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評分高達9.1的背後是對人性的拷問,對現實的反抗

2020-12-20 傾若塵

列夫·託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

對於幸福的家庭來說,不過是父母慈愛,子女仁孝,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度過快樂的每一天,但並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是幸福的,都可以稱之為家的。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安家》中的房似錦就是一個有家不如五家的人。或者我們改叫她房四井,因為她排行老四,差一點扔井裡淹死,取名字多麼的隨意。

家,對於她來說就是一座牢籠,甚至可以說是地獄。從小,為了逃命學會了奔跑,馬拉松也不過是小菜一碟。最可恨的是她明明考上了名牌院校,通知書被那個不配做她母親的母親撕掉了,她的大學夢,也就破碎了。儘管她獨自修完了所有的課程,但是沒有學籍,沒有學歷,無人承認。家中唯一有溫情的是爺爺,奈何爺爺終究會老去,離開了她。唯一的牽掛沒了,她也就自由了。

自古以來,就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存在著,總覺得生了女兒最終還是嫁做他人婦,成為潑出去的水,傳宗接待還是只能靠兒子。所以,女孩子對於這樣的家庭來說就是累贅,甚至是工具,賺錢的工具,幹活的工具。

家這個讀起來就溫暖的詞語,對於有這樣家庭的孩子來說是冰冷寒涼的,是地獄,是拼進全力想要掙脫的牢籠。除了重男輕女外,還有就是貧窮。在生活無力繼續的情況下,人性也就被泯滅殆盡,到那時,家也就不能稱之為家。

就像電影《何以為家》中演繹的家一樣,那個家也是個不能稱之為家的地方。《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它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它主要講述了一個12歲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慘的生活經歷,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

在扎因十二歲的生命中,一共經歷了三個容身之所:自己的家,拉希爾的家和監獄。但這三個地方都不能稱為他的家。這部影片沒有激烈的情節,就連拍攝畫面也以灰白為主,唯一的亮色就是最後給贊恩拍攝的那一瞬間,但卻牽動了無數人的心。

小扎因在來電直播中控訴:「讓那些不能照顧孩子的人不要生孩子,否則給孩子的回憶是什麼?暴力、虐待、侮辱、毆打嗎?是被鐵鏈拴,皮鞭抽嗎?我聽過的最親暱的話是:『給我滾臭小子』或者『走開混蛋』,生活簡直就像一坨狗屎,比我腳上的鞋還髒,我天天活在地獄裡,受著煎熬,就像我做夢都想吃的雞肉一樣,命運為什麼要折磨我?我本來以為,我們會長大,長成個好人,會受人尊敬,還有很多人喜愛,但是真主不想讓我們變成這樣,他要我們像地毯一樣被人踩在腳下。」這些控訴,讓多少人淚如雨下。

這部影片能得到9.1的高分實至名歸,高分的背後是對人性的拷打,對現實的反抗,更多的是能直抵人心,引發人們的思考。

一、本片的戲劇元素是磨難,而磨難是真實存在的

這部影片圍繞的是12歲的扎因展開的,他短短十二年的生命中,全部是灰色的,陰暗的。父母生育了眾多的孩子,但是卻沒有擔負起養育的責任。生活中的重擔都在小小的扎因和一種兄弟姐妹身上,這所有的經歷讓小扎因過分的早熟。

他喜歡自己的妹妹,盡心盡力地照顧自己的妹妹。他害怕妹妹生理期的到來,因為這意為著她將被無情的父母賣掉。只是小小的年紀不懂得,他的小伎倆怎麼能瞞得過一心期盼著賣掉妹妹的父母?他們從生下女孩子開始,就在等待著長大賣掉的那一天。最後,父母還是用三隻鵝賣掉了妹妹。

扎因徹底對這個所謂的家心灰意冷,於是逃離了出去。小小年紀,在外舉步維艱,這個時候他認識了拉希爾,一個帶著幼小孩子的單親媽媽。拉希爾把他留在了自己的家裡,但是要照顧她的小兒子。

最後拉希爾因為沒有證件被捕,扎因沒有能力繼續撫養她的小兒子,只能忍痛賣掉,回到家找尋能證明自己身份的證件,卻被父母告知他的妹妹已經死了。怒火攻心的小扎因,拿把刀就衝了出去,把買妹妹的壞蛋捅傷了,他自己也被判入獄。

我們總說藝術來源於現實,誰能想到,這些苦痛磨難,不是來源於現實,而是實實在在發生的。扮演扎因的小男孩,原名叫贊恩,影片中的故事大多數是他親身經歷的。為了躲避敘利亞境內的戰爭,贊恩跟隨家人來到了黎巴嫩,成為了難民。他是在一個平民窟裡被導演發現的,並出演了本片的主演。當時12歲的他,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

能觸動人心的,讓人感同身受,往往是最真實的東西。他們摒棄掉繁華的外衣,去除矯揉造作的裝飾,留下的是真正的自身。影片能吸引人的地方也在於此,那些難以置信的重重磨難,都是真實存在的。

二、畫面灰暗,但最後那一抹帶來的是希望

這部影片的畫面,讓人看了極度壓抑。以黑白灰創造出來的世界,本身就很沉重。更不用說每個孩子穿著破爛,在不停的工作著。

難民,一個讓人瞬間想到貧窮和飢餓的詞語。破爛不堪的窩棚,衣不蔽體的裝扮,面黃肌肉的容貌,亂七八糟的頭髮等等,所有不好的詞語都能形容他們,更不用提屈辱和折磨。

扎因的生活條件就是這樣的,自己的家中,幾個孩子躋身在一處,不論男女。雞肉,只存在於夢中。衣服,來來回回就那麼一套。一言不合,就遭到父母的責罵。為了防止小妹妹亂跑,用繩索捆綁住她的腳。小小的年紀,就要去打工。

當他說想去讀書時,父母想到的是讀書提供一日三餐和其他東西,這些東西拿回家還可以貼補家用,至於影響到的工作,可以晚上加班。呵,父母眼中他就是一架機器,是可以利用的工具,哪裡有半點溫情可言。對於家中的女孩子來說,只有唯一的一條路可走,那就是有了初潮後賣出去。並且是賤賣,可能只需要三隻鵝。

這一幕幕,全部都是灰色的畫面。看不見陽光,也望不到希望。除了這些,處處是髒亂差,這些畫面是可以直抵心靈深處的。

影片結束,扎因在照相。攝影師說:「笑一笑,你這是給身份證拍的,不是死亡證。」扎因笑了,他笑的那麼燦爛,那是全部影片中他唯一的笑容。那一身明黃色的衣服,衝破了眼前的黑暗。

身份證,黃色衣服,明亮的笑容,從此後他可以在明亮的陽光下有身份的活著,那是希望,是未來。這十幾秒的瞬間,又有多少人淚目?現實中的贊恩,也得到了他夢中的生活。這是影片要告訴我們的,不論有多少灰暗的過去,不論生活多麼的悲傷痛苦,但都要勇敢與命運搏擊,終有一天,我們可以讓臉上展現明媚的笑容。

三、背後是對人性的拷問:貧窮不是泯滅人性的理由

有人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人類處於神與禽獸之間,時而傾向一類,時而傾向另一類;有些人日益神聖,有些人變成野獸,大部分人保持中庸。毫無疑問,故事中的很多人都是禽獸,比如扎因的父母,導致妹妹死亡的商店老闆,千方百計想要奪走拉希爾孩子的黑幫等等。

他們中間,有人貧窮,有人富有,但他們同樣都是禽獸,都泯滅了人性。所以,貧窮並不是成為禽獸的理由。

拉希爾很窮,她被人欺騙感情,但是勇敢的生下了兒子約納斯。不管阿斯普羅開出多麼優厚的條件,她都絕不會賣掉自己的兒子。走投無路,也不會賣掉。本身生活就夠困難的她,遇見扎因時,還果斷的收留了他,給了他一席之地。這溫暖,是扎因從沒有得到過的。

生而為人,難道因為貧窮就六親不認,鬻兒賣女嗎?那他不配稱之為人。這部真實還原了黎巴嫩底層社會的影片,給人的是當頭棒喝,貧窮困苦下,依然有善良的人存在。為人父母,並不是給予生命就可以的,生養是連在一起的,既然生下,就必須養育。

貧窮也好,痛苦也好,生活在煉獄也好,統統不能成為泯滅人性的藉口。生而為人,不能說抱歉,要對得起人這個稱呼。

當某些不堪入目成為社會常態時,需要這樣的影片敲醒沉睡的人,應該讓他們知道,他們的所作所為給下一代造成了怎麼樣的反面影響。

《何以為家》告訴我們的怎樣讓家成為家,把孩子生下來,到底是為了什麼,磨難的背後,痛苦的背後,貧困的背後,隱藏的是怎麼樣才能成為一個人,怎麼樣去創造一個家。它是對現實的反抗,是對人性的拷問。

相關焦點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01何以為(wéi)家?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 影片《何以為家》分析
    電影,《何以為家》中的主要人物有男主角贊恩、母親蘇阿德、父親塞利姆、妹妹薩哈、偷渡的單身母親拉希爾、嬰兒約納斯他們的性格特點為贊恩是一個不甘於現狀充滿保護欲的男孩被世界變成了一個小大人、而他的父親和母親是有著悲慘的過去被時間固化思想的守舊者和對於生活無可奈何的順從者
  • 這部評分高達9.1的虐心韓劇,看不哭你,算我輸!
    這部高評分虐心韓劇,你要是能忍住不哭,算我輸!說到好看的韓劇一抓一大把,但是高評分的韓劇就有些屈指可數了,當然不管是高甜劇,還是虐心劇,只要評分高都是好劇,那麼接下來小編就跟大家分享一部評分高達9.1的虐心韓劇,第一集就能讓人哭成「狗」,要是看不哭你,算我輸!
  • 豆瓣分高達9.1的《何以為家》幕後故事,男一號竟然不是職業演員
    《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導演納迪·拉巴基執導,贊恩·阿勒費亞、Yordanos Shiferaw等主演,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該片於2018年5月17日在坎城電影節首映,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 請回應12歲小贊恩的法庭控訴,只生不養,《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何以為家?顧名思義,重點在「家」!(原創申明:本文為九魚咖原創,作者:逸風。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搬運,會被強制刪稿。歡迎留言轉發,記得多多關注哦~)在回答這個問題前,不妨先說說「家」字兒吧!家是什麼?
  • 評分9.1《何以為家》:家庭之間親情愛與恨的矛盾解讀
    朋友心血來潮,於網上訂購了兩張電影票——《何以為家》。朋友果然懂我,知我想看之心久矣。我二人靜下心來,細細品味。觀罷,心潮湧動,思緒萬千,喟嘆萬裡!然,遺憾的是,當日隨身沒戴眼鏡,片中細節之處多有遺漏,僅憑個人猜測,無法窺其全貌。今春節間隙,受疫情影響,足不出戶,花五個大洋,在網上果斷購買,再次觀之。
  • 《82年生的金智英》,現實見證人性,生活成就經典
    關於人性的思考,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千禧年之後,經典的電影之中,有2003年的丹麥電影《狗鎮》,他從現實出發,一步步揭露人性,從最開始的友善,到後來將人性的罪惡放到最大。而2012年丹麥電影的《狩獵》,將人性隱晦的表達出來,一個小孩子的謊言,帶給了一個成年人一生都無法逆轉的傷害。《何以為家》是2019年黎巴嫩電影,是關於父母與子女的教育問題,無疑將有關兒童的問題推向了風口浪尖,人性暴露在大眾視野。
  • 電影《何以為家》的英文名字Capernaum是什麼意思?
    與此同時塵封已久的豆瓣電影Top250 發生異動,一部9.0評分的電影作品橫空出世。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同時入圍2018年坎城電影節最佳電影和201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IMDb評分也高達8.5分。電影名字在中國大陸被翻譯為《何以為家》,然而原版的名字卻是《Capernaum》,這究竟是為什麼?
  • 影評:《何以為家》——願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
    影片名為《何以為家》,表面上看,是一個12歲的流浪少年渴望有個家、渴望有父母之愛,卻又在得不到後憎惡家、逃離家的故事。但其所反映出的社會問題令人唏噓不已,戰爭的陰影隨處可見,孩子們過著朝不保夕的童年,他們的遭遇令人揪心,令人感傷。看完之後,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那就是影片最後打出的字幕:願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 《何以為家》,小國別電影的逆襲魔法
    雖然4月30日和5月1日兩天,部分新片陸續上映,讓《何以為家》的排片受到衝擊。但從5月2日開始《何以為家》的排片持續上升,從11.5%已經上升到5月3日的15.4%,5月4日的15.6%。而五一檔結束後的第一天5月5日,《何以為家》的排片更是高達19.8%;5月6日繼續攀升至22.2%;今天(5月7日)更是排片已迫近《復聯4》的一半,達到23.5%。看來上班後,大家的互通有無更助推了電影的口碑發酵。
  • 《何以為家》:坎城影星,和被遺忘的敘利亞孩子
    這部講述黎巴嫩貧民窟孩子的故事的電影《何以為家》,自4月29日起在中國內地上映,目前豆瓣評分8.9,貓眼評分9.4。2015年,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在籌備電影《何以為家》(原名《迦百農》)時,在貝魯特的貧民窟找到了贊恩,並選定他出演電影的同名主角。2018年,《何以為家》在第71屆坎城電影節中入圍了金棕櫚獎的評選,獲得了評審團獎,並已在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院線上映。
  • 《何以為家》:兩條主線,講述兩極父母
    那個將父母告上法庭的12歲男孩——贊恩《何以為家》到底擁有怎樣的魅力才被稱之為「殺出重圍的一匹黑馬」?甚至是在上映了19天後影片的票房就已經高達3億。評分更是高達9.0分,甚至其口碑還並不比《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差多少。這樣一部小語種的影片用實力證明了它的真正價值所在。
  • 五一檔黑馬《何以為家》讓更多觀眾感受好電影的力量
    同檔電影中,《何以為家》(音譯《迦百農》)突出重圍脫穎而出,貓眼評分9.4,淘票票評分9.1,豆瓣評分8.9,評分和上座率均超《復聯4》。小長假四天票房連續逆跌,總票房突破1.5億,長時間佔據微博熱搜,可謂今年五一檔當之無愧的黑馬。
  • 電影《何以為家》:悲歌為少年而鳴
    這一幕出現在電影《何以為家》中。當十二歲的少年贊恩站在法庭堅定陳詞:「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贊恩的父母羞憤難當。面對律師的詰問,贊恩的母親滿腹委屈地咆哮:「如果我有選擇權,我會做得更漂亮!」顯然,被兒子指控的父母不僅委屈,而且憤怒。
  •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推薦電影《何以為家》
    今天,在朋友的推薦下去看了上映第6天的劇情電影《何以為家》,感觸很深。這是一部比較小眾的電影,如同類電影一樣,單從網絡上的宣傳海報和截圖,看不出它的感人之處和所表達的深意,甚至很可能會被你在瀏覽同期上映的電影時當做「垃圾」忽略掉。
  • 《何以為家》:娓娓道來的一齣悲劇,看完儘是沉默
    與好萊塢式電影相比,《何以為家》的故事性是偏弱的,這意味著故事精彩程度較低,觀影效果稱不上絕佳。然而,儘管我非常注重故事性,但依舊覺得《何以為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隨後,我將從三個角度來聊聊《何以為家》。
  • 《山2》:土耳其版戰狼,拯救與被拯救的,依舊逃不掉人性的拷問
    《山2》是一部土耳其電影,這部電影當年也收穫著外界不少的目光,第一部比較成功的,第二部延續著第一部的作風,繼續著特種部隊的拯救任務,這一次要拯救的是一名反戰記者,而且讓人稱奇的是在IMDB網站上這部電影的評分依然高達9分,和此劇差不多的美國電影《拯救大兵瑞恩》Imdb的得分才8.6分。
  • 從《何以為家》看失落的兒童權利|「叫醒計劃」聯合傳播
    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一部兒童題材電影,中文名叫《何以為家》:豆瓣評分9.1明示了它的優秀,但你千萬別被海報上冬日暖陽般的微笑給騙了。這句話成為了《何以為家》的海報標語,並引發了大量觀眾的共鳴,甚至使他們想起深埋於心的童年陰影。人們感念於多少父母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教而不當,讓孩子傷痕累累。「孩子能從你那裡得到什麼?侮辱、毆打、暴力和虐待?鎖鏈、水管和皮帶伺候?」
  • 2019年度最佳引進片《何以為家》,背後的故事比電影更悲傷
    今年我在電影院看過的,最好的引進片,應該是《何以為家》。這部電影和《地久天長》一樣,都是關於家庭、人生的某些思考。不同的是,《何以為家》作為一個敘利亞導演拍攝的電影,將視角伸向了這個國度發生的戰爭,描繪了戰爭給普通人民帶來的悲慘境遇。
  • 現實版《何以為家》上演,「請沒有撫養能力的父母,放過孩子吧」
    2019年《何以為家》這部催淚影片在中國上映,電影中12小男孩扎因起訴自己的父母,理由是「父母生了我,卻沒有能力養我」。 不知道聽到這句話的你,內心是否有一絲心痛,認為「生而為人,為何如此之難?」但藝術無論怎樣高於生活,它的題材都來源於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