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中祛寒,回陽救逆,四逆湯,源自《傷寒論》應用廣泛的方子

2020-12-20 一壺漢方

一壺漢方

大家好,這裡是一壺漢方。今天為大家介紹一個在臨床上應用廣泛的方子——四逆湯

傷寒論

【傷寒論】原文: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任表。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91)

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裡,四逆湯方。(92)

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225)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湯(277)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323)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352)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353)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裡,乃攻其表。溫裡,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371)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376)

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388)

四逆湯類方劑指的是《傷寒論》中以四逆湯為代表的加減諸方,包括通脈四逆湯、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四逆加人參湯、茯苓四逆湯、白通湯、白通加豬膽汁湯、乾薑附子湯、附子湯9個方證。

四逆湯

1. 四逆湯 

是治少陰陽虛寒證的主方。少陰陽虛陰盛,邪從寒化,則使少陰之陽不能腐熟水谷與蒸化津液功能。因此,陰寒內盛則下利清谷;陽不化津,寒飲上停,以致乾嘔欲吐;陽虛陰盛,陰陽之氣不相順接,則使人手足厥逆;陽主寤而陰主寐,陰氣已盛,陽氣已虛故又可出現「但欲寐」和脈微細等證。治療此證的原則,應扶陽而抑陰,溫寒而回厥,方用四逆湯。四逆湯由生附子、乾薑、炙甘草所組成。其方義以生附子溫少陰以扶陽,乾薑溫中焙土,以化寒溼,炙甘草補虛養正。以姜、附而挽回外散之陽。因其擅回陽治厥之功故名四逆湯。2.通脈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主治少陰陽虛寒證所出現的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脈微如絕。由於陰寒內盛而反拒陽於外,形成「裡寒外熱,又見身反不惡寒,面色赤等的「格陽」之證。夫少陰陰證,人皆可知,及至反常,則使人難辨。《傷寒六書》說:「如身不發熱,手足厥冷,好靜沉默,不渴,洩利腹痛,脈沉細,人共知為陰證矣,至於發熱面赤,煩躁不安,揭去衣被,飲冷脈大,人皆不識,認為陽證,誤投寒藥,死者多矣。必須憑脈下藥至為切當。不問浮沉大小,但指下無力,按至筋骨全無者,必有伏陰不可與涼藥。脈呈洪大,按之無力者,重按全無,便是陰證」。以上提出的以脈是否禁按而辨陰陽寒熱真偽,有其臨床意義,故大可借鑑。通脈四逆湯的藥物與四逆湯相同,所不同的其劑量比四逆湯為大。例如:附子為大者一枚,乾薑也增加了一倍,所以,扶陽回蘇的功效比四逆湯為大。另外,四逆湯還有加減之法,如針對「格陽」而面色赤者,則加蔥九莖;若下利止而脈不出者則加人參二兩等。

3.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是治療少陰病的「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的陽氣、陰液兩虛之證。此證原為陽虛有寒的吐利交作,而導致體液大傷,故單用通脈四逆湯只能扶陽,而不能育陰,如單用陽藥則又恐弱小之陰涸竭而亡。仲景巧妙地在原方基礎上加豬膽汁半合,使之育陰以增液,且以有情之物直補體液,又不礙於陽氣之衰,故一舉兩得,誠為上策,如果找不到豬膽汁,亦可用羊膽汁代替。4.四逆加人參湯 

是治療少陰病陽虛及陰,陰陽兩虛的病證。少陰陽虛有寒則下利清谷;下利過頻,則使津液內竭。以致下無可下,不治自止。或因虛寒吐利,內傷血液,而脈搏不出;或者陽傷在先,而後出現津液不足,發生口乾舌燥等證。四逆加人參湯,即四逆湯原方,另加一味人參所組成。方義在於用四逆湯以補少陰之陽,加人參補髒陰而續血脈。《神農本草經》載「人參補五臟」,因髒為陰,故人參有益陰通脈之功。陳修園在《長沙方歌括》中也說:「四逆原方主救陽,加參一兩救陰方」。為此,本方實有陰陽雙補之妙。四逆加人參湯與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雖皆為陰陽雙補之方,然加人參在於滋血復脈其力為緩,加豬膽汁在於續液留陰其勢則急,而不可不知。5.茯苓四逆湯

茯苓四逆湯是治療傷寒汗、下誤施,以致陰陽俱虛,心腎水火,不得交通,以使陽不得陰濟則心煩,陰不得陽煦則體躁的煩躁不安之證。茯苓四逆湯由茯苓、人參、生附子、炙甘草、乾薑五藥組成。方用四逆湯以扶腎陽,用人參、茯苓以扶心陰。此方心腎陰陽兩補,則使心腎水火相交,而煩躁自可痊癒。

7.白通加豬膽汁湯 

白通加豬膽汁湯治療服白通湯後,不但未奏效,反見下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而煩等證。這種藥後反應:一方面說明陰寒太盛,對大熱之藥拒而不受其治,並更加激發寒邪之勢,而變本加厲;另一方面也反映下利不僅陽氣受傷,而陰液隨之亦耗,白通湯雖扶陽而不能沃陰;陰液不復,則脈不出;陰不潛陽,虛熱上浮,故乾嘔而煩。基於這兩個原因,本證的治療就不是辛熱之品所勝任。而應白通湯中加入人尿和豬膽汁,以滋陰液而不片面,且此方苦鹹寒反佐為用,使陰寒不格陽藥,取得引陽藥直入陰中的療效。白通加豬膽汁湯即白通湯加人尿、豬膽汁。人尿(一般用童便)鹹寒益陰,豬膽汁苦寒滋液斂熱,且兩藥均為有情之品,既能續已竭之陰,而滋將涸之液,又使陰陽不發生格拒,是屬於「甚者從之」治法的具體運用。

8.乾薑附子湯

治療太陽病,下之後,復發汗,而使表裡陽氣受傷,以致陰氣內盛。陽主晝,陰主夜,也就是白天陽氣旺盛,夜晚陰氣旺盛,此證在白晝陽旺之時,陽得助能與陰邪相爭,故「晝日煩躁不得眠」;入夜則陰盛,陽虛無力與陰邪相爭,故「夜而安靜」。陽虛陰盛,病入三陰,故不見少陽病的喜嘔,陽明病的口渴,以及太陽病的頭痛等陽經病證。因其證為陰,故脈見沉微;陰盛於內,陽氣有外浮之勢,故「身有微熱」,然未至大熱汗出,而陽猶自持未至散,險象環生,治當急溫、回陽為務。乾薑附子湯即乾薑、生附子兩藥組成。方義是用生附子、乾薑大辛熱之品以復脾腎之陽。況且,不用甘草之緩戀,使姜、附單刀直入,破陰消寒,招納亡陽。此方要求一次頓服,收效更快為其特點。

9.附子湯

治療少陰病,得之一二日,不發熱而背部惡寒。背為陽之府,惡寒反映了陽氣大虛;此證病發於陰,寒邪入裡,陽虛而陰盛故「口中和」;陽虛不溫四肢,所以,手足發涼;陽虛寒盛,寒邪不化,故見身痛,骨節疼痛。附子湯由炮附子、茯苓、人參、白朮、芍藥組成,方用附子溫腎以扶陽氣,人參補脾以培髒真;茯苓、白朮既可協附子以驅寒溼;又可佐人參以崇脾氣;芍藥和血、斂陰,既可去痛,又監附子之悍。此方脾腎雙補,扶陽消陰,為固本祛邪的代表方。

食療推薦

接下來就是今天的食譜推薦:

花旗參烏雞湯

【原料】:烏雞一隻,500克左右,花旗參少許,紅棗,4-5顆,桂圓肉,2顆,薑片,枸杞10-20顆。

【製法】:1.器皿要求:瓦罐,洗淨,放入可以淹沒烏雞的水量,煮沸,放入烏雞1隻繼續煮沸,倒掉水,去腥味。2.重新換上新鮮的水,放入烏雞、花旗參、紅棗、桂圓肉、薑片、枸杞,大火煮1小時,文火1小時。【功效】:補氣; 活血; 滋陰養顏。【性味】:烏雞性平、味甘;具有滋陰清熱、補肝益腎、健脾止瀉等作用。花旗參性寒,味甘微苦,入肺、脾經,具有補氣養陰、清熱降火、健脾潤肺、培補真元的作用。能生津止渴、清熱除煩、解酒提神,適用於睡眠不足、口乾咽幹、肝火上炎,氣陰兩虛之症狀。

紅棗桂圓薑茶

【原料】:薑片3-4片,紅棗2顆,去核桂圓2-3顆。

【製法】:1·統統放到鍋裡,按需倒入水,(或者可以泡一會) 2·然後就用小火慢慢煮吧,開了以後就會聞到一股濃濃的姜味。

【功效】:補中益氣,溫潤補脾。

【性味】:桂圓味甘、性溫;歸心、脾經有壯陽益氣、補益心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等多種功效,可治療貧血、心悸、失眠、健忘、神經衰弱及病後、產後身體虛弱等症。棗味甘性溫、歸脾胃經,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的功能。

蓮子煲豬肚

【原料】:豬肚1個,去心蓮子50粒。

【製法】:豬肚常法洗淨,裝入泡發的蓮子,扎口,入鍋中文火燉熟透,取出待涼,將豬肚切絲與蓮子共加麻油、蔥花、薑絲、蒜泥、鹽、味精等調料拌勻,佐餐。可根據個人喜好添加佐料。【功效】:溫潤補脾,補中益氣。

【性味】:蓮子味甘、澀,性平。歸脾、腎、心經。補脾止瀉,止帶,益腎澀精,養心安神。豬肚味甘,性溫。歸脾、胃經。補虛損,健脾胃。用於虛勞羸瘦,勞瘵咳嗽,脾虛食少,消渴便數,洩瀉,水腫腳氣,婦人赤白帶下,小兒疳積。

相關焦點

  • 回陽救逆的四逆湯
    仲景說急當救裡,因為下利清谷是目前的主要矛盾,如果不止住下利,可能就會出現亡陽的情況,所以急當救裡。如果是身疼痛,清便自調者呢,就是下利清谷好了,清便自調了,但身疼痛還在,表明表證還在,這時就應當解表。後面接著說,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這裡救表用了桂枝湯,不用麻黃湯的原因在於誤下之後,陽氣剛恢復,不宜用太峻烈的發汗方,用桂枝湯就可以了。
  • 腎萎縮服用大劑四逆湯、附子湯、白通湯即可痊癒
    參附湯組成:人參四錢(12g)、附子炮,去皮,三錢(9g)君 附子 ── 大辛大熱,溫腎壯陽,祛寒救逆。┐                       ├ 助陽散寒臣 乾薑 ── 辛熱,溫中散寒,助陽通脈。  ┘       ┌ 固護陰液,緩姜、附的燥烈之性。       │佐使 炙甘草 ┤ 制附子毒性。
  • 經方應用之四逆湯醫案
    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邪入裡傷及腎陽,腎陽乃一身之本,溫煦生化五臟六腑。今腎陽衰不能溫運,以至四末厥冷;陰寒內盛,不能腐化水谷,故下利清谷;陰寒上逆,所以嘔而不能食,或食入即吐。因此,法當回陽救逆。
  • 用大承氣湯急下、四逆湯急溫的「少陰病」
    尤其是少陰病篇,在三急下證後又提出急溫的四逆湯證。一以貫之,存津液!!!陽明急在熱傷津液,少陰急是因為少陰病本身一起病就是津液不足的狀態,人的精神體能狀態為「但欲寐」,體徵為「脈微細」。與同為表位的表陽證太陽病比,多一津液不足、機能沉衰的表現就是少陰病。
  • 乾薑的功效與作用 溫中散寒回陽通脈
    乾薑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的功效,對很多的疾病都有著良好的治療功效。下面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乾薑的功效與作用。 一、乾薑的功效與作用 乾薑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漸肺化飲,燥溼消痰的功效。主治脘腹冷痛,嘔吐瀉痢,胸痺心痛,亡陽厥逆,寒溼痺痛,寒飲喘咳,肢冷脈微,痰飲咳喘。
  • 喝了當歸四逆湯,手腳不再冰涼!
    身體在老化的過程中,血管和肢體的末端微循環都會變差。如果生活在潮溼的環境下,這種情況會更加明顯。 我有一位患者,以前是在江邊打漁,後來江水汙染了,又跑到海邊辦了個養殖場,養生蠔之類的海產品。現在五十多歲了,還是閒不下來,每天都要泡在海水裡工作。近一年來她手腳經常感到冰涼、麻木,甚至感覺不到痛癢,尤其到了冬天,或者接觸到冷水或冷風就會更加嚴重。
  • 三種祛寒飲食方案,溫中暖陽防寒
    另外脖子後面有一個大椎穴,它是督脈上的重要穴位,人體十二手足陽經都要經過它,升騰發散陽氣,所以大椎穴有通陽行氣血、祛寒的作用護住大椎穴防寒又養生【位置】第七頸椎棘突下【方法】平時沒事可以多搓一搓、揉一揉,或者用烤燈烤一烤大椎穴,都可以起到祛寒的作用。
  • 冬季來碗「當歸四逆湯」,驅寒補血,痛經、關節炎、凍瘡不見了
    今天奉義小編給大家一道食療方子,用當歸藥膳來養生。 圖片來源於網絡,圖文無關 首先咱們來說說當歸,當歸中含有一種特殊物質,具有抗氧化效果,幫助清除對身體有害的自由基,抗氧化,減少自由基生成,達到延緩衰老
  • 總結的真好:仲景應用附子14法
    味辛溫。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瘡,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溼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漢代醫聖張仲景最先將附子廣泛用於臨床,在《傷寒論》、《金匱要略》方劑中,共應用66處,合計36方,將其歸納為14法,現簡述如下。1回陽救逆,主亡陽欲脫證仲景在《傷寒論》353條雲:「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 歌訣速記120首《傷寒論》經方
    太少合病自下利,清熱止利黃芩湯,嘔時可加半生薑,萬世治痢之祖方。損傷心陽桂甘湯,煩躁桂甘龍牡湯,以火劫汗亡心陽,驚狂龍牡救逆湯。奔豚桂枝加桂湯,欲作苓桂草棗湯。脾胃氣虛水氣衝,可與苓桂術甘湯。水氣內停經不舒,桂枝去桂加苓術。
  • 全國經方講習班聽名師講四逆輩方劑的臨床應用(帶PPT的演講實錄)
    所謂四逆輩,是《傷寒論》中講的四逆、理中、附子等方。《傷寒論》第277條:「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故也,當溫之,宜四逆輩。」已經明確講到應用四逆輩治療的原則,即髒有寒者,用溫法治療。所謂四逆,四肢厥逆,即手腳冰冷。臨床上有陽氣不足,陽氣不能達於四末所致四肢逆冷;也可見到陽伏於裡,不能外發,即陽鬱於內而致四逆。其中,陽鬱於內的四逆散證比較少見。四逆湯是治療寒證的總方,予以適當的藥味加減及藥量加減,可以用於心肝脾肺腎的寒證,是回陽救逆、溫中散寒之劑。但凡陽虛汗出,陰寒下利,脈微欲絕,四肢厥逆等皆可用之。
  • 方劑衝刺:兩個相似方子中均含有的藥物/功效(一)—這個考點至少值六分!
    &溫脾湯&黃龍湯&新加黃龍湯&涼膈散&防風通聖散: 大黃 芒硝(也可能會考含有這兩個藥/同用的方子有?)&當歸六黃湯&石膏湯:三黃  白虎湯&清暑益氣湯:知母 粳米6.小建中湯&吳茱萸湯:大棗 生薑;溫中 補虛大建中湯&小建中湯:溫中補虛 緩急止痛大小建中湯&理中丸:溫中 補虛/補益脾虛四逆湯&回陽救急湯(生薑乾薑同用):附子 乾薑小建中湯&當歸四逆湯:桂枝
  • 10分鐘歌訣速記120首《傷寒論》經方
    太少合病自下利,清熱止利黃芩湯,嘔時可加半生薑,萬世治痢之祖方。損傷心陽桂甘湯,煩躁桂甘龍牡湯,以火劫汗亡心陽,驚狂龍牡救逆湯。奔豚桂枝加桂湯,欲作苓桂草棗湯。脾胃氣虛水氣衝,可與苓桂術甘湯。水氣內停經不舒,桂枝去桂加苓術。
  • 22考研中綜打卡day27+22考研免費百度雲群
    附子15g 乾薑6g 炙甘草6g方歌:四逆湯中附草姜,四肢厥逆急煎嘗,脈微吐利陰寒盛,回陽救逆賴此方功用:回陽救逆。主治:心腎陽衰寒厥證。四肢厥逆,惡寒蜷臥,神衰欲寐,面色蒼白,腹痛下利,嘔吐不渴,舌苔白滑, 脈微細。
  • 冬天啦,這幾個藥膳配方可要保存好,既能溫通經脈,又可溫經散寒
    方中艾葉辛香而溫,味苦,入肝、脾、腎三經,善走三陰而逐寒溼,暖氣血而溫經脈,溫中陽而止冷痛,固陰血而止血溢。艾葉尤長於溫裡和中,祛寒止痛,為婦科經帶的常用要藥,其對下焦虛寒、腹中冷痛、宮冷經寒諸證,療效甚佳。姜性溫味辛,功能溫肺解表、溫中止嘔,為溫胃散寒止嘔之要藥。
  • 【經方研讀】吳茱萸湯
    吳茱萸湯證出「食谷欲嘔」,不但說明病變在胃,而且表明是胃中虛寒,濁陰上逆所致。其嘔吐是食入以後才有欲吐不吐的感覺,這是因為胃中寒濁,得食物之後欲往上逆,是胃寒不化之故,故其屬中寒嘔吐。煎服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方解】吳茱萸既可祛寒降逆,又能舒肝溫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