。
5
注意食物的進食順序
實驗對比顯示,與先吃主食後吃蔬菜(500g/d)/葷菜的進餐順序相比,先吃蔬菜/葷菜後吃主食,其餐後血糖、胰島素水平顯著降低。按照蔬菜-葷菜-主食的順序進餐可降低餐後血糖波動。長期堅持,還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餐後血糖及HbA1c水平顯著降低。因此改變進餐順序,按照蔬菜-肉類-主食的順序進餐,有利於糖尿病患者短期和長期血糖控制。
很多糖友都對如何用餐有許多疑問,道理講得再多也無法解答所有人的問題,所以諾諾邀請專業營養師每周為糖友的餐食進行一次點評,大家可以對照參考自己的餐食是否合格哦~
福
糖友餐食點評案例
利
午餐彩椒炒魷魚,牛肉丸青瓜湯,吃了2個牛肉丸和油麥菜,吃了大米和三色米半碗!餐後血糖11.3,餐後吃了6顆藍莓。
營養師點評:6顆藍莓不多,不過多少會影響餐後血糖的,水果建議最後不要在餐前或是餐後吃,最好在2餐之間吃,而且前提是血糖控制良好,空腹在4.4-7.0以內,餐後在4.4-10.0以內 。餐後血糖稍微偏高一點,午餐的食物搭配還是不錯的,不過您可以嘗試注意一下飲食細節,湯儘量在餐前15分鐘喝,先吃青菜3分飽,再吃其他食物,吃7.8分飽左右停止不吃 ,看看餐後血糖會不會有改善 。
關注三諾糖友生活館
投稿你的餐食
營養師每周抽取糖友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