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認知:你的另一雙眼

2021-02-19 師生活

這是「師生活」曾經推送過的第152篇原創文章,與在線MOOC《生物教學法》內容相關聯,文末也有相關理論類系列文章總結,歡迎轉發分享。這裡有一群正在做教育和準備做教育的人,分享對職業和生活的點滴靈光。

具有高水平元認知能力的人,通常可以

這天清晨,小花在上班的路上,她的視覺感知著來往的車輛和行人,她的聽覺能聽到樹上鳥兒的鳴聲,她並未刻意去做,卻通過知覺獲得周圍的信息。突然,她注意到了路邊上一家她很中意,價格卻略有昂貴的pizza店,因為周年慶,所以有了一個連續三天15:00—20:00的半價活動,今天是最後一天。她因為前段時間都走另外一條路,所以並不知曉半價活動。

小花覺得有點可惜,如果提前知曉的話,她願意三天都來吃pizza作為晚餐。小花將活動信息記憶下來。突然,她想起,今天晚上公司領導又要組織開會,在晚上8點以前根本趕不及。她開始難過了,覺得無比可惜,甚至有些生氣,開始了一系列的情緒性聯想,為什麼領導總開會,為什麼有時周末也要加班,還不給加班費,她又繼續想到小組內的同事有好幾次都因為業績而臉紅.

最後,小花非常生氣,她決定下班後翹掉會議,直接來吃pizza。下班後的小花直奔pizza店,但她吃得並不開心,她開始推理被領導發現的概率有多大,似乎這時她才想起有時新的任務分配是在會議上完成的,如果碰巧被發現,批評、扣工資、甚至機會丟失就會接踵而來。

在上述例子中,知覺、注意、記憶、聯想、推理、決策等過程就是認知過程,所謂認知,就是我們感知世界的過程和方式,是一系列複雜的思維過程。

(認知發生過程圖)

我們的認知好似一個循環圈,我們感知事實,將眾多的事實和頭腦中已有信息聯繫在一起,形成一個供思維進行決策的背景信息綜合體,思維由此做出決策,並指揮身體發生相應行為、行動,由此作用於事實,也可形成新的事實。

認知將外界與自我聯繫在一起,在這個循環圈中,無論哪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導致錯誤的行動。小花認為,令人生氣的是公司,也就不斷放大公司不好的一面,在決定逃會之前,意識仿佛也選擇性地忽略掉由此帶來的後果。

我們嘗試這樣追問一下,為什麼小花會生氣?因為公司開會吃不到pizza。為什麼吃不到pizza就生氣?因為今天很便宜/因為平常不常吃。為什麼吃到便宜的pizza就開心?因為覺得划算。為什麼平常沒有經常吃?因為貴,工資不高。

所以,小花真正苦惱的是沒有獲得購買便宜貨的滿足感以及自己微薄的工資,而她可以改善的方法就是下班後找一家超市購買打折品,或者攢足幹勁努力學習和工作以提高工資水平。

因此,思維也時常鬧情緒、犯錯誤,思維容易走近認知誤區。常見的認知誤區有

比如,兩個漂亮的摩登女郎,她們倆最近都有一些煩心事兒,於是約好一起練瑜伽。通過瑜伽平和、安寧的節奏來釋放身心,她們似乎很享受瑜伽過程。練習完畢後,她們坐在了瑜伽館一旁的休息區,此時陽光明媚,她們喝著咖啡,進行愉快的交流。

不一會兒,因為生活上的一件小事,其中的一位女士談起了自己的男朋友,於是,你一言我一言,最後二人的腎上腺素又再次升高,生氣的表情又浮現在她們的臉上。由此,剛才的瑜伽也就白練了,她們忘記了為何來到了瑜伽館。

再比如,我們要清醒地意識到,人喜歡將一切歸咎於命運,原因有兩點,一是面對困境、難題時,一時難以解決或解釋,實感無奈,而在精神上又需要寬慰和寄託;二是人懶於行動和改變。

那怎麼辦呢?在人類長期進化的過程中,與高度發達的認知思維一併進化的成果就是元認知,元認知,即對認知進行認知、對思維進行思考,猶如站在認知思維圈旁邊的監管人員,能以理性的角度看待思維過程。

人是否能監管自己的思維?經過眾多學者長期的研究發現,人這一生物具有最強的自我意識,即能認識自己,能夠意識到自己在想什麼。比如,同樣放一面鏡子在猩猩和人的面前,人能立馬進行自我識別,意識到鏡子裡面的那個「人」就是自己;猩猩則會有些猶豫,它會通過挪動身邊的事物來看事物在鏡子中成像位置的相應變化來判斷出鏡子裡的「猩猩」就是自己。而鏡子的有無對於其他生物沒有任何影響,比如,貓和狗面對鏡子會表現出較強的攻擊性,這是由於它們把鏡子裡的自己當成了另一隻動物。

元認知並不神秘,每個人都具有一定的元認知能力,比如,我們知道反思,能說出某一道題的解題思路;能不斷地追問自己為什麼;甚至能知覺別人在想什麼。但每個人的元認知能力又有高低之分,頗有一種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意味,元認知依賴於客觀的審查和判斷。

元認知能力如同其他能力一樣,受到家庭、經歷和知識豐富度的影響,比如,一位在商場打拼多年的管理員,能非常有條理地同時處理多件工作上的事情,並清楚地知道為什麼這樣做。

但元認知和上述因素之間都不存在依附關係,並不是說只有一個經歷了許多的事情的人才有較強的元認知能力,也不能說經歷了許多的事情、知識面廣的人就具有較強的元認知能力。

相反,神奇的地方是,一個元認知能力非常強的人,可以迅速拓展知識面、豐富人生經歷,即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問題解決的能力。

元認知能力如何提高呢?我們如何對自我進行反思呢?

不知大家是否有這樣的感受,自己的思維有時清晰但有時就很糊塗,或者,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能夠很清楚知道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一旦遇到新情境和新問題,原來的能力似乎並不能遷移,顯得無從下手。

原因就在於,當元認知只是無意識的時候,它有時起作用有時又不起作用,這似乎是完全隨機的,且總擺脫不了認知而獨立存在。只有我們建立起有意識的元認知時才能實現時刻對思維的反思,即提醒自己時刻對思維過程進行思考。經過長時間的自我訓練,元認知會成為思維的朋友,它能隨時隨地都出現,監管思維過程。

如果不清楚反思思維的角度和方法,也會使得元認知難以具有操作性。比如,學生對成績不理想的反思結果往往是:我還不夠努力、不夠認真,我一定要再花些功夫;已經很認真的同學,其反思結果常常是消極的(儘管不會說出來):我已經很努力了,也花了不少時間,那是因為我腦子不好使,思維不好(恕我直言,很多老師也是輕易地判斷某某學生思維好不好,夠不夠聰明,智商高不高)。

學生在被激勵或者自我激勵的時候,通常會說,你行的,你一定沒問題,你是最棒的。毫無疑問,這類籠統的、誇張的暗示方式其實對問題的解決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應該

比如,我們都知道,人的性格可能分為內向型和外向型,通常將不怎麼喜歡與人打交道的性格稱為內向型,把活潑開朗、喜歡與人打交道的性格稱為外向型。由於長期受錯誤思想的影響,比如內向=保守=無趣=沒出息=傻=呆,內向型的人會成為被培訓後的外向型,不僅改變的過程異常痛苦(其實本質並未改變),改變後也並不能很好地享受與人打交道的過程,有時適得其反,連原本的優勢都不復存在,如同邯鄲學步、東施效顰。

內向型的人不是不與他人打交道,而是他們的交往方式往往是直接、莊嚴、靠譜、堅定,更追求高質量和穩定的社會關係,擅長於思考和觀察。

【角度二】我們是否了解同伴和身邊的人

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中的「官渡之戰」,是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曹操以七萬兵馬大勝袁紹七十萬大軍。曹操奇襲了袁軍在烏巢的糧倉,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當時,袁紹已經認識到糧倉的重要性,卻派了酒鬼淳于瓊為主將鎮守烏巢。

同樣,教師也需要了解學生,可以多聽同一班級其他老師的課,與班主任溝通。有時感覺,相同的教學設計,怎麼就在一個班上得舒服,在另一個班就不舒服了,這就是由於學生不同造成的。

一位剛剛入職的教師為自己定下了這樣的計劃:三年做骨幹教師、五年評特級教師。旁人看來,這樣的計劃實在荒唐,但作為計劃的主角,往往被激情衝昏頭腦,搞不清楚行情與客觀規律,莫說五年,就是二十年能評上特級教師,也要埋頭苦幹才行。

學生往往在一次考試失利後,會給自己定下「宏偉」的學習計劃或者目標,比如,每天要背50個單詞,而因為課業繁重、青少年貪玩等因素,每天的50個單詞會成為遙不可及的目標,毫無指向性,最終,還會徒添無助感和挫敗感。

【角度四】是否認清了任務的要求、條件

忘記目標是認知中最為常見的誤區,比如,我們原本上網是為了查資料,結果卻花了幾個小時瀏覽花邊新聞,一度忘記自己到底要幹嘛;做論文,隨著進程推進,不斷有新想法出現,以為很好,卻又忘記審查是否與最初的目標相呼應。因此,應該圍繞目標時刻審查行為。

【角度五】使用的方法、策略是否得當

元認知要求我們對解決某個問題時使用的策略有清晰的認識,知道使用的方法、策

略、手段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要使用,以及是如何使用的,是否與目標對接。

為了更好地實現目標,我們要學會制定詳細的計劃,合理地安排時間,使得想法具有可操作性。例如,一位需要減肥的女士,考慮到每天可能有不同的事務安排,因此,她並沒有籠統地計劃說周一到周五每天跑步1小時,而是設想了多種方案,根據每日工作結束的不同時間點來進行不同的體育鍛鍊。

【角度七】如果以上都有充分考慮,考慮是否完成了監管過程

如果,某位主角有清晰的自我認知,能清楚地知道用什麼方法和策略,也有制定詳細計劃的能力,但往往疏於管理和監控,即控制懶惰,也會導致行動失敗。要克服自我惰性實在是重要又沒有太好的刺激方式的事情,除了意志力控制、自我激勵、自我獎勵、自我懲罰等手段,著實不知道還有什麼方法了。

好了,讀完這篇文章大家就趕緊啟動自我認知、自我監管的機制吧!祝君心想事成!

下面是師生活裡曾經發過的與理論相關的文章,可以點擊連結直接看哦~

相關焦點

  • 學習筆記 | 認知、元認知、認知策略與元認知策略
    人家工資比你高,是因為人家付出得多,當你發現自己的工資不及人家時,光顧著比工資,你有沒有想到過自己工作是否有人家用心和賣力呢?懂得欣賞別人固然是一種美德,但懂得欣賞自己卻更難能可貴。大學生應該擺脫這種挫折感,不是你們不好,而是你們沒有發現自己的真正潛力。
  • 13思維模型:元認知一認知背後的認知
    其實在表象的背後隱藏著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元認知。也是人和人最大的區別,下面我們對元認知進行一個全面的認識。元認知的概念元認知是美國社會認知心理學創始人、史丹福大學教授約翰·弗拉維爾提出的。元認知的作用是從深層次提高學習能力和從根本上提高學習效果。認知和元認知的區別(1)從本質上講,元認知是不同於認知的另一種現象,它反映了主體對自己「認知」的認知。同時兩者又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認知是元認知的基礎,沒有認知,元認知便沒有對象。
  • 元認知是什麼?怎樣提高元認知能力?
    什麼是元認知能力?元認知能力其實就是指對自己思考過程的認知和理解。看定義有點拗口,其實很好理解。
  • 認知覺醒:元認知
    認知覺醒(元認知)這本書寫的不錯非常清晰的講訴了我們大腦的天性和機制,如何利用我們的天性去學習改變才是正確和常久的方法已經如何學習改變自己的方法和技巧。從不同唯獨角度看世界:世界是個複雜的多面體,我們難免會陷入自己的認知局限只能從一方面來看世界所以我們從中讀取獲取的信息也是單一無知和無趣的,要從不同唯獨不同視角來看待世界和事情我們會有更多的體會和不同,就像一枚硬幣也是由兩個面來組成的,不存在一個單一的面。
  • 心理學「元認知策略」透徹學
    【元認知】元認知是指對認知的認知,即個人對自己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調節這些過程的能力。根據弗拉維爾觀點,元認知包括兩個成分:①元認知知識(知道做什麼)②元認知控制(知道什麼時候做、怎麼去做)(參考資料:陳琦、劉儒德主編《當代教育心理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另外一種說法:元認知內容主要包括:元認知知識、元認知監控、元認知體驗。
  • 幫你認識元認知策略
    今天我們就帶領大家一起來梳理一下元認知策略。這部分的知識主要考查例子型的選擇題,有時也會出現案例分析。說起元認知,可能就有人很頭疼,這到底是什麼?我們從他的含義說起,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認知。這個概念中有兩個「認知」,但是他們的含義卻是不一樣的。第一個「認知」指的是「認知過程」,而第二個「認知」指的是一種認識或者說的把控。
  • 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
    其次,需要從宏觀上認識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所謂的認知策略就是我們在加工處理外在信息的一種方式而已,而這種方式的主要作用在於幫助我們加強"記憶"。它包括複述、精加工和組織策略。 元認知策略中的"元"可以理解為計劃、監控,因此元認知也被成為對認知的認知。它是通過對認知過程的理解和控制,幫助學習者有效安排和調節學習。元認知策略包括了計劃、監控和調節策略。我們可以按照時間關係來梳理這三個內容。計劃一般是學習前需要完成的,監控一般是學習過程中,而調節一般是監控到學習出現問題後所做的。
  • 認識元認知能力的重要性
    你知道「元認知能力」嗎?美國心理學家弗拉維爾首次提出「元認知能力」:意思是反映或調節認知活動的任一方面的知識或認知活動,即對認知的認知,是對自己的思考過程的認知和理解;教育心理學中常提到「學習如何學習」。一個人的財富創造能力最終也只與元認知能力有關--其他的都是附屬因素。
  • 學會控制自己的大腦,構建你的元認知能力
    人類能將自己的思考作為思考對象的能力被稱作「元認知能力」。簡而言之,元認知就是對思維進行反思的過程。近年來在教育中,關於元認知的關注也越來越多,很多教育專家認為元認知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一個學生在學習時能否使用合適的學習策略來面對學習中的挑戰,是學習者走向成功的素養之一。
  • 在三維空間內控制雙眼眼球運動的新神經元群被發現
    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之前未被描述過的神經元群,這些神經元能夠幫助我們在三維空間中視物時,控制我們的眼球運動。在正常的視物過程中,我們每分鐘會多次將眼睛對準三維空間中的不同物體。雙眼眼球一般是向同一方向旋轉的,但是旋轉的角度大部分情況下是不同的。這些不均等的眼球運動被稱為分離性眼跳。分離性眼跳與其他兩種眼球運動不同:一種稱為共軛眼跳,是指眼睛的同步旋轉;另一種稱為對稱性轉斜眼球運動,在這種眼球運動中,眼睛是以相等但相反的方向旋轉的。目前,分離性眼跳的基本機制我們尚不清楚。
  • 從熟知走向真知|元認知|教師|教學
    能神入,就是能將自己帶人當事人的處境,從當事人的立場看待事物發展,通俗地講就是「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我們常說「我非常理解你現在的處境(或心情)」就是這個意思。要做到這一點,要求學生具有豐富的體驗。比如在課堂上,有些教師舉例難以讓學生「共情」,其實就是因為例子的內容離學生生活實際太遠,學生缺乏情感體驗。能自知,就是能充分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是如何促進或妨礙了認知。
  • 真正的高手,都有一種「元認知」能力!
    換句時髦的話說,這是在刻意修煉自己的「元認知能力」。換言之,元認知是對「自己思考過程」的認知和理解,它又進一步糾正我們的思考方式和結果。打個比方,如果說「認知」是馬,那麼「元認知」就是馬車夫。雖然馬是驅動力,但需要馬車夫給馬指方向。馬車夫想要駕馭馬,但馬可能不聽話,兩者就會僵持不下,直到有一方屈服。這就是「認知」與「元認知」的關係。
  • 一直搞不清楚的「元認知」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很多考生不清楚到底什麼是「元認知」,本章幫助廣大考生進行理解實際。元認知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勞威爾提出的,包括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元認知監控,其實質是人對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如果說認知指向客觀外界,那元認知指向人自身的認知過程,它以認知過程本身的活動為對象。現代心理學把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
  • 2020年教師招聘——心理學「元認知策略」透徹學
    【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教師網發布:2020年教師招聘——心理學「元認知策略」透徹學,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19寧夏教師招聘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教師微信公眾號(ningxiajsht),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元認知】   元認知是指對認知的認知,即個人對自己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調節這些過程的能力
  • 學習策略——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教育心理學中的學習策略一直以來是大家頭疼的問題,那麼今天環球名師就帶著大家一起區分一下其中的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
  • 如何區分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
    如何區分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其次,需要從宏觀上認識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所謂的認知策略就是我們在加工處理外在信息的一種方式而已,而這種方式的主要作用在於幫助我們加強"記憶"。它包括複述、精加工和組織策略。複述策略正如它的字面意思:重複敘述。它是通過反覆識記某個內容來達到記憶目的,包括利用有意和無意識記、畫線等。
  • 真正的高手,都有一種「元認知」能力
    除此之外,他們還需具備一種高水平的「元認知能力」。1高手,都善於自省刻意修煉「元認知能力」何為「元認知能力」? 換句時髦的話說,這是在刻意修煉自己的「元認知能力」。換言之,元認知是對「自己思考過程」的認知和理解,它又進一步糾正我們的思考方式和結果。 打個比方,如果說「認知」是馬,那麼「元認知」就是馬車夫。雖然馬是驅動力,但需要馬車夫給馬指方向。 馬車夫想要駕馭馬,但馬可能不聽話,兩者就會僵持不下,直到有一方屈服。這就是「認知」與「元認知」的關係。
  • 元認知幫你解決
    遇上元認知,遇上最好的自己一個幫你解題、解憂、成功、成才的公眾號文|徐 偉職業倦怠,也稱「工作倦怠」,國內也有翻譯為「工作衰竭」、「職業枯竭本研究運用元認知幹預技術對一名職業倦怠患者進行了心理幹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個案情況(一)一般信息趙某,女,大連某公司日語翻譯,大學本科畢業,在公司工作三年。家庭經濟狀況良好,丈夫從事軟體開發,家庭和睦,無器質性病變(曾在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二院進行過全面檢查)。父母皆為高級知識分子,趙某大學期間表現十分優秀。
  • 認知行為療法的思考工具ABCD,整合了認知與元認知!
    認知行為療法CBT((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的思考工具【ABCD]。ABCD究竟是什麼呢?B(beliefs)代表觀念、信條,我們利用觀念、信條詮釋事件,這是認知。C(consequences)代表結果,觀念、信條詮釋事件,引發自身的感受和行為。D(depute)對觀念、信條進行辯駁,這是元認知層次。
  • 學習策略之認知策略與元認知策略
    學習策略這部分內容在教師招聘考試當中主要有兩種考察形式,一種是多項選擇題,考察學習策略/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資源管理策略都包含哪些方面,這類題目大家只需要識記清楚每一大類概念下面的子概念即可;第二種考察形式稍微難一些,考察理解類單選,即題目當中會呈現一個例子,讓各位考生來反選屬於哪一策略,這類題目就需要大家在識記概念的基礎上進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