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之前爸爸媽媽不要離開孩子,就6年

2020-08-21 埂媽聊育兒

周五傍晚,我帶二寶在兒童樂園裡玩。

正值晚飯時分,沙堆裡孩子不多。一個妝容精緻的年輕媽媽,帶著一個3歲左右的男孩,後面跟著一個保姆,來到沙堆旁。

保姆給孩子脫了鞋,帶進來玩。年輕媽媽在打電話:

「我把保姆和兒子送到兒童樂園了,你等下八九點鐘的時候過來接。」

「我怎麼沒陪,我不是送他們過來了嗎!」

「你有事我就沒事?!」

「隨便你,我沒這麼快,等下沒來接。」

年輕媽媽說完,掛掉電話,挎著臉對保姆說:「我跟他爸爸打過電話了,等下他沒來的話,你再給他打個電話。哼,就他忙。」

保姆答應著,年輕媽媽轉身就走了,也沒跟孩子說再見。

沒兩分鐘,保姆就掏出手機,躲在一旁玩手機了,留那個孩子一個人在沙堆旁站著。

李玫瑾教授說:「我曾遇到過許多自覺無助,甚至絕望的父母。他們面對自己養大的孩子時,突然發現孩子變得」陌生與可怕「,曾經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變得狂暴。當他們無奈地向我訴說,孩子的各種問題時,我只有一個感受:為時已晚。他們錯過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時間。

我們經常會在體檢時,才發現自己身體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卻並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得病的。我們會懷疑是遺傳因素,或者環境問題讓自己生病的。但若讓醫生說,多半會歸咎於我們的生活方式出了問題。

孩子的心理問題也是同樣的道理。大多數人出現問題,比如,逃學,說謊,迷戀網絡,頂撞父母,甚至離家出走、跳樓自殺,大概率都是在12~18歲的青春期。那麼問題來了,問題孩子的種子是什麼時候種下的呢?

青春期孩子出現的問題,多是源於父母在12歲之前,甚至6歲之前的撫養方式。人在幼年時期需要心理撫養。

1.父母要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成長

垃圾分類,說明我們已經開始重視環境保護了。我們看到了空氣被汙染,水被汙染。但我們沒有想過,隨著社會化進程,人的生活環境正在被改變。

大量留守兒童的童年裡,父母是缺位的。相比而言,城市裡的孩子,似乎不存在這個問題。但問題是,由於父母忙於工作,或者其他,真正陪伴孩子的時間也很少。有的孩子是交給保姆帶大的。

歸納起來,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變少了。孩子的生長環境被破壞了。帶來的結果,可能是孩子在該接受心理撫慰的時候,是缺失的。這才是問題孩子的根源。

2.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來陪伴孩子

試想一下,如果一對年輕夫婦,自己還需要別人的關心,那麼,他們大概率沒有耐心,也極不情願去照顧一個孩子。

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情結,直到12歲都依然存在。年齡越小,孩子對父母越依戀。當父母都沒有耐心來陪伴孩子,你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力和心理控制力也幾乎是缺失的。

不聽話,就成了這類孩子的標籤。

3.育兒的重要階段是6歲之前。

《兒童心理學》及《發展心理學》都認為,孩子6歲之前,是性格完善及心理發展的關鍵期。

如果父母認為孩子還小,或者孩子會自然長大,長大了自然會懂,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孩子失去父母的引導,他就不能區分電視或網絡信息中的糟粕。一股腦灌入,結果各種毛病也齊頭並進。等父母發現時,已經太晚了。

總結:

在心理學家看來,所有的社會問題都是心理問題,說白了,就是人的問題。在孩子6歲之前,愛和親情的灌輸,能讓孩子在今後任何行為前,學會從情感的角度,理性地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相關焦點

  • 6歲之前,孩子出現5種「正常的壞現象」,爸爸媽媽別擔心
    6歲之前對數量的感知越多,就越有利於孩子形成抽象的數字概念。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敏感的父母,一看到孩子掰起手指頭就開罵:「以後上學了也這樣嗎?」爸爸媽媽覺得不能縱容孩子依賴外物進行計算的壞習慣,殊不知這樣嚴厲的阻止不僅無法讓孩子改掉,更會影響他們以更直觀的方式掌握計算方法。
  • 6歲孩子:錢是爸爸掙的,你什麼也不幹!媽媽的回答很機智
    蜜糖媽媽一個月的工資還不到1萬塊!算了,自己的孩子自己帶。於是,從出了月子到現在,蜜糖6歲,孩子一直是由蜜糖媽媽一個人帶大的。都說全職媽媽辛苦,可是辛辛苦苦一整天,沒有看得見的收入,在別人眼裡就會變得沒有價值。
  • 6歲女兒看見爸爸就躲,媽媽覺得不對勁,知道原因後媽媽淚目
    導讀:6歲女兒看見爸爸就躲,媽媽覺得不對勁,知道原因後媽媽淚目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6歲女兒看見爸爸就躲,媽媽覺得不對勁,知道原因後媽媽淚目!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不到6歲的孩子問我「媽媽,是我重要還是錢重要」
    從2017年開始,我跟孩兒爸就養成了一種特別的默契,就是每年年初快返回工作崗位的之前的前幾天,兩個人就會開始潛移默化的暗示寶寶。告訴他爸爸媽媽快要上班了,雖然我們要暫時的分開,但是我們一直最愛他......類似的語言。這樣做的目的是覺得他慢慢大了,可以接受慢慢溝通。二是覺得這樣做他有一個心理接受過程,不至於一下子我們出門了他很突然的要接受這個事實。當然,事實證明這樣做還是有效的。
  • 單親家庭的6歲女孩:爸爸走了,媽媽用眼淚洗臉,我學會了做飯
    在我們的印象中,幾歲大的小女孩正是天真爛漫、活潑開朗的時候。她應該穿著粉粉的蓬蓬裙,站在陽光下,在爸爸媽媽愛的滋養中被寵成小公主。但,孩子沒有挑選父母的權利。如果爸爸和媽媽離婚,在原生家庭中沒得到過父愛,跟著媽媽的小女孩,生活有什麼變化呢?寶媽小鄭說,和孩子爸爸離婚後,6歲的女兒就被人問過這個問題。
  • 6歲孩子目睹爸爸錘殺媽媽 心理創傷難撫平(圖)
    小圖為當年萌萌寫給法院的請求信  「我不知道如何對他說,他爸爸被判了死緩,我也不能再跟他提,他的媽媽被爸爸殺害,畢竟他才是個7歲的孩子。」 A 烙印 目睹爸爸錘殺媽媽  去年冬天的一個晚上 ,當時只有 6歲的萌萌從一陣玻璃的破碎聲中驚醒,那天是他們因拆遷而搬到租住房的第三天,萌萌不知道在這天,將因為搬遷而失去媽媽,甚至還有爸爸。當時,他的反應是,爸爸媽媽又打架了。因為,他看到媽媽在摔東西,然後又看到媽媽坐在地上哭,而爸爸只在一旁勸解。
  • 李玫瑾直言:養好孩子從6歲之前鬥勇,12歲之後鬥智
    導讀:李玫瑾直言:養好孩子從6歲之前鬥勇,12歲之後鬥智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李玫瑾直言:養好孩子從6歲之前鬥勇,12歲之後鬥智!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6歲了還不願分房睡?陳美齡:不急,等到孩子願意也可以
    她女兒6歲了,上小學了,最近想讓她獨自睡覺,但是孩子半夜醒來總會跑到大人床上來,非要睡到爸爸媽媽中間。試過兩次都失敗了,不知如何是好。孩子出生後,帶孩子睡覺一直是我們傳統的做法,這對培養安全感是非常好的。孩子大點後,我們就會考慮分房睡了。有的家庭,這個問題成了老大難。我見過最令人吃驚的,是一個媽媽說她兒子12歲了還要跟她睡。
  • 6歲小女孩,深夜猝死,孩子媽媽痛罵爸爸:不是人,是個畜生
    得知孩子過世了,女人哭暈了過去,醒來後就開始追著隨後趕來的孩子爸爸打小欣欣已經出生6年了,6歲了,可得到的父愛少之又少。小孩子當然不明白這其中的緣由,只知道爸爸每天好忙,都不陪自己玩。這天晚上,大偉下班後,老闆又安排了一堆事讓大偉處理,大偉忙的焦頭爛額,偏偏小欣欣非纏著爸爸要爸爸陪自己玩,煩得大偉直喊:小娟,痛快把你姑娘領走。小娟當時正在洗手間洗衣服,沒有聽見,也就沒有理會。
  • 孩子6歲之前,最好不要碰這4種食物,很多家長還在給孩子吃
    02特別是在孩子6歲之前,最好不要讓他們碰這4種食物8個月以內的寶寶不吃鹽不滿6歲不吃巧克力6歲以內的孩子腸胃正處於發育的狀態,然而巧克力這種高熱量和高糖分的食品,會引起腸胃消化不良,還會阻礙胃黏膜的正常發育,所以孩子不滿6歲,家長最好不要給他們吃巧克力這種甜食,免得給孩子的身體造成負擔。
  • 不要打2歲內和6歲後的孩子,告訴你為什麼!
    打的時候不要太重,也不要以打孩子來發洩自己的不良情緒,更不能不分青紅皂白抬手就打孩子。  打完孩子後,一定要哄哄孩子,讓孩子明白,打了他,爸爸媽媽也很傷心。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即使他錯了,爸爸媽媽還是愛他的。打他只是為了讓他記住,下次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 6歲孩子的玩具,通往白癜風的「入場券」,不如不要
    案例6歲女孩童童,特別喜歡毛絨玩具,媽媽爸爸經常給她買,房間裡滿是毛絨玩具。某天童童的媽媽突然發現孩子的臉部出現了紅疹,有些地方還被自己撓破了,於是趕緊弄了點消炎的藥膏給孩子抹了抹,可是幾天後症狀並沒有改善,童童的媽媽這才將孩子帶到醫院,醫生告訴她孩子是得了溼疹。
  • 6-13歲男孩,如果爸爸陪伴少,媽媽們需要幫他再找個「爸爸」
    導讀:6-13歲男孩,如果爸爸陪伴少,媽媽們需要幫他再找個「爸爸」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6-13歲男孩,如果爸爸陪伴少,媽媽們需要幫他再找個「爸爸」!
  • 在孩子6歲之前一定學會這一招
    齊齊是個聰明又淘氣的小男孩,三歲半了,就是有點小任性。有時候,不順心就會發脾氣,為了讓他學習調整控制情緒,媽媽想了很多辦法,最有效的一招就是如果破壞了規則,就要受懲罰,讓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齊齊去廁所尿尿的時候,每次都會把馬桶墊弄溼。媽媽經常提醒他要把把馬桶墊掀起來再尿,防止弄髒了馬桶墊。但是,小任性的齊齊每次不是說來不及了,就是說忘了。
  • 寶媽們,記住,三歲之前不要離開你的孩子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母親要做到3歲之前有恩於孩子,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因為孩子在三歲之前對一切都是陌生的,安全感來源於母親的關愛,這個時候一定要多給予孩子關心和呵護。孩子從家長那裡得到足夠的關愛和安全感,才會對世界不感到恐慌和害怕,才會有探索世界的勇氣和決心。
  • 6歲孩子一字一頓用拼音寫下一封信 帶給服刑的爸爸
    —軒軒用拼音寫給爸爸的信 臺上,兒子作為監獄樂隊成員在唱歌,臺下,僅有6歲的小孫子正快活地拍著小胖手,為爸爸加油。看著兩代人,張母的眼淚湧了上來。離婚的兒子因販毒被判7年半,撫養孫子軒軒的擔子全在張母身上。天真的軒軒整天問「爸爸去哪兒了」,張母此次把他帶來,還帶了軒軒寫的一封「拼音信」,希望能讓獄中的兒子重拾希望。
  • 孩子離開媽媽就哭?不同階段有不同分離焦慮原因,家長需要知道
    吉吉媽媽和貴貴媽媽說,她的孩子就連現在上了一年了,有時候還是會有點小哭泣。而且有時候去送孩子到幼兒園的時候,吉吉班級也有其他的小朋友會在班級哭,不想離開媽媽的懷抱,就一直拽著媽媽不讓走。有些時候需要一陣好哄;比如上學之前要和孩子規定,同樣答應孩子放學以後會來接孩子回家。
  • 媽媽不要,爸爸加油!
    兩歲多的孩子在我的意識裡,就是無知無畏無憂無慮的,可是在我孩子身上,我發現她已經萌生了情感和思緒,這些最初的情感和思緒都來源於她的媽媽,媽媽的喜怒哀樂,一舉一動都深深的烙印於腦海裡。我怎麼也想不到這麼小的孩子,今天反覆給我說了好幾遍這句話。當在飯桌上我抱著她吃飯時,她湊到我耳邊用很小的聲音說:「媽媽不要,爸爸加油」,我沒聽清,媽媽怎麼了,又讓她再大聲點說。
  • 王恆晉老師談心理:6歲之前決定孩子的人生
    其實孩子的行為與家長的教育方式密切相關。王恆晉老師提醒:常見的行為問題和相關的心理問題都可以回歸到6歲之前找到原因。「3歲看大,7歲看老」,這句話並非空談。研究顯示,一個孩子6歲之前的生長、學習、發育等過程,都影響著其未來的整個人生。身為家長,只有把握好0-6歲的發育黃金期,才是真正地對孩子的人生負責。
  • 6歲女兒看見爸爸就躲,媽媽覺得有蹊蹺,推開她房門一看悄然淚崩
    眾所周知,孩子的成長少不了父母的陪伴,而對於好不容易才降臨於世間的孩子,父母往往都會予以其加倍的疼愛,無微不至的照顧以及最好的物質生活,不過有些時候生活往往不隨人願,為了能讓一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父母有時不得已會離開孩子外出打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