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眼豆瓣上「海歸廢物回收互助協會」成員數字——33711!在這裡,同一個世界,同一種迷惘。
文中的受訪者Allen來自浙江,身上的標籤不乏「廠二代」、「人文社科專業」、「不上班」、「不符合主流期待」。可大家都活在現實,作為父母眼中曾經優秀的孩子,Allen至今還未完全自食其力,去考了公務員卻並沒準備考上,父母也未強制他接班做「廠二代」,埋頭996、007更不是理想生活的選擇。
當傳統中把職業劃分三六九等的現象在他們這群人的眼中逐漸淡化,慢慢地,「內卷」和「躺平」中生出了一個隱藏選項——自由職業。
每天睡到自然醒,錯峰出行,坐在咖啡廳裡悠然自在地敲著鍵盤,避免無效社交。對於習慣迎合內卷而屈服的「社畜打工人」來說,這種空間和時間的自由讓人心馳神往,帶著一種以為可以百分百掌控自己人生的憧憬。
36氪近日發布的這份《2021當代年輕人熬夜報告》顯示,自由職業力壓網際網路和金融悄無聲息地登頂了熬夜行業榜,沒有上班和下班的限制,作息真的極易跑偏。
自由職業同時似乎成了最「不自由」的職業。它仍是一種職業,不需要循規蹈矩坐班;但「不坐班」並不等於「不上班」,而「上班」時間則是對個人效率的嚴酷挑戰,因為無論是摸魚還是划水,都不會收穫任何經濟報酬。這種看似有著極大自由度的生存模式總夾帶著一些朝不保夕之感。而固定職業者,雖然時間上相對不自由,但穩定收入帶來的安全感從某些程度來說也是另一種自由。
自由職業往往反映的是一種所謂的「圍城情結」:城外的人拼命想進去,城內的人卻拼命想出去。
有個悖論說,有限才有自由。若無限制,也無自由,自由因限制起,限制為自由破。承認有限,才能跨越更多世俗藩籬,進一步看到更優質的自由和理想。
有些時候自由職業者最過不去的就是自己那關。那麼到底擁有哪些特質的人可以考慮自由職業呢?
自律。開始入坑也許僅是崇尚簡單自在,但真正幹好自由職業一定靠的是高度自律,一種完全掌控住自己的能力。
足夠的社會關係和項目資源,這樣才能保證吃上相對穩定的飯。
有一定經濟基礎。即使是遇到緊急情況也不至於影響到自己的基本生活。
目標明確。當脫離傳統世俗的參照物,需要有足夠堅定的目標,所謂的「自由職業」更要求做好自我舒適和社會意義得體的平衡。
找到自己真的的興趣所在,成為自己的一技之長,並有破釜沉舟的勇氣對抗一切。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梁永安說,自由職業最缺的不是資金和技術,而是自由精神——一種打開新生活的激情。所以歸根到底自由職業真正的幸福就是創意和創造,這種既給社會添了新東西,又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新生命的過程,縱使付出了諸多艱辛,但生活裡充滿了生機。
所以與創意、創造搭邊的專業,要屬人文社科和藝術設計類專業。這類專業的學習需要一定的文化積澱,需要對人性有特別的洞察,會在稀鬆平常中積攢那些生活體會和生命感受,而且必將是個終生學習的過程。
《江浙滬海廢》文中的Allen所學的就是「比文學更沒用的政治學」——但其實並不是沒用,只是沒那麼適合變現。況且人永遠不是因為學的專業「無用」而「無用」的,只要是能獨立養活自己的職業都在被慢慢認可。
選擇是有限的自由,自由是無限的選擇。此山望著彼山高的人類原始欲望自然決定不了幸福感,而不被欲望推搡、不盲從眾人附和的的理想才是真正的自由。很多人更大的困惑往往來源於自己,想做自由職業,但方向很難確定,可能什麼都喜歡,但什麼都沒有很擅長。應試教育下並沒有培養我們那麼明確的興趣愛好,這也正是適途一直在幫助大家探索的地方。
精英永遠是少數,大部分人仍是平凡而普通的。留學只是一種方式,有沒有前進的方向才是決定性因素。真正的幸福只有你自己能定義,而我們大部分人都習慣性的接收著別人告訴我們所謂「幸福」。選擇當海廢還是做一份踏實的工作,選擇出國還是在國內過起小確幸,從來不應該被拿到檯面上來比較。
畢竟過適合自己的人生,才不是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