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濤呀,你太辛苦了,我得給你轉雙倍的郵費,你必須收下。」
「潘哥,您能把母親的病當成最大的事,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郵費我自己墊上了,也算是對老人家的一點孝心。」
這是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河南省商丘市分公司投遞員喬金濤與在商丘310農貿市場經商的湖北宜昌人潘濤的一次對話。
2020年2月12日下午5時左右,喬金濤突然接到潘濤的電話:疫情防控導致自己沒法出門,可住在宜昌市的老母親已經斷藥好幾天了,這可咋辦呢?喬金濤說了句「我去拿」後,立即放下電話往潘濤家趕。拿了藥,喬金濤顧不上收郵寄費,立即往回趕。下午郵件交寄完裝上車時,離當日末班郵車發車時間還剩15分鐘。
這,其實只是喬金濤日常工作中極為普通的一個鏡頭。
喬金濤主要負責商丘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中州街道辦事處12個村委會26個自然村及其所轄6所中小學和兩個大市場1000多商戶的報刊徵訂和信件投遞工作,全程有60多公裡300多個投遞點。自2000年1月參加工作至今20年來,喬金濤行程46萬多公裡,累計投遞報刊600多萬份、信件100多萬封,復活「死信」600多封,替用戶代發郵件2萬多封。
「疫」路「郵」情
寄件人: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香坊區搖籃乳業。收件人:河南省商丘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解放辦事處孫樓村寧冬豔。
2月6日一大早,這件普普通通的包裹引起了喬金濤的注意。他憑著多年的投遞經驗覺察到這個包裹的重要性,肯定是由於疫情期間封村,寧冬豔從網上給孩子急購的奶粉。
喬金濤早上一個班、中午一個班的投遞都沒有聯繫到收件人,他覺得收件人在看到寄件方信息後一定會跟他聯繫,於是就一直把包裹帶在車上。晚上8時,剛到家的喬金濤果然接到了寧冬豔的電話。
此時天早已黑透了,況且進出小區還要辦理一系列複雜手續,妻子就對他說:「明天一早送過去行不?」喬金濤說:「那咋行!人家孩子等著吃呢!」說罷,推起車子就出了門。
那天天很冷,但喬金濤趕到孫樓村防控卡點時已經累得滿頭大汗。正在卡點焦急等待的寧冬豔看到喬金濤,激動地連說:「我的小孩已經斷奶粉兩天了,就等著這箱奶粉吃呢!你真是幫了我的大忙,咋感謝你才好呢?」喬金濤一邊接受體溫測量一邊說:「我是郵政投遞員,這是我應該做的。」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整個城市都仿佛鐘表一樣停止了擺動,但郵政系統的工作一刻也沒有停。從農曆大年初一到現在,喬金濤始終滿勤。他每天早上6時50分第一個到單位,然後為部門職工測量體溫,對生產投遞車輛及進出口郵件消毒作業,緊接著出車送件。
疫情嚴重的那段時間,各種謠言滿天飛。「黨報黨刊是傳遞黨的聲音的重要途徑,是傳遞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的重要陣地,越是在人心惶惶的時候,越要把黨的聲音及時傳遞出去。」喬金濤說。
「國家有需要,郵政在行動」,作為一名中共黨員,在最關鍵時刻,他除完成自己的投遞工作以外,還自願擔負起商丘市第三人民醫院、第五人民醫院等11個醫療機構,中州、建設、解放辦事處等9家黨政機構的黨報黨刊第一時間投遞工作,確保訂戶當日黨報黨刊當日見。300多份報刊,20多次防控卡點的消毒、檢測,這是喬金濤的工作日常。
商丘市農林科學院是報刊訂閱大戶,黨報黨刊和科技報刊有40多種。即便是疫情期間,喬金濤仍和往常一樣每天9時30分準時把報刊送到。資料室主任石紅梅笑著說:「喬金濤來送報,時間比表走得都準。我們單位同事都養成了一種習慣,過了9點半就到報箱拿報刊。特別是疫情期間,很多同志都是通過黨報來獲取權威消息,及時看到報紙非常重要。」
冒著生命危險投遞,風雪交加無阻。2020年春節到現在,喬金濤已累計投遞黨報黨刊6萬多份,投遞防疫包裹和人民群眾急需生活用品包裹近6000件。
黨員初心紅,不僅體現在工作上,還體現在強烈的奉獻意識上。當他接到黨員捐款助抗疫的通知後,第一時間通過公司向紅十字會捐款5000元,在他的帶動下,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商丘市分公司本部累計捐款62868元。
20年沒有丟過一封信
20年前,剛剛20歲的喬金濤背上綠色郵包,成為一名投遞員。
他正式上班前一天,父親語重心長地對他說:360行行行出狀元,幹一行就要愛一行,更要幹好一行。
喬金濤老家在商丘市梁園區雙八鎮,父親原來是梁園區雙八鎮的機器檢修工人,後來又調到睢陽區老化肥廠上班。他清楚地記得,為確保上班前把機器檢修一遍,父親每到星期一都是凌晨兩點就出門,步行二三十公裡去上班。
檢修工有接觸扳子、鉗子、螺絲釘等工具的便利條件,但父親對他說:「我上班,沒拿過公家一個螺絲釘。你送信,最好做到不丟一封信。」自此,「不丟一封信」就成了喬金濤的工作信條。
喬金濤負責投遞的段道是商丘市投遞線路最長、單位最多的段道,投遞數量多、難度大。怎樣才能有效解決和處理當班錯分、轉段、存疑、破損郵件問題?為此,喬金濤苦練基本功。為了不影響同事,他往往在下班後練習「五指套報法」,數報、抽報、套報,一張張報紙在指下翻飛,一滴滴汗水從身上滑落,就這樣,他的指法越來越靈活:數報、抽報、套報、魚鱗排信、手工加蓋投遞日戳和函件批改退等工作水平日漸提高,這為「零丟失」投遞打下了良好基礎。
隨著寄遞業的迅速發展,每天以散件形式由分揀中心轉運到投遞部的包裹,少則幾百件多則幾千件。針對這一新情況,他創造出「鐘錶盤式」包裹細分法:把包裹鐘錶盤式排列,細分到段,這種方式每天可節約處理時間兩小時,還大大提高了準確率,確保了「次日遞」和「當日妥投率」。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他的業務技能愈來愈精湛。2014年,他成為商丘市郵政分公司唯一入圍「中國郵政集團郵務類技能人才庫」的投遞員。
責任在肩,業精於勤。20年來,經喬金濤投遞的報刊、信件、包裹和匯款一直保持「零丟失」,即使是「死信」,他也總是想辦法讓它們「復活」。
喬金濤「復活」一封信,「挽救」商戶幾十噸大豆運輸、存儲的損失,如今這個實例仍然是商丘郵政系統宣傳敬業精神的「活教材」。
那是2010年的一天,喬金濤分到一封來自黑龍江的掛號信,信封上寫著:「商丘市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李海利收」,連個電話也沒留。
市場裡有幾十個經營區近1000個攤位,哪裡找?如果貼上「原寫地址不詳」的批條,信件就可以被輕鬆退回。「但這時,我似乎看到了一雙期盼的眼睛在等待!」喬金濤說。
一戶不漏地摸排也要找到,喬金濤下定決心。他從獸藥區問到副食區,又從副食區問到蔬菜區、瓜果區……終於在糧油區找到了收件人李海利。李海利見到喬金濤的那一刻,激動得馬上就要跳起來:「火車站有我幾十噸大豆,就等著這封信裡的領貨憑證去領貨呢,如果這封信給退回去,麻煩就大了。」
一分敬業,因堅持而成豐碑;一種堅守,因執著而成高峰。20年來,喬金濤累計行程46萬多公裡,投遞報刊600多萬份、信件100多萬封,復活「死信」600多封,至今仍然保持妥收妥投率100%、用戶滿意率100%的紀錄。
把路上省出來的時間用到服務上
自從穿上「郵政綠」,「披星戴月」就成了喬金濤工作的常態。
剛開始,鄉村都是土路,晴天塵土滿天,雨雪天坑窪相連。為確保連最偏僻的村莊都投遞到,幾乎每天必須5點就要出家門,每天到家幾乎都要晚上八九點。如果逢雨雪天,自行車都要推著走,碰著大泥坑,還要扛著走,夜裡十一二點到家是常事。
後來,隨著「四好農村路」建設,泥土路鋪砂石,小公路拓寬,路兩旁綠化,再加上運輸工具也由自行車換成電動三輪車、麵包車、小汽車,效率越來越高,路上耽誤的時間越來越少。
「把路上省出來的時間還要用到服務上。」這是喬金濤的工作信條。
有一年冬天,一件來自上海的快遞包裹難住了喬金濤:白天送件去兩趟,沒人;晚上9點下班後又專門趕過去,敲敲門還是沒人應答。包裹單上寫明是藥品,難道收件人家裡有人生病住院了?喬金濤通過左鄰右舍一打聽,果然。
當時氣溫在零下七八攝氏度,寒風刺骨。他沒有猶豫,直奔醫院。從一樓找到八樓,當收件人李大爺拿到郵包時,熱淚盈眶,他說:「太謝謝你啦,孩子!這是我兒子給老伴寄回來的治療腦梗的藥,現在急用!」
近幾年,中國郵政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充分發揮郵政資源優勢,不斷深化農村服務內涵,於是,喬金濤又開闢了「扶貧愛心郵路」。
商丘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中州街道辦事處寧樓村村民張震申有製作粉條的手藝,但受「網購」衝擊,生產經營遇到困難。喬金濤得知情況後,主動幫他啟動電商銷售:線上宣傳推廣、電商訂貨,線下包裹寄遞。通過網上網下互動,張震申生意越來越紅火,如今粉條日發寄量最低也要200多單,日收入300多元,擺脫了貧困,過上了小康生活。
隨後,喬金濤發起組建有15名青年投遞員的「金濤團隊」。4年來,「金濤團隊」共幫助了26個村130個像張震申一樣的農村電商戶,通過他們傳幫帶,帶動300餘戶群眾脫貧致富。
榮譽源於實幹,初心永遠在路上。2018年4月,喬金濤獲評「全國郵政先進個人」。2019年6月26日,喬金濤成為一名正式黨員。每天到崗,他都會鄭重地將黨徽佩戴在胸前。「我是黨員,黨員就是郵路上的一面旗幟,走到哪兒就要展示到哪兒。」喬金濤緊緊地握起了右拳,內心充滿宣誓的力量。
(原載於2020年3月18日《商丘日報》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