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認知的一個新維度 ‖ 思維版圖

2020-11-05 狼浪天涯

幫助解讀認知差異

理察·尼斯貝特(Richard E. Nisbett)

作者:理察·尼斯貝特(Richard E. Nisbett)心理學家,就職於密西根大學。他曾獲得美國心理學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以及其他很多國內外的獎項。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和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的成員。本書和作者的另一本著作《認知升級》獲得多項大獎,並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出版,另有著作《邏輯思維》。



為什麼中國人古代在代數和算術方面極為出色,而在幾何方面則不然?幾何學為何是希臘人的長處?

為什麼現代的亞洲人在數學和科學方面成就卓著,但是在創新性的科學方面比西方人要遜色?

為什麼西方人在對日常事件進行推理的時候,更傾向於使用邏輯,而他們同時又堅持認為邏輯推理有時候會使他們出錯?為什麼東方人那麼樂意接受明顯矛盾的命題,這種方式又是如何幫助我們掌握真理的?

為什麼是古希臘人創辦了奧運會?

單聲部音樂為何產生於中國?

狼書今日共讀書目《思維版圖》,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人們思考世界的方式是怎樣的不同,東方與西方、群體意識與個人意識,認識一個新的思維角度。


核心內容

這是一本探究東西方思維差異的經典之作。從風水說到宇宙哲學,從比較語言學到經濟史,一道文化上的鴻溝橫亙在亞里斯多德的子嗣和孔夫子的後代之間。作者深刻講解東西方文化差異,解讀東西方認知模式。

中、西方的思維特徵

每個社會中智慧的方方面面體現的都是其社會的特徵。

中國人的人生觀大多是由三種哲學---道教、儒教以及後來的佛教---整合塑造的。每一種哲學都強調和諧,大部分都反對抽象的思辯。

儒家始終在探索生存之道,考慮問題注重整體。道家更是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喜歡研究對立、矛盾、變化和循環。儒家和道家都遵循的是「整體主義」、「和諧」,注重事物之間的聯繫,反對「抽象思想」。目標更多的時候是道而不是發現真理,在表達上喜歡用那些有表現力的、隱喻性的語言而不是用極為精確的字眼或是分類。

所以東方人考慮問題時,重視情境因素,常常用辯證的思維去解釋一件事情,認為世界是變化的,沒有永遠的對與錯。在科學方面,更注重實踐和應用,不擅長科學理論和調研,比如古代人觀察彗星只是用來預測大事,而一旦發現了彗星是有規律的,就覺得沒有用了,不再進一步探究。

對於中國人,世界本質的背景圖式是物質的整體,而不是互不關聯的物體的集合。看一塊木頭,中國哲學家看到的是由單一物質組成的無縫隙的整體或是幾種物質水乳交融而構成的整體,希臘哲學家看到的是由微粒組成的物體。

西方人具有非常強的個人意識,認為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自我認同感很強,自我認同感又產生出強烈的個人驅動,因此,西方人追求自由和個性,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對世界的本質的思索遠超同時代的人。

西方人認為所有的事物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喜歡對事物不存在的屬性做假想性的解釋,對物體進行歸類,探討同一類型事物的規律,並用規律去探索未知的物體。這也就是為什麼西方人這麼喜歡邏輯了,例如我們所熟悉的《金字塔理論》、《邏輯思維》,都是在教大家如何有邏輯的去思考、去論證、去歸納。


思維差異是存在的

關注和感知的模式:

東方人關注環境而西方人關注物體,東方人比西方人更喜歡研究事件之間的關係。

關於世界構成的基本假設:

東方人看到的是物質,而西方人看到的是物體。

對環境的控制能力的認知:

西方人比東方人更相信對環境的控制能力。

對靜止和變化的看法:

西方人看到的是靜止而東方人看到的是變化。

解釋事件的方式:

西方人關注物體,東方人看到的是包括環境在內的更廣大的網絡。

組織世界的習慣:

西方人喜歡歸類而東方人更強調各種關係。

辯證法的運用:

東方人在遇到對抗時喜歡中庸之道,而西方人更喜歡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

大多數西方人更願意追求獨特--在一些重要方面想要與眾不同。大部分人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人們力求自我感覺良好,追求人際關係的平等,在等級關係中,人們喜歡獲得更高級別的職位,不贊同因為個人的特點或與重要人物的關係搞特殊化,從而享受特別待遇。

一般來說,東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樣關注個人的目標或自我提高,而更關注的是集體的目標和協調行動,維持一種和諧的社會關係可能比個人的成功更重要。人們並不祈求個體與眾不同,自我的良好感覺就是自己是所屬群體所希望的、是大家所期望的。

西方人可能會擅長從一開始就做得比較好的幾件事而成為專才,而東方人更有可能成為雜家。


語言帶來的認知差異

西方語言鼓勵人們使用名詞,從而帶來對物體的歸類劃分,而東方語言鼓勵人們使用動詞,結果人們比較強調各種關係。

講英語的人從語言標記就可以知道談論的是一個範疇還是一個個體。東亞的語言是高度」語境化的「比較突出的就是一詞多義,因此要想理解這些詞就要了解句子的語境。

對於西方人來說,行為的實施者是自己;對於東方人來說,行為是與他人有關的東西或者是各種力量鬥爭抗衡的結果。

據語言人類學家愛德華.薩丕爾和班傑明.沃爾夫看來,語言間結構的差異反映在人們習慣性的思維過程中。只要不同的語言與不同的表現形式結合在一起,那麼語言的確會影響思維。因此,有充分的證據證明,相對於西方人來說,東方人更多的是從各種關係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而西方人更傾向於可以歸入各個範疇的靜止物體來看這個世界。

西方的家長往往用十分明確的方式鼓勵孩子獨立。他們經常讓孩子獨立處理一些事情,自己做出選擇。「現在,你是上床睡覺還是先吃點點心?」 亞洲的父母認為自己最了解什麼對孩子好,因此他們常常替孩子做決定。


目錄內容

通過這本書的目錄我們可以一覽作者廣博的知識和開闊的視野。尼斯貝特教授通過一些別出心裁的試驗,得出了一些令人驚訝的結論,東方人重視背景以及事物之間的聯繫,西方人聚焦於具體物體而忽略與背景的聯繫,用簡短的話概括:「西方人見木,東方人見森」。東西方的思維方式是如此迥異,如何在溝通中想他人所想,需要你在閱讀中去更深刻的理解。

1, 三段論與道
為什麼是古希臘人創辦了奧運會?
單聲部音樂為何產生於中國?
「飛矢不動」和「塞翁失馬」的故事
科學家與風水師
2, 思維的社會界線
中國人務農,希臘人狩獵
這個動物是長頸鹿還是麒麟?
「思維差異」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3, 群體意識vs個人意識
西方人是專才,東方人更可能成為雜家!
是直截了當還是弦外有音?
西方的戲劇為什麼會受到中國觀眾的歡迎?
「各抒己見」好還是「求同存異」更佳?

4, 統攬全局還是緊盯目標?
西方人見「木」,東方人見「森」
水下試驗中,你看到的是「魚」還是「池塘」?
獨立工作和團隊協作,哪種業績更好?
世界是靜止的,還是變化的?

5, 「人性本惡」還是「近墨者黑」?
5:0獲勝的足球賽,是守門員表現好還是對手實力太弱?
吉姆會把錢借給那個學生嗎?
「雞生蛋」還是「蛋生雞」?
誰更容易犯「事後諸葛」的錯誤?

6, 世界是「懶惰的名詞」還是「勤勞的動詞」構成的?
雞、牛和草,哪兩個是一類的?
西方嬰兒學名詞更快,東方嬰兒學動詞更快
數學成績差的孩子,能成為數學家嗎?
是語言的作用嗎?

7, 「沒有邏輯」還是「你說的有道理」?
企鵝是鳥嗎?
誰對誰錯?
你是雙重性格嗎?

8, 思維方法不能放諸四海而皆準,我們該怎麼辦?
想法和看法不一樣,有關係嗎?
人們應該如何思考?
對不同特點的孩子如何因材施教?

結束語
「歷史的終結」還是「文明的衝突」
西方化:人人都穿牛仔褲,看美國大片
分歧會繼續:國際衝突在加劇
世界大融合:中國菜的配料裡也有奶酪的成分?


理性&思考

實際上我們並沒有發現東方人在形式邏輯方面遇到了麻煩,只是發現在日常狀態下,在經驗或願望與邏輯發生衝突時,我們不太喜歡使用邏輯推理,而是願意強調中庸之道,這無疑會導致較多的邏輯錯誤。

無論東方還西方,兩種思維模式各有其優勢,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也經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東西方人都在互相學習彼此的長處。西方人認識到了整體的重要性,知道了多關注情境因素,這樣可以幫助他們減少基本歸因謬誤的產生,東方人也意識到了邏輯是我們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項技能,在有意識的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相互取其精華,丟之糟粕,以使自己更加融合。


相關焦點

  • 《認知維度與知識維度》
    認知維度和知識維度,一字之差,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我們學習任何知識時,都需要對這兩個概念有一個清晰的辨識,才能高效率的執行學習計劃。當我們學習任何知識時,都需要明白「自我認知」和「知識」在維度上的匹配關係,也就是自己的「認知」能力所處的維度和學習的「知識」所處的維度,最好能在同一維度或相差不大,這樣才會使你的學習效能發揮到最大,也更能領悟到知識最核心的內容,內化效率當然也能最大化。
  • 關於維度,意識,認知升級……一不小心就又被顛覆了世界觀
    ,還停留在學生時代——那些從教科書上學到的零散的認知碎片,在不自覺中淪為了思維固化、習慣說「NO」的保守派。而每個維度所呈現的態和能量是不同的,每增加一個維度,就會產生巨大的差異,這個差異究竟有多大,《三體》的作者大劉,對這方面有自己深刻的認知。
  • 為什麼營銷需要不斷地提高思維維度?
    劉強東也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如果自己直接刻錄光碟,平均每張光碟成本才5毛錢,這樣利潤也是更可觀的,所以賣刻錄光碟設備的需求應該是很大的,而且也不違法。所以京東決定做上遊生意,賣錄製光碟的設備。靠著這樣的「升級打擊」,京東從光碟生意中擺脫了同維度的競爭對手,贏得了先機。提高一個營銷思維維度,競爭對手也少了好多。
  • 人生進步的根本驅動力:思維的維度
    這種思維維度的核心就在於「固化」二字,中短期內完全沒有改進和升級的可能。長期很難說,搞不好人家五十年以後突然覺悟了呢。這種思維維度的人,是最容易產出「噴子」的人群。因為他們看到一個新觀點,或者是和自己印象中對一個事物的不同版本的描述,他們就本能地否認新信息,而維護他們的固有認知。一部分不吐不快的人就自然出來噴別人了。
  • 關於空間與維度的認知
    要說這個話題前,先定義一下維度。比如線,是一維,因為線只有兩端,所以說一維。比如面,是二維,因為面兼具長寬。比如體,是三維,因為長寬高都具備。我們下面開始講所謂的維度與認知的關係。首先,所有的維度都來自認知,而且維度是人為定義的。比如我們說的長短,高低,大小,天地,甚至男女等,都是一維,即非此即彼,非彼即此,而且彼此間如線段般沒有絕對量。因此在自我規則上,而見此認知。此時,如果一個二維的物體,投入到一維上會見到什麼?
  • 如何縮小與人的差距,關鍵在於認知維度!
    用吳伯達(原《21世紀商業評論》主編)的話來說,即我們缺失某一個維度上的認知,吳伯達將它稱之為盲維(認知升級中的重要概念)。這個時候我們看待事情,就如同一個盲人一樣。認知狀態的第二階段,是知道自己不知道。保持空杯心態,才是認知探索的開始。
  • 戰略開講(3):認知「文明維度」和「競爭力維度」
    戰略開講(3):認知「文明維度」和「競爭力維度」  周掌柜 • 2019-06-13 09:20:13
  • 如何擴大自己的認知維度?
    如果該思維迴路運用得足夠純熟,那麼它甚至會嵌入到潛意識之中,即我們甚至意識不到這種迴路存在,它就能夠自動運行、得出認知結論。比如,在工作中我們發現A方法行不通,就會尋找B方法,且得到了很好的反饋。下次再遇到此類事情依然這麼處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 思維品質是一個關鍵維度
    南方周末記者採訪多位多年從事英語教學研究的專家學者,他們大都認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維度最關鍵的一個在於思維品質。「英語不是課本,不是試卷,是能力,是世界。我很喜歡這這幾句話,所以我把它借過來。」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羅少茜的另一個身份是,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英語學科首席專家。
  • 普及國家版圖知識,提高青少年的國家版圖意識
    六枝特區自然資源局與六枝特區教育局共同開展手繪地圖大賽活動8月下旬,由六枝特區自然資源局和六枝特區教育局聯合發文,共同舉辦&34;第五屆少兒手繪地圖大賽活動,旨在進一步普及國家版圖知識,提高公民特別是青少年的國家版圖意識、辨別&34;的能力,激發青少年對祖國、對家鄉的認知和熱愛,努力營造自覺維護國家尊嚴的濃厚社會氛圍。
  • 自我認知八維度 | 自品牌「4S」打造法第一步
    通過對自我的正確認知,不但是打造自品牌的根基,而且是能夠幫助自己各方面快速成長,同時磨鍊出更具有優勢的競爭力!自我認知涉及很多方面,並沒有統一的標準,但以下八個維度,是目前主流自我認知所涵蓋的,如果能對你能對這八個維度進行清晰的了解,那麼可以說你已經為自己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 課堂教學目標,符合學生認知與思維規律,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發展
    課堂教學目標,符合學生認知與思維規律,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發展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聊一聊教學目標。「為學生思維發展」也自然成為「三維度」課堂教學目標的核心。鍾啟泉教授曾經說過:「課堂教學改革必須從變革教學設計做起,從推進三維目標鏈』的教學設計做起」,新的課堂教學改革就是以課堂教學目標改革為核心的。因此,課堂教學也必然因以「為學生思維發展」為核心的「三維度」課堂教學目標改革、設計、實施以及達成而精彩。
  • 認知學徒制:一個讓思維可見的教學範式
    但在學校裡,解決問題、閱讀理解和寫作實踐的思維過程都變得不可見,學生和老師都無法觀察彼此的思路。認知學徒制則不同,它將思維可視化,是一種讓思維被觀察到的教學模型認知策略的重要性學校在組織和傳達大量概念性和事實性的知識方面做得比較成功,但標準教學實踐卻將一些關鍵方面隱藏了起來,即對獲得知識或將其應用於解決複雜或現實任務時所採用的推理和策略方面關注不夠。
  • 提高一個維度破解難題
    藉助基於「十六進位」的智慧教學雲服務平臺,該課題在不改變學校現有硬體環境、不改變學生紙質答題習慣的前提下,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提高學生課堂關注度,不僅改變了眾多實驗學校的課堂教學樣態,而且有效減輕了師生負擔,提高了教學質量、生命質量。日前,記者走進遼寧省瀋陽市課題實驗學校,感受並見證了課題實驗成果。這些成果對於「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現實與未來有諸多啟示。
  • 13思維模型:元認知一認知背後的認知
    其實在表象的背後隱藏著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元認知。也是人和人最大的區別,下面我們對元認知進行一個全面的認識。元認知的概念元認知是美國社會認知心理學創始人、史丹福大學教授約翰·弗拉維爾提出的。元認知的作用是從深層次提高學習能力和從根本上提高學習效果。認知和元認知的區別(1)從本質上講,元認知是不同於認知的另一種現象,它反映了主體對自己「認知」的認知。同時兩者又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認知是元認知的基礎,沒有認知,元認知便沒有對象。
  • 元認知-喚醒思維
    可能有時這些障礙很小,有時它們似乎難以逾越,但是最明顯的事實是,我們都要面對它們,然後傾聽我們內心真正的聲音,即我們所熟知的元認知,它對於分清什麼是我們想要的和什麼是我們能夠實現的十分有益。事物本身沒有變化,唯一變化的,是我們的思維。生命最終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生存,還在於覺醒和沉思的能力。
  • 人,如何提高認知能力?十個常識或反常識
    認知能力是什麼?認知能力為什麼重要?如何測量與提高人的認知能力?今天是這些問題的統一回答,也算是一個科普。1.什麼是認知一個少為人知的事實是,舶來詞「認知」2005 年才被「現代漢語詞典」收錄。「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通過思維活動認識、了解」。簡單來說,它原本是指通過各種心理活動(如感覺、知覺、概念、推理或想像)獲取知識。
  • 為什麼說高維度的人千萬不要去打擊低維度的人?
    &34;:意思是佔有高端思維的人、不要對思維未開化的人要求太高期望太大,一個人的思維能夠提高一維度都是必須經歷千萬磨難的,才能在思想上得到覺悟或頓悟。家長在教育子女時、總是恨不得言傳身教、讓他們快快長大、思想成熟。當一個人沒有切身經歷過一些痛點,很難理解對方的感受。大人與小孩講大道理,小孩並不能領悟到其中深意,用啟蒙的交流方式,小孩子更容易理解。
  • 認知語言學對社會維度的關注:「轉向」還是「不足」
    認知語言學對社會維度的研究早就有提及,不是「轉向」問題,至多是一個論述「不足」問題。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社會轉向;概念化 作者簡介:     綜而觀之,學界關於認知語言學研究「社會轉向」的說法有待商榷。
  • 職場中,這種思維認知是你能力的超級放大器
    成年人的社會與學生時代不同,沒有一個標準的及格分數線來衡量,要靠自己的領悟,思考和判斷。無論是哪一類職場人,總有人渾渾噩噩,也有人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自然也有人如魚得水,短短時間就在人堆裡出類拔萃。其中,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思維認知】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