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思維模型:元認知一認知背後的認知

2020-12-16 模型思維

網上買的課程,為什麼前幾天還那麼認真,堅持不到一個月,就放棄了?

為什麼自己看書,前面看後面忘?就是記不住?一看就想睡覺?

為什麼我的自學能力和自律能力那麼差?

以上所有問題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我們能不能改變自己呢?其實在表象的背後隱藏著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元認知。也是人和人最大的區別,下面我們對元認知進行一個全面的認識。

元認知的概念

元認知是美國社會認知心理學創始人、史丹福大學教授約翰·弗拉維爾提出的。

1976年,他在《認知發展》一書首先提出元認知(也稱後設認知)概念。他將元認知表述為「個人關於自己的認知過程及結果或其它相關事情的知識」,以及「為完成某一具體目標或任務,依據認知對象對認知過程進行主動的監測以及連續的調節和協調」。即「元認知是一個人所具有的關於自己思維活動和學習活動的認知和監控」。

簡單的說,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認知。是個人對自己的認知加工過程的自我覺察、自我評價和自我調節

如學生對自己學習中感知、記憶、思維、想像等認知活動的再認識、再思考及進行積極的監控,就屬於元認知的範圍。元認知的實質是人的自我監控。元認知的作用是從深層次提高學習能力和從根本上提高學習效果。

認知和元認知的區別

(1)從本質上講,元認知是不同於認知的另一種現象,它反映了主體對自己「認知」的認知。同時兩者又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認知是元認知的基礎,沒有認知,元認知便沒有對象。

(2)元認知通過對認知的調控,促進認知的發展。

(3)元認知和認知共同作用,促進和保證認知主體完成認知任務,實現認知目標。

通俗的講就是一個是幹活的,一個是監工的,只不過是自己監督自己。比如一個人如果老是問自己:我為什麼又有這樣的想法?我的想法正確嗎?如果不正確如何調整?這就是元認知,別看這麼簡單的問題,但很難做到,人和人的區別莫過於此。

元認知的作用

雖然《聖經》上說過人人平等,但是人們運用元認知的能力確實大不相同,由於它源於後天的努力,如果想要掌握技巧,就必須進行思維訓練。每當我們對自己的思維過程和所獲取的知識進行反思時,其實都在使用元認知,也是批判性思維的重要能力之一,是我們調整思維改進思維的最有力的內部手段。

1、影響反饋迴路

反饋迴路就是保障任何系統運行的必要條件,人腦是世界最複雜的系統,大腦通過反饋迴路指揮著整個身體的運行。

比如像倒杯咖啡或茶這種看起來似乎非常簡單、我們每天都不假思索地做了無數次的工作,也和反饋迴路有關係。如果離開了反饋迴路,即使是這種簡單的工作都無法完成。

不信的話,你可以試著蒙上眼睛倒杯茶看看。在這個例子中,反饋迴路的關鍵點就在於,你向杯中倒水的同時,你通過觀察杯中的水位而獲取反饋信息。當你看著水位上升的時候,反饋通過你的大腦和眼睛發揮作用,讓你在杯子即將倒滿時停止倒水。

這個系統由你手所處的位置、你倒水的速率、咖啡杯中的水位、你的眼睛對杯中水位的觀察,以及你的大腦到你的信號構成,共同組成一個反饋迴路。如果你破壞了這個迴路——比如蒙住眼睛,從而無法觀察杯中水位是如何上升的,你就會不斷地加水,直到杯中水溢出,系統產生了故障。

我們的大腦駕馭這個世界上最龐大的反饋迴路,研究者認為反饋迴路在四個不同的階段運轉,上一階段與下一階段緊密相連,環環相扣,科普作家託馬斯.戈茨(Thomas Goetz)把四個階段分別定義為:

事實階段:每個反饋迴路都要搜集數據,數據可以通過觀察、整理、測量獲得,數據可以來源於多渠道,可以通過外部環境、與人交流和自身等。例如:你肚子痛,去看醫生,醫生會問很多問題,獲得數據。

聯繫階段:我們將搜集的各種數據進行整合,使數據能夠在反饋迴路中發揮作用,需要進行篩選整理富有意義。例如:醫生會整理有價值的信息,去除無價值信息。

結果階段:一旦數據有了意義,迴路就能繼續發展,醫生就要思考如何處理這些信息。

行動階段:當明確了你肚子痛是因為吃了不健康的事物造成的,就要採取行動,開藥治病,這稱之為行動階段。

在這個反饋迴路過程中,如果你什麼都不說,或者醫生處理信息的時候出現錯誤,都可能影響到醫生的行動。如果醫生有強大的元認識能力,時刻對自己的搜集信息、篩選信息、處理信息、做出行動進行元認知監控,隨時問自己,我篩選的信息準確嗎?我的判斷準確嗎?有沒有我沒有發現的問題?在元認知能力的幫助下就可以影響反饋迴路,形成正反饋,反之亦然。

2、發現認知歪曲

在認知心理學中,認知扭曲指的是哪些被誇大的或者不合邏輯的想法,駁斥這些想法的過程被稱之為「認知重建」。如果你擁有強大的元認知能力,通過提問和自我驗證,就可以發現自己的認知歪曲,進行認知重建。

3、促進神經化學變化

認知神經科學認為,神經元的軸突與其他神經元的軸突進行選擇性的聯結,形成神經迴路,不同的神經迴路對人產生不同的影響,元認知可以幫我們建立良性的神經迴路系統。

元認知的結構

1、元認知知識: 個人因素、任務因素、認知策略

(1)個人因素:

個體內差異:自己認知自己,正確地認識自己的興趣、愛好、習慣、能力、堅持度,知道自己在認知方面存在的不足,並且知道自己那些可以改變,那些不能改變。不能夠正確的認知自己就不可能對自己進行監控和調整。 

個體間差異:知道人與人之間在認知方面以及其它方面存在種種差異。有人智商高,有人智商低,有人記憶力好,有人記憶力差。

人類認知普遍特性:例如,知道記憶、理解有不同的水平、知道人的遺忘曲線規律,知道注意力專注力在認知活動中的重要性、知道人的認知能力是可以改變的。

(2)任務因素

學習者應當認識到,學習資料的性質(視頻、音頻、文字)、長度、資料的難度、資料的邏輯結構等因素都會影響我們認知活動的進行和結果;

不同的學習目的也會導致不同的學習效果,目的性越強,學習越高效,有的認知活動可能有更多、更高、更難的要求。例如:文科生學習量子力學、機器學習、大數據挖掘、區塊鏈可能就比較難,涉及很多難度很高的計算。

(3)認知策略

計劃策略:會不會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例如早上學習還是晚上學習,每個人可能學習效果不同。學習環境的選擇也很重要,在圖書館學習還是在家裡學習效果可能不一樣,圖書館學習氛圍可能會更好。設計自己的努力程度,勞逸結合。

監控策略:對認知活動的過程進行監測和評估。進行自我反饋,自己有沒有錯,效率怎麼樣?思路是否可行等。

調整策略:根據監測的信息,對認知活動進行矯正和糾偏,排除障礙,調整思路。

三者之間貫穿於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對認知活動進行計劃監控和調整,形成良性循環。

例如: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習思維模型?知道自己學習思維模式的過程中存在那些難度?知道自己能不能堅持一年?知道自己能不能進行刻意練習?知道完全掌握思維模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學習才能更高效?認識到自身的長處與不足,認識到跨學科思維模型學習的複雜艱巨性等。

2、元認知體驗

元認知體驗是任何伴隨認知活動的認知體驗或情感體驗。包括知的體驗和不知的體驗,順利時的體驗和挫折時的體驗。

體驗貫穿與整個認知活動的前中後期,在認知活動的初期主要是任務的難度,任務的熟悉程度,任務的目標等,中期階段主要是任務進度,遇到的障礙和困難的體驗。後期階段主要是目標是否達成,效率如何?有什麼收穫和成長等。

好的情感體驗可以幫助認知活動的高效進行,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會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樂觀和積極的態度非常重要。

3、元認知監控

元認知監控是元認知的核心,運用自我監視機制確保任務能成功地完成,將自己正在進行的認知活動作為意識對象,不斷地對其進行積極、自覺的監視、控制和調節,因此,元認知控制過程包括制定認知計劃、監視計劃的執行以及對認知過程的調整和修改。

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l)制定計劃:即根據認知活動的特定目標,計劃各種活動,預計結果、選擇策略,構想出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預估其有效性。

(2)實際控制:及時評價、反饋認知活動進行的各種情況,發現認知活動中存在的不足,並據此及時修正、調整認知策略。

(3)檢查結果:根據認知目標評價認知活動的結果,正確估計自己達到認知目標的程度、水平。

(4)補救措施:即根據對認知活動結果的檢查,如發現問題,則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

例如:為學習任務(例如模型思維)制定合理的計劃,對學習過程全程監控,如果出現問題,隨時進行補救,這就是元認知監控。在這個監控過程中,很多人會堅持,很多人會放棄,堅持者成為精英,放棄者仍然平庸。差距不是放棄了學習任務,而是失去了元認識能力。

元認知能力培養  

、掌握元認知知識 

第一、要掌握學習策略,包括時間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遺忘曲線、思維導圖、記憶宮殿、批判性思維、主題閱讀、費曼學習法等。

第二、要知道知識的分類和學習方法,知識可分為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陳述性知識是有關概念、規則「是什麼」的知識;程序性知識是一種「怎麼辦」的知識;條件性知識是一種「何時做,什麼場景、為什麼這樣做」的知識。

例如:什麼是決策樹,就是陳述性知識。如何運用決策樹就是程序性知識。什麼場景下使用決策樹,就是條件性知識。要清晰的知道,陳述性知識的學習需要靠理解和記憶,程序性知識的學習需要示範、練習、反饋,條件性知識需要討論和反思等。在學習時,應該運用好各種學習方法,這能有效促進元認知能力的提高和發展。 

、自我提問法 

自我提問法是在元認知訓練中,通過一系列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評價的問題清單,通過如此不斷提問,進行自我反饋、自我評價,幫助自己理清思路,就能優化學習過程,達到預定的學習目標。元認知監控能力也得到提高和發展。 

另外,還可以設計自檢表,定期(每周一次)填寫,這樣讓對自己的學習心理、學習過程、學習結果等情況進行分析評價,也是提高元認知監控能力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學習決策樹思維模型時,就可以隨時提問,我原來是怎麼決策的?我真的理解了決策算法了嗎?我理解有沒有偏差?決策樹可以用在哪些場景嗎?隨時對自己的學習進行監控。 

、聯腦學習討論 

一個人學習往往有自己的局限性,如果和同學之間進行思維互動,針對核心問題進行思辨,這樣就可以讓自己理解和記憶更深刻,還有助於學習遷移。 

、善於反思和總結 

孔子講:每日三省吾身,就是要不斷的反思自己,調整自己。

學習者應養成反思的習慣,善於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特別要注意總結自己成功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借鑑他人在這方面的經驗,不斷養成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

可以採用以下方法 

方法1、反思錄:每天記學習反思錄是一種很好的總結方法。記的內容可包括當天學習的主要內容、知識點及其之間的聯繫,容易混淆的概念和容易出現的錯誤,自己在學習上的進步及不足等。 

方法2、打坐冥想:放空自己,思考自己一天的收穫和問題,思考自己如何改進自己的學習和思維過程,進行認知重建。

總結

元認知的實質就是對自己的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應,也包括對自我存在的反應。馬克思曾經說過,意識在任何時候都是在被意識到了的存在。這個被意識到了的存在,包含了自己的存在和思考,能意識到自己的感知、思考和體驗,也能意識到自己的目的、計劃、策略、行動和後果,以及如何調整自己的行動,這就是自我意識。通過對自我意識的監控,可以有效的實現人腦對信息輸入、整理、加工、儲存、輸出的自動化加工的控制,這樣人就可以通過自己對自我意識的控制,調整人的思維和行為。

老子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體現了對自我意識監控的重要意義。

參考資料:

元認知  David Disalvo 機械工業出版社

論元知識  董奇

相關焦點

  • 學習筆記 | 認知、元認知、認知策略與元認知策略
    習慣上,我們將認知與情感、意志相對應。認知也稱之為認識,是指人認識外界事物的過程,或者說是對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的外界事物進行信息加工的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等心理現象。為了更直觀真切地明白這個概念,讀讀下面這個事例:在過去,由於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少,所以大學生在那時比較吃香。
  • 心理學、理性決策與認知模型
    我們自認為的「深思熟慮」、「理性思考」,往往是來自我們頭腦中的認知慣性和經驗歸納而來的「自動化的決策」,都只是困囿於自己的認知框架中而已,「Think outside of the box?" Impossible.於是,心理學家們就不斷在深究,為什麼我們會有那麼多不理智的行為、非理性的決策?
  • 認知覺醒:元認知
    認知覺醒(元認知)這本書寫的不錯非常清晰的講訴了我們大腦的天性和機制,如何利用我們的天性去學習改變才是正確和常久的方法已經如何學習改變自己的方法和技巧。從不同唯獨角度看世界:世界是個複雜的多面體,我們難免會陷入自己的認知局限只能從一方面來看世界所以我們從中讀取獲取的信息也是單一無知和無趣的,要從不同唯獨不同視角來看待世界和事情我們會有更多的體會和不同,就像一枚硬幣也是由兩個面來組成的,不存在一個單一的面。
  • 搞清定義好上路:構建心智模型,升級認知
    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16年近一年思索反思以及講課裡多次提及「努力決定下限,思維決定上限」,從哪個思維維度考慮問題決定了一個人的高度,甚至決定了一個人的一生;參加李笑來的新生大學,也強調如何提高元認知以及認知升級;最後16年末有幸學習接觸投資大家芒格的多元思維模型。綜合以上決定清零重頭學習相關知識,希望個人兩年左右建立一套自己的思維體系。
  • 探索翻譯活動背後的認知機制
    探索翻譯活動背後的認知機制 2018年05月23日 07:5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清俐 張曉萍 字號 內容摘要:探索翻譯活動背後的認知機制本報鄭州5月
  • 思維認知原理:從思維模式到方法論
    我否認麻木和重複自動化的無效性第一種認知範式被提出思維模式思維模式是我們認知世界的基礎單元,是事物背後的抓手如果你也相信每件事背後都有真相,這個簡單的基本原則那麼可能就能更加深刻理解思維模式的價值,也更能體會到在當前這個信息爆炸的大環境下,你應該關注的是什麼,是信息,是具體的成像,還是事物背後的東西如果你明白了事情背後的道理,那就是認識的關鍵那就可以去了解成為高手的思維模式,就是刻意練習刻意練習思維模式通過發現模型、刻意練習、及時反饋的三部曲方法論,幫助很多人成為了專家,成了領域內的高手
  • 認知提升的八個原則(一):形成自己的系統化認知思維框架
    一、系統化知識體系的價值本質上世界是混沌不可知的,面對不可知、無法預測的世界,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論,我認為這套方法論就是你對這個社會的「系統化認知」。這就涉及到另外一個思維模型:哲科思維。3. 框架必須動態演化,不斷滋養哲科思維強調的核心思想其實就一個:沒有學科之分。我們看到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歷史等等,都是人為劃分的,從提升高層次認知的角度來看,是錯誤的,為什麼呢?
  • 「碎片式」教育造成「元認知假象」,了解「心智模型」,輕鬆學習
    文|育兒喇叭花(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一些孩子在日常的學習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在學習的過程中,覺得自己已經懂了,但一到考試的時候,卻發現啥都不知道,題目一個也答不上來,這就是所謂的「元認知假象」,元認知實際上就是對認知的認知
  • 認知失調模型
    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從2W1H方面介紹認知失調模型,第二部分用該模型做的三個練習,第三部分是相關資源和我的思考。
  • 如何實現「認知升級」?
    所謂「認知」,就是人腦認識、加工和存儲信息的過程,簡單來說,認知就是我們的思維模式,是所有行為的內在邏輯。因而,認知能力會直接決定我們的日常選擇、發展路徑乃至人生高度,升級認知能力對個人發展至關重要。我們的認知能力是在持續的學習和體驗中反覆鍛鍊和升級的,「反饋「正是這一過程的核心要素。
  • 提升認知的奧秘:把第一性原理的認知模型,內置到大腦,形成本能
    真正的有效學習,就是把知識經過不斷的思考與練習,內置到大腦的神經元裡面去,把它學習成本能的自動化反應,學習成強模型。這就是大腦的神經元細胞,我們大腦裡的每一個神經元,可以有7000個左右的連結,每個連結都有粗細之分,當你學習某個知識點,然後不斷的練習與強化,不斷的思考,補充知識點的例子,相關信息,甚至舉一反三。
  • 傅盛認知三部曲後記:到底什麼是認知? | 獵雲網
    簡短分享一些我對認知的理解。部分想法,未必成熟,還是拍磚引玉,與各位探討。思考認知,本質是在思考「一種思維」。認知思維所具有的超越性,不可想像。正所謂,擒賊先擒王。這個王,某種維度看,就是認知。那麼,到底怎麼定義認知?技能相對認知,為什麼可量化?我認為,技能就是回字的四種寫法,是一種知識的熟練掌握。
  • 微斯人︱認知結構中的「二元論」困境
    「兩分法」背後的辯證思維是「二元論」認知結構的心理基礎辯證思維是「二元論」的思維把握形式,辯證思維其實是人類認知結構的最初形態,沒有辯證邏輯這種人類心理模型的形成,人類的認知結構就不會出現,形式邏輯也不會出現。
  • 認識元認知能力的重要性
    美國心理學家弗拉維爾首次提出「元認知能力」:意思是反映或調節認知活動的任一方面的知識或認知活動,即對認知的認知,是對自己的思考過程的認知和理解;教育心理學中常提到「學習如何學習」。一個人的財富創造能力最終也只與元認知能力有關--其他的都是附屬因素。
  • 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
    從這段定義裡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學習策略是一系列規則、方法、技巧的綜合,因此它不能等同於具體的學習方法。 其次,需要從宏觀上認識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所謂的認知策略就是我們在加工處理外在信息的一種方式而已,而這種方式的主要作用在於幫助我們加強"記憶"。它包括複述、精加工和組織策略。
  • 元認知-喚醒思維
    可能有時這些障礙很小,有時它們似乎難以逾越,但是最明顯的事實是,我們都要面對它們,然後傾聽我們內心真正的聲音,即我們所熟知的元認知,它對於分清什麼是我們想要的和什麼是我們能夠實現的十分有益。事物本身沒有變化,唯一變化的,是我們的思維。生命最終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生存,還在於覺醒和沉思的能力。
  • 元認知:你的另一雙眼
    再比如,我們要清醒地意識到,人喜歡將一切歸咎於命運,原因有兩點,一是面對困境、難題時,一時難以解決或解釋,實感無奈,而在精神上又需要寬慰和寄託;二是人懶於行動和改變。那怎麼辦呢?在人類長期進化的過程中,與高度發達的認知思維一併進化的成果就是元認知,元認知,即對認知進行認知、對思維進行思考,猶如站在認知思維圈旁邊的監管人員,能以理性的角度看待思維過程。
  • 認知成見之成見
    認知科學綜合了心理學、神經科學、計算機科學和系統理論的研究方法。以卡尼曼和特沃斯基1979年發表的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為代表,提出了人類認知偏差和風險感知的模型,並對行為金融學、數學哲學、語言哲學、人工智慧的發展,以及理解大腦特定的功能系統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們來看一下,丹尼爾·卡尼曼在2011年出版的暢銷書《思考,快與慢》中提出的思維模式的二分法。
  • 你的底層思維認知,悄悄替你做了重大決定...
    很多網絡文化裡,習慣了罵專家,其實反過來想,還是缺少了對頂層思維認知重要性的認識,停留在投入產出的商業功利思維裡,以及歸納法底層思維方面的原地踏步。(也可能是你自己不知道的思維模型和認知),那對手就可以布局和設局與你展開競爭了,因為他知道你會怎麼反應,怎麼決策,怎麼行動,對手已經做好了各種對策。
  • 解密《認知天性》:成長型思維讓寶寶實現終身成長
    提出這個觀點的,是由美國作家馬克·麥克丹尼爾、亨利·勒迪格三世和彼得·布朗合作完成的《認知天性》,它剛一出版就震驚學術界:因為顛覆了我們很多人的認知。《認知天性》說:「反覆閱讀是白費力氣」,那麼,它又提出什麼有洞見的方法推翻這一相傳千年的認知,告訴我們一個怎樣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