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諮詢了Dan大師一件事(Dan大師目前是身家千萬的某私企高管,曾經兩次融資創業。)。
針對「女朋友讓我上交工資卡,我該不該交?」這件事,我們進行了一番討論。
本來,我以為聊天畫風會是一片雞同鴨講,相互吐槽的和諧畫面,但是,沒想到聊天中的高頻詞彙竟然是「需求轉移」、「使用權和監督權分離」、「計劃透明」、「資金消費失控」等。
全程我一臉懵逼,不明覺厲,暗喊牛逼。我發現,其實我倆幹的是一件事,但表述出來完全是兩個層次。
我問他,為啥這話從你嘴裡說出來,就顯得很高級呢?他笑而不語。
聊天的最後,他告訴我:高手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同樣一件事,他比你更善於總結。
所以這一次,趁著年底,大家都被各種總結折磨得痛不欲生的時候,我針對性地和大家探討、分析一個關鍵問題:你到底會不會總結?
1
如何做好年終總結
讓我們先把時間倒退回53年前,北京:
1965年7月26日,毛澤東同志接見李宗仁先生和夫人時,曾主動向李宗仁的機要秘書程思遠發問:「你知道我靠什麼吃飯嗎?」
程一時茫然,回答道「靠手?」毛澤東卻意味深長地說:「我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
毛澤東同志出了名的愛讀書,尤其酷愛讀史書。晚年的他曾經對護士孟錦雲講,他將《資治通鑑》這部300多萬字的史書讀了17遍。
從這部大部頭史書以及其他書裡,他不知道總結出了多少經驗教訓來。
這也是毛澤東思想,一個非常重要的源頭活水。
俗話說「一過不二錯」,不管你是想做企業高管,還是想建功立業,學會總結,善於總結,永遠都是一條康莊大道。
還有十幾天,2018年就該過去了,大部分企業也該要求員工準備年終總結了。
很多讀者朋友問我,不知道如何做總結。
我認真總結了下。準備用三步關鍵步驟和要點,給大家提供一點啟發,供大家參考。
第一步:確立框架
首先我們要了解,做年終總結的整體框架,從宏觀的角度去掌握,做一份年終總結需要準備哪些內容,如下圖:
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年終總結分為四個部分
項目一:今年做了什麼工作項目二:今年工作中的不足項目三:明年的規劃以及改善措施項目四:對公司的建議
2
明確總體框架以後,最核心的就是要將自己具體的工作成果,用儘量簡潔的語言、可視化的方式,展示出來。所以接下來,就是乾貨滿滿的第二步了。
第二步:圍繞中心工作,量化工作成果
這裡,我們就以剛才講的四大項目為例,來給大家拆解看看,到底該如何在每個部分都能更好展示自己的工作,同時又避免誤區。
項目一:今年做了什麼工作
在上述這四個項目中,最重要的部分顯然就是項目一,佔比50%以上。在這裡,我們以一家民營企業的活動企劃崗為例,給大家具體總結一下,項目一中包含的要點。
在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活動企劃崗的工內容有四部分:前期策劃、後期總結、月度總結/計劃、媒體推廣,那麼在做總結的時候,重點就很明確了,是圍繞分值最高的企劃方案下手。
誤區:
1,總結中出現大量「差不多」、「相對不錯」、「比較大的增長」等模糊詞彙
2,對於成功的方案,主觀誇大事實,炫耀成績
3,在方案落地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急於劃清責任,指名道姓,打小報告
4,眉毛鬍子一把抓,總結中抓不住重點
要點:
1,數據殷實:不僅要有準確的數據,還要有多種類型的數據,寫清數據來源
2,寫清增長率:多和少永遠是對比出來的,沒有對比就沒有進步
3,數據可視化:採用扇形統計圖、柱狀統計圖等圖表,讓方案收益一目了然
4,多角度總結分析:採用SWOT分析法,將方案落地過程中的主要內部優勢、劣勢,外部的機會、威脅統一歸納,並總結提出改善的具體措施
5,計算投入產出比:方案從策劃到落地,消耗的資源和產出的收益比例,一定要清楚的附在最後,方便對比查看
項目二:今年工作中的不足
誤區:
1,把個人生活缺點和工作缺點混為一談
2,照本宣科的寫一些「追求完美」、「學習不夠」、「沒有平衡家庭與工作」之類無關痛癢的話
要點:
1,不論寫什麼,出發點一定要圍繞核心業務。性格急躁通常是缺點,但如果急躁恰是你這份工作需要的,那麼這就是優點。
2,工作不足並不是把自己的缺點給說出來,而是巧妙的把不足之處用積極的詞涵蓋。
項目三&四:關於改善和建議
要點:
1,對自己提要求,同事也對團隊提建議。優秀的人才永遠不會只關注自己,同事也會關注團隊,對團隊提建議會彰顯你的胸懷,以及目光長遠,即使你現在還不是領導。
2,把領導納入你的成績當中。這裡不是拍馬屁,而是要你具體化領導在你工作中的指導作用,懂得感恩的人,以後的路才會越走越寬。
3,提出對未來工作的計劃和思考。這樣可以體現出自己的責任感以及工作熱情。
最後別忘了,徵求領導對自己後續工作的建議,了解自己在領導眼中的不足,有針對性的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
如果公司沒有明確規定面談,可以主動約領導進行當面溝通,更加清晰準確的完成總結工作。
相信以上述要點做出一份年終總結之後,領導一定會重新認識眼前的你。就像我一直常說的那樣:善於總結的人,永遠比想像中的自己,更會工作。
3
如何制定來年規劃
第三步:制定一個明確的、可執行來年工作計劃
一提到制定年度規劃,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一個連續7年完成自己年度計劃的男人:扎克·伯格,社交網站Facebook的創始人。
讓我們看一下扎克伯格的7年計劃清單:
2009年的挑戰:每天打領帶上班 √2010年的挑戰:學習中文 √2011年的挑戰:只吃自己親手屠宰的動物 √2012年的挑戰:每天寫代碼(coding) √2013年的挑戰:每天跟不同的人見面 √2014年的挑戰:每天寫一封感謝信 √2015年的挑戰:每兩周讀一本書 √2016年的挑戰:開發一款私人專屬人工智慧助手以及全年跑步587公裡 √
雖然有一些奇奇怪怪的計劃混入,但結果是好的,每年的計劃都成功完成。
關於學習中文這個目標,有些讀者朋友可能聽說過,扎克伯格的老婆是華人,他可以有人做「陪練」。
可實際上,扎克伯格妻子的中文說得還沒有他溜。他甚至在清華大學做演講時,全程使用中文。和高手一比,顯然我就弱爆了。
大概兩年前,我開始健身,當時我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我要成為像電影《美國隊長》男主的扮演者克裡斯·埃文斯一樣強壯的男人。
之後便稀裡糊塗的、拖拖拉拉的做了兩年左右,結果可想而知,身材雖然不胖,可距離「美國隊長」的身材還差了十萬八千裡。
直到今年,我去報名了私教課。直到這個時候,我才發現差距在哪裡。
教練首先測試了我哪些肌肉群比較薄弱,需要重點訓練;之後又根據我的時間投入,規劃了有氧無氧訓練搭配的比例;每周健身幾次合適;以及飲食該如何搭配等等。
我恍然大悟,原來目標沒有完成,是因為目標不夠清晰啊。也就是說,問題的關鍵不是執行不到位,而是這份規劃本身太過模糊,以至於無法完成。
4
即使到了這一步,很多朋友可能還會說,我也知道要把規劃制定清晰,可就是不知道怎麼操作啊,怎麼破?
最後,幫人幫到底,我給大家介紹一些制定規劃的方法論:
在這裡,向大家介紹一個概念:SMART(目標管理原則)。
SMART分別由「Specific、Measurable、Attainable、Relevant、Time-based」五個詞組組成:
s即specific,代表具體的m即measurable,代表可度量的a即attainable,代表可實現的r即relevant,代表相關性t即time-based,代表有時限
以SMART原則來判斷衡量自己的計劃往往是行之有效的。
舉個例子,2019年,我們的規劃是去美國留學。
現在,我們用SMART原則來重新定義這個規劃:
1,從具體的角度重新定義,你的目標是去美國留學,所以規劃首先應該改成通過託福考試。
2,從可度量的角度重新定義,你已經發現,為了通過託福,自己的核心任務是擴充詞彙量,所以,按計劃每個月完成XXX個詞彙量就是你度量的標準。
3,從可實現的角度從新定義,你發現自己英語底子不差,且距離考試前的準備時間還充足(不是自我感覺,而是請教過專業人士以後得出的結論)。
4,從相關性的角度重新定義,基於自己的之前英語水平如何,你要區分的是,擴充的詞彙量是基礎詞彙還是核心詞彙,如果是後者,你可以選擇《TOEFL核心詞彙21天突破》之類有針對的詞彙書。
5,從時限的角度重新定義,你顯然不能把所有的時間用來擴充詞彙量,至少應該在總時間的1/2內搞定詞彙,剩下的時間用來實戰應用、重新鞏固。
現在我們再來對比一下前後兩份2019年規劃:
版本一:去美國留學
版本二:在X個月內,搞定XXXX個TOEFL核心詞彙,通過2019年X月託福考試,趕在X月秋季入學季去美國留學。
這樣一對比是不是清晰明了,規劃的可操作性一目了然。
就像一句老話說的,「想不到的,做不到;想不清楚的,做不好」。
總結一下。
制定自己的規劃並且完成,其實本質就是在做項目管理。
大家應該學著像一個項目管理者那樣思考:他們花費比別人更多(甚至多許多倍)的時間去拆分每一個任務,分配具體任務,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確保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按進度完成任務。
而當你制定自己的年度規劃時,即便沒有公司給你的title,你依舊是自己人生的項目總監,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最後的最後,再給大家推薦一下,總結的時候可以試著用思維導圖,就像下面這樣。
可以非常有用的輔助自己理清思路,明確方向。
編筐編簍,重在收口;描龍畫鳳,難在點睛。
2020年即將收官。
我也提前祝福,所有關注栩先生的朋友在2020年有個好收成,來年升職加薪,美夢成真!
—— END ——
我是栩先生,一個
廚藝好,但不煲雞湯
非常忙,但堅持原創
很犀利,但冷靜客觀
的寫字人
被大家親切的稱為「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