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的三個層次:知識、智慧、思維

2021-02-08 曾仕強


道有三個層次:知識、智慧、思維,知識屬認識道、智慧屬領悟道、思維是運用道。


印度作家克裡希那穆提說:「智慧跟思想毫無關係。你可能非常聰明,能言善辯,博學多聞;你可能歷經滄桑,遍遊世界,研究、探尋、檢視,積累了大量知識,但那一切都跟智慧毫無關係!只有頭腦、心靈和身體真正和諧時,智慧才存在。」


用易經思維來分析,這是由分的思想所創造。





提到知識,相信大家並不陌生,當今時代多數都把知識改變命運、知識就是財富等常掛在嘴邊。


學易理後可以運用它去分析,從陽面看知識確實改變了大家;但從陰面看知識也固定了大家。比如一個從農村的孩子,想要改變自己只有兩條路:


1、通過努力讀書考上好的大學,畢業後找到一個不錯的工作改變自己的命運。


2、是通過拜師學一門手藝,靠手藝出人頭地改變命運,上述兩種都屬於專業知識改變命運。


我是學中醫的,在大學選擇中醫儲備基本理論知識,實習基本都是照搬理論來用,化解了很多問題,同樣也製造了很多問題。


記得5年前接觸到一個皮膚瘙癢患者,當時經驗不足膽也大,就記得書上說:熱導致用涼藥,寒導致用熱藥。


用上後當時可以馬上緩解,但一年下來最終發現每當季節交替時就發病。


後來經過前輩指導從內部著手,外敷配合排除邪氣化解病痛,後來發現這是缺乏智慧導致,只為學知識而學知識





有幸接觸曾師的講座和書籍,花一年時間不看任何書,只看曾師講座和書籍,逐漸我就明白一個道理,思路不對盲目學知識會出現一個問題:思想固定化。


因為寫書人的思路不同,知識也不同加上本人的基礎不牢,很容易被帶入作者的思想境界,而他的思想又不適合自己,出現思想打架場景,而抑鬱和腦神經錯亂就和這有很大關係。


2019年12月有位抑鬱症患者和我微信聯繫,說自己患有抑鬱症,在和她交流尋找病源時她告知就是一句話導致。


她是佛教徒,一次一位師兄說:「我們年齡相仿,40多歲的人都有兩個孩子。」就說了這一句她心裡就很不高興,恐懼結婚、恐懼孩子。


從此這位朋友就鑽入了牛角尖,每天認真誦經,努力去控制自己情緒,又吃安眠藥,3個月下來出現一個結果就是病情加重。


在聊天過程當中我發現這人出生在一個單親家庭,從小性格要強,讀書很不錯又見不得同學超過她,凡是有同學超過她心情2周都平息不了。


長大後看見鄰居誰買房子,她就生氣就埋怨自己無能,後來我引導她好幾次,但她只相信自己什麼都好。


常說,解鈴還須繫鈴人,她自己不想改變外人根本沒法介入,這也是把知識學僵化的現象。


當下有這樣的情況不算少,抑鬱症和神經病90%的病因就是,事想不通,還要強制自己去想,導致出不來,出現神經錯亂。


所以曾師說過,沒有智慧,知識越多最後是負擔;有了智慧,知識越多越好,因為智慧就是思路。





由知識到智慧,由智慧到思維層層向上,其實思維就是智慧累計形成的一種模式。


怎樣檢驗我們是在知識、智慧還是思維層次?答案就在曾師講的《人生只做三件事》中:


1、知道此生為何而來(目標)


2、知道如何完成(方法)


3、知道如何做得更好(改善)


如果在書本上可以找到的,這是拿來主義屬知識層次;如自己可以做出思考合理的把事處理好,並且後遺症少這屬智慧層次;如遇到事本來是往東,但頭腦不加思考自然而然就往西這就屬思維層次;思維層次就是把一陰一陽之謂道運用到最高層次的表現。


中醫治病的最高水平就是思維,一般由知識到思維需多年積累,當代為何明醫少,原因是層次斷檔。


大部分由知識到智慧,但由智慧上升思維就不多,關鍵是心不靜、誘惑多、還不甘寂寞,守不住清貧。


思維高的人學習中醫,速度是驚人的,目前所知中醫史上一位大家黃元御,他從學醫到成名醫再著書傳世,最後到往生只有短短的15年就成就了他!很多人都不明白原因,都說他是天才。


曾師說,天才是不需要老師的,還活不過39歲。開始讀前輩的書我是看不懂的,原因就是不懂易理。


後來學了易經再去看他的書明白了,他不是告訴大家為了治病而去治病,為了開藥而去開藥,是告訴如何運用中醫思維和智慧去看病。


黃元御他是先學易經,再學中醫所以他才是易醫大家,站在思維高度去考慮、運用合理思路去指導、利用專業知識去化解。





知識是「對事物屬性與聯繫的認識,表現為對事物的知覺、表象、概念、法則等心理形式,可通過書籍和其他人造物獨立於個體之外。」智慧是知識的升華,把所學知識用於生活實踐並深入理解形成領悟,同時也為今後的為人處世形成思路。


我們站在西方角度看,智慧是以知識為基礎,無知識的人無從有智慧。


而從易理角度看,知識是啟發智慧的智慧大家都有,關鍵在如何啟發,而我們的智慧是超越知識,體現為思想和實踐的合一,情感和意志。


智慧是累世所積,知識是後天所學而得,通過後天所學知識,去啟發累世所積智慧。


在我們中國社會很多有智慧的人都在基層,他們知識不多但說的話做的事既簡單又方便而且處理事還沒後遺症。


知識如同拔河隊員,智慧就是拔河繩子,要智慧和知識結合才能把隊員的實力體現出來。





看了曾師視頻和書籍,特別是李志峰老師在踐行班上說的體會,我總結為易經思維改變心態,易經智慧決定出路、踐行易理。


一陰一陽之謂道,如果我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遇事就感到吃虧、遇事就感到不公,所以看它好它就好、看它不好它就不好,一切都有心生。


我們在公司上班,老闆什麼事都讓做怎麼辦,做了就是傭人,不做就會被炒,左右都不是怎樣化解?


做到差不多就行,此時必須好好運用智慧去隨機應變。


所以凡成大事者必備思維,能夠積極地看待一切人和事;運用智慧化解一切糾纏,通過知識跳出失敗的怪圈,突破人生的敗局!


知識改變命運,同樣知識也會製造問題,智慧化解矛盾也有化解不到的,思維統領方向也會出現偏差。


怎樣能把握的更好,就是知識、智慧、思維三者合一,達到真正的知,這也是修己安人的過程。


相關焦點

  • 〔李解萬象〕課堂的三個層次
    〔李解萬象〕課堂的三個層次什麼是教學的一?在我看來,不是「知」,而是「智」,即轉知成智。
  • 從知識型教育到思維(智慧)型教育
    但到現實中是一句空話,沒做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教材、課堂教學、師資水平實現不了培養數學思維能力的目標,只能掛羊頭賣狗肉降級為知識型的教育,打左燈向右轉,雷聲大雨點小。數學教材和課堂上幾乎都是數學知識,數學思維在哪裡?有幾個老師真正悟道數學思維?名師太多,這其中真正悟道數學思維的明師太少,鳳毛麟角。有哪些書籍真正把數學思維講透徹了?
  • GMAT數學複習的三個層次
    對於GMAT數學複習而言,應該有所策略,不同的時間段做不同的事,而根據以外的考生的經驗來看,大致上可以講GMAT數學複習分為三個層次,每個層次的重點以及內容側重點都不盡相同。  1.  2)OG DS和PS——DS160道,PS250道左右。
  • 思維決定你的層次,一個人層次越高,越擁有四個積極的思維方式
    ,王陽明曾講述,心外無物,我們每個人所看到的世界是由於我們所處的層次不同。 站在十九樓看風景一定和站在一樓看風景是不一樣的,你所處的層次不一樣,你就會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層次越高的人,看世界的眼光和處世習慣也全然不同,他們大都理性感性兼具,更擁有良好的思維習慣,這些思維習慣來自他們深刻懂得一個道理,心外無物,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來自我們內心的投射,我們想要擁有什麼,我們就要播種什麼。
  • 和女生聊天回應總是很冷淡,聊天思維的五個層次,你處於哪個層次
    所以,不同的人聊天思維是不一樣的,而不同的聊天思維給人的感覺也不相同。話不多說直接進入到今天的主題,跟大家講一下聊天的五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完全不會聊天的。查戶口式的聊天,只會問問題以及回答問題。比如像這樣:有多少人和女生聊天,是這種查戶口的形式,請留言留個1。
  • 關於知識的幾點新認知:知識的層次
    只要你的知識價值足夠稀缺,又有足夠多的受眾,那麼只需要連上網際網路,選擇合適的變現模式,就不可能懷才不遇。注重點:一.知識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客觀的,能夠被驗證的,相對正確的。知識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成果,客觀即是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知識就是知識,你相信與否並不妨礙客觀世界的運行。
  • 孩子知識轉化為智慧只差您的「四個 引導」
    知識=智慧?知識等於智慧嗎?是也不是!是:知識學習是智慧的首要前提,缺乏知識和技能無法形成真正的智慧。不是:知識必須轉化為智慧,才顯示出它的價值。一個人可能學富五車,但他不一定是智慧之人,自己不善思考,不去探究,更不會發明創造出應有的社會價值。
  • 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
    正是出於這一目的,康德在《道德形上學基礎》[1]中將全部正文的內容分為三章:一、「從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識向哲學的道德理性知識過渡」;二、「從通俗的道德哲學向道德形上學過渡」;三、「從道德形上學向實踐理性批判過渡」。在這裡,康德的道德哲學明顯表現出有三個不同的、從低級到高級的層次,即「通俗的道德哲學」、「道德形上學」和「實踐理性批判」。
  • 《天道》為什麼知識不等於能力,智慧改變命運,知識成就人生
    《天道》為什麼知識不等於能力,智慧改變命運,知識成就人生。有知識不一定有文化,沒有知識未必沒有文化,人可以沒有文憑但不可以不讀書,知識就像計算機中的硬碟,是數據,人的思維和智慧就是算法,每個人文化屬性不一樣,究竟就是因為處理機制和處理方式不一樣,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 沒有智慧,知識越多反是負擔
    怎樣校驗我們是在知識,智慧還是思維層次?答案就是:人生只做三件事 1、此生為何而來(目標) 2、如何完成(方法) 3、如何才能做的更好(改善) 如果自己可以做出思考並且合理的把事處理好,而且後遺症少這屬於智慧層次
  • 自考要弄清楚學習的三個層次
    1、知識和原理這個層次的學習是最基礎的,我們通過學習教材,理解和記憶,經過考試的驗證,獲得了知識,看似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情,但其實做起來並不時很容易,因為每個人有不同的特長,有些同學善於學習理解性的科目,有些則長於背記
  • 認知的三個層次
    而進化最重要的就是提升認知的能力和層次。簡單來講,幸福感的提升來自兩個方面: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錢多、知識多,大概率是幸福的了。當然,前提條件是健康。   我認為認知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叫做知識與技能。是相對基礎的一個層次。這個層次的認知就像是蓋大樓的時候給大樓澆築的基礎。
  • 思維的四個層次,你在哪一層?
    舉個例子,我們在打遊戲的時候,有時再怎麼出招,再怎麼加快速度也沒辦法通過難關。這個時候,就只能通過升級各種進攻武器,用高級的裝備去打裝備低級的敵人,才能順利通關。 遊戲,也是現實生活的隱喻。 當你用低維度的視角去看某個問題的時候,感覺它無法解決。
  • 心力訓練:思維決定層次,層次越高的人,越擁有這四個思維習慣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王陽明曾講述,心外無物,我們每個人所看到的世界是由於我們所處的層次不同。站在十九樓看風景一定和站在一樓看風景是不一樣的,你所處的層次不一樣,你就會看到不一樣的世界。層次越高的人,看世界的眼光和處世習慣也全然不同,他們大都理性感性兼具,更擁有良好的思維習慣,這些思維習慣來自他們深刻懂得一個道理,心外無物,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來自我們內心的投射,我們想要擁有什麼,我們就要播種什麼。
  • 丁元英深諳《道德經》的智慧,掌握提高自己生命層次的文化密碼?
    丁元英深諳《道德經》的智慧,掌握提高自己生命層次的文化密碼?我們學習《道德經》的意義就是遇見最好的自己,我們學習的不是丁元英,而是成為最好的自己,究竟法門只有一個,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挖掘我們本身的潛能,給自己的人生意義賦能,看能不能改變這個社會一點點,改變從自己開始,從心開始。道可、道非、恆道。
  • 思維模型的四個層次
    個人能力提升 思維模型的四個層次494848; --tt-darkmode-color: 494848; --tt-darkmode-color: 494848這四類思維模型是隨思維的深度不斷遞進
  • 再談賺錢的三個層次,讓你快速實現個人收入的躍遷
    今天再給大家說一下賺錢的三個層次,希望通過大家了解賺錢的三個層次,從而快速實現個人收入的躍遷。二是:可以讓辦法讓自己的時間或者勞動成果出售更多次,比如,發明個專利、寫本書或者在某些新媒體平臺開個課講授自己有特長的知識和經驗。通過這兩方面的思維提升,也能讓自己創造出巨大的財富。
  • 薦書│《好好思考》:你一定要知道的「思維模型」的4個層次
    這本書是作者結合了自己多年的研究經驗和對芒格先生專訪後的啟發,梳理出的一套包括四個層次,十多個方法、工具與技巧的多元思維模型實戰應用體系。李善友教授稱讚道,作為國內第一本研究如何用多元思維模型培養深度思考力並提供落地方法的書,它為人們訓練自己的深度思考力,理解和掌握多元思維模型,提供了極為寶貴的經驗和方法。所以這本書是一個很龐大的體系,那這次我們先一起了解思維模型的4個層次!
  • 國際計算思維挑戰賽:計算思維將成基本思維智慧
    國際計算思維挑戰賽:計算思維將成基本思維智慧 2017-06-21  據悉,「百博思」中國賽區定位於讓中國3至18歲(幼兒園小班至高中三年級)學生和教師發展自己的計算思維能力。2017年9月份該挑戰賽將正式開始。第一輪參與人數最多的海選活動是11月份的百博思國際周(World-Wide Bebras Week)。2017年預計將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步參與。
  • 學習知識的三個層次,好工作需要的是第三層次的人才
    從特斯拉的電動車各項創新,到原來蘋果手機的許多創新,其實,某種程度來說,一個公司的總經理就是在帶領著公司走在創新的路上(一個公司從無到有,到發展,到上市,本身也是一種創新),更不用說那些科學家等等在各自領域中的種種創新,或者說像小編這樣把一個個漢字組合起來,也是一種創新(不過還沒見到啥收益),那些偉大的作家他們的作品都是一種創新,所以說,現在,哪怕將來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