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江雪詩孤獨唯美,悲涼中蘊含禪機,20字揭示他的無常命運

2020-12-23 六不和尚

唐憲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是柳宗元被貶永州的第九個年頭。今年柳宗元已經42歲了,回到故都長安的可能,已經幾無可能。柳宗元內心既鬱悶,又絕望。這一年冬天,雪下得似乎又特別早,特別大。在一派冰天雪地的世界中,他摸索前行,喃喃自語。江面一片茫茫,唯有遠處水面上,有一個漁翁垂釣。他不禁心有所感,寫下了一首千古名篇:《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 柳宗元這首經典隱含什麼悲劇?

這首詩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歷來被人稱道。但這首詩到底表達柳宗元怎樣的感情,是絕望,還是豁達,是孤傲,還是無奈?今天王和尚,就來詳細分析下這首詩,藉此來了解柳宗元的悲劇人生。

01、背景:從天堂到地獄,政壇新星淪為絕望「囚徒」

柳宗元是河東柳氏的後裔。河東柳氏是百年望族,世代為官,其中不少祖先在朝廷中都官居高位,比如其高堂伯祖柳奭,在唐高宗朝就官拜宰相,顯赫一時。柳宗元的父親柳鎮曾跟隨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後擔任侍御史,他母親更是範陽(今河北涿州)盧氏的千金。

△ 柳宗元意氣風發,少年得志

柳宗元出身豪門,自幼又身負才名,自然是「人中龍鳳」,而他又自負甚高,31歲就擔任監察御史裡行,可謂是前途一片光明。而他也正有施展抱負,改革弊政的強烈願望。當時藩鎮割據,漸成尾大不掉之勢;宮中太監的權力也越來越大,引誘皇帝鬥雞走馬,揮霍無度,國家政令不通,徘徊在崩潰的邊緣。

因此,從小經歷過藩鎮割據戰火的柳宗元,在長安就與王叔文等一批有志於改革的年輕人團結在一起,圖謀改革,是為永貞革新。但是在新皇帝即位的人選上,他們與當時的太子李純起了激烈衝突。唐憲宗李純即位後,王叔文等改革集團迅速被徹底打壓。柳宗元自然也就首當其衝,被貶到永州當司馬。

△ 柳宗元被貶永州,生活悽涼

這次貶謫,讓柳宗元從天堂跌落到地獄,在永州一住就長達十年。政治前途的斷送,蠻荒之地的貧苦,以及他內心的苦悶,讓柳宗元無奈而且絕望。雖然他千方百計求告朋友,試圖重回都城,但均無結果。在永州貶謫期間,他寄情山水,種植花木,更多則鑽研佛學,創作了大量的詩文以自娛。但是生命無聲地浪費,讓他始終不能釋懷,也正因此,他才寫了《江雪》這首詩。

02、解析一:《江雪》傾訴柳宗元內心的絕望與壓抑

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中的苦悶,精神上的壓抑,在《江雪》這首五絕中可以看出一二。

△ 柳宗元詩中飽含絕望與孤獨

大雪茫茫之中,沒有任何色彩和聲響,故而他在他眼中,四周大山封鎖,沒有一隻小鳥;大地一片雪白,更無任何人的蹤跡。這是他內心孤獨的寫照,環境的孤寂冷清,也是他內心幽僻的象徵。唯有一個漁翁,在冰天雪地之中孤獨而倔強地垂釣。

這首詩值得注意之處,首先在於其用字。無鳥飛曰「絕」,無人蹤曰「滅」,如此狠辣的用字,寫出了環境的悽冷,無一絲煙火之氣,更沒有任何生命的跳動。而舟曰「孤」,垂釣曰「獨」,更是寫出作者的絕望,如此孤獨,如此冷清。

△ 大雪之中,柳宗元在等待什麼?

作者在用筆之時,又刻意地運用對比手法。群山環抱,而曰「千」,正是其多反襯出萬籟俱寂的可怕;道路縱橫而曰「萬」,此刻卻毫無出路。如此廣闊的天地,既沒有生命也沒有出路,渲染出一派寒冷且無望的氣氛。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作者的筆猶如鏡頭,逐漸收攏,最後縮小在江中的一葉小舟。一個身披蓑衣,頭戴鬥笠的漁翁,衝風冒雪在江邊垂釣,雖然孤獨寒冷,但他依然在堅持垂釣。而釣的是魚麼,不是,是在釣自己熹微的希望。詩意中瀰漫著倔強,故而顯得更加孤獨無助。

△ 此時的漁翁再無瀟灑恬淡之意

有兩點值得注意,其一:「漁翁」在傳統詩文中多是瀟灑,閒適的象徵。屈原《漁父》中曾寫道「明智的人不會刻板對待命運,而能夠隨波逐流,任意自然。千萬不能自命清高而與世難容」,所謂「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但是柳宗元筆下的漁翁看似瀟灑其實孤獨;看似恬淡其實壓抑。這均是柳宗元內心情緒的投射。

其二,釣魚在傳統詩文中也有謀求功名的隱喻。孟浩然曾有詩說「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其意就含有渴求別人提拔舉薦之意。而柳宗元在此詩中,有也不例外。漁翁垂釣的是希望,渴望能夠改變此身的命運。這一點可以從柳宗元的經歷中得到明證,他在貶謫期間不斷求告朋友,以求得回到京城的可能。

△ 釣魚其實在釣功名

03,解析二:孤獨絕望中,《江雪》詩又蘊含禪意與解脫

但是,僅僅將這首詩看作絕望之作,似乎也不盡然。

文學是苦悶的象徵,也是一種心理治療的手段。柳宗元在貶謫永州期間結交當地文人,寫了大量詩文以自娛,藉此來開解苦悶的內心。並且他自幼好佛,曾說「求其道,積三十年」,在貶謫期間他問佛修道,在佛法的開解下得以舒解內心。因此他寄情山水,從自然中得到心靈的解脫。

△ 柳宗元虔誠修佛,渴望解脫

因此,《江雪》一詩,也可看作一首悟道詩。細思這首詩,雖然詩中的意象有山、鳥、徑、孤舟、漁翁、蓑笠等等,看似紛繁複雜,其實只有白茫茫的江雪而已。詩中也極力刻畫潔白、空曠和寂靜的意境,這與佛家所推崇的渾然無別,澄清透底的心境不謀而合。因此在孤獨與絕望之外,也可以體會柳宗元逐漸平和無欲的內心世界。

佛家追求的天人合一,心性空靈,物我相諧,從詩中也可窺見一二。茫茫天地之間,無聲音無色相,唯有作者獨自在江中垂釣,與天地融為一體;其內心也持定如恆,並不因風雪而停止垂釣,可見他並不以風雪為意,到有幾分隨遇而安的恬淡。如此來看,這首詩又顯得瀟灑出塵,自在逍遙。

△ 柳宗元能物我兩忘麼?

但是,應該看到,柳宗元並非淡泊無欲之人,他也並未消除塵念,達到內心的平和。他的人生態度一直是積極且執著的,這跟他深受儒家思想教誨和家族家風薰陶有關。他既有復興儒學,經世致用的思想,更有「致大康於民,垂不滅之聲」的政治理想。

因此《江雪》這首詩固然可以灑脫無欲兩方面去理解,但是他內心孤獨與寥落卻絲毫不能消散。因此,元和十年,他雖然獲得回長安的機會,卻又很快被貶到更為偏遠的柳州,繼續過著艱苦絕望的生活,47歲就撒手人寰。

△ 柳宗元在絕望中病逝

這是柳宗元命運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而其悲劇意味,似乎從《江雪》中可看出一二。

相關焦點

  • 柳宗元一覺醒來,於晨雨中寫下一首詩,孤獨的境界無人能夠超越!
    柳宗元,字子厚,是我國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其文與韓愈、歐陽修、蘇軾等人合稱「唐宋八大家」,其詩與劉禹錫並稱「劉柳」,又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柳宗元現存詩作140餘首,均是他貶謫後所作。所以柳宗元的詩歌風格,往往清麗中蘊藏幽怨。
  • 李白《獨坐敬亭山》與柳宗元《江雪》,您喜歡哪一種孤獨?
    前言有人問:李白的《獨坐敬亭山》與柳宗元的《江雪》哪一首更孤獨?我們能夠感覺到,這是兩種不同的孤獨。柳宗元的孤獨,透著一種寒意,一種冰天雪地中走投無路的失落;李白的孤獨,卻有著青山碧水間行藏在我的瀟灑。
  •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柳宗元對千萬孤獨的釋懷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並稱「韓柳」。
  • 柳宗元的灑脫與孤獨全在這兩首詩中,曾寫出多少人心中所嚮往
    如果要說唐代最有才情的詩人,那柳宗元絕對是其中一個,不然他也不會躋身於「唐宋八大家」的行列之中;柳宗元憑藉出眾才華21歲進第,26歲官至九品,這看來似乎很是春風得意啊;然而有才之人的一生往往都少不了風雨相摧,柳宗元所歷劫難最終註定了他的孤獨,也成就了他的灑脫;詩人的這種灑脫與孤獨都通過筆墨題成了詩行
  • 古詩詞中最孤獨的7首詩,每一首都無比悽涼,將孤獨寫到了極致!
    俗話說:人生不容易十之八九,人生在世常常會遭遇挫折和孤獨,當人在失落的時候總需要一個出口宣洩心中的情緒。古代文人在遭遇不公或挫折後,都會通過寫詩來感慨命運的不公和發洩心中的孤獨。今天在這裡給大家推薦7首古詩,讓我們一起來領略一下古代文人心中的孤獨和悲涼。1、灞上秋居唐代:馬戴灞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
  • 背了幾十年《江雪》居然是首藏頭詩,柳宗元:孤獨才是人生常態
    背了幾十年《江雪》居然是首藏頭詩,柳宗元:孤獨才是人生常態就有一首詩,完全合乎了我的心情: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的《江雪》可算是藏頭詩中的經典。這首詩作於柳宗元謫居永州期間,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描繪了一幅幽靜寒冷的畫面,向讀者展示了漁翁生活的清高,性格的孤傲,詩就是一個人所表達的情感,而這首詩也展示了柳宗元是孤獨的。
  • 柳宗元的孤獨: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天地間只有漫天飛舞的雪花和江面上的一隻孤舟,以及舟中那個披蓑帶笠獨釣寒江的落寞背影。孤舟清寂,釣影悽寒,世間一切仿佛就此靜止,只留下孤寂、傷感夾雜在飛舞的雪花中撲面而來。這首詩是柳宗元被貶永州後所作。自那以後,他的生活中再沒有過喧囂與熱烈,只有無盡的孤獨和寂寞。
  • 史上最孤獨的一首詩,短短20個字卻道出最高境界,至今無法超越!
    史上最孤獨的一首詩,短短20個字卻道出最高境界,至今無法超越!文/悠悠歷史心大家好,今天小編想要與大家一起來品鑑一下古人的詩詞。詩詞,它所講究的是運用文字來傳達一種意境或者感情,今天小編要分享的是一首被稱為史上最孤獨的詩,短短20個字卻道出最高境界,至今無法超越!
  • 品讀《江雪》,看似唯美的意境其實寫得是生活的艱難
    例如《江雪》這首詩所營造出的唯美畫面,大多數人都會陶醉其意境,而忘了其本意。但我讀《江雪》,從唯美的意境中跳出後,讀到的,卻是柳宗元筆下那老漁翁的不屈,堅強和艱難。詩的前面兩句,寫了宏觀的大場景,千山萬壑,萬千道路,仿佛用上帝視角在俯瞰萬物,而在這樣的場景中,只看得到靜態的山和路,沒有一絲動態的印記,連行人走後留下的腳印都沒有,天地間一片死寂,沒有一丁點的生氣。柳宗元不愧是唐宋八大家,這兩句詩中,用「千」和「萬」兩個數便包容了廣闊無垠的天地,而一「絕」一「滅」二字,又寫盡場景的靜,就是想要找點聲音也找不到。
  • 柳宗元一首很孤獨的詩,比《江雪》更孤獨,很是值得一讀!
    隨後又在擁立太子的問題上,柳宗元與劉禹錫等人模稜兩可的態度,得罪了後來的唐憲宗李純,所以等到唐憲宗繼位後,他們都受到了打擊,被貶到了偏遠之地,政治生命,也就此終結。其實說起柳宗元,他原本是有一個好的前程,如果不是由於捲入了政治的鬥爭當中,以他的學識,以及他的家族,他足以飛黃騰達,可是由於詩人有著崇高的政治理想,才使得把自己的原本的大好前程給斷送了。
  • 他半生羈旅,用無常生命,追尋永恆真義——讀松尾芭蕉俳句有感
    ——轉引自《日本俳句三百句賞析》王吉祥 編著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在這幾首詩中,芭蕉以「孤寂、悲涼、幽深」來造景造境。古池中的悠遠靜謐,夏月中的遼遠開闊,荒野中的悽婉滄桑,無一不透露著生命的遼闊與蒼茫。
  • 夏目漱石的沉鬱悲涼,是文學家共有的氣質
    夏目漱石以作家敏銳的洞察力和感悟力,對社會現實、對人性和人心進行深深地思索,以其橫溢的才華,剖析了現實人生的虛無與絕望,揭示了悲涼人性中的自私與殘酷,在細膩的筆調中呈現出沉鬱悲涼的底色。2.小說中反覆提及西方資本國家的入侵給「馬貢多」小鎮帶來的巨大損失。「缺乏文化的歸屬感,在紊亂的心理狀態下,在貧困與落後的泥沼中掙扎,結果是越陷越深,這就是馬貢多鎮人孤獨的癥結所在。」這種無處不在的孤獨和悲涼充溢著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也體現在他其它的作品中。
  • 史上最孤獨的詩,被收入小學語文課本,短短20字,卻飽含千萬孤獨
    孤獨是人生的常態,孤獨的方式有千千萬萬種。但你可否知道最孤獨的詩,是哪一首?這首詩我們大概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就接觸過,當初讀來並無太多的感觸,如今再讀,卻發現此詩中包含著千萬孤獨。獨釣江雪後兩句筆鋒一轉,把鏡頭移向了這寂寥天地中的一處江面的江心,表達孤獨,本應是靜態的,但前兩句盡顯孤寂,反而讓此句有了一股晶瑩剔透,滿含生氣之意。孤舟獨釣,可以感受到詩人本有心將鏡頭更近一步地移向此詩的主人公,即「孤舟蓑笠翁」,但最後三個字卻又轉向「寒江雪」,再次將鏡頭放大,給人以一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及之感。
  • 柳宗元的一首冷門思鄉詩,最後14個字太感人,看哭了多少遊子!
    其實透過柳宗元這些山水田園詩,我們看到的是他孤獨的身影,在被貶謫的山水田園之中,柳宗元是一位孤獨的靈魂歌者。他本出生於名門望族的河東柳氏,步入仕途後和劉禹錫一起帶著滿腔熱血任監察御史,後來發起了「永貞革新」,可惜中唐政局動蕩,這次革新持續了不到100天就夭折了,他和劉禹錫一起被貶到窮山惡水之地,從此遠離朝堂。
  • 唐代高僧5歲時寫的一首詠花詩,短短20字無一生僻字,卻充滿禪機
    陸遊一生寫了9000多首詩,可謂文壇勞模了,最後也不得不在《文章》一詞中承認「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 柳宗元的一首經典詩歌,僅僅二十個字,卻令人嘆為觀止
    我們中國古代的文人墨客為我們留下了很多的優秀作品,,這些文人墨客用他們的才學展示優秀作品,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這些作品可以說是我們中華文化中的文化瑰寶。今天我們來介紹一首柳宗元的詩歌《江雪》。
  • 詩佛王維前期的一首五言唐詩,全然沒有後來詩歌中的禪機意蘊
    一提到王維,我們就會在腦海中呈現出「詩中有畫」的評語,自動出現「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場景。而且在王維的詩歌當中,尤其是後期奠定其風格的詩歌當中,多有禪機蘊含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而這些出色的詩句,都是其在「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的禪境中寫出來的。
  • 杜甫晚年悲涼之作,只有短短40字,卻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
    杜甫一直被人稱為「老杜」,不同於李白的瀟灑,王維的淡泊,他的詩中總是充滿了滄桑。尤其是晚年,疾病纏身,故交零落,「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一字一句,悲涼到了極致,令人不忍卒讀。
  • 唐詩裡很孤獨的一首詩,僅僅二十個字,把孤獨描寫到了極致!
    小編今天要與大家分享唐詩裡最為孤獨的一首詩,同時也是一首非常唯美的詩作,那便是晚唐時期著名詩人柳宗元的《江雪》,相信這首詩,即使是小學生也能夠全篇痛誦,它太過於經典了,也是柳宗元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同時也是唐詩裡描寫孤獨,最為深刻,也是最有意境的一首詩,把那種孤獨描寫到了極致。
  • 三旬已過,半生薄涼,重溫柳宗元的這首詩,心間別有一番孤楚
    陳子昂眼中的孤獨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於悲壯蒼涼中感慨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憤;晏殊眼中的孤獨是「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於蒼茫空闊中感慨戀人難尋的憂傷;李白眼中的孤獨是「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於清幽高闊中感慨孤獨無依的冷寂。而在柳宗元眼中的孤獨是「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岐路忽西東」,於伶仃漂泊中感慨半生薄涼的孤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