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媽」被貼負面標籤:貪小便宜缺乏公德

2020-12-27 中國新聞網

  有人說:中國大媽成了中國崛起路上的先鋒。

  2013年,中國大媽特別「火」。

  此前,在由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網絡媒體中心、商務印書館等單位聯合主辦的「漢語盤點2013」中,「中國大媽」成為今年十大網絡用語之首。

  「中國大媽」還「火」到了國外。據悉,《華爾街日報》甚至專創英文單詞「dama」來形容「中國大媽」,該詞還有望被收錄進《牛津英語詞典》。

  2013年,中國大媽特別忙。

  大媽們有的在投資領域「完勝華爾街大鱷」,助推比特幣交易市場實現「逆襲」,「抄底」海外房地產市場;有的在爭議中跳起廣場舞;有的在「老人摔倒該不該扶」的問題上絕地反擊……

  然而一個現象是,「中國大媽」常常出現在各種負面報導中,在被談及時也往往存在著調侃和戲謔,更被貼上了愛佔小便宜、缺乏公德等標籤。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家庭和社會應該給予這個龐大的群體怎樣的理解、尊重和關愛,讓她們釋放出更多正能量,成為「中國大媽」走紅之後值得思考的問題。

  「炒金」大媽

  「中國大媽」需要的是有保障的未來

  出鏡人物:刁大媽,48歲

  「『大黃』、『小白』,我都炒。」刁大媽對「黃金白銀」如此親切稱呼。

  「技術分析我也不太懂,但平時一定會逛逛論壇,和大家交流一下。還要關注世界局勢。」刁大媽半年前開始「炒金」,雖剛剛經歷「多單被套」,但她依然淡定,「我覺得投資黃金比投資其他的都強,有急用的話能及時兌現。實在不行也能留給孩子當嫁妝。」

  讓「中國大媽」一夜走紅的,是2013年春天的「搶金潮」。

  「漢語盤點2013」給「中國大媽」的註腳為:「這個群體代表了當下中國理財意識覺醒、有著熱切投資需求卻不具備專業素養的部分消費者。『中國大媽』對黃金的購買力導致國際金價創下2013年內最大單日漲幅。」

  2013年4月,國際金價大跌20%,而大批「中國大媽」正是在此時紛紛湧入金店,搶購黃金製品,震驚期貨市場。有媒體報導稱,在這場「搶金大戰」中,世界五百強之一的高盛集團率先「舉手投降」,「中國大媽完勝華爾街大鱷」。

  然而此後不久,國際金價頻繁暴跌,12月20日,國際金價更是3年來首次跌破1200美元/盎司,導致「中國大媽」紛紛被套牢,引起恐慌。

  由此,人們在談及「中國大媽」時,有了戲謔的意味,甚至將其視為股市金市樓市的見頂信號。

  而事實上,有專家指出,「大媽炒金熱」是「投資焦慮」的集中體現。「中國大媽」對於財富保值增值的訴求,本質上是源於對未來收入和支出是否平衡的不確定。這說明了國內現有投資渠道的匱乏與不足,更凸顯了擴大內需未被有效釋放的癥結所在。

  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城鄉居民儲蓄餘額接近40萬億元,比2012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37萬億元還要多。中國居民儲蓄率從2000年的38%提高到現在的50%以上,不僅明顯高於發展中國家,更高於發達國家。而居民消費佔GDP比重一路下滑,從1990年的51%下降到2011年的35%左右。

  經濟學家趙海均指出,「中國大媽」真正需要的不是黃金首飾,也不是房產,而是有保障的未來。

  趙海均認為,政府應該拓寬投資渠道,持續做好收入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引導這部分讓人驚訝的投資購買力轉向消費。

  「跳舞」大媽

  城市規劃中市民娛樂空間欠缺

  出鏡人物:周大媽,51歲

  周大媽說,她在廣場舞裡「找回了春天」。

  年輕時就一直是文藝骨幹的周大媽,兩年前開始加入跳廣場舞的隊伍。每天晚上8點左右,只要不下雨,周大媽都會來到家附近的廣場,那裡她的同伴們早早就到了。

  「我們的隊伍平時維持在50人左右,都是舞蹈愛好者。」周大媽說,「跳廣場舞鍛鍊身體,令人身心愉悅。」周大媽想了想,又補充道:「跳廣場舞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如今,廣場舞幾乎成為中國各個城市的一道特色景致。一個廣為引用的未經證實的統計數據稱,目前全國廣場舞愛好者超過1億人,其中以40歲至65歲的中老年婦女為主。

  然而,大媽跳廣場舞卻招致不少爭議。

  央視的一份調查顯示,有71.06%的人認為廣場舞最大的問題是噪音太大以致擾民,而由此引發的鳴槍、放藏獒、潑糞等種種暴力抗議手段險些釀成悲劇。

  去年11月,廣州更是將跳廣場舞納入了立法範圍。在即將出臺的《廣州市公園條例》中擬規定,在公園內設立功能分區,市民在安靜休憩區內禁止開展喧鬧的健身、娛樂等活動,違者最高將被處以1000元的罰款。

  一系列事件將跳廣場舞的大媽們屢次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而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上海群眾文化學會副會長顧曉鳴認為,這實際上暴露出城市規劃中市民娛樂空間的欠缺。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城市基礎設施的同步建設卻還顯不足。大部分地方政府在基礎文娛、體育設施的投入上遠不能滿足群眾日常的文化生活需求。

  顧曉鳴說:「城市規劃往往好大喜功,很多是拍腦袋工程,比如一個娛樂中心搞得很大,但離居民區很遠,大媽們不可能到那裡去跳。城市規劃應該倒過來思維,有需求產生,就要想辦法創造條件去滿足。」

  「正能量」大媽

  社會應向大媽釋放更多善意

  出鏡人物一:羅大媽,60歲

  2013年12月30日,重慶60歲大媽羅雲淑在公路旁撿到一個裝有11萬元現金的袋子,在原地站了近1個小時等待失主。羅大媽說:「我窮得乾淨,別人的東西我是絕對不能要的。」

  出鏡人物二:白大媽,63歲;劉大媽,71歲

  洛陽大媽白仙娥和劉素珍於2013年初發起成立了一個「烙餅團隊」。只需拿來碗面,她們就會免費為你製作卷餅。如今這支「烙餅團隊」已經為小區居民們義務服務近一年時間。

  當下有不少群體被習慣性地貼上了標籤,「中國大媽」也沒能「逃脫」。

  在近來媒體報導了不少「大媽摔倒訛人」的新聞後,很多人就此帶著標籤化思維「製造」新聞,傳播新聞。

  去年12月初,一組題為「老外街頭扶摔倒大媽遭訛1800元」的照片在網上流傳,引發輿論熱議。隨後,這一「大媽訛老外」事件發生了戲劇性轉化,曝光的完整視頻顯示,這位大媽的確是被老外撞倒。目擊者稱,老外駕駛無牌摩託車撞人後,用中文辱罵被撞者。隨後,「大媽訛老外」視頻發布者發微博公開道歉。

  「老外撞大媽」這一事件背後,不難發現一種「不信任」的社會心態。2013年初,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社會心態藍皮書》中稱,中國目前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認為社會上大多數人可信,兩成到三成的人信任陌生人。在這種社會心態的推波助瀾下,「大媽」背了「訛人」的黑鍋。

  而近日,在山西太原一輛公交車上,一位80歲的老太太下車時不慎摔倒在車廂內,司機發現後急忙將其送至醫院。家屬趕到後,老人說「車停穩了,是我自己不小心摔倒的」,並讓兒子將司機墊付的醫藥費還給對方。這可以被看作是大媽為重建信任做出的溫暖註腳。

  事實上,我們身邊從來不乏「正能量」大媽:北京街頭在公交、地鐵站臺的高峰運營時段,手舉小紅旗,疏導乘客排隊乘車,為人們提供服務的公共文明引導員;居委會為鄰裡排憂解難、熱心幫民助民的「馬大姐」……

  「中國大媽」並非一個用來調侃甚至嘲諷的人群。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中國大媽」們的心理需求、精神文化訴求更值得關注和重視。

  2014年,期待她們釋放更多正能量,也需要社會向她們釋放更多善意。記者 盧越

相關焦點

  • 大學生要避免被貼上這4種「標籤」,看看你中招了嗎
    作為大學生,在上大學期間,要儘量避免被貼上以下這4種標籤。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這4種標籤,對大學生而言,都有什麼不好。不講衛生作為大學生,在大學期間,要儘量避免被貼上「不講衛生」的標籤。還有的大學生,對於自己床位、鋪位的髒亂差現象視而不見,對於自己衛生要求不高,經常不修邊幅、形象差,這種標籤,對於大學生而言,明顯屬於負面的標籤,進而影響一名大學生在老師和同學心中的形象。不合群有一部分大學生,性格比較內向和孤僻,長期不合群。比如,在宿舍生活中,一般情況下,同一宿舍的大學同學,都會同進退。
  • 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就是限制了孩子的未來
    社會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做「標籤效應」,意思就是說,對人的看法就像給人貼一個標籤一樣,迫使此人以後做出與標籤相符的行為。當父母將「笨孩子」「差生」「問題少年」等負面標籤貼到孩子身上時,「聰明孩子」「優生」「陽光少年」就真的離孩子遠去了。當孩子被標上負面標籤後,心理上會蒙受陰影,更為嚴重的是他可能放棄追求自己的前途。
  • 大媽在滷料店做奇葩舉動:貪小便宜的樣子真醜
    還記的之前有個新聞報導,月入2萬的IT男,在商場裡,將香蕉價錢的條形碼扣下來,貼到了高檔紅酒上面付款,動作嫻熟的樣子簡直就是讓人感到窒息。就這樣,一瓶近千元的高檔酒,他以4塊7的價錢就購買到了。月入上萬,你不能說他是因為沒有錢,而且高檔酒並不是生活的必需品。
  • 隨意給孩子亂貼標籤,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父母要避免這種行為
    而孩子所表達出來的行為舉止被父母隨意貼上了標籤,在心理學上成為標籤效應。心理學上有種說法,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貼上標籤時,這個人就會對號入座,潛意識中讓自己的行為與被貼的標籤內容保持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被貼標籤所引起的,心理學上也叫這種現象為自我暗示效應。
  • 「亂貼標籤」會讓孩子抑鬱,教育孩子,要積極利用正面標籤效應
    若孩子長時間地處於負面標籤的暗示下,則會接收到不好的信息,認為自己是一個愛製造麻煩,對別人不利的孩子,在其看待事情時,容易從悲觀的角度出發,形成了這樣的心理,逐漸地會影響其價值觀的形成。3、孩子會缺乏堅持下去的毅力。
  • 大媽你怎麼了?為什麼要這麼多衛生紙,貪小便宜的行為請適可而止
    近日,在一個車站的公廁外面,一位大媽正瘋狂地扯著衛生紙。一扯一大條,扯了好半天,看了看手中的「戰利品」,大媽露出了滿意的微笑。正巧一位大爺從廁所裡出來,大媽一看有人來了,抱著「戰利品」就撤退。難以想像在2020年還有人買不起衛生紙,這位大媽的行為,也著實讓人感到噁心。如果你是要來上廁所的,那就抽點紙用吧,可是你這是要幹什麼?為什麼要用這麼多衛生紙?現實生活中,這種愛貪便宜的人不在少數。前幾年一些地區就經常出現公廁的紙被拿光的現象,最後發現「犯人」都是附近的一些愛貪便宜的大媽和大爺。
  • 人民日報:有些網絡熱詞用貼負面標籤的方式傳遞焦慮
    有時候,哪怕只是一個語言標籤,也容易讓人先入為主,進而反作用於人的情緒和思想。從這個角度看,一個語彙的背後,往往涉及一系列的價值判斷。現實生活中,還有一些網絡流行語,只是熱衷於簡單粗暴地「貼標籤」,傳遞極端的情緒、使用誇張的表達,渲染或消極、或焦慮的心態。這樣的語彙如被濫用,難免給社會心態造成不良影響。
  • 警惕負面標籤,願你被這世界溫柔以待
    「標籤效應」是指當一個人一旦被貼上某某標籤,他就會作出與之相適應的自我印象管理,從而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標籤形象相契合。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可見標籤效應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假設一個小孩從小被貼上準時的標籤,他就可能會時時維護這個準時的形象,長大後多半也是一個準時的人,準時兩個字就像融入了他的血液,進入他的潛意識。正面標籤,可以促進一個人好習慣的養成,最終成為性格的一部分。
  • 幼師負面新聞屢上熱搜,「妖魔化」的標籤請不要貼給幼師
    很多人心裡不禁困惑:幼師這個行業為什麼會被貼上「妖魔化」的標籤呢?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這篇文章轉載自日敦社幼師學院,希望可以幫大家解決心中的困惑。1、幼師負面新聞屢上熱搜,引發信任危機2012年10月,幼師顏豔紅虐童事件震驚全國。
  • 「中國大媽」要去標籤化更要反求諸己
    >南京文明網   遭泰國人痛批,「中國大媽」這次冤不冤?近日,泰國網民貼出照片,爆料數名中國中年女遊客在泰國曼谷素汪納普國際機場候機大堂內圍著紙箱打撲克。發帖網民批評稱,中國客不顧他人異樣眼光,不關心泰國的法律是禁止賭博的。泰國警方事後發表聲明稱,中國遊客這樣做雖不犯法,但不應該(2015年4月23日人民網)。   就此事有網友稱,尊重他國的法律法規就是為國爭光。一定要把在國內的惡習給改掉,不要成為「不文明」典型。
  • 不給病毒貼「汙名化」標籤是常識
    ■ 社論    不給病毒貼上地域、國家、種族標籤,是主流社會的一種常識和應有價值觀。  針對社交媒體上一些把新冠病毒稱為「中國病毒」的不當說法,當地時間3月18日,世界衛生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在日內瓦明確表態:「病毒沒有國界,不區分種族膚色和財富。
  • 上海女白領貪小便宜成癮,2個月50次:請遠離心窮的人
    說起貪小便宜,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一定是大媽們,因為總能在打折或者贈品派送的地方看到她們的身影。為了一點贈品,她們甚至會大打出手。而誰能想到,上海白領居然也會貪小便宜。最近,一個上海女生2個月貪了50次小便宜,實在是不可思議。
  • 當我們被貼了標籤後……
    如同「誰人背後無人說,誰人背後不說人」一樣,我們會給別人貼標籤,自然也會被別人貼上某種標籤。那麼,當一個人和某種標籤掛鈎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在教育界,有一個經典實驗,叫做羅森塔爾效應。羅森塔爾隨機找了一所小學,把其中一個年級的每個班的新同學隨機分成三組。
  • 母親節快到了,討論下「中國大媽」這個貼標詞語的使用
    而2013年伊始,以所謂「購買黃金」為緣由引發的鋪天蓋地湧來一詞「中國大媽」,其圖片來源、視覺感受、衝擊力之強大且愈演愈烈到旅遊一說。使得看到年長婦女即被拍上貪圖便宜爭先恐後不注意公共場合的標籤。其危害,已不僅僅是失去了「大媽」這一親切稱謂,而貫以「中國」為前綴,危害程度更是極大。
  • 火車站「拉客」大媽介紹的旅館,為何僅需三四十元?別貪小便宜!
    喜歡旅遊的朋友越來越多,在旅遊途中面臨的問題也隨之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其中關於住宿的問題就有不少,例如訂好的酒店不滿意,地點不夠心儀等等,然而其中最特別的,就當屬火車站門前許多大媽介紹的旅館了。剛來到一個新城市,正當考慮下一步去哪的時候,總會有一些大媽上前詢問住不住宿,她們的手裡舉著樣式各異的牌子,住一晚僅需要三四十元,一些不熟悉的人聽到這種價格,毫不猶豫地就跟著大媽走了,然而等你到了之後,你才發現眼前的一切是真的讓人崩潰。
  • 如何幫助孩子撕掉自己給自己貼上的標籤?
    人們都討厭別人給自己貼上負面的標籤,比如:膽小、吝嗇、不積極、好鬥、不安分等等。但是人們經常在無意間給自己貼上了負面的標籤,比如:我真不會、我好害怕、我不想動等等。孩子也是如此!孩子常見的一些自我束縛的負面標籤有:膽小害怕、不敢嘗試、懶散不想動、學習能力差、動手能力差、太難了不會做等等。
  • 家庭教育之撕掉那些影響孩子的負面標籤
    我見過小賈的兒子,雖然有點靦腆,但聊到自己喜歡的話題時,也是滔滔不絕的,之所以總被媽媽吐槽膽小,是中了負面標籤效應。可見,貼標籤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在日常生活中,更多標籤來自天天與孩子相伴的父母們。遇到問題時,父母們總習慣於把自己的無助歸結於孩子,從而給孩子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
  •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摘除影響孩子一生的負面標籤?
    就是這些像給一個物品貼上標的話,會無形中的在影響到孩子對自己的看法,有的還可能是一生。他就越是慢不下來,很多家長全然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被無辜地貼上的標籤。 天底下有哪個孩子不經歷迫切成長,也就是所謂的急躁呢?
  • 教孩子貪小便宜,遲早要吃大虧!
    作者:寶寶知道 我是小扒扒貪小便宜吃大虧,這話一定是對的如果父母有佔小便宜的習慣,孩子必然會深受影響01上周末,和老公帶著女兒去家門口新開的自助餐廳吃飯。坐在我們旁邊的,是一對夫妻帶著相差1-2歲的兄妹,孩子看起來不過五六歲。桌上面堆著各種食物,一家四口也是超級能吃,尤其是兩個小傢伙,胃口好的驚人。
  • 糾正扭曲思維之十一:亂貼標籤
    當你心境低落、以偏概全扭曲思維達到登峰造極時,為了表達厭惡,發洩負面情緒,你很有可能會給自己、給別人,亂貼標籤。脫離具體的場景,給人貼上一個負面標籤,是對一個人不負責任的全盤否定。通過標籤認知人,就像通過窗戶了解一間房子一樣片面,會讓你誤解、看錯人,你需要破窗而入,才會看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亂貼標籤,也暴露了自己的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