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電子器材進入家庭,孩子有好奇心,對手機痴迷,這也是家長理解的。
但有些家長也在思考到底該不該讓孩子玩手機呢?會不會影響孩子學習呢?這會不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呢?
10年的跟蹤觀察,很少接觸手機的孩子一組,幾乎所有人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學
美國的一個心理學專家就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實驗對象是一百個孩子,其中的五十個孩子對手機痴迷,另外五十個是很少接觸手機。經過十年的跟蹤觀察,很少接觸手機的孩子一組,幾乎所有人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學,其中有十幾個孩子由於成績優異獲得學校的獎學金。而另一組沉迷與手機的孩子只有兩個考上大學。
用10年的時間可見,對比發現不玩手機的孩子比經常玩手機的孩子會更容易取得成功,那些經常玩手機的孩子,都被同伴甩的很遠。
青少年階段更多的是為之後的生活打基礎,他們需要在此時期學習文化知識,手機會過度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和精力,很多孩子都是因為在上學期間沉迷手機遊戲和小說錯過了學習的機會,等到醒悟之後已經無法彌補。
心理學上認為,人類會本能的對未知的事物產生好奇心理。這種好奇心理在客觀上講代表著人類的進步性。但另一方面,孩子們在沒有形成完整的人格價值觀之前,未知的事物對於他們是十分危險的,會影響他們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取向。
手機對孩子到底有什麼弊端
阻礙學習能力發展,電視集聲、光、影為一體,具有不時變化的畫面、豐厚鮮豔的顏色、動聽好玩的聲音,這些刺激對孩子而言一定比書本具備更大的吸收力。
但是,正由於電視全方位地提供了信息,給人想像的空間就很少,所以孩子看電視時是一種被動式的灌輸,缺乏本人的考慮和想像。
據研究,智慧型手機和網絡使用是孩子抑鬱和厭食產生的重要原因。孩子使用智慧型手機通常是無人監管下的,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會產生消極影響。玩手機、玩電腦上癮的孩子容易不喜歡和外界交流、與小朋友相處,顯得比較被動。
孩子或父母喜歡看電視、玩手機,都會使得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互動時間減少。其中一方想走進另一方的心裡,而另一方卻關閉心門,沉浸在虛擬屏幕之中,雙方關係越來越慌張,感情也逐步有了裂痕,親子間的代溝愈加明顯。
家長以為,孩子玩電子產品,無論是過度縱容還是嚴厲制止都是不理性的,把握好分寸才是正確的做法。爸媽能夠給孩子規則玩的時間,比方每次玩不能超越半小時,假如這次按時出借下次就還能夠玩,假如這次不按時出借下次沒得玩,依照規矩來做,漸漸地孩子也會習慣於恪守。
父母應該對孩子的未來負起主要責任,過度沉迷電子產品無論對孩子身體還是心智發展都有很大危害,環境決定孩子的未來,別再給孩子玩手機了。
如果放棄現實中的書本和老師的思維引導而一味的進行在網絡上的碎片化學習,這種知識是零散的,就會導致無法形成清晰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習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更多的是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和自我獨立解決問題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