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臨床中經常聽到諸如關節的「open-packed位置」和「close-packed位置」這樣的專業術語(圖1)。通常來說,一個有經驗的治療師都知道在關節的「open-packed」位置進行關節鬆動(mobilization)並避免在close-packed位置進行徒手操作或整脊(manipulation),但除此之外我們還需注意些什麼呢?是否還有其它臨床意義呢?
註:本文中文術語僅供參考,詳細請參見各類教材。
圖1 關節的受阻位(close packed)
和鬆弛位(open packed)
Open-packed位置
Close-packed位置
關節面對合的面積
最少
最大
關節囊和支持韌帶
最松
最緊
附屬運動(Accessory motion)或者關節活動(joint play)
最大化
最小
物理治療師如何看待Open和close packed的臨床意義?
正如前面說的,在open-packed位置進行關節評估和治療是最重要的。在這個位置的關節可以活動的空間最大,關節鬆動的效果也最能顯現。例如,膝關節的open-packed位置為屈膝25°,close-packed位置為膝關節伸直時。在屈膝25°這個位置時,關節內部鬆弛,活動空間大,可以進行膝關節內外側副韌帶的Varus(作用力由裡往外)和Valgus(作用力由外往裡)應力測試,也可以進行脛骨的內旋/外旋活動度測試。從人體的生物機制來看,此時的膝關節是「開合的(unlocked)」。而當膝關節受到損傷後,人們也常常保持在這一體位,因為這為損傷後關節內水腫以及其它體液的滲出提供最大的容納空間。隨著患者ROM改善,疼痛降低以及水腫減輕,治療師可以根據需要開始在膝關節的其它屈伸位置鬆動關節。
此外,充分了解關節的open和close packed位置是進行整骨的基礎。我們都想在open-packed位置徒手操作關節,但很多時候我們很難確保動作只施加在某一個具體關節,除非我們將目標關節的周圍關節都鎖死(lock out)或將它們置於close-packed位置。比如,當治療師進行俯臥位的骶髂關節離散(distraction)操作時,應該把髖關節置於後伸(extension),外展(abduction)和內旋(Internal rotation)位置。其原因就是這三個動作正是髖關節的close-packed位置。你若想手法操作精準地作用於骶髂關節,那麼你必須保證髖關節是「鎖死的」。
每個關節都有各自不同的open和close位置,熟記這些位置能讓你的工作更為高效。如果你記不住或不能理解關節的open和close位置,那麼即使執行一模一樣的手法操作,也有可能因失之毫釐而謬以千裡,效果將會大打折扣。
常見關節的受阻位和放鬆位
關節
關節受阻位
(close packed)
關節鬆弛位
(open packed)
下頜關節(TMJ)
關閉
半張開
枕寰關節
最大後伸
半屈曲
頸椎關節
最大後伸
半屈曲
盂肱關節
最大外展位和外旋位
外展-55°,水平內收30°,內旋位
胸鎖關節
肩部下壓位
肩部半抬位
肩鎖關節
肩部抬高
肩部下壓
肱尺關節
最大後伸位和旋前位
屈曲70°,旋前10°
橈肱關節
屈曲-90°
旋前-5°
最大伸展位,旋前
近端橈尺關節
旋前-5°
旋前-35°,屈肘-70°
遠端橈尺關節
旋前-5°
旋前-10°
腕關節
最大伸展和橈側偏斜
半屈
掌指關節(MCP)和指間關節(IP)
最大屈曲
半屈曲
胸椎關節
最大後伸
半屈曲
腰椎關節
最大後伸
半屈曲
髖關節
最大後伸,內旋和外展
前屈-30°,外展-30°,輕度外旋
膝關節
最大伸展,外旋
屈曲-25°
脛腓關節
最大伸膝,足部背屈
膝關節半屈,足部半背屈
踝關節
最大足背屈
蹠屈-10°
距跟關節(subtalar)
旋前(supination)
中間位(Middle position)
跗中關節(midtarsal)
足背屈
半蹠屈
第一蹠趾關節(MTP)
最大伸展位
半屈位(semiflexion)
第二至第五蹠趾關節
最大伸展位
半屈位
趾間關節(IP)
最大伸展位
半屈位
骶髂,恥骨聯合,骶尾關節
骨盆前傾(inclination)
骨盆後傾(reclination)
歡迎加入「楓葉之國肌骨資料分享和學習小組群」,本群主要為致力於提高肌骨治療能力的物理治療師搭建互助互學互授平臺。垂詢微信號:hehuahong321。
楓葉之國話康復整理,轉載請事先聯繫並註明出處。
本公眾號微店「楓葉康復驛站」為康復治療專業人士提供國外最新康復治療產品及肌骨物理治療資料。歡迎光臨!長按下方微店圖片中二維碼,即可進入。
楓葉之國話康復帶您深入了解海外肌骨治療的新資訊,新觀點,新產品。讓物理治療師思維的碰撞,視野的開拓,技術的提高,都能在此找到答案。
楓葉之國話康復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楓葉之國話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