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髖關節置換術前路入路發生重大併發症的風險高於側入路和後路入路

2020-12-13 科學網

全髖關節置換術前路入路發生重大併發症的風險高於側入路和後路入路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3 21:38:38

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入路與重大併發症的關係,這一成果由加拿大多倫多大學Bheeshma Ravi研究組經過不懈努力而取得。相關論文於2020年3月17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

關於全髖關節置換術(THA)的首選手術方法存在爭議。

為了確定前路入路是??否比側入路或後路入路的併發症風險更低,2015年4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研究組對加拿大安大略省因骨關節炎而接受初次THA治療的成年患者進行了一項基於人群的回顧性隊列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為期1年的隨訪。

在73家醫院中接受THA的30098例患者的平均年齡為67歲,53.4%為女性。2995例(10%)接受了前路入路; 21248例(70%)接受了側入路;5855例(20%)接受了後路入路。

隨訪1年後,與採用側入或後路入路的患者相比,採用前路入路的患者年齡更小,病態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壓的發生率較低,並由更多的外科醫生進行治療。與進行側入路或後路入路的2993位傾向評分匹配的患者相比,經前路入路的2993位匹配患者發生重大手術併發症的風險明顯更高(分別為2%和1%)。

總之,對於接受THA的患者,前路入路與側入和後路入路手術方法相比,發生重大手術併發症的風險顯著增加。

附:英文原文

Title: Association Between Surgical Approach and Major Surgical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Total Hip Arthroplasty

Author: Daniel Pincus, Richard Jenkinson, Michael Paterson, Timothy Leroux, Bheeshma Ravi

Issue&Volume: 2020/03/17

Abstract: Importance  Controversy exists about the preferred surgical approach fo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Objective  To determine whether an anterior approach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risk of complications than either a lateral or posterior approach.Design, Setting, and Participants  Population-based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all adults in Ontario, Canada, who had undergone primary THA for osteoarthritis between April 1, 2015, and March 31, 2018.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over a 1-year period (study end date, March 31, 2019).Exposures  Surgical approach (anterior vs lateral/posterior) for THA.Main Outcomes and Measures  Major surgical complications within 1 year (composite of deep infection requiring surgery, dislocation requiring closed or open reduction, or revision surgery). Outcomes were compared among propensity-score matched groups using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regression.Results  Of the 30098 patients (mean [SD] age, 67 years [10.7 years]; 16079 women [53.4%]) who underwent THA, 2995 (10%) underwent the anterior approach; 21248 (70%), the lateral approach; and 5855 (20%) the posterior approach performed at 1 of 73 hospitals by 1 of 298 surgeons.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 year. Compared with those undergoing the lateral or posterior approach, patients undergoing an anterior approach were younger (mean age, 65 vs 67 years; standardized difference, 0.17); had lower rates of morbid obesity (4.8% vs 7.6%; standardized difference, 0.12), diabetes (14.2% vs 19.9%; standardized difference, 0.15), and hypertension (53.4% vs 62.9%; standardized difference, 0.19); and were treated by higher-volume surgeons (median range, 111 procedures; interquartile range, 69-172 vs 77 procedures, interquartile range, 50-119 in the prior year; standardized difference, 0.55). Compared with 2993 propensity-score matched patients undergoing a lateral or posterior approach, the 2993 matched patients undergoing anterior approaches had a significantly greater risk of a major surgical complication (61 patients [2%] vs 29 patients [1%]; absolute risk difference, 1.07%; 95% CI, 0.46%-1.69%; hazard ratio, 2.07; 95% CI, 1.48 to 2.88).Conclusions and Relevance  Among patients undergoing total hip arthroplasty, an anterior surgical approach compared with a posterior or lateral surgical approach was associated with a small bu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creased risk of major surgical complications. The findings may help inform decisions about surgical approach for hip arthroplasty, although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understand pain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DOI: 10.1001/jama.2020.0785

Source: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article-abstract/2762906

相關焦點

  • ...PATH入路微創全髖關節置換術」讓74歲娭毑壞死的股骨頭止了痛
    賀主任一邊詳細了解其病史,一邊體格檢查,可能是患者上次手術後出現了股骨頭壞死及併發症,建議完善X片等檢查。結合相關檢查,賀健軍主任初步診斷為「股骨頸骨折術後股骨頭壞死等」,且患者的股骨頭壞死在繼續加重,唯有手術治療才是最佳治療方案。賀健軍建議患者住院手術治療,並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了髖關節置換常規技術(後外側入路)與微創新技術(Super PATH入路)的操作方式、注意事項及優缺點等。
  • 拆書筆記:複雜性初次全髖關節置換術
    對這些患者行髖關節置換術有高的併發症發生率和翻修率。所以理解全髖關節置換的複雜性和徹底的各種幹預措施計劃非常重要。解剖學解剖上的異常依賴於發育不良的嚴重程度。特徵性的特性列於框7.8.1(圖7.8.1和7.8.2)。
  • 在進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前,你需要了解:這4種材料可以選擇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是目前公認的治療中晚期髖關節疾病的終極手段。自從20世紀60年代一線醫生等對人工全髖關節假體的設計做出了巨大改進,隨著手術技術、假體材料和製造工藝的完善,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迄今為止,全髖關節置換術是最成熟和有效的骨科手術之一它有效地延長了患者的壽命,提高了生活質量。
  • 髖關節置換術還得得臥床三個月?這位女士當天就下床走路了
    很多做過膝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免不了會有這樣的疑惑。南京市第一醫院目前開展前方入路(DAA)髖關節置換術,不切斷任何肌肉,創傷極小,當天手術即可下床行走,實現了快速康復治療。一周前,郝女士在家不慎跌傷,出現了嚴重骨折(肱骨幹粉碎性骨折+股骨頸骨折),疼痛難忍,甚至面臨癱瘓的風險。醫生告訴郝女士,她這兩個部位的骨折都很棘手,傳統手術創傷很大,恢復慢。
  • 8旬老人微創換關節,手術不到50分鐘,第二天就能走路!
    接診的骨傷六科陳潮鋒副主任醫師,經過仔細的專科檢查,診斷黃奶奶患有右髖重度骨性關節炎,遂採用目前臨床上最佳首選的治療方法——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安排入院後,由於黃奶奶年事已高,基礎疾病較多,手術和麻醉的風險高,陳潮鋒隨即邀請院內內科、麻醉科多學科會診。
  • 枕下乙狀竇後入路手術切除聽神經瘤:不同體位會造成什麼併發症?
    然而,對於最佳的手術技術仍存在爭議,包括手術的位置(坐位、仰臥、外側)和入路(枕下乳突後、經迷路、中窩)。  枕下乙狀竇後入路是聽神經瘤及其他CPA腫瘤最常用的手術入路。這種方法能夠快速準確地識別腫瘤,並廣泛暴露於後顱窩。枕下乙狀竇後入路的主要適應證是術前可接受的聽力和椎外腫瘤< 15mm。然而,這種方法通常用於範圍廣泛的聽神經瘤,從鎖骨內到大於4cm的腫瘤。
  • 轉子間骨折:PFNA和DHS失敗後關節置換,哪個更好?
    但是由於骨質疏鬆等原因,DHS和PFNA內固定後的失敗病例也並不少見。全髖置換是髖部骨折內固定失敗後的終極治療方式,那麼DHS和PFNA這兩類內固定後失敗的患者在接受全髖置換手術後的療效是否相同呢?針對上述問題,上海金山醫院Xianshang Zeng在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雜誌上報告了他們的臨床研究。
  • 踮腳跛行1年 關節置換後當天就能下地站立
    「我這樣一瘸一拐走了1年,沒想到是兩側的股骨頭都壞死了,而且我本身是「熊貓血」,就診了多家醫院都說血源緊張、手術風險很大。現在接受微創全髖關節置換,沒想到當天就完全可以下床站立。」李女士無比興奮地說。
  • 病例分享:腰椎斜前方入路椎間融合術,後路經皮內固定術
    腰4椎體雙側峽部裂【手術方案】腰椎斜前方入路椎間融合術,後路經皮內固定術【術中】【術後影像學資料】術後影像學示:腰4/5退變椎間隙的高度較術前比較明顯增加,恢復正常;腰4椎體滑脫完全復位。【點評】腰椎融合手術是治療腰椎間盤退變性疾病的主要方式,目前應用較多的仍是後路融合術,如PLIF或Mis-TLIF。此類傳統的手術雖然臨床療效確切、融合率較高,亦能良好的解決患者疾患;但它對椎體後方及肌肉組織剝離多、創傷大、出血多,亦對脊柱後柱結構破壞較大,另外椎管內瘢痕增生易導致神經受壓,故遠期效果往往欠佳。
  • 單側半椎板入路椎管腫瘤切除手術
    【相關知識連結】有關椎管腫瘤的手術治療,傳統的手術入路是全椎板切除,術後容易產生一些併發症。目前,一些醫生提倡使用單側半椎板入路,這種微創的手術方式有著明顯的優勢,也存在一些不便的的地方。隨著顯微外科技術和現代顯微外科設備的發展,使得單側半椎板手術入路在椎管腫瘤手術中的使用價值日益增加。許多神經外科醫生都報導了這一手術入路的使用效果。小的椎管腫瘤通過半椎板入路切除——沒有困難。然而,對於椎管內體積較大(幾乎完全佔據整個椎管)、佔位效應明顯的良性腫瘤而言,椎板切除的範圍和程度是一個比較困難的選擇。
  • 內鏡下經眶入路的解剖學和臨床應用進展-劉鋼 佟小光等
    多通道內鏡手術有可能成為內鏡顱底外科的下一個重大進展,結合各手術入路的優勢,克服單獨應用的局限性,聯合入路在術野顯露和雙手顯微操作層面為傳統顱底入路提供了一種最接近的替代模式。 3.手術方法內鏡下經眶入路的手術技巧主要從眼眶手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可聯合其他入路形成多通道手術,彌補單通道顯露不足或操作困難的問題;同時,作為單一入路,還發展出諸多改良入路。
  • 全髖關節置換術後恢復性鍛鍊指南
    原創 風城黑鷹 美國醫人全髖關節置換術後恢復性鍛鍊指南老人因關節勞損,股骨頸骨折等原因需要做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很常見,術後恢復性鍛鍊非常重要。定期運動以恢復臀部的力量和運動能力,並逐漸恢復日常活動,對於髖關節置換術後的全面恢復很重要。骨科醫生和理療師可能會建議您在早期康復期間進行20至30分鐘的鍛鍊,每天進行2-3次這樣的鍛鍊。本指南可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運動和活動計劃,並由理療師和骨科醫生監督。
  • 鎮江骨科醫生國內首創「中國入路」
    這不可思議的背後,是市一院骨科專家團隊的重大突破:鎮江骨科醫生在國內首創了髖關節微創手術的「中國入路」。這個英文簡稱被命名為CH—DSA的入路方式,改變了國內髖關節微創手術「只能學習效仿國外」的局面。就醫後的檢查結果顯示,田阿姨右側股骨頸骨折,而高血壓、骨質疏鬆等慢性疾病又為手術方案的選擇設置了障礙。
  • 多種手術入路介紹
    這種方法可以避免不必要開顱手術,但是這些確診病人意味著需要進行2次手術(活檢+手術);同樣,由於臨近的血管結構等,松果體區腫瘤穿刺活檢引起的腦內出血風險高於腦組織的其它部位,且需要穿過多個組織結構,缺乏周圍組織必要的壓迫止血,導致松果體腫瘤病檢有較高的出血率。
  • 大師手術入路:Dolenc入路簡述及手術適應症|適應症|手術|Dolenc|...
    損傷神經結構的極高風險,以及引起無法控制的出血或術後腦脊液漏似乎是一個不可避免和不可逾越的障礙。通過Vinko Dolenc教授的解剖工作和手術經驗,最終形成了一種合理的手術入路,明確了病變與神經血管結構的不同關係。在Dolenc的書序中,Yasargyl說:「毫無疑問,這種顯微外科解剖學研究是神經外科100年歷史上的新進展。」
  • 2020日照保髖保膝學術研討會召開,醫學專家「華山論劍」共話骨關節...
    、髖膝關節翻修術等關節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展開討論。相信本次會議一定會成為日照骨傷科學發展的助推器和助燃劑,期待著大家以研究推進工作,以學術推動臨床,加快日照地區骨關節學科建設與發展的速度,特別是保髖保膝事業、髖膝關節翻修、初次複雜髖膝關節置換、快速康復技術的發展,獲得患者更多的滿意。
  • 肱骨近端骨折:4 種入路可選擇,其中 1 個沒人敢用
    傳統的開放內固定手術治療肱骨近端骨折時大多使用三角肌胸大肌入路,而隨著微創理念的深入以及對切口美觀的要求增高,目前在臨床上應用的手術入路還有小切口三角肌劈開入路和改良肩關節前上方入路。
  • 圖解松果體區腫瘤的4大手術入路
    圖示到達松果體區的不同手術入路。小腦上幕下入路(正中和旁正中)是最常用的。圖示也描述了到達松果體區的其它幕上入路。這些包括後縱裂經胼胝體入路、枕部經小腦幕入路和較少使用的經皮層腦室入路。正中旁幕下小腦上部入路聯合了中線旁幕下小腦上和枕部經小腦幕入路的優勢,避免了損傷一些正常結構的風險,然而完成這種入路對技術是一種挑戰,因為手術通道狹窄而深長。
  • 一骨科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在樂城完成實現
    原題:一骨科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在樂城完成實現Actis人工股骨柄假體在國內的首次臨床應用12月18日,海南自貿港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內一場骨科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中,強生公司的Actis人工股骨柄假體完成在國內的首次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