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家這次下定決心要降低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年齡?!

2020-12-23 錦州網警巡查執法

來源:刑事正義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將於2020年12月22日至26日在北京舉行。12月21日上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舉行記者會介紹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工作情況。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立法規劃室主任嶽仲明表示,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已於2020年6月、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第二十二次會議進行兩次審議。本次提交審議的三審稿進一步修改完善了有關未成年人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及相關規定。


此前草案二次審議稿規定,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三審稿)有條件地對範圍作微調,將雖未致人死亡,但屬於『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的情形增加規定可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嶽仲明表示。



大連十一歲女孩於10月 20日15點左右,被14歲男孩於家裡殘忍殺害,身中七刀。


在中國人的傳統認知裡,不,全世界人民的傳統認知裡,欠債還錢,殺人償命,是天經地義的道理。


但事實上,有的人殺人,就是不用償命,甚至連坐牢服刑都不用。


早前,新浪新聞推送了一條新聞,13歲小學生覃某殺害同學,將其肢解,然而法院最終宣判:不追究刑事責任。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名13歲的少女,邀請同學到家裡玩耍,趁同學不注意,拎起棒子,對準同學後腦勺,一棍砸下去。

同學昏厥在地。

隨後,她從家中找來菜刀、割紙刀、剪刀等兇器,當場將同學殺害。

避免事情敗露,13歲女孩進行了一場屍體大解剖。用家裡工具,割下同學腦袋,砍斷其手臂,裝進塑膠袋,再清除血跡,欲毀屍滅跡。

殺人手段如此殘暴,成年人聞之都不寒而慄,得有多大仇恨,才逼得一個少女下此毒手?

少女說,就因為我嫉妒她長得比我漂亮。

她們倆平時關係很好,兩家距離不足150米。可是,同學們卻更喜歡和鄰居女孩玩耍。他們總說她長得胖,不如鄰居女孩漂亮。

就這樣僅僅因為嫉妒同學長得比她漂亮,她就懷恨在心,痛下殺手。

看著女兒被大卸八塊,受害者父母痛不欲生。他們耗盡錢財,替女兒不停地往上申訴。

就在前不久,廣西中級法院做出終極判決,兇手不負刑事責任,只需到收容所上學三年,再民事賠償10.8萬元。

因為未成年保護法晾在這:未滿14周歲犯罪,不用負任何刑事責任。

在這個案子裡,我看到最刺眼,也偏偏最無奈的一句話,叫「依法不追究刑事責任」。

像這種人小小年紀手段如此殘忍的行兇,天生就是惡魔,這種人不重判,難道留著以後造福社會?

放眼望去,你會發現,這早已不是孤例。

在湖南邵東縣,有3名學生,雖年紀尚小,卻個個機體發育成熟,有著強烈的破壞欲。

一次放學,3名少年一人手持一把木棍,攔住路過的女老師,對著頭,一路狂敲。

女教師寡不敵眾,被逼到了廁所。

3個小兇手抓住機會,將她砸倒在地,用毛巾捂住其鼻孔,活活悶死。

然後,一番洗劫,繼續瀟灑揮霍。

結果呢?

因3名少年都未滿14歲,所以均不用但刑事責任。


在今年,湖北一名13歲的少年黃某,手持刀刃,蹲在小區電梯口。

等同學小靜一到,黃某立馬衝上前去,用刀挾持小靜,逼迫到樓上的空房·····

3小時後,小靜全身赤裸躺在地上,十多處刀傷,鮮血一地。

臨走時,男孩還晃了晃手中刀,說:「你記著,這是給你留作紀念的,我要你死後都記得我!」

小靜媽媽憤怒不已,然而,又一個更令人憤怒的消息:警方撤案,原因是未達刑事責任年齡。

媽媽慟哭:「我未成年受傷害的女兒!媽媽拿什麼保護你呀?」

又是今年,據《中國青年報》報導,海口公安邊防破獲三個盜竊團夥,繳獲砍刀、棍棒、繩索等大量作案工具。

這些人,打架、偷竊、敲詐勒索無惡不作,手段極其老練,犯案高達130餘起。

可誰曾料,這群犯罪團夥,未成年竟佔90%,14歲以內的,竟高達80%!

年齡最小的,僅為10歲。

也就是說,在這群慣犯中,80%的犯罪人員,都可以免於牢獄之災。

一直都知道,刑法規定,不滿14周歲不用負刑事責任。但我不知道它到底是保護了未成年人,還是縱容了一起又一起的未成年人惡性犯罪。

除了被曝光出來了的這些惡性事件,還有很多隱藏在水面之下的校園暴力事件。

2016年,一位15歲的少年,在網吧被6名同學毆打4個小時後,命喪黃泉。

整整4個小時,網吧裡的同學中,沒有人阻攔,沒有人報警。施暴者肆無忌憚,下手之狠毒,令人側目:打人用的棍子都斷裂成幾節。

他的名字叫張超凡,出生於山西運城絳縣衛莊鎮下村。

他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廣為人知:所有校園暴力下的受害者,被嘲笑、被無視的人,一個孤獨無望的弱者。

張超凡下葬剛剛七天,張超凡的母親田雪娟接受了採訪。

採訪中,母親的悲傷和憤怒溢於言表:

「兒子被活活打死,這些孩子簡直就是喪心病狂,這是未成年人做的事嗎?我和老公都是獨子,我們兩家唯一的孩子沒了!」

這件事,留給了這家人永遠不能抹掉的傷痛。

近年來,未成年殺人事件屢屢刷屏,一搜一大把,那些壞孩子們的嘴臉,已經遠遠超乎了我們的想像。

2010年,韋某於家鄉廣西掐死一名男孩,但因其當年未滿14周歲而未負刑事責任。2011年,他持刀傷害一名小女孩,被判刑6年。2015年11月,時年19歲的韋某減刑保釋後在廣州市番禺區殺害一名11歲女孩。

2015年10月18日下午,湖南省邵陽市邵東縣發生一起「未成年人殺死女教師」的惡性事件,但因3名罪犯均未滿14周歲,最後不負刑責,被送往工讀學校。

2016年6月13日,四川金川縣13歲少年方某為搶一部手機,將過路23歲女老師潑汽油特重度燒傷,就在事發後幾天內,方某又接連犯下盜竊和搶奪路人兩起案件,最終因方某未滿14周歲,不承擔刑事責任。

........

中國有句古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浪子回頭金不換,可是浪子回頭,好難。

犯罪心理學表示,少年時期的犯罪心理活動,會給後期的畸形心理,埋下不可磨滅的誘發因子。

根據《中國教育發展報告》白皮書顯示,我國未成年犯罪開始呈現低齡化趨勢。

一項根據未成年犯罪調查,14﹣18 周歲未成年人罪犯中,14歲以內的犯罪比例,2001年為12.3%,而至2014年時,升至20.11%。

在2016年,據全國法院新收未成年罪犯案列公布,初中生犯罪竟佔到了68.08%。

現在的網絡越來越發達,未成年人接觸的信息也越來越多。

你有沒有發現,現在的孩子普遍早熟,他們的心智似乎比我們想像的要成熟很多。

有時甚至聽到某些孩子開玩笑,說自己殺人不犯法。

現在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仍是十幾二十年前修訂製定的,但現在的未成年人還是當年的未成年人嗎?

為什麼現在那麼多未成年人犯罪的處理結果受到爭議,就是因為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時代滯後性。

這不得不令人深思,保護法,究竟是保護未成年人,還是保護未成年犯罪?

電影《烈日灼心》裡的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人,是神性和動物性的總和。但如果教育缺失,那人將只剩下動物性。

每個人的少年時期,都會有一段」破壞欲「爆棚的時期,不用高深的理論,看看孩子們,再回想我們小時候那種調皮搗蛋摔壞東西和打人的衝動就很容易明白。

電影《告白》說過,「如果你是邪惡的,那我又何必提醒你只是個孩子,人性的醜惡,或許有時候真的與年齡無關。」

而英國的司法部也認為,10歲的兒童已經完全有能力區分淘氣行為和犯罪。

或許,人性的善惡跟年齡沒有絕對的關係。況且,單純以年齡來判斷一個人的心智,這合理嗎?

而人之初,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這也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

人性真的能改變嗎?如果可以,那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在被釋放出來後,又繼續犯罪的未成年人呢?

可怕的是,他們當中有人以自己尚未成年,來當免死金牌,一次又一次犯下滔天大罪。

有時候,法律提供所謂的保護,反而成了他人作惡的資本。

其實好多少年犯知道,14歲之前要大幹一場,16歲前你也可以幹,但到16歲之後就要收斂點。

他們知道如何利用法律,更可怕的是法律還在保護他們,這樣的人渣真的值得被保護嗎?

而這種保護,對於被害者,尤其是同樣尚未成年的被害者來說,是極大的不公!

有時候,法律保護了未成年罪犯,但卻沒有保護到未成年受害者,這是多麼大的悲哀!

魯迅說過,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後也做不了人。

每當未成年人犯了罪,「他還是個孩子啊」,就成了人們最不願聽到的辯解理由。

或許,有些錯誤本不該被原諒,我們不該低估人性的惡。

即便是年齡小,但如果他性本惡,並且毫無悔改之心,甚至繼續犯罪,那也應該讓他們為自己的惡劣行為付出代價!

姑息未成年人作惡,其實就是對善良最大的懲罰!

希望法律能保護到真正需要保護的人,而不是保護了未成年罪犯,卻沒有保護到未成年受害者。

願少一些傷害。

相關焦點

  • 人大代表建議降低我國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網友表示支持!
    國人大代表擬提交議案:建議降低我國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完全刑事責任年齡起點由16歲調為14周歲。相對刑事年齡從14周歲調為12周歲。該不該調整刑事年齡?這是需要社會投票表決,不單單是某一個人說了算的。
  • 未成年人犯罪: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還是制定區分「惡意」程度規則
    目前被害女孩家人還在準備材料,希望繼續追究蔡某某父母的刑事責任。此案令人心痛之餘,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今天我們主要來談2點:1、刑法中刑事責任年齡的爭議:一味降低還是其他辦法?2、關於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修訂:收容教養制度何去何從?
  • 月見庭審|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是否應當降低?
    2020年12月8日上午,省檢察院第九檢察部以「月見庭審」活動為載體,在國家檢察官分院舉行技能演練論辯賽,省檢察院第九檢察部全體幹警參加了論辯。 論辯賽以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是否應當降低為辯題,採取三人制對抗論辯的形式,即論辯總時間為20分鐘,其中,正方發表開篇陳詞3分鐘,反方發表開篇陳詞3分鐘,自由辯論雙方各不得超過4分鐘,總結陳詞各3分鐘。正反雙方緊緊圍繞涉罪低齡未成年人是否應當降低刑事責任發表各方觀點,各抒己見,展開了激烈對抗,讓大家對這一社會問題和現象有更深層次的認識。
  • 人大代表建議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國外和我國古代怎麼規定
    這些案件都體現出了年齡達到13歲的男孩,無論在身體上和心理上都已經比較成熟,擁有承擔刑事責任所要求的辨認和控制能力。對此有人大代表建議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起點為13歲。那麼國外和我國古代是怎麼規定的呢?如果對類似的未成年人犯罪刑法仍然無動於衷不修改條文,這無異於放縱和鼓勵這樣的未成年人犯罪。
  • 人大代表:建議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降至13周歲
    建議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肖勝方在議案中提到,從刑法意義上講,確定刑事責任年齡起點的最主要因素是人的主觀意識上的辨認和控制能力,即意識和意志因素,而辨認和控制能力的提高有賴於生理和心理狀況的成熟。肖勝方說,有鑑於此議案對我國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起點規定提出了幾個立法修正建議。首先,將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起點由原先的14周歲降低到13周歲,降低1周歲,即修改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的「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修改為「已滿十三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
  • 刑事責任年齡到底該不該降低?人大代表熱議
    新京報訊(記者 王姝 王俊)近年來,每當有低齡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發生,就會引發「該不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討論。這樣的討論也持續到了本次人代會的會場。有代表贊同,認為應該降低刑責年齡發揮刑法的震懾作用,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律師協會副會長馮帆就持這一觀點。
  • 如何看待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降低刑事責任年齡
    近些年來,未成年人犯罪所佔比重仍然是很大的,而且他們犯罪的年齡越趨於低齡化,犯罪手段殘忍,主觀惡意深還帶有群體化的發展趨勢。因此,未成年人犯罪問題不僅是社會安全的一個隱患,也是國家致力解決的一個難題。然而,我國 14 周歲的刑事責任年齡下限規定並不能阻止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與暴力化這一嚴峻形勢的發展,這讓社會民眾對該規定提出了質疑。
  • 建議最低刑事責任年齡降低到12歲?多位人大代表關注未成年人犯罪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還未開幕,未成年人犯罪和與之密切相關的刑事責任年齡問題已經引起部分全國人大代表的討論。有代表建議將刑事責任年齡下調為12歲;也有代表認為,一味較真刑事責任年齡問題並非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手段。
  • 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刑事責任年齡起點可否降至13歲?
    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呈現低齡化特徵,2019年校園欺凌題材電影《少年的你》上映,讓是否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再度引發熱議;針對這些熱點話題,14日,大河報記者獲悉,全國人大常委會做出最新回應。【現象】「少年的你」雙手卻伸向罪惡,有代表建議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起點據廣州日報報導,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律師協會會長肖勝方擬於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提交議案,建議以修正案的形式對刑法第十七條第二、三款作出修改,調整我國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起點,從原來的十四周歲下調為十三周歲。
  • 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應對「熊孩子」,是否應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
    鑑於種種情節嚴重的青少年犯罪行為,社會上出現了一種呼聲,要求「下調」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不過,在是否要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這個問題上,「反對派」的呼聲同樣高漲。目前,我國與世界各國劃定的刑事責任年齡線基本一致。法律只能管普遍現象,不應對偶然的、罕見的個案過於敏感,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保護未成年人的權益,絕不是簡單粗暴的一刀切,把輕微違法的未成年人與嚴重違法的未成年人混為一談。應認真制定好針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審判機制,從而讓惡性違法者見識到法律的嚴厲,讓誠心悔改者得到矯正與幫助,並讓更多守法的人免遭不幸。
  • 年齡不是「護身符」,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將下調,關注未成年人犯罪
    其中:不負刑事責任根據中國刑法的規定,不滿14周歲是無責任能力年齡階段。因此,不滿14周歲的人不管實施何種法益侵害行為,都不負刑事責任。可見,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是減輕刑事責任能力年齡階段。這是未成年人犯罪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的法定情節,表明中國刑法對未成年人犯罪從寬處罰的刑事政策精神。中國刑法第17條第4款規定:「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這裡的收容教養是對不負刑事責任的未成年人的一種保安處分措施。
  • 刑事責任年齡降低至12歲!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管理加強
    草案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了個別下調,在刑法第十七條中規定: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
  • 從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看刑事責任年齡的降低問題
    有醫學測算,國人的發育年齡較20年前至少提前了2-3年,而我國現行刑法所確立的刑事責任年齡制度沿用了1979年刑法的規定,將承擔刑事責任的年齡下限確定為14周歲,即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對任何犯罪均不需承擔刑事責任。很多學者提出這一規定與現今未成年人的身體心智發展水平不相符,有必要修改刑法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以應對犯罪低齡化的實際困境。需要思考的是,當今青少年群體的心智是否真的比以往成熟?
  • 劉武俊:建議調整我國刑法規定的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下限
    近日有全國人大代表建議,以修正案的形式對刑法第十七條第二、三款作出修改,調整我國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起點,從原來的十四周歲下調為十三周歲。我還注意到,此前也有人大代表建議下調至12周歲。請問:當前刑法相關規定對懲罰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作用有多大?是否到了降低未成年人刑責年齡起點的時機?降低刑責年齡與保護未成年人權益有矛盾嗎?可否請專家給予解答。謝謝!
  • 反食品浪費法提請審議、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一大波重磅...
    反食品浪費法提請審議、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一大波重磅法規在路上
  • 關於刑事責任年齡的爭議:如何有效應對低齡未成年人犯罪問題 | 新...
    近年來,是否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成為公眾討論的熱點議題。一方面,法學界很多學者認為未成年人司法的底線不能突破,目前的刑事責任年齡不應調整;另一方面,部分人大代表、媒體呼籲儘快降低,特別是在網絡平臺上,網民幾乎一邊倒地支持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近年來,媒體每披露一個低齡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幾乎都會引發洶湧輿情。
  • 兩會代表聯名提議,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責任年齡或可以下調至12歲
    人大代表提出降低未成年人承擔刑事責任的年齡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謝家灣小學校長劉希婭等30名人大代表聯名提交了關於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議案。《議案》關注了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具體建議:將我國刑法所規定的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下限降低到12周歲;同時調整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為12周歲到14周歲,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只對性質極其惡劣的犯罪行為承擔刑事責任;相應的調整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為14周歲。
  • 瀛和說法 | 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符合時代發展需要
    近日,隨著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對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的審議,再次引起了法學界人士和各位網友的熱議,似乎贊同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呼聲較高,但也不乏有一些反對者的聲音。那我國現階段到底該不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呢?如果要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那降到幾歲合適呢?
  • 為何未成年人犯罪可免責?借大連男童殺人案聊聊我國刑事責任年齡
    而由於我國刑事責任年齡制度,十四歲以下的兒童犯罪免責,因此該男童未被追究刑事責任。受害女孩照片殺了人卻未得到任何處罰,這樣的結果立即招致了許多人的不滿和怒火,也有許多法律人士提出應降低我國刑事責任年齡。那麼,什麼是刑事責任年齡呢?
  • 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降低與刑事法治理念相契合
    基於此,此次刑法修正案(十一)將最低刑事責任年齡降低至12周歲,「12至14周歲的人故意傷害、故意殺人,致人死亡,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負刑事責任」的規定必須與刑事法治理念相契合,同時,刑事法治理念並非是一個空中樓閣的空泛概念,具體包括三個基本內容:人權保障、形式理性和程序正義。很大程度上,刑事政策觀的確立也會牽引刑法理論的嬗變:刑事政策是刑法的靈魂與核心,刑法是刑事政策的條文化與定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