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本身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的具象呈現就是我們常說的書體和字體。書體是與漢字書寫相對應的,你寫的是楷書、隸書還是行書?是柳體、顏體還是歐體?這些都是書體範疇。字體是與印刷輸出相對應的,文字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符號,每一個字母,都是經過設計師設計,使字符具有統一的呈現風格,這才能成為一套字體。我們現在看到的那些漂亮字體,其實都是字體設計師幸苦創作的結晶,尤其是中文字體。中文字體設計最費時費力,標準字庫是要設計6763個字符才能完成,每一個字都需要仔細推敲。
字體設計其實古來有之,只是沒有像今天這麼重要而已。我們現在能看到最早在字形和版面上進行設計的資料不好考證,畢竟設計本身也沒有明確的標準。但是,我從出土的漢代簡牘就可以看到,漢代的書家寫手就已經開始追求字形的誇張設計,這個「下」字巨大的、像狐狸一樣的尾巴,已經脫離了簡單的文字書寫,達到了一種圖形化的呈現。除了書寫文字,古人已經開始在簡牘上繪製特定的裝飾圖形,用以區別它的功能。
我們現在看到的古代碑刻,碑額是集中體現設計思維的地方,設計者經常將碑額文字進行圖形化設計,還會配以裝飾性圖案紋樣。鮮于璜碑的碑額篆書就是經過設計,適合在兩個矩形之內的方篆,與圓轉的小篆有很大區別。在蘇州碑刻博物館有一個「鶴」字碑,這個字的字形就與我們認知的鶴字有很大區別。
古人其實非常熱衷於對字體進行設計,只是限於那時候交通與媒體的傳播不那麼發達,很多人的設計作品別人看不見。現在我們還可以通過流傳下來的古籍善本看到他們的面貌,如下圖中的《百體千字文》、《二十體千字文》。
歷代書法家都對字體設計都有貢獻,這裡面表現最突出的就是清代書法家伊秉綬,他在書寫大字榜書的時候主觀上對字形、大小和位置進行改變,有很強的設計感。
民國時期,由於西方外來文化的影響,商業海報的字體已經開始擺脫書寫,出現了更現代的字體設計形式,奠定了我們今天字體設計基礎。
今天,電腦字體的應用,新媒體的快速傳播為字體設計提供更多應用平臺,字體設計逐漸形成了一個行業,通過網絡傳播,新設計出來的字體很快就能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