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楊先生在山水華庭小區附近的一家名為「時光倒流」的美髮店辦了充值的預付卡,一家人美發、理髮全在這家店。今年疫情防控最嚴峻的時間,一家人都沒怎麼出門,春暖花開了才想起該去做做頭髮,美美發了。
美髮店轉讓,「現任」給用一次就不給用了
4月份,楊先生接到簡訊,說自己辦卡的「時光倒流」被「羅蔓琳」接手。原本還有點擔心,店面轉讓,之前辦的預付卡還能不能用。但5月初,楊先生去理髮,但店家還認帳,這張卡依然可以使用。前幾天,楊先生又和家人去了一次理髮店,但這次店家告訴他,卡上還剩一百元左右,不能再繼續使用,得充值才能繼續用。
楊先生覺得店家這麼做是強制消費,所以對店家進行了投訴。
店家:只認「前任」的帳,「前任的前任」不認
5月25日,淮河晨刊記者撥打了羅蔓琳美髮店的電話,稱自己是店面合伙人的高女士接聽了電話。「我們從『時光倒流』那裡接過來的店,只要是在這個店辦的卡,我們都認,但是『時光倒流』之前還有個『芙蘭蒂』,有的人是幾年前在『芙蘭蒂』辦的卡,那我們就不認了。」高女士說,「前任」「時光倒流」的帳,「羅蔓琳」是認的,因為當初轉讓時,大家有協議,但是「前任的前任」,並沒有任何協議或約定,所以不認。
「前任」的帳可能也不認,因為客戶被洗牌再分配
但根據楊先生的投訴內容來看,他是在去年3月,「時光倒流」開業時充值1000元辦的卡。既然是「前任」時期辦的卡,為何現在又不認了呢?
高女士說,因為「時光倒流」的老闆同時轉讓了2個店,「羅蔓琳」只是其中一家,另外一家店在淮河文化廣場附近。轉讓後,店內的系統對所有原「時光倒流」的客戶信息進行了重新洗牌,有的客戶就在系統中被分配到了另一個店。楊先生之前來店裡可以繼續使用預付卡,是因為系統當時還沒有「洗牌」再分配。「洗牌」後,他的信息可能被分配到另一家店,所以「羅蔓琳」就不能再支持其刷卡了。
對於高女士的解釋,楊先生並不滿意。「當時跟我說不能用的原因是,卡裡餘額不足,要再充值激活。但我卡裡還剩一百塊,只是理個髮是絕對夠的。而且從頭到尾也沒提我被轉到另一家店。」楊先生認為,店家不認帳,純粹是因為想要讓自己再充值。
監管部門:企業已註銷,消費者只能起訴
有消費者向市場監管部門進行了投訴,高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對此事進行了現場調查、調解。5月25日下午,記者聯繫到了高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接線的工作人員表示,接到消費者投訴後已經對此事進行了調查,通過調取資料顯示,之前「時光倒流」的法定代表人已經對企業進行了註銷。市場監管部門已經無法聯繫到店主,消費者只能通過法院起訴,走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益。
如何爬出預付卡的「坑」
像楊先生一樣遭遇預付卡「踩雷」事件的消費者並非少數。近年來,「預付卡消費」已普遍流行於洗衣、餐飲、健身房、美容美髮、教育培訓等行業。所謂預付卡消費,是指消費者預先向預付卡的發行者支付一定資金,獲得消費憑證,按次、按期獲得商品或服務,消費者從中享受一定的優惠,即俗稱的「辦卡打折」。
但是,由於信息不對稱、規則不完善、監管體系不健全等原因,商家「人去樓空」、消費者資金「打水漂」的現象時有發生。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突發,受疫情影響,部分商家、尤其是個體經營者的現金流吃緊,預付卡消費更是受到了嚴峻考驗。
那麼,當消費者遭遇以上問題時,是否只能「認倒黴」?面對預付卡「雷區」,消費者應該如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高新區法律援助中心負責人曹舜表示,按照預付卡規則,已付費消費者與商家之間實際上已籤訂了消費服務合同,並且已選擇了以預付費的形式進行消費。如果商家暫停預付卡使用、僅支持現金消費,這屬於單方變更消費方式,沒有法律依據。
預付卡的消費風險非常高但誘惑很大,消費者因為已經預存資金,便失去了對經營者的制約。在此,作為專業人員的曹舜提醒廣大消費者,在經營者所稱的誘人折扣面前保持冷靜、不要輕信口頭宣傳,儘量選擇信譽良好、規模較大、資質齊全、預付數額合理的經營者。商家優惠力度過大或起購金額明顯偏高,消費者要格外警惕。
大幅度的折扣與起始金額意味著商家資金管理的風險性提高,也有可能是商家的財務狀況已經出現了問題,希望通過大額預付來「拆東牆、補西牆」。消費者辦卡或消費完畢後,應保留相關宣傳材料、消費憑證,以備日後若有糾紛可以充分舉證。此外,遇到不良經營者的欺詐行為,消費者可以通過到工商質監局舉報、到公安局報案、到法院訴訟等方式,積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