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斷舍離,學會用減法來面對自己與物品的關係,透過心靈的俯瞰力,在實踐中認識更深層的自我。
——山下英子
斷,讓你的生活入口狹窄;
舍,讓你的生活出口寬廣;
離,通過斷和舍,來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對於傳統的中國人來說,要真正做到「斷舍離」很不容易,社會環境、家庭因素、個人習慣等,都容易讓我們變得喜歡囤積,不捨得丟棄。
帶著這樣的問題,整理生活遊學團的小夥伴們與《斷舍離》的作者、日本著名雜物管理師山下英子老師進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領悟「斷舍離」的真諦。
▲整理生活日本遊學成員合照
顛覆百萬人生活方式的、史上最強人生整理概念「斷舍離」創始人,雜物管理諮詢師。大學期間開始學習瑜伽,並通過瑜伽參悟了放下心中執念的修行哲學「斷行,舍行,離行」,提倡以此為基礎的、任何人都能親身實踐的新整理術——斷舍離,通過對日常家居環境的收拾整理,改變意識,脫離物慾和執念,過上自由舒適的生活。主要著作《斷舍離》、《斷舍離.心靈篇》、《自在力》。
通過這次遊學,我們了解到更多關於山下英子的人生故事,從而更能深刻地理解「斷舍離」。
山下英子的童年裡,父母關係不和與緊張的家庭氣氛讓山下在學生時代,就開始接觸瑜伽和禪宗,在很年輕的時候就領悟到:生而為人,最痛苦的煩惱,永遠是你活在「關係」之中——無關年齡,無關地域,也無關層次。
瑜伽和禪宗告訴她,
無需煩惱,學會思考就好。
▲山下英子給學員的祝福語
翻譯:每天都好心情 從現在開始 從這裡開始
中國傳統文化讓山下英子學會系統地學習和思考人性。她告訴大家,《斷舍離》的思想根源,來源於《老子》的48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尋求真理的人,應該逐漸減少自己對任何人事物的主觀意識,每個人的思維都具有局限性,需要儘量地減少幹擾,用極簡的思維去思考問題,才能領悟其中奧妙,達到圓滿的境界。
山下英子很喜歡中國讀者提出的「減法生活、自在人生」的口號,而豆瓣裡一篇著名的書評更精確地概括出山下的思想:扔掉看得見的東西,改變看不見的世界。
▲見面會互動提問
問:究竟什麼是「斷舍離」?
答:表面看,這是一種家居整理、收納術,從深層來看,是一種活在當下的人生整理觀。
問:不管是對物,還是對人,當決定「斷舍離」的時候,都會遇到「斷掉、捨去、離開」的痛苦,該如何面對?
答:很簡單,也很直接,就是充分地去品嘗那份痛苦。如果從痛苦中逃離,行動就會停滯;如果和痛苦對立,行動也會停滯。當你接受了正在品嘗痛苦的自己,你就能從那裡得到恢復,繼續向前邁進。
問:為什麼東西越多,越不容易滿足?
答:每一個物品都有3個附屬屬性:空間/人間(感受、心情)/時間。如果在物品上消耗過多精力,就會讓我們的三個附屬屬性帶來負面的影響,我們總是覺得空間小、累、忙,沒有人願意再這樣的反覆中過完這一生。所以我們要選擇當下最合適的,最需要的,而不是最想要的。
▲課堂互動
▲親密交流
課程結束後,愛整理的小夥伴們和山下英子老師共度午餐,並再次共同探討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文化與極簡生活理念的完美契合。
▲整理生活遊學團與山下英子老師共進午餐
▲整理生活執行董事金迪女士贈予老師紀念品
▲老師為整理生活學院的粉絲們獻上祝福
與山下英子的會面告一段落。當日下午,美麗媽媽創始人李佳霖與大家分享了女性職場轉變的重要性和日本幼兒教育與中國的差異。尤其是關於中日育兒觀念的差異,讓各位大有收穫。
佳霖提到,日本的國立幼兒園,課程並不像國內,教導孩子英語、語文等,重要的是培養小孩的生活習慣,讓孩子學會獨立自主地生活。在幼兒教育方面,中國最需要跟日本借鑑的是,從小培養孩子的協作性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美麗mama創始人李佳霖
在下午的課程中,整理生活學院院長李曉龍用「秩序有道」的概念詮釋了中國整理收納的核心。在人、物、空間之間建立並保持一種平衡的狀態,讓生活回歸秩序之美。
▲整理生活學院院長李曉龍
不管是斷舍離還是秩序有道,其實都是生活的減法,心靈的加法。懂得斷然捨棄,腳步才能輕盈。你的人生中,最需要斷舍離什麼?
版權說明:
整理生活學院招新啦(。・∀・)ノ゙,關注整理生活訂閱號,並回復入院暗號:入院學習 即可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