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師生活」曾經推送過的第152篇原創文章,與在線MOOC《生物教學法》內容相關聯,文末也有相關理論類系列文章總結,歡迎轉發分享。這裡有一群正在做教育和準備做教育的人,分享對職業和生活的點滴靈光。
具有高水平元認知能力的人,通常可以
這天清晨,小花在上班的路上,她的視覺感知著來往的車輛和行人,她的聽覺能聽到樹上鳥兒的鳴聲,她並未刻意去做,卻通過知覺獲得周圍的信息。突然,她注意到了路邊上一家她很中意,價格卻略有昂貴的pizza店,因為周年慶,所以有了一個連續三天15:00—20:00的半價活動,今天是最後一天。她因為前段時間都走另外一條路,所以並不知曉半價活動。
小花覺得有點可惜,如果提前知曉的話,她願意三天都來吃pizza作為晚餐。小花將活動信息記憶下來。突然,她想起,今天晚上公司領導又要組織開會,在晚上8點以前根本趕不及。她開始難過了,覺得無比可惜,甚至有些生氣,開始了一系列的情緒性聯想,為什麼領導總開會,為什麼有時周末也要加班,還不給加班費,她又繼續想到小組內的同事有好幾次都因為業績而臉紅.
最後,小花非常生氣,她決定下班後翹掉會議,直接來吃pizza。下班後的小花直奔pizza店,但她吃得並不開心,她開始推理被領導發現的概率有多大,似乎這時她才想起有時新的任務分配是在會議上完成的,如果碰巧被發現,批評、扣工資、甚至機會丟失就會接踵而來。
在上述例子中,知覺、注意、記憶、聯想、推理、決策等過程就是認知過程,所謂認知,就是我們感知世界的過程和方式,是一系列複雜的思維過程。
(認知發生過程圖)
我們的認知好似一個循環圈,我們感知事實,將眾多的事實和頭腦中已有信息聯繫在一起,形成一個供思維進行決策的背景信息綜合體,思維由此做出決策,並指揮身體發生相應行為、行動,由此作用於事實,也可形成新的事實。
認知將外界與自我聯繫在一起,在這個循環圈中,無論哪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導致錯誤的行動。小花認為,令人生氣的是公司,也就不斷放大公司不好的一面,在決定逃會之前,意識仿佛也選擇性地忽略掉由此帶來的後果。
我們嘗試這樣追問一下,為什麼小花會生氣?因為公司開會吃不到pizza。為什麼吃不到pizza就生氣?因為今天很便宜/因為平常不常吃。為什麼吃到便宜的pizza就開心?因為覺得划算。為什麼平常沒有經常吃?因為貴,工資不高。
所以,小花真正苦惱的是沒有獲得購買便宜貨的滿足感以及自己微薄的工資,而她可以改善的方法就是下班後找一家超市購買打折品,或者攢足幹勁努力學習和工作以提高工資水平。
因此,思維也時常鬧情緒、犯錯誤,思維容易走近認知誤區。常見的認知誤區有
比如,兩個漂亮的摩登女郎,她們倆最近都有一些煩心事兒,於是約好一起練瑜伽。通過瑜伽平和、安寧的節奏來釋放身心,她們似乎很享受瑜伽過程。練習完畢後,她們坐在了瑜伽館一旁的休息區,此時陽光明媚,她們喝著咖啡,進行愉快的交流。
不一會兒,因為生活上的一件小事,其中的一位女士談起了自己的男朋友,於是,你一言我一言,最後二人的腎上腺素又再次升高,生氣的表情又浮現在她們的臉上。由此,剛才的瑜伽也就白練了,她們忘記了為何來到了瑜伽館。
再比如,我們要清醒地意識到,人喜歡將一切歸咎於命運,原因有兩點,一是面對困境、難題時,一時難以解決或解釋,實感無奈,而在精神上又需要寬慰和寄託;二是人懶於行動和改變。
那怎麼辦呢?在人類長期進化的過程中,與高度發達的認知思維一併進化的成果就是元認知,元認知,即對認知進行認知、對思維進行思考,猶如站在認知思維圈旁邊的監管人員,能以理性的角度看待思維過程。
人是否能監管自己的思維?經過眾多學者長期的研究發現,人這一生物具有最強的自我意識,即能認識自己,能夠意識到自己在想什麼。比如,同樣放一面鏡子在猩猩和人的面前,人能立馬進行自我識別,意識到鏡子裡面的那個「人」就是自己;猩猩則會有些猶豫,它會通過挪動身邊的事物來看事物在鏡子中成像位置的相應變化來判斷出鏡子裡的「猩猩」就是自己。而鏡子的有無對於其他生物沒有任何影響,比如,貓和狗面對鏡子會表現出較強的攻擊性,這是由於它們把鏡子裡的自己當成了另一隻動物。
元認知並不神秘,每個人都具有一定的元認知能力,比如,我們知道反思,能說出某一道題的解題思路;能不斷地追問自己為什麼;甚至能知覺別人在想什麼。但每個人的元認知能力又有高低之分,頗有一種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意味,元認知依賴於客觀的審查和判斷。
元認知能力如同其他能力一樣,受到家庭、經歷和知識豐富度的影響,比如,一位在商場打拼多年的管理員,能非常有條理地同時處理多件工作上的事情,並清楚地知道為什麼這樣做。
但元認知和上述因素之間都不存在依附關係,並不是說只有一個經歷了許多的事情的人才有較強的元認知能力,也不能說經歷了許多的事情、知識面廣的人就具有較強的元認知能力。
相反,神奇的地方是,一個元認知能力非常強的人,可以迅速拓展知識面、豐富人生經歷,即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問題解決的能力。
元認知能力如何提高呢?我們如何對自我進行反思呢?
不知大家是否有這樣的感受,自己的思維有時清晰但有時就很糊塗,或者,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能夠很清楚知道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一旦遇到新情境和新問題,原來的能力似乎並不能遷移,顯得無從下手。
原因就在於,當元認知只是無意識的時候,它有時起作用有時又不起作用,這似乎是完全隨機的,且總擺脫不了認知而獨立存在。只有我們建立起有意識的元認知時才能實現時刻對思維的反思,即提醒自己時刻對思維過程進行思考。經過長時間的自我訓練,元認知會成為思維的朋友,它能隨時隨地都出現,監管思維過程。
如果不清楚反思思維的角度和方法,也會使得元認知難以具有操作性。比如,學生對成績不理想的反思結果往往是:我還不夠努力、不夠認真,我一定要再花些功夫;已經很認真的同學,其反思結果常常是消極的(儘管不會說出來):我已經很努力了,也花了不少時間,那是因為我腦子不好使,思維不好(恕我直言,很多老師也是輕易地判斷某某學生思維好不好,夠不夠聰明,智商高不高)。
學生在被激勵或者自我激勵的時候,通常會說,你行的,你一定沒問題,你是最棒的。毫無疑問,這類籠統的、誇張的暗示方式其實對問題的解決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應該
比如,我們都知道,人的性格可能分為內向型和外向型,通常將不怎麼喜歡與人打交道的性格稱為內向型,把活潑開朗、喜歡與人打交道的性格稱為外向型。由於長期受錯誤思想的影響,比如內向=保守=無趣=沒出息=傻=呆,內向型的人會成為被培訓後的外向型,不僅改變的過程異常痛苦(其實本質並未改變),改變後也並不能很好地享受與人打交道的過程,有時適得其反,連原本的優勢都不復存在,如同邯鄲學步、東施效顰。
內向型的人不是不與他人打交道,而是他們的交往方式往往是直接、莊嚴、靠譜、堅定,更追求高質量和穩定的社會關係,擅長於思考和觀察。
【角度二】我們是否了解同伴和身邊的人
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中的「官渡之戰」,是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曹操以七萬兵馬大勝袁紹七十萬大軍。曹操奇襲了袁軍在烏巢的糧倉,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當時,袁紹已經認識到糧倉的重要性,卻派了酒鬼淳于瓊為主將鎮守烏巢。
同樣,教師也需要了解學生,可以多聽同一班級其他老師的課,與班主任溝通。有時感覺,相同的教學設計,怎麼就在一個班上得舒服,在另一個班就不舒服了,這就是由於學生不同造成的。
一位剛剛入職的教師為自己定下了這樣的計劃:三年做骨幹教師、五年評特級教師。旁人看來,這樣的計劃實在荒唐,但作為計劃的主角,往往被激情衝昏頭腦,搞不清楚行情與客觀規律,莫說五年,就是二十年能評上特級教師,也要埋頭苦幹才行。
學生往往在一次考試失利後,會給自己定下「宏偉」的學習計劃或者目標,比如,每天要背50個單詞,而因為課業繁重、青少年貪玩等因素,每天的50個單詞會成為遙不可及的目標,毫無指向性,最終,還會徒添無助感和挫敗感。
【角度四】是否認清了任務的要求、條件
忘記目標是認知中最為常見的誤區,比如,我們原本上網是為了查資料,結果卻花了幾個小時瀏覽花邊新聞,一度忘記自己到底要幹嘛;做論文,隨著進程推進,不斷有新想法出現,以為很好,卻又忘記審查是否與最初的目標相呼應。因此,應該圍繞目標時刻審查行為。
【角度五】使用的方法、策略是否得當
元認知要求我們對解決某個問題時使用的策略有清晰的認識,知道使用的方法、策
略、手段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要使用,以及是如何使用的,是否與目標對接。
為了更好地實現目標,我們要學會制定詳細的計劃,合理地安排時間,使得想法具有可操作性。例如,一位需要減肥的女士,考慮到每天可能有不同的事務安排,因此,她並沒有籠統地計劃說周一到周五每天跑步1小時,而是設想了多種方案,根據每日工作結束的不同時間點來進行不同的體育鍛鍊。【角度七】如果以上都有充分考慮,考慮是否完成了監管過程
如果,某位主角有清晰的自我認知,能清楚地知道用什麼方法和策略,也有制定詳細計劃的能力,但往往疏於管理和監控,即控制懶惰,也會導致行動失敗。要克服自我惰性實在是重要又沒有太好的刺激方式的事情,除了意志力控制、自我激勵、自我獎勵、自我懲罰等手段,著實不知道還有什麼方法了。好了,讀完這篇文章大家就趕緊啟動自我認知、自我監管的機制吧!祝君心想事成!
下面是師生活裡曾經發過的與理論相關的文章,可以點擊連結直接看哦~