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大家閱讀益至講壇的本期內容。我們專注於分享傳播精益理念,歡迎大家加入到益諮會,一起學精益,勤思考,讓精益行動起來!
- 1 -
工廠企業要推動落實精益管理,其中生產計劃管理是其中的關鍵點之一,因此,PMC管理部門需要對生產計劃管理進行制定完善的實施標準。
- 2 -
PMC管理部門要制度生產計劃實施標準,首先要充分考慮生產期限,即在考慮預定的加工傳票及訂貨傳票有關工程結束期限的要求和物資進貨日期的基礎上,確定結束設計及結束工程的時間。
其次生產實施計劃要每月召開一次與生產加工有關部門的聯合會議,以季度生產預算為基準,考慮營業部的要求,制訂目標預算:採購物資,按照一季中不同品種產品加工生產所需而進行,具體分解到各月;接受訂貨,按照一季度實有時間(全部工作時間減去為完成以前的訂貨任務必須佔用的時間)安排,具體分解到各月。
最後進行完成報告,在產品加工生產結束並作為成品進入成品庫後,就要辦理規定的手續,手續完成後,即要填寫完成報告。企劃部要每月匯總各工廠、車間的完成報告書,並寫成綜合的完成報告書,向有關部門分發通報。
- 3 -
在進行生產計劃制定是,需要對中間日程計劃進行安排,中間日程計劃是以每月生產實行計劃為基礎的不同部門、不同零件的工程計劃。而月實行計劃以在生產部門聯合會議所定的生產計劃為基礎而制訂,制訂每月製造預定表後,要向各有關部門下達。
中間日程計劃是日程管理的基準,基準日程表因產品、型號、馬力等等的不同,具體內容也有所不同。通常需要設定以下的內容:製造過程所需開動的機器臺數;材料的下料時間;主要工程的開始與完成的時間;試驗的時間;完成與入庫的時間。
因此對應的標準作業時間是不同零件、不同作業的標準作業時間,它以所需勞動力計算為基礎,而能力調查表主要為了解工廠中勞動力的情況而製作。通過算出不同職業工種、不同工程部門保有的勞動力,算出根據生產計劃所需要的勞動力,進而算出勞動力的供需狀況;並據此編制中間日程,進行人員配置。
保有勞動力=(1—無效作業率)×作業效率×工作天數×出勤率×有效人員計算程式的說明:
1、作業效率=P/A(實際勞動時間),單個勞動力為1天8小時的勞動時間,以P代之;
2、出勤率=出勤人數/(出勤人數+缺勤人數);出勤天數為除掉休息日後的預定出勤天數。有效人員為扣除長期缺勤者、預定調走者以外的實有作業人員。
3、無效作業率=無效作業時間/作業時間;無效作業時間是直接動員、間接動員、不良作業、修正作業、組織活動等所需時間的總和,其中實際完成為哪些項目,根據過去的實績而定。
4、所需勞動力的計算,在每月實行計劃時,按下面的公式計算所需的勞動力:所需勞動力=生產計劃臺數×P /480(分數)(註: 480為一個勞動力一天工作的時間,即8小時。)
- 4 -
以此為對應,本單位作業的中間日程計劃的期限根據進度表而定,工程期限要向材料、零件、焊接、組裝等各作業部門下達。為了更好的將生產計劃落實,因此要調查每天作業量、生產進度的遲緩時間,分析資料,整理成適合統計管理要求的基礎性資料。
每天作業量實績調查根據作業傳票掌握每天各級的作業量,調查作業的進度。每天調查作業過程中的半成品,並把控制半成品、掌握進度、對遲緩採取的對策的資料合在一起,作為半成品餘額報告的原始資料。每月計算與勞動時間相對應的作業實績,通報各有關部門。
而訂貨日程是按照能力調查表,製作訂貨卡片,按卡片所填的日程執行。訂貨基準表是規定各種零部件的訂貨時間必須先於工程進行時間的一種標準。由於從訂貨到進貨有一個間隔時間,但如果訂貨時間太早,又會佔用倉庫面積,佔用資金。訂貨標準表是為了解決這個矛盾而制訂的。
對於材料零部件的數量確定,倉庫常備物資、零部件的數量倉庫常備物資、零件,要根據每月製造實行計劃表、庫存餘額表來進行確定。而公司半成品生產所需物資按照半成品餘額表、每月製造實行計劃表、庫存餘額表進行確定。
對於自己生產的半成品零部件,要以每月生產實行計劃表、每月現貨庫存餘額、半成品、訂貨餘額的調查為基礎,制訂訂貨分配表,並以此確定每月的訂貨數量。在公司生產半成品零部件時,要根據訂貨分配表及訂貨時間基準表,決定訂貨數量以及到貨日期,並把必要的事項記入所定的訂貨單中,作好訂貨安排。
- 5 -
以上就是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內容,大家對開展PMC管理工作有什麼看法?或者有什麼工作心得?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我們一起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