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傍晚,我帶二寶在兒童樂園裡玩。
正值晚飯時分,沙堆裡孩子不多。一個妝容精緻的年輕媽媽,帶著一個3歲左右的男孩,後面跟著一個保姆,來到沙堆旁。
保姆給孩子脫了鞋,帶進來玩。年輕媽媽在打電話:
「我把保姆和兒子送到兒童樂園了,你等下八九點鐘的時候過來接。」
「我怎麼沒陪,我不是送他們過來了嗎!」
「你有事我就沒事?!」
「隨便你,我沒這麼快,等下沒來接。」
年輕媽媽說完,掛掉電話,挎著臉對保姆說:「我跟他爸爸打過電話了,等下他沒來的話,你再給他打個電話。哼,就他忙。」
保姆答應著,年輕媽媽轉身就走了,也沒跟孩子說再見。
沒兩分鐘,保姆就掏出手機,躲在一旁玩手機了,留那個孩子一個人在沙堆旁站著。
李玫瑾教授說:「我曾遇到過許多自覺無助,甚至絕望的父母。他們面對自己養大的孩子時,突然發現孩子變得」陌生與可怕「,曾經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變得狂暴。當他們無奈地向我訴說,孩子的各種問題時,我只有一個感受:為時已晚。他們錯過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時間。
我們經常會在體檢時,才發現自己身體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卻並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得病的。我們會懷疑是遺傳因素,或者環境問題讓自己生病的。但若讓醫生說,多半會歸咎於我們的生活方式出了問題。
孩子的心理問題也是同樣的道理。大多數人出現問題,比如,逃學,說謊,迷戀網絡,頂撞父母,甚至離家出走、跳樓自殺,大概率都是在12~18歲的青春期。那麼問題來了,問題孩子的種子是什麼時候種下的呢?
青春期孩子出現的問題,多是源於父母在12歲之前,甚至6歲之前的撫養方式。人在幼年時期需要心理撫養。
1.父母要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成長
垃圾分類,說明我們已經開始重視環境保護了。我們看到了空氣被汙染,水被汙染。但我們沒有想過,隨著社會化進程,人的生活環境正在被改變。
大量留守兒童的童年裡,父母是缺位的。相比而言,城市裡的孩子,似乎不存在這個問題。但問題是,由於父母忙於工作,或者其他,真正陪伴孩子的時間也很少。有的孩子是交給保姆帶大的。
歸納起來,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變少了。孩子的生長環境被破壞了。帶來的結果,可能是孩子在該接受心理撫慰的時候,是缺失的。這才是問題孩子的根源。
2.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來陪伴孩子
試想一下,如果一對年輕夫婦,自己還需要別人的關心,那麼,他們大概率沒有耐心,也極不情願去照顧一個孩子。
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情結,直到12歲都依然存在。年齡越小,孩子對父母越依戀。當父母都沒有耐心來陪伴孩子,你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力和心理控制力也幾乎是缺失的。
不聽話,就成了這類孩子的標籤。
3.育兒的重要階段是6歲之前。
《兒童心理學》及《發展心理學》都認為,孩子6歲之前,是性格完善及心理發展的關鍵期。
如果父母認為孩子還小,或者孩子會自然長大,長大了自然會懂,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孩子失去父母的引導,他就不能區分電視或網絡信息中的糟粕。一股腦灌入,結果各種毛病也齊頭並進。等父母發現時,已經太晚了。
總結:
在心理學家看來,所有的社會問題都是心理問題,說白了,就是人的問題。在孩子6歲之前,愛和親情的灌輸,能讓孩子在今後任何行為前,學會從情感的角度,理性地看待問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