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認知主義為定向;堅持道德主體性;濃重的相對主義色彩
一、以認知主義為定向
當代西方五花八門的道德教育理論流派、學說絕大多數都以認知為定向。認知主義之所以能在本世紀獨領風騷,一方面是受歷史上理性主義道德思潮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道德認知發展心理學以其卓而不群的研究確證了認知在兒童道德發展中的作用。
認知主義道德教育理論認為,知識和認知能力在個體道德和道德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務不是行為訓練,也不是情感的激發,而是道德認知能力包括道德判斷,道德推理以及道德選擇能力的培養。本世紀初,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美國教育理論家杜威,60年代以後出現的美國道德心理學家柯爾伯格、「認知道德教育」的倡導者麥可·斯克裡文,英國教育哲學家威爾遜、加拿大教育典型的認知主道德教育理論澄清理論」、英國的「體諒理論」雖然更重視情感因素的作用,但也無不把兒童的道德推理能力。道德選擇能力的培養作為重要的教育任務。
強調認知的道德發展意義、重視道德認知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當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論和實踐的一種普遍傾向,儘管越來越多的人對以認知犧牲情感和行為的觀點表示不滿,但是理論界對認知的熱情和期望並沒有因此而減弱。
二、堅持道德主體性
從某種意義上講,20世紀的西方道德教育理論是以反對傳統的道德灌輸開始的。人們普遍認為,對道德說教和灌輸在理論上的批評和在實踐中的抵制,實際體現了對道德主體的尊重和道德主體性的高揚,並被視為本世紀理論家對道德教育理論和實踐的一個重大貢獻。
本世紀第一個旗幟鮮明地反對道德灌輸的理論家是杜威。嗣後,反對道德灌輸便成為當代道德教育理論的一個共同傾向,儘管日前對灌輸的理解各有不同,但人們一致認為,由於灌輸從根本上削弱了兒童道德發展所必需的理智能力和自主意識,因此,無論從教育還是道德上,灌輸都是錯誤的。
道德教育的核心問題就是避免灌輸,建立一種「無灌輸的道德教育」。
目前,人們普遍認為,一種「無灌輸的道德教育』,至少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它應是一種「開放的」道德教育,這種教育不是以封閉,禁錮學生的思想為目的,而是以促進學生的道德思維能力特別是獨立和批評性思維能力的發展為目的。
學生的道德觀念是經過理智的思考而自由選擇來的;
第二,它應是一種「發展性」的道德教育,亦即這種道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是學生能夠理解和願意接受的,道德教育必須服從學生道德發展的規律。服從學生的批評性思維;
第三,它應該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理智活動或實踐獲得道德的成熟。
道德教育領域中反對灌輸的傾向以及在建立一種無灌輸的道德教育上所做的努力,是以當代道德哲學對道德主體性的分析和道德心理學對這種主體性的確證為基礎的。
三、濃重的相對主義色彩
受道德相對主義思潮的影響,本世紀道德教育的理論從根本上都具有相對主義色彩。
來源:中基網
(責任編輯:汪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