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幸運的小歷史》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相信大家都有讀過他寫的詩,他的詩文作品有六百多篇,今天咱們就來一起欣賞一下他的代表作《江雪》。這首詩是柳宗元最負盛名的詩。本詩大約作於永州期間,具體年月不可考。詩人謫居永州之後,寄情山水,排遣寂寞,心中的孤苦使得他筆下的山水都帶有一種清幽冷寂的特色,仿佛不食人間煙火。詩人常常以漁翁形象自況,以表達自己身處僻境卻清高孤傲的情懷,本詩就是很典型的一例。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寥寥十字,卻給人以巨大的震撼力,「千山」「萬徑」,盡力拓展空間感,將讀者帶到一個極其廣遠寥廓的背景之中。一個「絕」字,一個「滅」字,配合前面的千山、萬徑,將所有的生機切斷,凸顯出環境的死寂和神秘,為下文人物的出場作鋪墊。可以想見,在此萬籟俱寂的靜態畫面中,即將出現的必將是動感的形象。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與上兩句宏大背景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接下來出場的,不過是一舟一人一釣鉤,傲對無邊無際的天地。這種特寫式的描寫畫面感極強。詩人以靜寫動,在絕對的沉寂和幽靜中,再加以靜態垂釣的孤舟蓑笠翁,反而使讀者更加注意其中蘊含的動感:大背景下一個小小的漁翁,點活了整個畫面,無限生機盡寓其中。
尾句神完氣足,將前面幾句帶來的壓抑感一掃而空,而代之以一種卓然不群的氣魄。不僅如此,尾句兼具韻致,釣雪之雅,已難企及,再加以寒江獨釣,更添幾分遠韻。無怪乎宋人劉辰翁評論說:得天趣,獨由落句五字道盡矣。最後這個「雪」字,既點明題旨,又翻卷上去籠罩全篇,盡顯詩人運思之巧妙。
詩人謫居永州之後,早年踔厲風發的性格改變了許多,性情愈發沉靜孤寂,其心境、氣質,往往透過眼中的景致、筆下的詩文表露出來。比如這首詩,詩人以一片靜寂的景致、一個清峻的身影、一種孤傲的情懷,深深打動了無數的讀者。
這首詩之所以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其「詩中有畫」的藝術風格。詩畫交融的特色並非王維所獨有,本詩也是一首詩情畫意相得益彰的佳作。正如明末清初人黃生所說:此等作真是詩中有畫,不必更作寒江獨釣圖也。當然,僅僅具有出色的畫面感,並不足以使一首詩成為一流作品。此詩中蘊含的詩人「不為世屈」的風骨,是它為世人欽佩的原因之一。詩人刻畫了一位在漫天雪色中傲然獨釣的漁翁形象,自喻之意十分明顯。
這位主人公為什麼要獨釣寒江呢?清初徐增分析說:此詩乃子厚在貶時所作以自寓也。當此途窮日短,可以歸矣,而猶依泊於此,豈為一官所系邪?一官無味,如釣寒江之魚,終亦無所得而已。這種理解有合理的成分,但並未完全道出詩中真意。如果僅僅把寒江獨釣當作為官而無所得的隱喻,就完全抹殺了詩人那種執著、頑強、堅定的抗爭意識。正是在這種抗爭意識的作用下,全詩體現出一種清冷孤峭的風格。
沈德潛認為此詩「清峭已絕」,把握住了此詩最突出的藝術特色。而明人胡應麟的評價則從另一側面說明了這一點:二十字骨力豪上,句格天成,然律以輞川諸作,便覺太鬧。王維的諸首輞川絕句,景致與情緒同樣空寂清冷,而此詩則於清冷之外別蘊一種情緒,所謂「鬧」,從正面理解,可以說正是指詩中蘊含的那種橫眉傲視的氣骨和隨時可能噴薄而出的熱情。
這首詩體制短小而意境幽深。清代喬億認為:子厚寂寥短章,詞高意遠,是為絕調。柳集中的絕句短章,確實當以此篇為最佳。由此可以看出,全詩的思維獨特,簡短的詩句當中,卻描寫的這麼的細緻,不知各位讀者在欣賞完之後又有怎樣的感受呢?
參考資料:柳河東集
參考資料:唐詩品匯
參考資料:詩藪
圖片來源於網絡,本文系作者《幸運的小歷史》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