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解讀認知差異
理察·尼斯貝特(Richard E. Nisbett)
作者:理察·尼斯貝特(Richard E. Nisbett)心理學家,就職於密西根大學。他曾獲得美國心理學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以及其他很多國內外的獎項。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和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的成員。本書和作者的另一本著作《認知升級》獲得多項大獎,並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出版,另有著作《邏輯思維》。
為什麼中國人古代在代數和算術方面極為出色,而在幾何方面則不然?幾何學為何是希臘人的長處?
為什麼現代的亞洲人在數學和科學方面成就卓著,但是在創新性的科學方面比西方人要遜色?
為什麼西方人在對日常事件進行推理的時候,更傾向於使用邏輯,而他們同時又堅持認為邏輯推理有時候會使他們出錯?為什麼東方人那麼樂意接受明顯矛盾的命題,這種方式又是如何幫助我們掌握真理的?
為什麼是古希臘人創辦了奧運會?
單聲部音樂為何產生於中國?
狼書今日共讀書目《思維版圖》,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人們思考世界的方式是怎樣的不同,東方與西方、群體意識與個人意識,認識一個新的思維角度。
核心內容
這是一本探究東西方思維差異的經典之作。從風水說到宇宙哲學,從比較語言學到經濟史,一道文化上的鴻溝橫亙在亞里斯多德的子嗣和孔夫子的後代之間。作者深刻講解東西方文化差異,解讀東西方認知模式。
中、西方的思維特徵
每個社會中智慧的方方面面體現的都是其社會的特徵。
中國人的人生觀大多是由三種哲學---道教、儒教以及後來的佛教---整合塑造的。每一種哲學都強調和諧,大部分都反對抽象的思辯。
儒家始終在探索生存之道,考慮問題注重整體。道家更是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喜歡研究對立、矛盾、變化和循環。儒家和道家都遵循的是「整體主義」、「和諧」,注重事物之間的聯繫,反對「抽象思想」。目標更多的時候是道而不是發現真理,在表達上喜歡用那些有表現力的、隱喻性的語言而不是用極為精確的字眼或是分類。
所以東方人考慮問題時,重視情境因素,常常用辯證的思維去解釋一件事情,認為世界是變化的,沒有永遠的對與錯。在科學方面,更注重實踐和應用,不擅長科學理論和調研,比如古代人觀察彗星只是用來預測大事,而一旦發現了彗星是有規律的,就覺得沒有用了,不再進一步探究。
對於中國人,世界本質的背景圖式是物質的整體,而不是互不關聯的物體的集合。看一塊木頭,中國哲學家看到的是由單一物質組成的無縫隙的整體或是幾種物質水乳交融而構成的整體,希臘哲學家看到的是由微粒組成的物體。
西方人具有非常強的個人意識,認為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自我認同感很強,自我認同感又產生出強烈的個人驅動,因此,西方人追求自由和個性,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對世界的本質的思索遠超同時代的人。
西方人認為所有的事物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喜歡對事物不存在的屬性做假想性的解釋,對物體進行歸類,探討同一類型事物的規律,並用規律去探索未知的物體。這也就是為什麼西方人這麼喜歡邏輯了,例如我們所熟悉的《金字塔理論》、《邏輯思維》,都是在教大家如何有邏輯的去思考、去論證、去歸納。
思維差異是存在的
關注和感知的模式:
東方人關注環境而西方人關注物體,東方人比西方人更喜歡研究事件之間的關係。
關於世界構成的基本假設:
東方人看到的是物質,而西方人看到的是物體。
對環境的控制能力的認知:
西方人比東方人更相信對環境的控制能力。
對靜止和變化的看法:
西方人看到的是靜止而東方人看到的是變化。
解釋事件的方式:
西方人關注物體,東方人看到的是包括環境在內的更廣大的網絡。
組織世界的習慣:
西方人喜歡歸類而東方人更強調各種關係。
辯證法的運用:
東方人在遇到對抗時喜歡中庸之道,而西方人更喜歡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
大多數西方人更願意追求獨特--在一些重要方面想要與眾不同。大部分人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人們力求自我感覺良好,追求人際關係的平等,在等級關係中,人們喜歡獲得更高級別的職位,不贊同因為個人的特點或與重要人物的關係搞特殊化,從而享受特別待遇。
一般來說,東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樣關注個人的目標或自我提高,而更關注的是集體的目標和協調行動,維持一種和諧的社會關係可能比個人的成功更重要。人們並不祈求個體與眾不同,自我的良好感覺就是自己是所屬群體所希望的、是大家所期望的。
西方人可能會擅長從一開始就做得比較好的幾件事而成為專才,而東方人更有可能成為雜家。
語言帶來的認知差異
西方語言鼓勵人們使用名詞,從而帶來對物體的歸類劃分,而東方語言鼓勵人們使用動詞,結果人們比較強調各種關係。
講英語的人從語言標記就可以知道談論的是一個範疇還是一個個體。東亞的語言是高度」語境化的「比較突出的就是一詞多義,因此要想理解這些詞就要了解句子的語境。
對於西方人來說,行為的實施者是自己;對於東方人來說,行為是與他人有關的東西或者是各種力量鬥爭抗衡的結果。
據語言人類學家愛德華.薩丕爾和班傑明.沃爾夫看來,語言間結構的差異反映在人們習慣性的思維過程中。只要不同的語言與不同的表現形式結合在一起,那麼語言的確會影響思維。因此,有充分的證據證明,相對於西方人來說,東方人更多的是從各種關係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而西方人更傾向於可以歸入各個範疇的靜止物體來看這個世界。
西方的家長往往用十分明確的方式鼓勵孩子獨立。他們經常讓孩子獨立處理一些事情,自己做出選擇。「現在,你是上床睡覺還是先吃點點心?」 亞洲的父母認為自己最了解什麼對孩子好,因此他們常常替孩子做決定。
目錄內容
通過這本書的目錄我們可以一覽作者廣博的知識和開闊的視野。尼斯貝特教授通過一些別出心裁的試驗,得出了一些令人驚訝的結論,東方人重視背景以及事物之間的聯繫,西方人聚焦於具體物體而忽略與背景的聯繫,用簡短的話概括:「西方人見木,東方人見森」。東西方的思維方式是如此迥異,如何在溝通中想他人所想,需要你在閱讀中去更深刻的理解。
1, 三段論與道
為什麼是古希臘人創辦了奧運會?
單聲部音樂為何產生於中國?
「飛矢不動」和「塞翁失馬」的故事
科學家與風水師
2, 思維的社會界線
中國人務農,希臘人狩獵
這個動物是長頸鹿還是麒麟?
「思維差異」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3, 群體意識vs個人意識
西方人是專才,東方人更可能成為雜家!
是直截了當還是弦外有音?
西方的戲劇為什麼會受到中國觀眾的歡迎?
「各抒己見」好還是「求同存異」更佳?
4, 統攬全局還是緊盯目標?
西方人見「木」,東方人見「森」
水下試驗中,你看到的是「魚」還是「池塘」?
獨立工作和團隊協作,哪種業績更好?
世界是靜止的,還是變化的?
5, 「人性本惡」還是「近墨者黑」?
5:0獲勝的足球賽,是守門員表現好還是對手實力太弱?
吉姆會把錢借給那個學生嗎?
「雞生蛋」還是「蛋生雞」?
誰更容易犯「事後諸葛」的錯誤?
6, 世界是「懶惰的名詞」還是「勤勞的動詞」構成的?
雞、牛和草,哪兩個是一類的?
西方嬰兒學名詞更快,東方嬰兒學動詞更快
數學成績差的孩子,能成為數學家嗎?
是語言的作用嗎?
7, 「沒有邏輯」還是「你說的有道理」?
企鵝是鳥嗎?
誰對誰錯?
你是雙重性格嗎?
8, 思維方法不能放諸四海而皆準,我們該怎麼辦?
想法和看法不一樣,有關係嗎?
人們應該如何思考?
對不同特點的孩子如何因材施教?
結束語
「歷史的終結」還是「文明的衝突」
西方化:人人都穿牛仔褲,看美國大片
分歧會繼續:國際衝突在加劇
世界大融合:中國菜的配料裡也有奶酪的成分?
理性&思考
實際上我們並沒有發現東方人在形式邏輯方面遇到了麻煩,只是發現在日常狀態下,在經驗或願望與邏輯發生衝突時,我們不太喜歡使用邏輯推理,而是願意強調中庸之道,這無疑會導致較多的邏輯錯誤。
無論東方還西方,兩種思維模式各有其優勢,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也經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東西方人都在互相學習彼此的長處。西方人認識到了整體的重要性,知道了多關注情境因素,這樣可以幫助他們減少基本歸因謬誤的產生,東方人也意識到了邏輯是我們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項技能,在有意識的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相互取其精華,丟之糟粕,以使自己更加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